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准确表达中华思想核心概念,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是 维护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准确表达中华思想核心概念,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是维护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进一步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并建立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个部委(单位)为成员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负责统筹协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工程”聘请**专家成立顾问组、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遴选与译写规则和标准,开展遴选与译写工作,发布译写成果及规范应用等。秘书处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目前,“工程”组织文、史、哲等学科**专家70余人,经过前期缜密研究,反复论证,已遴选、译写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形成本系列,向社会发布,推荐和鼓励社会使用。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由袁济喜等人组成。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聂长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学术企划部部长。黄友义,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
1爱人为大/ 1
2安贫乐道/ 2
3八音克谐/ 4
4北曲/ 5
5兵强则灭/ 8
6博施济众/ 10
7不言之教/ 11
8藏富于民/ 12
9成竹于胸/ 14
10传神写照/ 16
11春节/ 17
12大学/ 19
13夺胎换骨/ 21
14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23
15反求诸己/ 25
16丰肉微骨/ 27
17感物/ 29
35夸饰/ 53
36乐教/ 54
37乐天知命/ 56
38离坚白/ 57
39离形得似/ 58
40丽辞/59
41临渊履薄/ 61
42六观/ 62
43六艺/ 63
44矛盾/ 65
4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6
46庙算/ 67
47明德/ 69
48明分使群/ 70
49目击道存/ 72
50南戏/ 73
51拟容取心/ 75
52年/ 77
53品题/ 78
54奇正/ 80
55气韵/ 83
5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5
57迁想妙得/ 86
58亲亲/ 88
59清明/ 89
6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1
61求同存异/ 92
62三省吾身/ 94
63上兵伐谋/ 95
64舍生取义/ 96
65审音知政/ 97
66生肖/ 99
6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00
68时/ 101
69时序/ 102
70史/ 103
71世外桃源/ 106
72岁寒三友/ 107
7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08
74天籁/ 109
75推恩/ 111
76推己及人/ 112
77徙木立信/ 113
78见素抱朴/ 115
79萧散简远/ 116
80心同理同/ 118
81心悦诚服/ 120
82信/ 121
83形具神生/ 122
84性分/ 123
85休养生息/ 124
86修辞立诚/ 126
87修德振兵/ 128
88玄德/ 129
89悬梁刺股/ 131
90言必信,行必果/ 132
91一言兴邦/ 134
92一以贯之/ 135
93饮水思源/ 137
94勇/ 138
95愚公移山/ 139
96与时偕行/ 141
97凿壁借光/ 143
98郑声/ 144
99知常达变/ 145
100智/ 147
术语表 List of Concepts / 149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A Brief Chronology of Chinese History / 155
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我经常会对其中一些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句子感到好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恰好能够解释这些句子背后的文化密码。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道义”的论述。在许多古典小说和戏剧中,“道义”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含义却难以捉摸。本书将其解释为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多种价值的体现,并且强调了个人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担当。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故和人物事迹,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体现的忠义,岳飞“精忠报国”展现的家国情怀,这些都让我对“道义”有了鲜活而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支撑社会运转、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它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也是许多英雄人物精神的源泉。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都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内容的工具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正是我期待的那本书。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行合一”的解读。这个概念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我过去对其理解一直不够透彻。本书将其解释为一种强调实践与认识相互统一的哲学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必然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实现,而实践也必然要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书中详细阐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渊源,分析了它在王阳明心学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大量历史人物的实践事例,展现了“知行合一”如何在个人修养、社会实践、政治改革等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我看到了“知行合一”如何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这种对“知行合一”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了,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口号,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套书的编纂真是匠心独运,尤其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这一卷,它就像一本精心设计的地图集,带领读者在中华思想的版图上进行一次次探索。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智慧很感兴趣,但往往在阅读史书时,会遇到一些概念性的障碍,比如“礼制”、“法治”、“德治”等等,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常常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这些术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术语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和社会实践。比如,在解读“礼”的时候,书中追溯了其起源,分析了不同朝代“礼”的演变,并将其与社会等级、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紧密联系起来。我看到了“礼”如何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一种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伦道德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书中也对比了“法治”与“德治”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的此消彼长,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不仅仅记住了术语,更理解了术语所代表的理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和应用的,这种理解远比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常常在欣赏作品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符号和美学观念。《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些深层含义的窗户。 书中对“意境”的解析,让我对中国画和诗歌有了全新的理解。我过去只是觉得中国画和诗歌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但无法准确描述。本书则将“意境”从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解析为一种由“形”和“神”相互融合,由“景”和“情”巧妙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它阐述了“意境”如何通过写意、留白、象征等艺术手法得以实现,并列举了大量古代诗词和绘画作品作为例证。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感受到那种空灵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也能理解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雄浑气势。这种对“意境”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中国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客观的形似,更是内在的神韵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一种更加高妙的艺术追求。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好奇的学生,但常常被浩如烟海的文献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所困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无疑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那些分散的、复杂的哲学概念一一梳理清楚,让我不再感到茫然。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我过去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天人感应”等简单说法,但本书通过对“天命”、“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相关术语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我明白了,中国人并非简单地崇拜自然,而是试图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寻求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哲学家的论述,比如孟子关于“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阐释,以及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这些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天人关系”的丰富内涵。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从宏观的宇宙观,逐渐理解到微观的个人修养,最终认识到“天人关系”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书页的翻动间,为我徐徐展开了中华文明浩瀚而深邃的画卷。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华文化已有所涉猎,但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和片面。《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并非简单罗列名词,而是如同一条条精密的脉络,将那些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串联起来,勾勒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底色。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道”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渗透在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哲学观照。从《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到《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再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无不体现着“道”的演变和应用。我曾一度对“道”感到模糊,认为它过于虚无缥缈,但读完本书对“道”的细致梳理,我仿佛看到了它如何从一种宇宙观、生成论,逐渐演化为一种人生观、方法论,指导着古人的行为,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视角。书中列举的大量古代文献片段,配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能清晰地看到“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流派中的具体体现,比如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相互补充,以及它如何在艺术、文学、政治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视“道”为高不可攀的学术理论,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感兴趣的学习者,但经常对一些概念的来源和演变感到困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为我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书中关于“业”和“轮回”的解释,让我对佛教在中国思想中的传播和本土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过去只是零散地听过这两个词,但对其具体含义和哲学基础了解不多。本书将其解释为佛教关于因果报应和生命延续的学说,并详细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哲学语境下被接受和改造的。我看到了“业”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行为,更是包含着一种普遍的因果律,而“轮回”则是一种生命超越死亡、不断转化的过程。书中还分析了佛教的“业报轮回”如何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天命”等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佛教思想。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解读,让我认识到,外来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其思想源头和核心概念入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且专业的姿态,向我展示了中华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我被书中对“中庸”的阐释深深吸引。长期以来,“中庸”在我心中是一个模糊的词汇,总觉得它意味着平庸、折中,缺乏鲜明的立场。然而,读完此书,我才恍然大悟。“中庸”绝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基于深刻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并能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恰当选择的智慧。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庸”的哲学渊源,追溯了其在《论语》、《中庸》等经典中的发展,并结合大量历史案例,展现了“中庸”如何在政治决策、人际交往、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我看到了“中庸”如何避免极端,寻求平衡,如何强调适度,尊重规律,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智慧,而非静止的教条。这种对“中庸”的全新认识,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让我对其蕴含的深刻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结构感兴趣的学习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描述社会组织和人伦关系的概念。《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书中关于“宗法制”的解释,让我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过去只知道中国古代有家族观念,但对“宗法制”的具体运作和影响了解不多。本书详细阐述了“宗法制”的等级结构、继承规则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治权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我看到了“父权至上”、“长幼有序”等原则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制度之中,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书中还分析了“宗法制”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认识到,这种制度并非简单的家族关系,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但总觉得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区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就像一位细心的向导,为我指明了这些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书中对“心性论”的阐释,让我对儒、释、道三家在“心”的理解上,是如何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侧重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曾以为“心”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器官,但本书让我了解到,在中国哲学中,“心”往往承载着更深层的意义,它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更是与宇宙相通的枢纽。书中详细介绍了儒家“仁”与“心”的关联,阐述了佛教“空性”与“心”的关系,以及道家“无为”与“心”的契合。我看到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这让我对“心”的道德维度有了深刻体会。同时,我也理解了佛教“破除妄念,回归自性”的智慧,以及道家“静心寡欲,体道自然”的修养方法。这种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