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望原 著
图书标签:
  • 刑事政策
  • 刑法学
  • 刑法专论
  • 法学研究生
  • 21世纪法学
  • 犯罪学
  • 刑罚学
  • 法律
  • 学术著作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09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6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代刑事政策与中外刑法学的有关重要课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刑事政策方面,主要研究探讨了刑事政策对刑法理论的影响、西方刑事政策的经验及中国的缺憾与调整革新、制刑的基本原则、中国刑法中的没收制度、中止犯减免处罚之根据、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联合国死刑价值选择与中国死刑政策、死刑有限存在论以及中国刑事处罚改革及其构想;在实体刑法方面,主要论及了近20年中国刑法立法的*新发展与特点、中国证券犯罪及其立法完善、共同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体认定、承诺之正当化根据及其司法适用,以及《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等。同时,在外国刑法学方面,探讨了英国刑法的渊源、英美刑法中的犯罪要素以及丹麦刑事法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谢望原,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法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会议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中心主任、刑事政策与比较刑法研究所所长、中央治理商业贿赂专家咨询组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法律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霍克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曾任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1987年9月至1999年12月期间,曾受山东大学法学院委托培养,分别在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山东大学法学院任教和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其中,2003年和2006年曾分别在丹麦和日本访学研修,是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刑事政策学领域教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刑罚价值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刑法学研究》《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刑事政策研究》(课题主持人)《台港澳刑法与大陆刑法比较研究》(课题主持人)《伪造、变造犯罪研究》(课题主持人)《刑事正义与学者使命》《不一样的辩护》等;译著主要有:《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刑法哲学》(主译)《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主译)等。

目录

上篇刑事政策论
第一章刑事政策对刑法理论的影响/
一导言:刑事政策定义的不同解读/
二刑法学说史的考察:刑事政策思想决定刑法理论走向/
三行为价值学说辩证:刑事政策立场决定刑法理论选择/
四结论:刑事政策与刑法理论相互作用/
第二章刑事政策:西方经验与中国缺憾及调整革新/
一西方刑事政策的主要经验/
二中国刑事政策的主要缺憾/
三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革新/
四结语/
第三章制刑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原则/
二法制原则/
三人权原则/
第四章中国刑法中的没收制度/
一中国刑法中没收制度小考/
二现行刑法中的没收制度:作为刑罚方法的没收/
三现行刑法中的没收制度:作为非刑罚方法的没收/
四结语/
第五章中止犯减免处罚之根据/
一中止犯处罚之依据/
二中止犯不予处罚或减轻处罚之依据/
三本书立场/
四余论/
第六章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
一赦免:一种古老的刑事政策/
二赦免:各国重视的刑事政策/
三赦免:显赫的刑事政策意义/
四完善我国赦免制度之构想/
五结论/
第七章联合国死刑价值选择与中国死刑政策/
一联合国关于死刑的价值选择/
二中国死刑政策:困境与出路/
第八章死刑有限存在论/
一古老话题:死刑存废之论争/
二哲学思辨:刑罚本质与死刑/
三极端手段:战争与死刑/
四结论:死刑有限存在论/
第九章中国刑事处罚改革及其构想/
一外国刑罚方法新动向/
二我国刑罚方法之重构/
三非刑罚方法之调整与革新/

下篇实体刑法论
第十章1997—2017:中国刑法立法的最新发展与特点/
一1997年《刑法》:中国刑事法治的里程碑/
二刑法修正案:刑法立法的特殊技术/
三单行刑法:刑法立法的应时对策/
四刑法立法解释:刑法立法的重要补充/
五刑法司法解释:刑法立法的延伸形式/
六余论:中国刑法立法的展望/
第十一章中国证券犯罪及其立法完善/
一中国证券犯罪的定义/
二中国第一起证券犯罪与近年证券违法犯罪查处情况/
三中国证券犯罪立法的修改与完善/
四结语/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学说、成立范围以及共犯转化犯之共犯/
一共同犯罪的学说/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
三共犯转化犯之共犯问题/
四结语/
第十三章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体之认定/
一公务员、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界定/
三关于“从事公务”的应有之义/
四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界定/
五国有公司、企业改制前后主体身份发生变化的犯罪的处理/
第十四章承诺之正当化根据及其司法适用/
一承诺之正当化根据:意思自治/
二承诺在中国刑事审判中的适用Ⅰ:超法规正当化事由/
三承诺在中国刑事审判中的适用Ⅱ:无效的承诺/
四承诺在中国刑事审判中的适用Ⅲ:基于认识错误的承诺/
五结语/
第十五章“飙车”与醉酒驾驶致人死伤相关问题/
一“飙车”致人死伤行为的定性/
二醉酒开车致人死伤行为的定性/
三英国《道路交通法》规定的犯罪对我们的启示/
第十六章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客观要素与司法认定/
一行为要素/
二司法认定/
三本罪处罚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十七章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一行为要素(Actus reus)/
二心理要素(Mens rea)/
三本罪涉及的相关问题/
四余论/
第十八章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的理解与适用/
一行为要素/
二主观要素/
三司法认定/
第十九章英国刑法的渊源/
一普通法/
二制定法/
第二十章英美刑法中的犯罪要素/
一犯罪行为/
二犯意/
三因果关系/
第二十一章丹麦刑事法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刑法典与刑事执行法的历史演变/
二充分尊重且保障公民人权/
三注重与国际刑法规范协调/
四反映恐怖主义犯罪最新动态/
五矫正为本的刑事政策/
六丹麦刑事立法对中国的启示/
附录多样性的刑法理论/

精彩书摘

一导言:刑事政策定义的不同解读
“刑事政策(Kriminalpolitik)”一词,18世纪末便在德国被使用,但现代意义上的“刑事政策”,始自德国学者Feuerbach(1775—1833)1803年的刑法教科书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7页注①;张甘妹.刑事政策.台北:中华书局,1979:1.森本益之,等.刑事政策学.戴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后来由H�盬�盓�盚enke德国19世纪重要的刑法学家,著有《刑法理论之争》(Ueber den Streit der Strafrechtstheorien,1811)、《刑事法与刑事政策手册》(Handbuch des Criminalrechts und der Criminalpolitik,1823)等重要影响的著作。他反对绝对报应刑论,但主张修正报应刑论。和Liszt等诸多学者推广,逐渐形成了现代刑事政策学。大陆法系刑事法学关于刑事政策的定义尽管表述五花八门,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二定义说”与“三定义说”。“二定义说”认为,刑事政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刑事政策是指国家以预防犯罪、镇压犯罪为目的所为的一切手段或方法;狭义的刑事政策,是指国家以预防犯罪、镇压犯罪为目的,运用刑罚以及具有与刑罚类似作用之诸制度,对犯罪人及有犯罪危险性的人所采取的刑事之诸对策。 “三定义说”则认为,刑事政策有广义、狭义、最狭义三种:广义的刑事政策系指国家以预防、镇压犯罪为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与方针;狭义的刑事政策系指对犯罪者或有犯罪危险者,以预防、镇压犯罪为直接目的所采取的国家强制对策;最狭义的刑事政策则是指对各个犯罪者、犯罪危险者,以特别预防为目的而实行的措施,如刑罚、保安处分等。从上述两类刑事政策定义可以看出,“三定义说”与“二定义说”基本类似,只是“三定义说”的“最狭义说”把特别预防作为一项独立的刑事政策内容。由于广义的刑事政策定义有包罗万象之嫌,即它把一切可能与犯罪学意义上之“犯罪”有关的公共政策统统纳入刑事政策范畴,从而可能使刑事政策被淹没在无限宽广的公共政策之中,因此,大陆法系的刑事法学者多选择“狭义的刑事政策定义”。英美法系刑事法学中并没有大陆法系刑事法学意义上的刑事政策这一术语。因此,在一些著名的英美法律词典——如美国的Black�餾 Law Dictionary和英国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中,都没有关于刑事政策的专门词条。但是英美刑事法学者经常使用criminal policy 或crime policy以及penal policy。不过,他们所探讨的criminal policy或crime policy一般是指犯罪学意义上的对策,而penal policy 一般是指刑罚学(penology)意义上的罪犯矫正政策。故而学者们认为,英美刑事法学中的刑事政策,其含义就是“criminal(犯罪的)”与“policy(政策)”相加,再加上“刑罚政策”。 英国南安普顿(Southampton)大学法学院教授Andrew Rutherford曾经指出:刑事政策包括刑事司法程序从警察到监狱体系的所有环节——所有关涉与犯罪作斗争以及保护公民不受不公正或压制对待而与犯罪斗争的一切措施;刑事政策也重视以往被忽视了的犯罪被害人问题,总之,刑事政策涉及预防犯罪(更恰当地说,是减少犯罪)的方方面面;因此,刑事政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刑罚与刑事司法问题,它涵盖了社会针对犯罪现象所作出的全部特定反应内容。Criminal Policy Making, edited by Andrew Rutherford,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7,“Introduction”.如此看来,英美刑事法学中的刑事政策,其含义大体上与大陆法系刑事法学中广义的刑事政策概念相当,与Liszt主张的“刑事政策是国家和社会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原则的总和”谢望原,等.中国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有异曲同工之妙。
……

《刑事法前沿理论研究:刑法学新进展与实践挑战》 第一部分:刑法理论基础与重构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刑法学领域中极具争议性和发展潜力的理论议题,旨在为法律研究者、法官及律师提供一个审视和反思现有刑法规范基础的学术平台。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涵盖了从刑法基础原则到具体犯罪构成要素的系统性分析。 一、 刑法的基本构造与现代转型: 本章首先梳理了刑法学的经典构造体系,重点分析了在社会结构深刻变迁背景下,传统刑法理论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与调整需求。特别关注了“刑法教义学”在面对高科技犯罪、网络犯罪以及全球化犯罪时的解释困境。 犯罪构成要素的再审视: 详细剖析了构成要件理论在新的社会关系中的张力。探讨了“行为”概念在不作为犯、危险犯以及不作为的作为化处理中的边界问题。对故意与过失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深化,引入了“认知风险分配”的视角来理解刑法上的主观要件。 违法性理论的深化: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本书着重研究了“社会相当性”在现代刑法中的地位及其限缩效应。探讨了在特殊社会治理情境下(如公共卫生危机、群体性事件),法律容许领域如何被重新界定,以及如何避免将非刑法领域的问题“刑法化”。 二、 责任归属的哲学与社会基础: 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核心价值所在。本部分着眼于对传统责任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尤其关注行为人能力、自由意志与社会决定论之间的复杂互动。 自由意志与可非难性: 从哲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刑法责任的基石——自由选择能力。分析了精神障碍、强迫行为以及“非自愿行为”对责任能力的冲击,并论证了在不可避免的“决定论”背景下,刑法责任如何维持其规范性和预测性功能。 责任限制原则的当代激活: 批判性地考察了“有责性”与“社会危险性”之间的潜在冲突。主张严格限制“结果责任”的适用范围,并强调刑法责任必须以行为人具有充分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为前提。探讨了“共同责任”和“组织责任”在公司犯罪和新型共同实施犯罪中的适用难题。 第二部分:刑法分则的最新挑战与规范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刑法分则中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特别关注了经济、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新型犯罪形态,力求在打击犯罪的有效性与保障人权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三、 财产犯罪与经济法益保护的革新: 随着金融工具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的界限日益模糊。 新型金融犯罪的定性难题: 重点分析了P2P平台非法集资、虚拟货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以及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的“合法外衣下的犯罪”。提出了如何将传统的“秘密窃取”和“非法占有目的”概念延伸至数字资产领域。 职务犯罪的刑法化: 深入研究了贿赂罪、挪用资金罪等职务犯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认定标准。探讨了“利益输送”的隐蔽性与证据收集的困难,并反思了对“行贿罪”的处罚力度是否足以遏制腐败行为的蔓延。 四、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风险控制逻辑: 在社会风险日益集中的今天,对公共安全犯罪的预先干预成为刑法的必然趋势,但也带来了过度刑罚化的风险。 危险犯的能动性与危险的量化: 详细考察了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抽象危险犯中,如何准确界定“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批判了仅凭“可能性”就予惩罚的倾向,主张引入更严格的客观危险评价标准。 交通运输与网络空间的安全规制: 关注醉驾入刑后的量刑争议,以及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能动性判断。同时,本书首次系统性地讨论了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攻击行为应如何归入危害公共安全范畴,而非简单地归为破坏计算机系统罪。 第五部分:刑罚理论的司法应用与刑罚改革 本部分从刑罚的执行和个别化裁量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代刑罚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建议。 五、 刑罚目的与量刑裁量的精准化: 刑罚的最终目的——预防、报应与改造——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失衡。本书倡导基于“比例原则”的精细化量刑。 个别化量刑的司法技术: 探讨了如何在法定刑框架内,有效运用情节和酌定情节,实现对行为人社会危险性和可改造性的精准评估。提出了“风险预测工具”在量刑参考中的伦理边界。 附加刑与替代刑的有效性分析: 深入分析了财产刑(罚金、没收)在经济犯罪中的实际执行效果,并探讨了社区矫正、电子监控等替代刑种在我国本土化实践中的障碍与前景。强调了对累犯、偶犯、特殊主体犯罪(如未成年人犯罪)实施差异化刑罚的必要性。 六、 刑罚执行中的人权保障与社会回归: 刑罚的最终目标是矫治和重返社会。本书对现行监狱制度和刑罚执行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 刑罚执行的人性化: 批评了单纯的隔离和惩罚模式,主张将“修复性司法”的理念融入刑罚执行的全过程。重点论述了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干预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整合障碍: 分析了“污名化”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率的影响,并提出了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协同合作的回归支持体系构建方案,以降低再犯风险,实现刑罚的最终价值。 本书内容深度融合了德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刑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本土的立法实践与司法现实,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权威参考。其观点新颖,论证扎实,是刑事法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刑事政策和刑法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我一直期待一本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刻见解的著作。《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恰恰满足了这一期待,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对于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刑事政策影响的分析,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些思潮,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渗透到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风险社会”下刑事政策应对策略的探讨,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此外,书中对比较刑法研究的引入,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站在全球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刑事法律制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思想的盛宴,它激发了我对刑事法律前沿问题的深入探索,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刑法实践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连接理论与现实的著作,而《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的内容并非高高在上,而是紧密围绕着现实中的刑事案件和司法实践展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量刑理论的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不同量刑理论的优劣,更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法官在量刑时所面临的困境和考量,比如如何界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尺度,如何在惩罚犯罪与教育改造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刑法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承载着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活生生的制度。此外,书中对预防犯罪策略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仅仅是强调惩罚的威慑力,更关注犯罪的根源,例如社会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性的预防措施。这让我认识到,刑事政策的制定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刑事司法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其复杂性与精妙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这本书,我担心它会过于理论化,难以消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洞见所吸引。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宏大的刑事政策理念,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的关注,无论是犯罪人还是被害人,书中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例如,在探讨犯罪原因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个人品德,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结构、家庭环境、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视角。同时,书中对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机制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刑法在关注犯罪行为本身的同时,也在积极回应社会对公正和关怀的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反思录。它让我对刑事司法体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认识到,在追求法律的严谨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性的维度。

评分

这本《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刑法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刑法理论是否还能完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犯罪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判例,而是深入地剖析了刑事政策的制定逻辑,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反过来塑造和影响着刑法的具体规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罪刑法定”原则在现代语境下的解读,作者没有回避其可能带来的僵化和滞后性,而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平衡法定性与灵活性,如何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也启发了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刑法。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让我对刑事司法体系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法学宝典。

评分

从一个对刑事法律体系感到有些茫然的初学者角度来看,《刑事政策与刑法专论》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这本书的语言相对来说比较易懂,尽管涉及的理论和概念比较前沿,但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刑法目的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报应和威慑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刑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功能,比如修复性正义、社会整合等。这让我认识到,刑法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书中对于犯罪学理论的引入也为我打开了新视野,让我理解了犯罪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根源,而不仅仅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个体的道德败坏。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初步的,但却十分清晰的刑事法律知识框架,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并且能够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