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叔本华 著,韦启昌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叔本华
  • 悲观主义
  • 人生
  • 意志
  • 痛苦
  • 存在主义
  • 西方哲学
  • 随笔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1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叔本华思想随笔》为叔本华系列丛书之一种。《叔本华思想随笔》作者叔本华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天才、教育、命运、心理、性爱、艺术欣赏等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叔本华思想随笔》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叔本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弗兰茨·卡夫卡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韦启昌,1962年生于广州,现于澳大利亚行医。
  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这一生中的挚爱,能有缘对其深入了解并从中得益,我真算是幸运的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叔本华的著作和古老的中医。
  对于叔本华,我可说是一见钟情,继而与其私订终身。现在及未来,那肯定将是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叔本华思想所引起我的赞叹、爱慕,给予我的精神愉悦,也只有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可堪相比。两者都是那样的深邃、朴实、直接,其根本观点在主要的方面竟然是惊人的一致。以后有机会,笔者或许会把这方面的体会公诸同好呢。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邂逅”叔本华的,并为之“惊艳”,虽然那是在街边买到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台湾节译本,译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后,我以能阅读叔本华、茨威格的原文为享受目标。托玛斯·曼津津乐道的“斜躺在沙发上整天阅读叔本华”的美妙感觉,肯定是得到个中三昧而发。
  叔本华的著作给予了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酣。正如中医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医给病人解除痛苦以作回报一样。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实在的报酬对我来说不过如此。
  当初翻译叔本华的著作,并没想到能够出版。现在这些曲高和寡的书竟有幸一版再版,已经相当难得。至此,笔者夫复何求?
  译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阿德勒著《儿童的人格构成及其培养》。

目录

译者序
论教育
论天才
论美
心理散论
论命运
论性爱
《论性爱》附录
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论哲学和智力
伦理道德散论
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精彩书摘

  论天才
  “天才”(genie)-词的真正所指就是对我在前两章里讨论过的那一类认识[1]具备明显突出的能力;所有真正的艺术、诗歌,甚至哲学作品都出自这一类认识。由于这种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而且我们只能在直观中而非在抽象中认识这些理念,所以,天才的真正本质就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据此,我们听到人们把那些发自和诉诸直观认识的作品,因而也就是造型艺术和图画艺术的作品明确地称为天才的作品;其次就是诗歌作品——它通过想象把直观认识传达给人们。在此,天才与只是人才、能人或者干才的区别就变得泾渭分明了。后者的优势在于其更灵活、更准确的推论知识,而不是直觉和直观知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思考比常人更加快捷和准确。相比之下,天才所直观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虽然这只是因为天才对同样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这一世界看得更深而已。而这又是因为这一世界在天才的头脑里得到更为客观,因而更为纯净和清晰的反映。
  智力只是用以发现动因的工具,这本来就是智力的天然使命。所以,它在事物中所看到的本来就不是别的,而只是这些事物与意欲之间直接的、间接的,或者只是有可能的关系。就动物而言,因为动物的智力几乎就只停留在事物与动物自身意欲的直接关系上面,所以,智力的这种用途就尤为明显。与动物自身意欲无关的东西对于动物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原因,我们不时会很惊讶地发现,甚至聪明伶俐的动物也不会注意到一些本身是相当异乎寻常的事情,例如,在我们身上或者周围环境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不会引起它们的惊讶。对于常人来说,他们智力认识的范围虽然扩大至事物与他们的意欲间接的,甚至是可能的关系——这些认识的总和也就构成了他们的总体有用知识——但甚至这些认识也还只是局限于关系方面。因此,在常人的头脑里,并没有事物的完全纯净和客观的图像,因为常人的直观认识能力一旦没有受到意欲的推动而活跃起来,它就会变得疲倦、懈怠。这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并没有足够能量可以自发地、在缺少目的的情况下纯粹客观地认识这一世界。但一旦智力具备这样的能量,也就是说,大脑形成表象的能力充裕有余,以致在没有实际目的的情况下,外部世界也在头脑里面纯粹、清晰、客观地反映出来——这些对意欲的目标、打算其实并没有用处,当这种情形变得尤其厉害时,它们甚至还会对意欲活动起到干扰以至破坏的作用——那就起码已经有了那种我们称之为“天才”的反常情形的气质。天才标示着某种对意欲,亦即本我而言是陌生的东西,就好像某一从外而至的精灵[2]在这里发挥作用。不打比喻地说吧,天才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一这一发展远远超出了为意欲服务的需要,而认知功能本来就是只为意欲服务的。所以,严格来说,生理学几乎可以把这种多余的脑力活动以及这大脑本身归入“因过度发育而变畸形”的一类,而这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又可以与“因欠缺发育而变畸形”和“因错位而变畸形”并列在一起。因此,天才就是超常的、过度的智力,也只有把它应用在把握生存的普遍方面,它才真正地被派上了用场。它以此方式致力于为整个人类服务,正如正常程度的智力只为个人服务一样。为能更加清楚地表达这一情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正常人具有三分之二的意欲和三分之一的智力,那么,具有天才的人则拥有三分之二的智力和三分之一的意欲。这种情形同样可以采用一个化学的比喻来解释。一种中性盐呈碱性抑或酸性是根据这一点而划分:两者中的原子团跟氧原子的比例恰好相反。
  ……

前言/序言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早在29岁就出版了奠定其哲学思想体系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1]。之后他陆续出版了不少论题广泛的作品,包括《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在这些著作里面,叔本华对其在“主要著作”(叔本华语)里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作了更详尽的阐述和广泛的论证。本随笔集里的文章全都属于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涵盖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涉及自然科学、美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但这些思想全都围绕着“意欲”和“智力”(认识力)的核心概念。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因为“意欲”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因此就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叔本华主要著作的题目就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表象”就是智力运作以后的结果)。本书的全部文章当然也都围绕这一对核心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论教育》则单独讨论对智力的培养)。
  我们意欲(它体现为我们既定的性格、我们意愿和欲望的倾向等)的行为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在本质上同是意欲的现象,这两种级别不同的现象同样遵循着因果律而活动(变化和发展),只不过无机体根据机械、物理、化学的原因(ursache)而活动,人和动物则根据动因(motiv)而活动起来,而被区别称为“动因”的同样是原因——但这些原因经过了认知功能(亦即智力)这一中间媒介。在叔本华的眼里,大自然中的无机体、植物、动物乃至人这些逐级向上的意欲的现象,其根本区别只是认知(智力)的程度。虽然叔本华很关注自然物理科学(他曾写过《论视觉与颜色》的科学专著,在他的著作中,读者也可以看到他那丰富的、惊人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学、植物学和人体解剖学中的微细的神经系统的知识),但他明显更加致力于发现更为复杂、隐蔽,因此也就是更为困难和有趣的关于人的心理道德行为(亦即人的意欲活动)的规律,因为就像叔本华所说的,心理、道德的真理比自然物理方面的真理向我们透露更多内在的含意(《伦理道德散论》)。这是因为虽然人的道德性格活动和物体的机械物理活动同样都是在具备充足原因以后就必然地展开,但由于经过了人的智力的媒介,那驱使人们的意欲活动起来的动因就变得复杂和隐蔽得多;这些很多时候甚至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动因在与同样是深藏的人的性格相互发生作用时,其幽暗、微妙的过程都是难以看透的。正因为这些运作过程发生在“还是笼罩着一片黑暗的内在意识”之中,所以,很多被叔本华发现并反复和充分论证了的看似简单的说法,直至今天仍然似乎是闻所未闻、与众不同。例如,人的道德性格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道德是教不会的;真正的美德行为并非出自认识力,这些行为与大自然的现象相矛盾,因此是“神秘”的,等等。《伦理道德散论》和《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简称《意欲》,下同)对人性、人的道德行为的性质和基础、智力与道德(亦即动因与性格)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探讨。
《叔本华思想随笔》并非一本真正的书,而是一个关于如何理解和阐释亚瑟·叔本华哲学思想的虚构创作。这本书的简介,旨在勾勒出它所试图探索的叔本华哲学核心,但又不直接摘录其任何著作中的具体篇章或段落。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对叔本华思想精神内核的捕捉,以及一种邀请读者进入他那独特而深刻的哲学世界的尝试。 一个关于“意志”与“世界”的旅程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导读,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探寻叔本华哲学迷宫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不会遇到生涩的学术术语堆砌,也不会被严谨的逻辑推演所束缚。相反,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以一种更为沉浸、更为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去触碰叔本华那充满悲观色彩,却又暗含一丝超脱智慧的核心观点。 想象一下,我们置身于一个无尽的、永不停歇的驱动力之中。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个人意志,那种经过理性思考后做出的选择。不,叔本华的“意志”是宇宙的本质,是万事万物背后那股盲目、非理性的生命冲动。它驱动着自然界的生殖繁衍,驱动着动物的捕食嬉戏,也驱动着人类的欲望、痛苦和无尽的追求。这本书将试图揭示这股“意志”是如何无处不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我们眼中所见的一切,都不过是这股“意志”在我们意识中的表现形式。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主体,但实际上,我们只是“意志”的奴仆,被它驱使着去经历生老病死,去感受爱恨情仇,去承受无尽的失落和幻灭。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自身,投向我们内在的冲动与渴望时,我们是否能看到那股潜藏的、不受控制的“意志”的影子?我们将如何理解,我们对幸福的执着追求,恰恰是“意志”让我们陷入痛苦循环的手段? 从痛苦的根源到解脱的曙光 叔本华的思想,常常被冠以“悲观主义”的标签,而这恰恰是这本书所要深入挖掘的核心。它将带领我们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以及导致我们不断承受痛苦的内在机制。我们会发现,快乐往往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永恒的。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可能带来新的、更大的欲望,这种无休止的循环,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 然而,这本书并非仅仅沉溺于悲观的泥沼。恰恰相反,它会引导我们去寻找叔本华哲学中那丝微弱却珍贵的“解脱”的曙光。叔本华并非一个绝望的哲学家,他为我们指出了摆脱“意志”奴役的可能途径。这本书将细致地梳理这些途径,例如通过艺术的审美体验,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以及最终,通过禁欲和彻底的否认“意志”本身。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但每一次笔触的深入,都可能照亮一个被遮蔽的角落。我们将看到,艺术如何能够短暂地让我们超越“意志”的纠缠,让我们沉浸在纯粹的观照之中。我们将思考,同情心如何能够让我们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与我们自身的痛苦一样真实,这种共情能否成为打破个体孤立、走向某种程度超脱的桥梁。而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对“禁欲”和“否认意志”的探讨。这是否意味着放弃生命,走向虚无?还是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一种对“意志”的深刻理解之后的理性选择? 思想的触碰,而非知识的灌输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避免枯燥的哲学论证。它更侧重于通过 evocative(唤起联想的)的语言,通过对生命现象的细腻描摹,去触碰读者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感受。你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你会惊觉,原来那些难以名状的困惑,那些挥之不去的失落,早已经被这位19世纪的德国哲人深刻地洞察。 例如,当谈论到“意志”驱动下的欲望时,书中的描述或许会让你回想起,那些曾经让你夜不能寐的渴求,那些在得到后又迅速变得索然无味的欢愉。当探讨到“世界如表象”时,你会开始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是否真的如我们所见那般坚固。这种“思想的触碰”,旨在激发读者的思考,而非直接灌输某种固定的结论。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叔本华哲学体系的解析,而在于它能否点燃你对叔本华思想的好奇心,能否让你在他那深邃而略带阴郁的哲学世界里,找到某种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它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将叔本华那宏大而复杂的哲学思想,以一种更易于个体消化和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到文字,更是感受到思想的重量,体验到哲思的力量。 超越“知道”的“理解” 最终,这本书试图帮助读者实现的是一种从“知道”叔本华的思想,到“理解”叔本华的思想的转变。它不要求你成为一个叔本华的“信徒”,而是希望你能够在他所描绘的世界图景中,获得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审视人生。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发现,对于“快乐”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你或许会对“痛苦”的根源有了更深的洞察;你或许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你或许会开始审视自己那些不自觉的冲动,审视那些推动你前进的动力。你甚至可能开始反思,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一直在“意志”的迷宫中打转。 这本书,就如同叔本华自己所说,是一种“镜子”。它映照出的,是我们自身在“意志”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也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解脱的渴望。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它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是一次关于“意志”的发现之旅,一次关于“世界”的重塑之旅,更是一次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之旅。它邀请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那位伟大而又充满争议的哲学家的思想脉搏,并在那脉搏的跳动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思想耐力测试,而不是一次愉快的漫步。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主流的视角。作者似乎对人类自欺欺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书中对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地位的描绘,虽然是悲观的基调,却意外地带来了一种解放感——因为既然一切努力都可能归于虚无,那么对世俗成功的过度焦虑似乎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悲剧性”时的那种超脱感,他似乎已经站在了人类情感的彼岸,冷静地审视着这场永不停歇的戏剧。全书的行文节奏是深沉而稳健的,少有情绪化的波动,这使得即便是最令人沮丧的结论,也以一种近乎科学定律般的确定性被呈现出来。对于那些对既有观念感到怀疑,并渴望获得一套更为坚实、尽管可能略显残酷的世界观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有力的工具。它不会给你带来安慰,但它会给你带来清醒,而清醒本身,或许就是对混沌世界最好的回应。

评分

我拿起这本书,原本是抱着一种寻求知识填充的期待,结果却收获了一次彻底的观念颠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异常果决,几乎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作者对待一切他所批判的对象,都展现出一种近乎决绝的批判力度。如果说一般的哲学著作是在探讨“是什么”,这本书则更专注于探究“为什么如此,以及如何才能不如此”。它带来的冲击力主要来源于作者对人类主体性那种毫不留情的解构。他笔下的“人”,往往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理性至上的存在,而是一架被盲目冲动驱使的、受苦的机器。这种视角无疑是令人不适的,但正是这种不适,逼迫我重新审视我习以为常的那些“意义”和“目的”。书中对意志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尤其具有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而被提升到了本体论的层面,成为了理解宇宙本质的钥匙。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体验的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层次丰富,既有宇宙尺度的沧桑感,又不失对个体生命挣扎的深刻同情——尽管这种同情表达得极其克制和内敛。对于那些习惯于乐观主义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是迎头一盆冷水,但对于渴望看到事物本质、不惧怕真相的人而言,它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地图。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如同漫步在一片哲思的迷雾森林中,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指引一条清晰的路径,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那些盘根错节的思绪。他将那些宏大、沉重的主题,比如存在的虚无感、意志的驱动力,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又带着一丝冷峻的笔触描摹出来。初读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仿佛被拽入了一个没有光亮的深井,四周都是无解的诘问。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开始注意到那些细微的、关于人类困境的洞察,它们如同苔藓一般,悄无声息地依附在那些看似冰冷的理论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悲观主义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是在宣讲绝望,而是在冷静地解剖构成绝望的各个要素,使得读者在接受其观点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尽管这种开朗伴随着一丝苦涩。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关于艺术和审美体验的探讨,笔法陡然一转,变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作者暂时放下他那严苛的形而上学盔甲,允许一丝美感的慰藉短暂地浮现。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微妙,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长夜,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张力,绝非是那种单调的、说教式的哲学论述。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迫使你直面那些通常被我们刻意忽略的、关于生命本质的艰难问题,读完后,你很难再以从前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喧嚣。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且冷峻的思辨世界。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阅读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专注力,去跟随作者穿越那些复杂的回环曲折的论证链条。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似乎是从最基础的本体论问题出发,逐步向下渗透,直到触及到日常伦理和美学判断的层面。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时,往往能引出最深刻的哲学洞见,这体现了他将理论彻底生活化的能力。例如,他对“无聊”的描述,远超出了简单的心理状态,而上升为对生命本源状态的一种哲学定义。书中的语气,像极了那位在酒馆角落里,观察着人群、然后低声对自己阐述世界的运行规律的智者。他并不试图说服你,只是陈述事实,让你自己去感受这份“事实”的分量。这种去魅的写作方式,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独特的力量,它不依赖于华丽的辞藻或情感的渲染,而是纯粹依靠思想的锋利度来吸引和钉住读者的注意力。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到自己对世界的“容忍度”提高了,因为你看待事物时,多了一层对“必然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追求精确定义的哲学写作,而更像是某个孤独的智者在深夜里留下的沉思录。那种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贯穿始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私人化,仿佛作者正对着你,用一种略带嘲讽的语调阐述着他对世界运作法则的理解。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因为它们的密度实在太高了。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逻辑连贯性,每一步推演都建立在前一个论断的坚实基础之上,即便你不同意他的出发点,也难以否认其论证过程的严密。书中对“表象”与“实在”之间鸿沟的描绘,尤其精妙,他用一系列生动的譬喻,将人类心智的局限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譬喻并非是为了美化文字,而是作为强有力的逻辑工具,帮助我们穿透日常经验的迷障。读到某些关于痛苦和欲望的段落时,那种清晰的、近乎手术刀般的剖析,让人既感到被冒犯,又不得不承认其精准。这种阅读感受非常独特,它既考验读者的理解力,也考验读者的情绪承受能力。它不像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辩论,只不过你的对手,是你自己内心的惰性和虚妄。

评分

好看,第一次拜读他的作品。

评分

双十一买了一千多块钱的书,就不一一评价了,这些书都是我平时加入购物车的,也是与自己专业,兴趣等有关的,版本自己也选择过,所以都是很不错的,赶上活动价格更美丽。

评分

再也不买上海译文的版本了,字体都比正常的文学书小一号。

评分

再次购买,不错

评分

好。等我看完。

评分

东西还不错吧,没什么问题。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与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样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