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撰,收字9353个,为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读字音,探求本义的字典,由于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说文》是我国较早雏形的词典。《说文》汇集了众多的法律语域的词语(简称法律词语)。我们由《说文》之法律词以及许慎的注释可以窥见汉语词语与意义的发展变化和系统性,且较之其它文献,《说文》更汇聚性、系统性、明晰性、客观性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律词语与法律文化。
李清桓,男,1970年7月生,湖南常宁人。主要从事音韵、方言、训诂教学和研究。主持并完成了江苏省博士后课题一项,参加国*级项目一项,博士后报告《郭璞<方言注>研究》已由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在《语言研究》、《江汉论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的文章8篇,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犹如置身于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我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探寻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源头。它并非一本直接讲述法律条文的书,而是通过对《说文解字》中与法律相关的词语进行细致的解读,来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实践。书中对于“罪”与“罚”的字源追溯,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让我对古代的刑罚制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古人对于惩治邪恶、维护秩序的复杂情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讲故事的趣味性,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深奥的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理解文化的钥匙,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窗口,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读来简直像在跟一位饱学鸿儒对弈,脑海中不断激荡出新的火花。我原本以为,《说文解字》不过是识字认字的古籍,最多夹杂些文言文的赏玩价值,却不曾想,它竟能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法律”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结。作者以一种极为精妙的手法,将《说文解字》中那些看似古老、晦涩的字词,剥离出其背后蕴含的法理精神和文化意涵。例如,书中对“狱”字的考究,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牢狱”概念,而是从“犬”旁暗示的守护、警示,到“去”旁象征的审辨、裁决,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司法公正的朴素追求和严谨态度。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又不失通俗易懂,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古老的法制世界,感受着文字的温度,触摸着历史的脉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法”这个概念,不再仅仅停留在条文的层面,而是看到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中的根基。
评分实在令人惊喜,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解读得活灵活现。我一直认为,法律是枯燥乏味的条文堆砌,但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古老的词汇仿佛拥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载体。书中对“刑”字演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从部落惩罚到国家法律的漫长历程,而“法”字的早期形态,又暗示了对准绳、规范的追求,体现了先民对秩序的渴望。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能够将《说文解字》中的词语,与具体的古代法律实践联系起来,例如,某条关于土地纠纷的判例,如何巧妙地运用了某个字词的本义来解释法律条文,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又让读者耳目一新。我原本只对历史感兴趣,对法律知之甚少,但这本书凭借其生动的阐释和严谨的论证,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律的价值,也更加珍视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它们不仅是语言的遗产,更是文明的印记。
评分这是一本极其震撼的书,它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连接了语言文字与法律文化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我之所以说它震撼,是因为作者仿佛拥有了一双“洞察之眼”,能够从《说文解字》那些古老的字词中,挖掘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精髓和演变轨迹。书中对“权”字的解析,从最初的称量工具,到后来引申出的权力、权宜等含义,再到其在古代法律中扮演的角色,其逻辑链条清晰而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字的解释,更是对权力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如何形成和运用的生动描绘。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启发性,每一处考证都如同在侦破一个历史谜案,让人不禁跟随其思路,一步步揭开真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则带领我们深入其肌理,感受其温度,理解其精魂。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说文解字》的印象还停留在“工具书”的层面,主要用于查阅生僻字。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说文解字》的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精神的深度探索。作者通过对大量法域词语的精准考释,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与社会、伦理、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关于“信”与“义”在古代法律中的作用,书中就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仅仅是强制性的规则,更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考量和价值取向。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优雅,在学术性的探讨中,不乏文学性的色彩,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深度,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收获,是一种对文明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