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蔽体,非典型穿衣指南。
脱也有是,穿也有非。什么能穿,什么不能穿?什么时候能穿,什么时候不能穿?衣衫,一个具有特殊表述性的符号,诉说着被湮没的往事。一袭衣衫,暗含了太多东西。衣衫里面有文化,有政治,有经济,有情仇,有欲望,有挑衅,有抵抗。一句话,有七情六欲有天机。衣衫只有脱离了身体,离开了它的主人,才可能以它本真而单纯的模样存在。从民国看到今天,从道貌岸然的外衣,看到蠢蠢欲动的内衣,从头上的发,看到脚上的鞋。然后,就有了这些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的文字。
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
透过《衣不蔽体》,带你领略服饰的深刻的另一面。
老树书名题签,晋永权、韩松、脚印特别推荐。
书名为《衣不蔽体》,并非取成语原意,而是另做引申,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
其实,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服饰与身体一样,不仅仅是现实的存在,更是被反复建构的文化概念。各种文化都会不断通过形形色色的界定与仪式,为她们确定关系的同时划定边界。赤桦的《衣不蔽体》运用当代文化批评理论,令人着迷地描绘了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图景。
——晋永权,《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透过身体,以及遮掩乔装身体的服饰,泄漏出民族心灵史的惊天秘密。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
服装之下,不止于身体。它包裹的也许是黑夜,也许是抗争,也许是妥协,也许是爱恨,但终归是时间的间隙。而赤桦的《衣不蔽体》,让我们得以看见这一个间歇中的所有。
——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著名文学编辑
茅盾文学奖作品《尘埃落定》《暗算》责编
引言:脱也有是,穿也有非
说话的衣衫
民国女装,风来满路香
旗袍:性感的远东神话
月份牌上竞妖娆
民国男装,三足鼎立
集体审美
制服的海洋
“毛式中山装”
干部服
工人装
绿军装之魅
不爱红装爱武装
烧旗袍,锯高跟鞋
剪开鸡腿裤
“我要穿军装”
抢军帽
像章,政治小饰品
趣味的苏醒
西装重返衣橱
凤凰浴火
服装上的“农民起义”
抵抗“服装起义”
领带:最后的边界
削足适履
喇叭裤风波
集体意识下的“蛋”
性感的炫耀
把财富穿出来
健美裤vs蜡染布
为了张扬的遮掩
“给盘老五穿条裤衩衩”
“衣不掩体”的性感
反叛的心思
牛仔裤,暧昧的反叛
后牛仔裤时代
“别理我,烦着呢”
T恤的前世今生
内衣权色
穿,是为了脱下
现代肚兜阴谋
男女风情,内衣隐匿
男权,钻进内衣
发上秘事
女人长发:鬼魅,浪漫
光头的罚罪,假发的浮华
政治杀戮,男人发上
女人断发,宣示革命
脚上情色
柳步:摇摆的诱惑
金莲三寸
放足,路漫漫
高跟鞋:现代版缠足
后记:书不尽言
引言:脱也有是,穿也有非
1970年,我年轻的生命中发生了三起跟穿衣有关的事:一是脱,二是穿,三是不能穿,不但不能穿,还必须消灭。
这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冬日的余晖斜抹在中国西南地区大巴山一个年轻男子的床头。一个女子走过去,捧着他的脸说:“把衣服脱了吧。脱了,就好了。”
她解开自己衬衣纽扣,褪去纯毛蓝色裙子,赤裸地站在他跟前。
男子惊诧不已,望着眼前美好的身体,忽然明白了女子的用意,便也默默地剥去满是补丁的衣裤。两人相拥着,走向门前结着薄冰的池塘。
这对男女带着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生命赞礼似的庄严,要了却生命。
男子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女子是重庆来的知青。社会地位的悬殊,让他们饱尝了爱的痛苦和绝望。殉情男女脱下彰显阶级身份的衣服,试图以赤裸的肉身去消解那条看不见,却逼仄蛮横地躺在他们中间的等级界线。这时,冰河上赤裸着的不再是单纯的肉身,它构成了一种凄美哀痛的衣衫政治宣言。
现在想来,那女子穿裙子,是为了要发出这宣言的仪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很多城市女性都不穿裙子了,更不用说在农村天天劳作的女人。
不幸的是,他们被人救起,再次穿上衣服,日日被人指点,爱也爱不得,死也死不得。
故事已无法求证。然而,我认为它是可信的。当年,家有知青儿女的城市父亲母亲们,对远在农村的孩子,尤其是女儿,是有很多担忧害怕的。常常见邻人窃窃私语,最怕儿女与庄稼后生私订终身。但是,因为肉体难以承受的劳顿在乡村青年男女的帮助下,大大缓解了,一些知青一感动,就与对方行了周公之礼。
少女时代听来的这个关于“脱”的故事,是我对服饰“界碑争端”最初的个人注释。
陌生男女裸躺冰河的时候,我刚上初中。这年秋天,我又听到了关于“穿”的故事。
一日,学校请来一位中年妇人“忆苦思甜”。
她皮肤黝黑,端坐红旗招展的主席台,痛斥从前东家对她的残酷剥削,日子苦不堪言,声泪俱下。被指定的高年级同学为她的苦难适时地振臂领呼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恨!”操场上随即滚过全校师生阵阵激愤高亢的声浪,仿佛帮她压倒了压迫她的地主阶级。
受到鼓舞的妇人陡然撩起衣服下摆,狠命地把穿在身上的三件衣服一层一层地亮给台下师生的同时,高声赞美新生活:“看看!看看!我现在穿的衣服,好几层嘞!过去,老财主也才穿两件!”
全体师生忍俊不禁。然而,这位妇人质朴的叙述,却概括了衣衫与穿衣人的阶级身份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关系,简约而生动。
穿戴本来就是一场又一场关乎地位、关乎政治、关乎权利、关乎性关系的表演,是一场又一场关乎秩序的战争。有人披金戴银高调出征,有人以脱的姿态消极抵抗,迎战和抵抗都是一种信仰,一种态度。
脱下和穿上,暴露和遮掩,在形而下,是个人在容貌、财富、地位上的较量;在形而上,是个体或群体在与既定秩序明争暗斗。穿红戴绿,不过是试图赢得战事的战术。
穿与脱,都是表白,都是争斗较量的结果。
输赢的关键在于:怎么穿,在哪穿,在哪脱。
在脱和穿之间,我还听到了“不能穿”。
这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无意中看见,我奶奶神色鬼祟,在藏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少妇烫卷发,着旗袍,撑阳伞,脚蹬高跟鞋,矜持伫立在上海外滩的堤岸,背对江水。我知道,照片背面还有一行字:“赠:七弟留念。摄于民国三十七年”。在父母的照相簿里,我曾见过这帧照片。
我问:“你为啥要把六孃的照片藏起来?”
奶奶说:“你妈妈的旗袍都改成裙子给你穿了。为啥要改嘞?因为不能穿了。”
“为啥子不能穿嘞?”
“旗袍是四旧,是民国旧衣衫。你六孃这个样子,穿旗袍照相,外人看到了,怕是说不清的。你在外面,不要乱说哈。”
奶奶把六孃穿旗袍的照片放进她的枕头套,天天压在自己脑袋下睡着。
奶奶的举动,让我记住了“民国旧衣衫”五个字。
为什么不是民国衣衫,而是民国旧衣衫,我不甚了然,但懵懂地意识到,这个旧,不是简单的时间的过去时态。因为民国还有一个带政治色彩的统称,叫“解放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去美国留学,母亲坚持带我去民国过来的李裁缝家做了“民国旧衣衫”——三件锦缎旗袍:一件红色无袖,一件黑色中袖,一件绿灰色长袖。她说:“红色可见中国客,黑色可赴西人宴,绿灰色沉静得好,可去学术活动。”
三件旗袍只有黑色的露过一次面,是在美国同学的一次家宴上。在场的男女很惊奇,上下打量,不断问:
“你从香港来?”
“不是。”
“从台湾来?”
“也不是。从北京来。”
“啊?当代中国的女性能穿旗袍?性感旗袍是蒋介石的民国女性的服装,对吧?”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女性,也有不少穿旗袍的。”
“嗯?哦!”白人们狐疑礼貌地相视而笑,议论开去,“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女人化妆吗?女人烫发吗?穿高跟鞋吗?……”
只可惜,没有留下照片为证。那时没手机随手拍,随手发朋友圈。那时,聚会是件认真的事,说的,认真,听的,也认真。
脱也有是,穿也有非啊!一件旗袍,竟然扯出了“国共”。这激发了我到衣衫背后去看看的兴趣。
于是,在攻读社会学硕士时,我选择了符号学作为研究方向,把衣衫当作一个具有特殊表述性的符号去看待。我阅读,我思想,我询问,我观察,我笔记。终于发现衣衫的“新”与“旧”,和大历史下的大政治有关,和大历史下的个人政治态度有关。
一袭衣衫,暗含了很多东西。
衣衫里面有文化,有政治,有经济,有情仇,有欲望,有挑衅,有抵抗。
一句话,有七情六欲有天机。
衣衫只有脱离了身体,离开了它的主人,才可能以它本真而单纯的模样存在。
从民国看到今天,从道貌岸然的外衣,看到蠢蠢欲动的内衣,从头上的发,看到脚上的鞋。然后,就有了这些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的文字。
这本书的标题《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的面纱。阅读的过程,更是让我惊喜连连。作者以极其独特的视角,将服饰的演变置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剖析。她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衣服样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文化符号以及权力话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身体”的讨论,它将服饰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塑造、定义、甚至挑战自己的身体,以及这种身体的呈现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性别观念、政治诉求相互作用。例如,她探讨了在某些时期,身体的暴露或遮蔽,都可能成为一种政治表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件件平凡的衣物,背后都蕴藏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信息,它们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权力结构以及个体生命体验的生动写照。
评分当我翻开《衣不蔽体》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毕竟“服饰”与“身体”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大错特错。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生动,她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从江南水乡女子精致的绣花鞋,到北方汉子粗布棉袄的质朴,再到知识分子对西式礼帽的推崇,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更让我着迷的是,她并没有止步于对服饰的“形”的描绘,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服饰所承载的“神”。例如,她讲述了在战争年代,军装如何成为一种集体认同的象征,而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补丁”和“磨损”,又诉说着怎样的故事。书中对于身体的论述也同样精彩,她不仅仅谈论了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蔽体”,更谈论了服饰如何影响人们对身体的感知、如何塑造人们的性别气质,甚至如何成为个体反抗社会规范的一种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穿着的衣服,原来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密码。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直白而又充满力量的标题——“衣不蔽体”,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聚焦于物质匮乏时代的艰辛记录,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普通人服饰的细微之处。从旧时士大夫的锦袍,到辛亥革命后西装的传入,再到革命年代统一的中山装,以及改革开放后琳琅满目的时装,每一件衣服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烙印,折射出社会思潮的涌动、政治格局的更迭,甚至是个体命运的沉浮。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服饰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她深入挖掘了这些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权力关系以及人们对身体的认知和表达。那些曾经蔽体甚至御寒的布料,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着人们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用自己的身体和衣着,试图定义自己,融入群体,或是挑战规则。读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年的喜怒哀乐,感受着普通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有些疑虑,担心它会过于聚焦于物质匮乏或者社会动荡的负面描绘。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种多么片面的理解。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将服饰的演变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她不仅仅是在讲述衣服的款式如何变化,更是在分析这些变化背后所驱动的社会力量。比如,她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服饰的西化是如何与教育、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变息息相关的。她还探讨了在各个政治运动时期,服装的统一与个性化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身份的塑造与压抑。而“身体”的维度,则让这本书的探讨更加立体。作者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如何通过对身体的装饰、约束或解放,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政治立场,甚至是性取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服饰与身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缩影,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更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直接写照。
评分这本《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学术探索,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面貌。我一直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关于服饰与身体之间关系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接触。作者的功力在于,她没有将服饰仅仅视为一种物质的呈现,而是将其上升到文化符号、权力话语的层面进行解读。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服饰的社会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在性别、阶级、族群身份建构中的作用,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例如,她探讨了旗袍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如何从一种边缘服饰逐渐演变成一种代表女性解放与现代性的符号,以及这种演变过程中所伴随的争议与挑战。同时,作者对于“身体”的讨论也同样引人入胜,她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塑造、遮蔽、暴露或者展示自己的身体,以及这种身体的呈现如何与社会规范、道德观念以及个体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们看到,最日常的衣着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信息。
评分当我拿起《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是一次如此深入的思想之旅。作者以服饰作为线索,带领我走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生活图景,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变迁,更是精神世界的演进。她通过对不同时期服饰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例如,她探讨了在革命年代,服装的“统一化”如何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以及这种统一化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差异的压抑。而“身体”的维度,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作者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身体的认知和表达方式是如何随着服饰的变化而变化的。她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解放”与“束缚”,男性身体的“阳刚”与“阴柔”,以及这些身体的呈现如何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服饰与身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维度。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读《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服饰为媒介,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她不仅仅是描绘了衣服的样式,更重要的是,她深入挖掘了这些服饰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权力话语和社会意义。从旧时女性的裹脚布与长衫,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蓝色列宁装,再到改革开放后琳琅满目的“奇装异服”,每一件服饰都讲述着一段故事,折射出社会思潮的涌动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而“身体”的维度,则让这本书的探讨更加深刻。作者分析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定义、展现、甚至隐藏自己的身体,以及这种身体的呈现如何与社会性别角色、道德规范、政治诉求相联系。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它告诉我,衣着不仅仅是遮体之物,更是社会文化、权力结构以及个体身份的复杂交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历史衣橱,里面陈列着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生活印记。作者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生动的生活化笔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新窗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一件旗袍上的盘扣,一件中山装的领子,甚至是一双解放鞋的磨损程度,在作者的笔下,都化为了承载时代故事的符号。她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人们在物质上的窘迫,但更多的是着眼于在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尊严、追求美感,以及在集体主义的浪潮中,如何努力保留一丝个体的痕迹。而对于“身体”的探讨,更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作者分析了在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身体的禁忌与开放,对身体的改造与展示,以及这种身体的呈现如何与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发生碰撞。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从宏大叙事中认识二十世纪中国,而是通过普通人的衣着与身体,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处境。
评分《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这本书,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于时尚史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史、文化史的解读。作者以服饰为切入点,极其巧妙地串联起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她不仅仅是在讲述衣服的款式、面料,更是在分析这些服饰背后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性别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甚至是民族认同。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例如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的服饰变迁,都有详尽的考证和生动的描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身体”的论述,她不仅仅关注服饰如何“蔽体”,更关注服饰如何影响人们对身体的感知、如何塑造人们的身体语言,以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如何通过对身体的展现或隐藏来表达自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穿着的衣物,原来承载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信息,它们是时代变迁的无声见证,也是个体生命体验的生动载体。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标题《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绝对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充满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而阅读的过程,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服饰的变迁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不仅仅是在罗列衣服的款式,更是在分析这些款式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思潮、权力关系以及个体命运。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比如从清末民初的传统服饰,到革命时期的制服,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时尚,都有深入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身体”作为另一个核心维度,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塑造、遮蔽、表达自己的身体,以及这种身体的呈现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相互作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最平凡的衣着,原来也能够折射出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非学术,非虚构,却有趣味。
评分很棒,物流也非常快,是一次愉快的网购体验,挺好的。
评分也选啦 之前很早就看的和留意的 下次继续买 新一年要继续读书
评分书不错,发货快,书籍是正版,价格也实惠,挺不错的啊。
评分跟可读的一本书,条理清晰。。。。。。
评分很棒,物流也非常快,是一次愉快的网购体验,挺好的。
评分了解民俗文化的一本好书。正版收藏。
评分书是正版的,值得收藏和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