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

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梁] 僧祐<撰> 著,李小荣 注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学
  • 弘明集
  • 校笺
  • 典籍
  • 古籍
  • 中国哲学
  • 宗教文化
  • 宋元明清
  • 佛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7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059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佛门典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0
字数: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齐梁时期僧祐所编《弘明集》为佛学重要典籍,保存了东汉末至南朝梁时期的大量佛教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次整理之《弘明集校笺》以碛砂藏本《弘明集》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频伽藏》本、金陵刻经处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汪道昆刻本《弘明集》为参校本;充分吸收《大正藏》本《弘明集》及《中华大藏经》本《弘明集》所作校勘记;《弘明集》所收内容复见它书者,亦适当参校。对所涉及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佛道经典等,广引儒、释、道文献笺注之。书稿体例完备、标点准确、文本可靠、校勘精准、注释雅驯,是目前《弘明集》最为完善的整理本。

作者简介

  李小荣,1969年生,江西宁都人。1996年南开大学文学硕士毕业,1999年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毕业。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学术领域为古典文献学、敦煌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宗教文学、中印宗教艺术比较,尤长于敦煌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之研究,有专著《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散论》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佛门典要」出版绿起
凡例
前言
释僧佑弘明集序

卷第一
牟子理惑论
未详作者正诬论

卷第二
宗炳明佛论

卷第三
孙绰喻道论
宗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
(一)何与宗书
(二)宗答何书
何承天释均善难
宗炳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
何重答宗

卷第四
何承天达性论
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
何承天答颜永嘉
颜延之重释何衡阳
何承天重答颜永嘉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

卷第五
罗君章更生论
孙长沙书
罗含答孙
郑道子神不灭论
桓君山新论形神
释慧速沙门不敬王者论
(一)在家第一
(二)出家第二
(三)求宗不顺化第三
(四)体极不兼应第四
(五)形尽神不灭第五
释慧逮沙门袒服论
何镇南难袒服论
释慧远答何镇南
远法师明报应论
远法师三报论

卷第六
释道恒释驳论
明僧绍正二教论
张融门律周剡颐难
……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牟子理惑論�∫辉粕n梧太守牟子博傳〔一〕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爲虛誕。是時靈帝〔二〕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三〕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爲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比之於孟軻距楊朱、墨翟〔四〕。
  【校記】
  〔一〕題:麗、頻、大作‘牟子理惑’,題下夾注同底本。徑、汪、陵無卷首總目,細目徑作‘理惑論’,題下夾注曰:‘三十七篇。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汪、陵夾注下較徑多‘漢牟融’三字。
  【箋注】
  〔一〕 牟子理惑論:中國早期佛教史重要文獻之一,歷來深受中外學人重視。清代以來,已有多人對它進行過校勘,著名者如孫詒讓平津館叢書本(簡稱孫)、周叔迦牟子叢殘本(簡稱周)等;而其題名,諸人所記也不盡相同,如孫作‘牟子一卷一名理惑論 漢太尉牟融撰’,周作‘牟子理惑論一卷 漢 牟融撰’。其中,‘牟子’之稱,最早見於劉宋陸澄法論目錄(載出三藏記集卷一二,題下有注‘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出三藏記集卷一二弘明集目錄中,則作‘牟子理惑’,此蓋合作者與書名爲一也。隋書經籍志作:‘牟子二卷,後漢太尉牟融撰。’舊唐書經籍志作:‘牟子二卷,牟融撰。’新唐書藝文志曰:‘牟子二卷,牟融。’是書分卷,除前述一卷、二卷本外,尚有三卷本之說,唐釋湛然止觀輔行傳弘决卷五即曰:‘後漢靈帝崩後,獻帝時有牟子深信佛宗,譏斥莊、老,著論三卷,三十七篇。’而有關本書真僞、撰出年代等問題,中外學者爭論極其熱烈,具體可參周叔迦輯撰、周紹良新編牟子叢殘新編,張漫濤主編四十二章經與牟子理惑論考辨(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一一册)、牧田諦亮主編弘明集研究等。又,本篇還收入佛祖歷代通載卷五、隆興編年通論卷一等,但内容上稍有删改。
  〔二〕 靈帝:即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宏(一五六—一八九),其事詳後漢書本紀。
  〔三〕 交州:原爲交趾(阯),東漢建安八年(二○三)改爲交州。治所在廣信(今廣西梧州),後遷至番禺(今屬廣東廣州),轄境相當今兩廣地區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諸省。
  〔四〕 孟軻距楊朱、墨翟:事詳孟子滕文公下。
  先是時,牟子將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歸蒼梧〔一〕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吏。時年方盛,志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⑴不就。是時,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荆州。牟子以爲榮爵易讓,使命難辭,遂嚴當行。會被州牧優文〔二〕,處士辟之,復稱疾不起。
  【校記】
  ⑴ 遂:宮、資同底本,作‘還’,餘本作‘遂’,據改。
  【箋注】
  〔一〕 蒼梧:漢時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置,治所在廣信。
  〔二〕 優文:褒獎召用文告之一。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三○鈞世:‘且夫尚書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優文、詔、策、軍書、奏、議之清富贍麗也。’
  牧弟爲豫章太守〔一〕,爲中郎將笮融〔二〕所殺。時牧遣騎都尉劉彦將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牧乃請牟子曰:‘弟爲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當遣劉都尉行,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三〕,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四〕,假塗於通路,何如?’牟子曰:‘被秣伏⑴櫪〔五〕,見遇日久,列士忘身,期必騁效。’遂嚴當發,會其母卒亡,遂不果行。
  【校記】
  ⑴ 伏:麗、徑、頻、大等同底本,作‘服’,此據北、清、陵、汪等改。
  【箋注】
  〔一〕 豫章太守:據陳垣、胡適研究,指朱皓。皓被殺之事,詳見後漢書陶謙傳。
  〔二〕 笮融:字偉明(?—一九五),東漢末年地方軍閥之一,其事詳後漢書陶謙傳、三國志吴志劉繇傳等。
  〔三〕 專對才:典出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四〕 零陵:漢代郡名,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分桂陽郡西部地區而置,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東漢遷至泉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桂陽:西漢郡名,漢高帝二年(公元前二○五,一說高帝五年)置,治所在今湖南郴州。三國時,孫皓又分其南部地區而立始興郡,轄境進一步縮小。
  〔五〕 被秣伏櫪:比喻受恩於人。漢書卷七五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顏師古注:‘伏歷謂伏槽歷而秣之也。’
  久之退念,以辯達之故,輒見使命。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也。乃歎曰:‘老子絶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一〕,故可貴也。’於是銳志於佛道〔二〕,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爲酒漿,玩五經爲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爲背五經而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⑴。
  【校記】
  ⑴ 本序文,余嘉錫牟子理惑論檢討揭出日本具平親王弘决外典鈔卷三注引之,其文曰:‘子鈔云:牟子少玅修經傳,靡有不好。靈帝崩後,天下擾亂,將母避世在交趾,年二十六,歸蒼梧。後以玄默爲神,淡泊爲德,廓然靜思,萬物不干其志。’余氏還指出:此引牟子自序之文,‘後以玄默爲神’以下十四字今本無。
  【箋注】
  〔一〕 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典出禮記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二〕 佛道:指佛之道,道爲菩提之意譯。法華經序品:‘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或⑴問曰:佛從何出生?寧有先祖及國邑不?皆何施行,狀何類乎?
  牟子曰:富哉問也!請以不敏,略說其要:
  蓋聞佛化之爲狀也,積累道德〔一〕數千億載,不可紀記。然臨得佛時,生於天竺,假形於白淨王〔二〕夫人。晝寢,夢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悅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從母右脇而生,墮地行七步,舉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逾我者也。’〔三〕時天地大動,宮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復産一兒,厩中白馬亦乳白駒。奴字車匿,馬曰犍陟⑵,王常使隨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丈六,體皆金色,頂有肉髻,頰車如師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輻輪,頂光照萬里。此略說其相⑶。
  【校記】
  ⑴ 或:資、宮同,作‘惑’,據餘本改。
  ⑵ 犍:麗、頻、大作‘揵’,通。後同。
  ⑶ 本處問答:太平御覽卷六五三有徵引,文字有所不同,比如‘如師子’後則作:‘皮不受塵水,手足皆鈎鎖,毛悉向上。’
  【箋注】
  〔一〕 道德:正法名爲道,得道而不失謂爲德。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平等清淨覺經卷三:‘敢昇入於泥洹,長與道德合明。’
  〔二〕 白淨王:即淨飯王,釋迦牟尼之生父。梵名s'uddhodana,音譯首圖馱那、輸頭檀那、閱頭檀、悅頭檀。事詳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五、衆許摩訶帝經卷二等。
  〔三〕 ‘天上天下’句:類似說法佛典中常見,如異出菩薩本起經卷一:‘天上天下,尊無過我者。’長阿含經卷一:‘天上天下,唯我爲尊。’

  ……

前言/序言


《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学术价值的佛教典籍校勘研究专著。本书以梁代僧祐所辑《弘明集》为核心,通过严谨的校勘、细致的笺注,深入剖析了《弘明集》所收录的经典文本,旨在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一个更为精确、详尽的阅读文本,并揭示其在佛教传播、思想演变以及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 《弘明集》的价值与地位 《弘明集》是中国佛教早期最重要的文献总集之一,由南朝梁代高僧僧祐(444-518)编撰。这部巨著汇集了自东汉至南朝梁这段时期内,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思想(如儒、道)互动交流的各类文献。其内容广泛,涵盖了论议、表启、碑铭、序志、感应事迹等多种体裁,真实地反映了佛教初入中国时,士大夫阶层对其的认知、接受、辩驳以及僧侣们为解释和传播佛法所做的努力。 《弘明集》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佛教早期传播的百科全书: 它记录了佛教在中国初传阶段的各种史实、人物、论点和辩论,为我们了解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如何克服文化隔阂、如何逐渐被接受和本土化的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思想史的宝贵见证: 通过对佛、道、儒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的记录,《弘明集》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佛教中国化进程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它展示了佛教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 文献学的珍贵遗产: 《弘明集》本身就是一部文献汇编,其收录的许多篇章,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些篇章在其他古籍中已失传,通过《弘明集》得以保存,对后世文献学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对佛教中国化道路的揭示: 梁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弘明集》恰好收录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显示了佛教在接受和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然而,《弘明集》的原始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讹误、脱漏、残缺等问题。历代学者虽有整理和研究,但仍存在不少争议和待解的疑点。 二、《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的学术目标与方法 《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正是为了解决《弘明集》文本的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挖掘其学术价值而创作的。本书的核心工作,可以概括为“校”与“笺”。 校: “校”即校勘,是本书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工作。校勘的目的在于辨别文本的真伪、釐清字句的讹误、恢复原貌、尽可能接近原始文本。本书的校勘工作,将遵循严格的文献学原则,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广泛搜集与比对: 搜集 extant 的《弘明集》各种版本,包括宋、元、明、清各代刻本、抄本,以及可能存在的佚本辑佚。通过对这些不同版本的反复比对,找出其中的异文、同文、错字、漏字、衍文等。 参照他本: 将《弘明集》中所引用的其他经典、著作,以及同时代、相近时期的其他重要文献作为参照。例如,若《弘明集》某处引用了《般若经》,则需要将《弘明集》中的引文与各种《般若经》版本进行比对,以确定《弘明集》中的准确之处。 语言学与文献学考证: 结合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以及佛教术语的演变规律,对存疑的字句进行考证。例如,对于一些古籍中常见的通假字、形近字、音近字导致的错误,进行辨析。 版本源流的梳理: 尽可能追溯《弘明集》各版本的流传源流,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判断哪个版本更为可靠,哪个版本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讹误。 笺: “笺”即笺注,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释。笺注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字词疏释: 对文本中生僻的字词、古奥的词汇、佛教特有的术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含义。 典章制度、历史背景的考证: 《弘明集》中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地名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考证和补充,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 佛教义理的阐发: 对于文本中涉及的佛教教义、宗派思想、修行方法等,根据相关经典和学术研究,进行必要的阐发和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 文献互证与出处考辨: 对于《弘明集》中引用的其他文献,进行出处考辨,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互证,以增强文本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 文化意义的挖掘: 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例如,分析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观念、文学艺术等。 三、本书的预期贡献与价值 《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的完成,将对多方面的研究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为《弘明集》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基础: 经过严谨的校勘,本书将为《弘明集》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更为精审、可靠的文本。这将大大减少研究过程中因文本讹误而产生的误读和争议,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深化对中国佛教早期历史的认识: 通过对《弘明集》文本的精细解读,本书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关于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细节,包括传播的路径、翻译的得失、思想的演变、僧侣的活动、与统治者的关系、以及与本土思想的互动等等。 推动佛教思想史的研究: 《弘明集》是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特别是早期佛教思想在中国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本书的笺注将深入阐发其中蕴含的佛教义理,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思想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为理解佛教中国化进程提供深刻洞见。 促进文献学研究: 本书的校勘工作本身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文献学实践,通过对大量版本进行比对和考证,将为《弘明集》的版本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并可能为其他古籍的校勘提供方法借鉴。 服务于历史学、文化史、宗教学等跨学科研究: 《弘明集》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是佛教研究的宝库,也包含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信息。本书的深入研究,将为这些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更丰富、更可靠的研究素材。 四、本书的叙事与风格 本书的叙事风格将严谨、客观、学术化,但又不失流畅和可读性。在校勘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异文的选取和判断,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和考证理由,力求做到言之有据,论证清晰。在笺注部分,力求语言精准,解释到位,既要符合学术规范,也要易于理解。对于一些复杂的义理问题,将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阐释,避免过于晦涩的表达。 本书的编排将遵循学术著作的惯例,通常会包含详细的凡例,说明本书的校勘原则、笺注方法、版本选取等。主体内容将按照《弘明集》的篇章结构进行展开,每一篇的校勘和笺注都将独立成章,便于读者查阅和使用。此外,本书还可能包含必要的引言、结论、参考文献、以及重要的索引,以提高其使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 总之,《佛门典要:弘明集校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中国佛教早期重要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更是对理解中国佛教发展脉络、思想演变轨迹、以及文化融合过程的一次深度探索。本书的完成,将极大地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中国佛教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反思中,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那些古老智慧的阐释,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生活哲学。阅读的过程,像是在一次次的“心性打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们不是被当作僵硬的教条摆在那里,而是被还原到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和思想脉络中去理解。这种理解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每次读到那些精辟的论述,都会引发我对自己当前状态的审视和反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哲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人文经典,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书本的物理界限。

评分

从编辑和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也透露着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虽然内容是严肃的,但排版的疏密得当,字体大小和行距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减轻了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需要重点标记的关键术语或引文,都被巧妙地区别开来,既保证了文本的整体美观,又不影响信息的获取效率。这表明编纂者在追求学术深度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阅读的舒适度,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点。它让我感觉,出版方是真的用心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为了推出一本应付了事的学术读物。拿到手里,就能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匠心。

评分

这本新得手的书,光是捧在手里的感觉就格外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带着一种岁月的厚重感,即便只是摸着书脊,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积淀。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装帧到排版,都透露着一股对经典的敬畏之心。那种细致入微的校勘和注释,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古代典籍的读者量身定做的。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遥远的智慧对话。尤其是在阅读那些繁复的注解时,那些看似晦涩的古文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就像有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点亮每一个疑惑的角落。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地浏览一本通俗读物要来得扎实和充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浸润。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禅思,对世界的理解又多了一层维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学术性的书籍多少有点畏惧,生怕自己看不懂那些深奥的佛学术语,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采取了一种非常聪明的“阶梯式”引导,从基础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更复杂的思想体系中。那种行文的流畅感和逻辑的严密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完全没有生硬的说教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梳理不同流派观点时的那种平衡和中立,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展现出各种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于建立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佛学认知框架至关重要。读完一段,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将看似矛盾的观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智力上的享受,是其他很多读物无法提供的。这本书仿佛是为每一个对佛法有好奇心,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搭建了一座坚实而美丽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许多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尤其是在对一些罕见或散佚文献的梳理和整合上,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其“集校笺”的性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本,更是在文本的生成、流传和演变过程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辨析。这种学术上的“刨根问底”,使得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内容,是在一个尽可能可靠和清晰的基础上展开的。对于任何严肃的佛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绝不应该缺席书架,它是检验、比对和深化研究的必备工具。它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古代经典的认知标准和研究深度,让人深切感受到传统学术的魅力和力量。

评分

做活动买着收藏,挺好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最喜欢到京东买书了

评分

第十二卷,书启表诏四十篇,所谈的都是当时现实问题,如沙门踞食问题,沙门应不应敬王问题,恒玄料简沙门与求沙门名籍等问题。

评分

除了《佛祖統紀》這部巨著之外,志磐還著有《宗門尊祖議》一篇(收於《佛祖統紀·名文光教志》),《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收於《卍續藏》第129冊)。以其著述的成就和影響而言,無論在中國佛教史上,還是在天台宗史上,志磐都遠稱不上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可是在中國佛教史學史上,志磐則以《佛祖統紀》奠定了其里程碑式的不朽地位,堪稱中國佛教史學的大成就者。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活动购入,非常满意,好评。

评分

很不错啊,产品清洁完整。

评分

嗯呢呢嗯嗯嗯呢呢呢呢嗯嗯

评分

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经常300-100,有200-100可以300-200,上次没买深可惜。这次是代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