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思想史
  • 术语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93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489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英文,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null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准确表达中华思想核心概念,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是 维护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内容简介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准确表达中华思想核心概念,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是维护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进一步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并建立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个部委(单位)为成员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负责统筹协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工程”聘请**专家成立顾问组、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遴选与译写规则和标准,开展遴选与译写工作,发布译写成果及规范应用等。秘书处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目前,“工程”组织文、史、哲等学科**专家70余人,经过前期缜密研究,反复论证,已遴选、译写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形成本系列,向社会发布,推荐和鼓励社会使用。

作者简介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由袁济喜等人组成。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聂长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学术企划部部长。黄友义,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

目录

1爱人为大/ 1
2安贫乐道/ 2
3八音克谐/ 4
4北曲/ 5
5兵强则灭/ 8
6博施济众/ 10
7不言之教/ 11
8藏富于民/ 12
9成竹于胸/ 14
10传神写照/ 16
11春节/ 17
12大学/ 19
13夺胎换骨/ 21
14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23
15反求诸己/ 25
16丰肉微骨/ 27
17感物/ 29
35夸饰/ 53
36乐教/ 54
37乐天知命/ 56
38离坚白/ 57
39离形得似/ 58
40丽辞/59
41临渊履薄/ 61
42六观/ 62
43六艺/ 63
44矛盾/ 65
4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6
46庙算/ 67
47明德/ 69
48明分使群/ 70
49目击道存/ 72
50南戏/ 73
51拟容取心/ 75
52年/ 77
53品题/ 78
54奇正/ 80
55气韵/ 83
5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5
57迁想妙得/ 86
58亲亲/ 88
59清明/ 89
6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1
61求同存异/ 92
62三省吾身/ 94
63上兵伐谋/ 95
64舍生取义/ 96
65审音知政/ 97
66生肖/ 99
6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00
68时/ 101
69时序/ 102
70史/ 103
71世外桃源/ 106
72岁寒三友/ 107
7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08
74天籁/ 109
75推恩/ 111
76推己及人/ 112
77徙木立信/ 113
78见素抱朴/ 115
79萧散简远/ 116
80心同理同/ 118
81心悦诚服/ 120
82信/ 121
83形具神生/ 122
84性分/ 123
85休养生息/ 124
86修辞立诚/ 126
87修德振兵/ 128
88玄德/ 129
89悬梁刺股/ 131
90言必信,行必果/ 132
91一言兴邦/ 134
92一以贯之/ 135
93饮水思源/ 137
94勇/ 138
95愚公移山/ 139
96与时偕行/ 141
97凿壁借光/ 143
98郑声/ 144
99知常达变/ 145
100智/ 147
术语表 List of Concepts / 149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A Brief Chronology of Chinese History / 155


《汉语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深入探究了汉语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精髓,聚焦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审美情趣。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中华思想文化多维度、深层次的魅力。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 本部分回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重点梳理了早期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出发,着重解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性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例如,我们将深入探讨“仁”与“礼”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作用;剖析“道”的虚静无为与“自然”之道的哲学意蕴;辨析墨家“兼爱非攻”的博大情怀;理解法家“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同时,本部分也将触及早期文献,如《易经》的象数思维、《诗经》的抒情传统,以及《尚书》的政治伦理,揭示这些早期文本如何为中华文化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观念的演进与融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吸收、融合与创新。本部分着重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秦汉以降,重要思想观念的演变过程。我们将重点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思想发生的深刻互动,分析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如何被中国化,并渗透到文学、艺术、伦理等各个层面。同时,也会梳理道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如炼丹、养生术等,以及它们对民间信仰和士人阶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部分将重点解读宋明理学这一中华思想史上的高峰,深入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核心概念,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等,并分析它们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及文化传承方面的深远意义。 第三部分:核心范畴的深度解析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中华思想文化的独特面貌,本书特辟一章,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范畴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解析。这些范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我们将细致解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阐释“中庸”之道,剖析其追求平衡、反对偏激的智慧;审视“和而不同”的社会交往原则,揭示其包容性与多样性;探讨“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品格差异,理解中华伦理对人格塑造的要求;分析“孝”与“忠”的家族伦理与社会责任,考察其在维系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以及解读“家国情怀”的凝聚力,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 第四部分:思想的实践与表达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与表达。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中华思想文化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中得以体现和传承。我们将分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文化基因。例如,科举制度如何塑造了士人的价值观,宗法制度又如何巩固了社会结构。同时,本部分将重点关注中华传统美学,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中,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我们将探讨“意境”的营造,“气韵生动”的笔墨哲学,以及“天人相应”的艺术境界,力求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五部分: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 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华思想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关注中华思想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汲取传统思想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学术研究等多种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部分还将探讨如何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以开放的心态,推动中华思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 总而言之,《汉语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的中华思想文化图景,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养分,从观念的演进中洞察规律,从核心范畴的解析中体味精髓,从实践与表达中感受魅力,并在当代的语境下探索其未来之路。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考证、深入的分析和生动的阐释,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脉络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并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我经常会对其中一些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句子感到好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恰好能够解释这些句子背后的文化密码。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道义”的论述。在许多古典小说和戏剧中,“道义”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含义却难以捉摸。本书将其解释为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多种价值的体现,并且强调了个人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担当。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故和人物事迹,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体现的忠义,岳飞“精忠报国”展现的家国情怀,这些都让我对“道义”有了鲜活而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支撑社会运转、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它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也是许多英雄人物精神的源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都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内容的工具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正是我期待的那本书。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行合一”的解读。这个概念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我过去对其理解一直不够透彻。本书将其解释为一种强调实践与认识相互统一的哲学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必然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实现,而实践也必然要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书中详细阐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渊源,分析了它在王阳明心学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大量历史人物的实践事例,展现了“知行合一”如何在个人修养、社会实践、政治改革等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我看到了“知行合一”如何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这种对“知行合一”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了,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口号,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套书的编纂真是匠心独运,尤其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这一卷,它就像一本精心设计的地图集,带领读者在中华思想的版图上进行一次次探索。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智慧很感兴趣,但往往在阅读史书时,会遇到一些概念性的障碍,比如“礼制”、“法治”、“德治”等等,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常常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这些术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术语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和社会实践。比如,在解读“礼”的时候,书中追溯了其起源,分析了不同朝代“礼”的演变,并将其与社会等级、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紧密联系起来。我看到了“礼”如何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一种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伦道德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书中也对比了“法治”与“德治”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的此消彼长,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不仅仅记住了术语,更理解了术语所代表的理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和应用的,这种理解远比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常常在欣赏作品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符号和美学观念。《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些深层含义的窗户。 书中对“意境”的解析,让我对中国画和诗歌有了全新的理解。我过去只是觉得中国画和诗歌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但无法准确描述。本书则将“意境”从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解析为一种由“形”和“神”相互融合,由“景”和“情”巧妙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它阐述了“意境”如何通过写意、留白、象征等艺术手法得以实现,并列举了大量古代诗词和绘画作品作为例证。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感受到那种空灵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也能理解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雄浑气势。这种对“意境”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中国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客观的形似,更是内在的神韵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一种更加高妙的艺术追求。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好奇的学生,但常常被浩如烟海的文献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所困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无疑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那些分散的、复杂的哲学概念一一梳理清楚,让我不再感到茫然。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我过去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天人感应”等简单说法,但本书通过对“天命”、“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相关术语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我明白了,中国人并非简单地崇拜自然,而是试图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寻求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哲学家的论述,比如孟子关于“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阐释,以及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这些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天人关系”的丰富内涵。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从宏观的宇宙观,逐渐理解到微观的个人修养,最终认识到“天人关系”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书页的翻动间,为我徐徐展开了中华文明浩瀚而深邃的画卷。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华文化已有所涉猎,但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和片面。《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并非简单罗列名词,而是如同一条条精密的脉络,将那些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串联起来,勾勒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底色。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道”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渗透在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哲学观照。从《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到《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再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无不体现着“道”的演变和应用。我曾一度对“道”感到模糊,认为它过于虚无缥缈,但读完本书对“道”的细致梳理,我仿佛看到了它如何从一种宇宙观、生成论,逐渐演化为一种人生观、方法论,指导着古人的行为,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视角。书中列举的大量古代文献片段,配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能清晰地看到“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流派中的具体体现,比如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相互补充,以及它如何在艺术、文学、政治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视“道”为高不可攀的学术理论,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感兴趣的学习者,但经常对一些概念的来源和演变感到困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为我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书中关于“业”和“轮回”的解释,让我对佛教在中国思想中的传播和本土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过去只是零散地听过这两个词,但对其具体含义和哲学基础了解不多。本书将其解释为佛教关于因果报应和生命延续的学说,并详细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哲学语境下被接受和改造的。我看到了“业”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行为,更是包含着一种普遍的因果律,而“轮回”则是一种生命超越死亡、不断转化的过程。书中还分析了佛教的“业报轮回”如何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天命”等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佛教思想。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解读,让我认识到,外来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其思想源头和核心概念入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且专业的姿态,向我展示了中华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我被书中对“中庸”的阐释深深吸引。长期以来,“中庸”在我心中是一个模糊的词汇,总觉得它意味着平庸、折中,缺乏鲜明的立场。然而,读完此书,我才恍然大悟。“中庸”绝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基于深刻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并能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恰当选择的智慧。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庸”的哲学渊源,追溯了其在《论语》、《中庸》等经典中的发展,并结合大量历史案例,展现了“中庸”如何在政治决策、人际交往、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我看到了“中庸”如何避免极端,寻求平衡,如何强调适度,尊重规律,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智慧,而非静止的教条。这种对“中庸”的全新认识,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让我对其蕴含的深刻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结构感兴趣的学习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描述社会组织和人伦关系的概念。《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书中关于“宗法制”的解释,让我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过去只知道中国古代有家族观念,但对“宗法制”的具体运作和影响了解不多。本书详细阐述了“宗法制”的等级结构、继承规则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治权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我看到了“父权至上”、“长幼有序”等原则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制度之中,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书中还分析了“宗法制”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认识到,这种制度并非简单的家族关系,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但总觉得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区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5)》就像一位细心的向导,为我指明了这些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书中对“心性论”的阐释,让我对儒、释、道三家在“心”的理解上,是如何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侧重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曾以为“心”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器官,但本书让我了解到,在中国哲学中,“心”往往承载着更深层的意义,它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更是与宇宙相通的枢纽。书中详细介绍了儒家“仁”与“心”的关联,阐述了佛教“空性”与“心”的关系,以及道家“无为”与“心”的契合。我看到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这让我对“心”的道德维度有了深刻体会。同时,我也理解了佛教“破除妄念,回归自性”的智慧,以及道家“静心寡欲,体道自然”的修养方法。这种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