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宝系列:人体经络穴位掌中查

掌中宝系列:人体经络穴位掌中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俊岐 著
图书标签:
  • 经络穴位
  • 中医
  • 养生
  • 保健
  • 掌中宝
  • 人体穴位
  • 经络图谱
  • 传统医学
  • 健康
  • 穴位按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91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479
包装:平装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中完整地收录了人体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上的所有穴位,以及所有常用的经外奇穴,内容非常全面。
  采取真人取穴图,解决了手绘骨骼定位图不够直观,不好找穴的问题,骨头看不见,摸肌肉,一样找准穴位,让读者找穴更直观、更准确。
  在真人图上画出体内器官,更清晰地标注经络的起始器官,与经络的循行路线相结合,调理所经脏器病症更有针对性。让你的按摩省力、有效。还介绍了生活中常见、多发的几十种疾病的标志性症状、穴位配伍、按摩手法,对受此困扰的广大患者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道:“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有360多个穴位,经络畅通、气血充沛,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前提。
  2500多年前,对如何不生病、怎样治愈各种顽疾,古人早已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技术和简易的操作方法,并已被广泛的应用,惠及大众。
  《黄帝内经》在“如何不生病”这个问题上功绩卓著,十四经络更是神奇莫测,在治疗各种顽疾和慢性病方面优势显著,甚至可以手到病除。人体本来就百药俱全,自我治愈功能是天赐的法宝。
  本书以*新国际标准的经络穴位为依据,采用真人骨骼图与手绘简便取穴图对照方式标示人体174个常用腧穴,其中包括十四经经穴154个和经外奇穴20个,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简明、准确的特点,图文对照,方便实用,易于学习与掌握。书中常用穴位还配有二维码,扫一扫,简单又明了。
  本套掌中宝系列丛书采用64开的小开本,非常方便读者携带、使用。本书针对广大群众的常见病痛,介绍了人体穴位精确定位以及一些必须了解的基础养生保健的知识。本书的图解详细到位,还配有二维码,使读者能通过高清视频演示轻松掌握要点和技巧,让您在家也能为自己及家人缓解疲劳、改善身体不适症状。对人们日常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臧俊岐,1942年生,河南开封人。主任中医师,著名针灸学家。历任开封市针灸学会会长,开封市医药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封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中医评审委员会委员。业医50余年,医术精湛,乃我国针灸界“温和派”代表人物。多次被邀请出国应诊和讲学。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科技攻关。“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研究”等七项科研课题分别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重铸的针灸铜人”填补了世界空白。曾赴俄罗斯、赞比亚、法国、英国、刚果(金)等国进行医疗和学术交流。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援外优秀医疗队员”称号。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合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经络全书》《中医疗法全书》《中国灸法全书》《图解黄帝内经》等50余部专著。其个人辞条被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多部辞典。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经穴简介
经络简介/002
穴位简介/004
穴位的分类/004穴位的作用/005
特定穴/006
经穴的取穴方法/008
体表标志法/008手指同身寸度量法/009
简便取穴法/009感知取穴法/009
骨度分寸法/010
按摩——揉揉按按,手到病除/011
压法/011掐法/011
按法/012揉法/012
刮痧——简单刮痧,痧出病愈/013
角刮法/013面刮法/013
面刮法/013
艾灸——丝丝艾香,传递健康/014
艾炷直接灸/014艾柱隔姜灸/014
艾条温和灸/014艾条雀啄灸/015
艾条回旋灸/015温灸器灸/015
拔罐——拔出邪气,一身轻松/016
留罐法/016闪罐法/016
走罐法/016
经穴操作注意事项/017
按摩需遵循的5个原则/017
艾灸时的注意事项/017
刮痧要做好的重要细节/018
拔罐要注意的事项/018
第二章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经穴/020
中府——专治肺部不适/022
尺泽——清肺热,治咳喘/023
孔最——调理肺气、清热止血/024
列缺——缓解头项不适/025
太渊——能补肺、调气血/026
鱼际——泄肺热、止痹痛/027
少商——泻实热、醒神智/028
第三章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030
商阳——泄热救急调气血/033
三间——清泄阳明排热毒/034
合谷——缓解头面热痛/035
阳溪——能泻火、防治鼠标手/036
偏历——清热宣肺能消肿/037
曲池——表里双清能降压/038
肩髃——祛风通络,治疗肩臂不适/039
迎香——疗鼻要穴能清热解表/040
第四章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经穴/042
承泣——缓解眼部不适/048
四白——护眼有担当/049
巨髎——清风热、能瘦脸/050
地仓——可治面神经失调/051
颊车——清热通络止腮痛/052
下关——可治牙痛耳病/053
头维——清热祛风利头目/054
乳中——疏通乳腺防瘀积/055
乳根——行气通络治乳疾/056
梁门——健胃消食、理气止痛/057
天枢——调理胃肠治腹疾/058
归来——调经带、散寒瘀/059
伏兔——通络散寒利腰腿/060
梁丘——调节脾胃不适/061
犊鼻——利关节、止痹痛/062
足三里——健脾胃、强体质/063
上巨虚——调节胃肠不适/064
条口——调胃肠、利关节/065
丰隆——健脾胃、化痰湿/066
解溪——强筋骨、化湿浊/067
内庭——清热泻火调肠胃/068
第五章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经穴/070
隐白——健脾安神、统血止血/073
大都——清脾热、安肠腑/074
太白——化脾湿、养脾胃/075
公孙——调胸腹、治气逆/076
商丘——可治胃肠型感冒/077
三阴交——妇科病特效穴/078
漏谷——健脾胃、化水湿/079
地机——健脾胃、化水湿、调经带/080
阴陵泉——祛寒湿、助消化、止痹痛/081
血海——治疗血分诸疾/082
大横——散寒湿、调肠胃/083
大包——养脾肺、畅心胸/084
第六章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经穴/086
极泉——宽心胸、利关节/088
少海——调心神、止痹痛/089
神门——养心安神畅胸腹/090
少府——清心火、泻身热/091
少冲——清心热、醒神开窍/092
第七章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094
少泽——清热醒神还催乳/097
前谷——清热泻火、通经络/098
后溪——通督脉、泻心火、治痹痛/099
养老——调治老年病/100
小海——通经络、利关节/101
肩贞——清头聪耳疗肩疾/102
臑俞——用于肩周不适/103
天宗——通络止痛、利肩背/104
肩外俞——通经络、止痹痛/105
肩中俞——通经络、疗肺疾/106
颧髎——缓解面部麻木疼痛/107
听宫——治疗耳部不适/108
第八章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110
睛明——护眼清热降心率/117
攒竹——按揉此穴可护眼/118
天柱——缓解头项不适/119
大杼——解表通络治骨病/120
风门——疏风热、通经络/121
肺俞——养肺气、治咳喘/122
厥阴俞——行气血、调气机/123
心俞——通血脉、治心疾/124
膈俞——治血证、降逆气/125
肝俞——调气血、治肝病/126
胆俞——清热毒能壮胆/127
脾俞——能治后天病症/128
胃俞——养胃治脾胃病/129
三焦俞——行气血、化水湿/130
肾俞——益肾强身、调内分泌/131
气海俞——治小腹不适、腰腿病/132
大肠俞——利尿通便、强腰腿/133
关元俞——调理下焦阳气/134
膀胱俞——利膀胱、强腰脊/135
八髎——缓解腰腹、下肢不适/136
会阳——利湿热、升阳气/137
殷门——改善下肢痹痛/138
委中——通经络、散表邪、治痹痛/139
承山——常用于小腿酸痛抽搐/140
跗阳——舒筋脉、止痹痛/141
昆仑——舒筋活络、治难产/142
申脉——清热安神、利腰膝/143
至阴——上清头目、下调胞产/144
第九章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经穴/146
涌泉——清热利咽能补肾/150
然谷——清虚火能补肾/151
太溪——调节肾之阴阳平衡/152
照海——补肾调经、清热滋阴/153
复溜——补肾利水湿/154
交信——补肾调经养肝脾/155
阴谷——益肾调经下焦安/156
第十章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158
曲泽——清烦热、行气血/160
内关——心胸疾病内关谋/161
大陵——理气宽胸安心神/162
劳宫——清心除烦睡眠好/163
中冲——泻火醒神能救急/164
第十一章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166
关冲——清热通络、醒神志/170
阳池——清热生津、止痹痛/171
外关——清热泻火、通经络/172
支沟——清热止痛、利三焦/173
肩髎——缓解肩臂不适/174
耳门——聪耳明目、利下焦/175
丝竹空——缓解眼周不适/176
第十二章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经穴/178
瞳子髎——清头明目解疲劳/183
听会——通络止痛疗耳疾/184
率谷——清风热治头面不适/185
天冲——祛风定惊消肿痛/186
阳白——疏风热、利头目/187
风池——祛风通络止疼痛/188
肩井——治肩病、通乳房/189
日月——清肝利胆止痛/190
京门——清胆热、调二便/191
带脉——调经带治妇科病/192
环跳——治疗腰腿痹痛/193
风市——缓解膝腿痹痛/194
膝阳关——滑利膝关节/195
阳陵泉——可治胆病和筋病/196
光明——清肝胆、明目止痛/197
悬钟——清胆热、治骨病、养脑病/198
侠溪——清胆热、利头目/199
足窍阴——清热利胆、开窍醒神/200
第十三章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经穴/202
大敦——清热健脾调经带/205
行间——清肝、熄风、止痛/206
太冲——降压消火不暴躁/207
蠡沟——清湿热、行气血/208
章门——疏肝气、健脾胃、调经带/209
期门——疏肝健脾、行气止痛/210
第十四章任脉
任脉经穴/212
中极——补肾利尿调经带/216
关元——调理冲任补元气/217
气海——益气行气治气疾/218
神阙——温中补虚更长寿/219
中脘——养胃强身身体好/220
膻中——宽胸膈、强体质/221
廉泉——利喉舒舌止痛强/222
第十五章督脉
督脉经穴/224
长强——通经络、调肛肠/228
腰阳关——行气血、止痹痛/229
命门——益气壮阳调生殖/230
身柱——调心肺、通阳脉/231
大椎——通络退热散外邪/232
哑门——利舌咽、调神志、通脉络/233
风府——祛风通络止痹痛/234
百会——通百脉、提神益智/235
上星——熄风清热通鼻窍/236
神庭——改善头面气血循环/237
水沟(人中)——急救要穴/238
第十六章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240
四神聪——缓解头脑与神志病症/245
印堂——明目通鼻防感冒/246
鱼腰——止痛明目精神爽/247
太阳——缓解头目不适/248
翳明——聪耳明目头脑清/249
颈百劳——缓解颈疲劳/250
定喘——止咳平喘治肺疾/251
夹脊——疏通经络身轻松/252
胃脘下俞——健脾和胃通肠道/253
腰眼——疏通腰背能强肾/254
十七椎——强腰腿、理胞宫/255
腰痛穴——通经络、治腰痛/256
外劳宫——通络止痛治落枕/257
八邪——清热解毒通经络/258
四缝——小儿疳积常用它/259
十宣——清热泻火能救急/260
子宫穴——养宫调经带/261
内膝眼——护膝止痹痛/262
胆囊——疏肝利胆治胆疾/263
八风——清热毒、通经络/264
附录腧穴笔画索引/265

精彩书摘

  经络简介
  《黄帝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
  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功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又称为十四经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环流不息。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二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有特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足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穴位简介
  穴位,学名“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分类
  穴位大体上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除阿是穴外,经穴、奇穴都有既定的名称、位置和数目。
  十四经穴
  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症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十四经穴共有361个,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
  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穴位的作用
  穴位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穴位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十四经穴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可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互相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穴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近治作用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如足三里治疗下肢痹痛,合谷穴治疗手指麻木等。
  远治作用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可治上肢病、头面疾患和全身热证。
  特殊作用
  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而言。如天枢穴可治泻泄,又可治便秘;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特异性如大椎穴可退热,至阴穴可矫正胎位等。
  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
  作用,分别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统称。临床上,井穴可用于治疗高热昏迷等一切属热、属实、气滞血凝之急性热性病;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咳喘;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症等。
  ……

经络奥秘:疏通生命能量的智慧之钥 浩瀚的中华医学宝库中,“经络”一词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数千年的智慧光芒。它并非实体,却贯穿人体,连接脏腑,输送气血,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理解经络,便是掌握了疏通生命能量、调养身心健康的钥匙。 一、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是一条条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的通道网络,是气血运行的轨道,也是脏腑、肢体、感官、组织相互联系的通路。 经脉与络脉: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和“络”两大部分组成。“经”是指纵行的、主干性的通道,主要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是指横行的、分支性的细小脉络,它们交织纵横,连接经脉,遍布全身,形成一个无所不及的交通网络。 气的运行: 经络最核心的功能是运行“气”。“气”在中医里并非单纯指空气,而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气在经络中运行不息,周而复始,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气的运行受阻,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血的载体: 气与血密不可分,经络也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在经络中循行,滋养全身的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联系与调节: 经络系统将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肢体、皮毛、感官等,都通过经络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经络也起着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当身体某一部位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调节相应的经络来达到平衡。 传递病邪: 经络不仅是生命能量的通道,也是病邪侵入和传变的途径。外邪侵袭人体,常循经络而入,并可能通过经络传变至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 经络系统的重要性 经络系统之于人体,其重要性不亚于道路交通之于城市,血液循环之于身体。一旦经络发生阻塞或紊乱,整个机体就会受到影响。 维持生理功能: 经络保障了气血的畅通,从而濡养了全身的组织器官,使它们能够正常地进行生理活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一不依赖经络的输布来维持其生命力。 抵御疾病侵袭: 经络作为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抗病能力。经络通畅,正气充盈,身体就能更好地抵抗外邪的入侵;反之,经络阻滞,正气易损,就容易生病。 传导感应: 针灸、推拿等疗法之所以能起到治疗作用,正是利用了经络的传导感应功能。当针刺或推拿某个穴位时,产生的刺激会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或组织,从而引起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诊断疾病: 经络系统的异常变化,往往是疾病的早期信号。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可以感知经络的循行和状态,从而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甚至预知疾病的发生。例如,皮肤上的青筋暴起、局部发凉或灼热,都可能与经络的不通有关。 三、 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 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紧密联系。每一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支配着该脏腑相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十二正经与脏腑: 十二正经,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分别与人体的十二脏腑(五脏六腑)相对应。例如,肺经与肺相连,胃经与胃相连。当肺部出现问题时,肺经循行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或不适;当胃部出现病变时,胃经循行部位也会受到影响。 奇经八脉的功能: 除了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如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而是起着统率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并对全身的气血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例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 四、 经络的循行与人体 经络如同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将全身的各个角落连接起来。理解经络的循行路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身体,并在出现问题时,能有初步的了解。 纵横交错: 经络系统并非简单的直线,而是纵横交错,环环相扣。它们从内脏出发,延伸至四肢、躯干、头部、面部,甚至深入到筋骨、关节。 体表与体内: 经络有内外相通的一面。体表的经络与内脏的经络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我们常说的“体表”的穴位,实际上是经络在体表的汇聚点,通过这些点,可以影响到体内的脏腑。 循行不息: 经络中的气血如同河流,24小时不停地在人体内循环流动,遵循着特定的时间规律。这种周而复始的运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五、 疏通经络,活化生命 经络不通,则百病生。疏通经络,是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核心理念之一。 穴位与针灸推拿: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殊点,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都是基于经络穴位理论发展而来。 运动与调息: 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能够舒展筋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疏通经络。深呼吸、冥想等调息方法,也能帮助调整内气,使经络更加畅通。 饮食与生活习惯: 均衡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都有助于维持经络的通畅。例如,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熬夜,戒烟限酒,都是对经络健康的有利因素。 疾病的信号: 当身体出现一些异常信号,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麻木、关节僵硬、皮肤色泽改变等,可能就是经络不通的警示。及时关注这些信号,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避免小病成大病。 六、 经络学的现代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络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医学智慧,其科学性和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通过电生理学、神经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正在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络现象。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但已发现许多与经络相关的生理现象,如皮肤电特性、神经传导通路等。 临床应用: 针灸、推拿等经络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被证明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如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养生保健新模式: 经络学为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提倡从整体出发,关注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身心和谐。 总之,经络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系统。深入理解经络的奥秘,掌握疏通经络的方法,便是开启健康之门的智慧钥匙。这门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的便携性,想着“掌中宝”系列,应该很适合放在包里,随时随地拿出来翻阅。没想到,它带来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每一个穴位都讲得栩栩如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你身体的奥秘。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个穴位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不仅有经络走向图,还有穴位的具体定位方法,甚至连穴位的触感都做了描述,这对于像我这样动手能力不太强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经常会有失眠的困扰,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看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这本书里有一个专门针对失眠的穴位,我按照书上的指导,每天睡前按摩一下,虽然不是立刻就能睡着,但感觉比以前更容易入睡了,而且睡着后的质量也明显提高。这本书教会了我,原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可以这么简单,这么触手可及。它让我觉得,中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一份对自身健康的承诺。

评分

我一直觉得,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对各种养生方法都抱有很大的兴趣。平时也陆陆续续买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时候,看完之后,感觉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特别是那些穴位图,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一样,根本分不清南北。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的插图,让每一个穴位都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喜欢的是,它不仅仅是给出穴位的位置,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比如,我经常会因为长时间站立而感到腿部疲劳,书里就有一个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穴位,我尝试着按照书上的方法去按压,效果真的出乎意料的好,腿部的酸胀感明显减轻了很多。这本书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私人健康顾问,在我需要的时候,总能给我最准确的指导。它让我觉得,掌握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一定会把它当作我的秘密武器,继续探索,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充实。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买的时候只是出于好奇,想着“掌中宝”听起来小巧方便,也许能随手翻翻。没想到,它竟然给我带来了这么大的惊喜。拿到手后,我第一眼就被它精美的设计吸引了,纸质厚实,印刷清晰,封面也很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翻开书页,我惊叹于里面插图的细致程度,每一个穴位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而且还配有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即使是对人体经络完全不了解的新手,也能轻松找到对应的位置。我平时工作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颈椎和腰椎经常会感到不适,以前都是随便揉揉,效果也不好。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尝试着按照书上的指导,找到几个自己感觉不适的穴位,轻轻地按压。刚开始只是觉得有点酸胀,但坚持了几天后,我惊喜地发现,那种持续的疼痛感竟然减轻了很多!尤其是我经常会感觉肩膀僵硬,按照书上介绍的几个特定穴位进行按摩,感觉肩部的肌肉放松了不少,活动起来也灵活了许多。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直观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我还会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这份健康的小秘诀。

评分

我对中医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但又觉得它非常深奥,难以入门。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座桥梁,把我引向了中医的世界。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内容非常实用,而且非常直观。书中的插图,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每一个穴位都画得非常形象,而且角度多样,让我能够轻松找到对应的位置。我一直以来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吃东西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胃胀。这本书里正好有一个穴位,据说对调理脾胃很有帮助,我按照书上的指导,每天都会去按压。神奇的是,我的胃口好像变好了,而且吃完饭后不再觉得那么胀气了。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我对中医的信任度一下子提升了很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穴位的书,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它教会我,如何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去关爱自己的身体。我一定会继续深入研究这本书的内容,并且尝试更多的穴位按摩,希望能让我的身体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评分

我是一个对养生一直很感兴趣的人,平时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时候,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实际操作起来总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些穴位,光看文字描述,实在是太抽象了,很难准确地定位。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复杂的经络穴位知识,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插图,简直是艺术品,每一个穴位都仿佛活了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它潜在的能量。我特别喜欢它讲解穴位时,不仅仅给出位置,还会详细说明它主要的功效和主治的病症,这样我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使用。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经常头痛,看了很多资料都说可以通过按压头部的某些穴位来缓解,但具体是哪些,我一直搞不清楚。有了这本书,我很快就找到了几个和头痛相关的穴位,并且按照书上的图示,学会了正确的按压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头痛的频率和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让我觉得非常欣慰。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怎么找穴位,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医养生知识的兴趣。我还会继续深入研究书中的内容,希望能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日常的生活中,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