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研究丛书:印度文明 [Indian Civilization]

南亚研究丛书:印度文明 [Indian Civil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文明
  • 南亚研究
  • 印度历史
  • 文化研究
  • 文明史
  • 亚洲历史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宗教研究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0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6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亚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Indian Civiliz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9
字数:6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亚研究丛书:印度文明》属于南亚研究丛书系列,分为上、中、下三编,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古代印度、中世纪印度及近现代印度的描述,展现了印度文明产生、发展的具体过程,突出了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广泛影响力。从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印度社会。为读者全面了解印度文明及印度社会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途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籍。

作者简介

  刘建,1949年生,太原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文化、文明与文学等研究工作。著有列国志之一《孟加拉国》、《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等。主要译著有《孟加拉掠影》、《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人的宗教》等。
  
  朱明忠,1943年生,北京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哲学、宗教和文化研究工作。著有《奥罗宾多·高士》、《尼赫鲁传论》、《印度教》等。主要译著有《印度现代哲学》等。
  
  葛维钧,1942年生,北京人。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要从事印度学研究工作。主要著文有《阿育王法与佛教的法不应混同》、《业报理论源流探索》等。参与《摩诃婆罗多》的汉译及《梵文入门》的写作,任《南亚大辞典》常务副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印度
一、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
二、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三、印度国名的由来与演变
四、印度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编 古代篇
第一章 史前文明
一、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四、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
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六、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经济生活
七、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第二章 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
二、前吠陀时期
三、后吠陀时期
第三章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一、列国时期
二、摩揭陀国建立霸权
三、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印度
四、月护王与孔雀王朝的建立
五、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六、宾头沙罗与阿育王
第四章 各种宗教和思潮的兴起
一、婆罗门教
二、佛教
三、耆那教
四、顺世论与其他沙门思潮
五、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
第五章 笈多王朝与6~lO世纪的南北印度
一、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
二、笈多王朝
三、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四、北印度的分裂和戒日王
五、戒日王以后北印度的混战和拉其普特人
六、6世纪以后的南印度
第六章 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
第七章 轮回业报
第八章 施舍
第九章 古代语言和文献
第十章 梵语古典文学
第十一章 古代艺术
第十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

中编 中世篇
第十三章 伊斯兰文明的侵入
第十四章 莫卧儿帝国
第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运动
第十六章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艺术

下编 近现代篇
第十七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十八章 近代宗教与社会改革
第十九章 印度的觉醒与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十章 独立后的社会政治学说
第二十一章 新吠壇多主义哲学
第二十二章 文学巨人泰戈尔的思想与创作
第二十三章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十四章 印度文明与世界

前言/序言

  自古以来,南亚地区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的中间站。中国和南亚又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其直接交流的历史异常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当前,中国与南亚各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频繁,国家关系紧密、合作空前良好。中国与南亚各国的民间交往也空前活跃,经贸往来、旅游开发,前景广阔。我们需要彼此了解、加深友谊。因此,不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深入开展对南亚各国的研究都显得格外重要。
  恰在此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南亚研究丛书》,这是具有远见卓识之举。受出版社委托,由吾人出面组织这套丛书,不胜荣幸。吾人者,五人也,按印度的传统,可以叫作“般遮耶多”(Pancayata,今译潘查雅特),即五人会议或五人小组。由五人小组负责组织稿件、审查质量、决定取舍。
  经与出版社协商,这套丛书拟出版两个系列:一是研究系列,二是翻译系列。吾人欢迎学风严谨、有独创性的研究专著和文集,也欢迎文笔流畅、具有出版价值的翻译作品。专著和译著的内容可以包括南亚学的方方面面,如历史、地理、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等等。
  长河浩荡,不弃一涓一滴;高山嵬嵬,不遗一草一石;广厦千寻,有赖一砖一瓦。愿吾人的工作有助于中国南亚学研究的深入,增进国人对南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国与南亚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指教。
《南亚研究丛书:印度文明》是一部深入探索印度悠久而辉煌文明的学术著作,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印度社会图景。本书并非对印度文明某一特定时期的浅尝辄止,而是力求触及文明的根脉,追溯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 本书的叙述从印度文明最古老的根源——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开启。我们将一同穿越时空,探寻莫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等古老城市的规划与建筑特色,解读其神秘的文字符号,并思考这个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如何塑造了印度次大陆的文化基石。 随后,本书将焦点转向吠陀时代(Vedic Period),深入剖析《吠陀经》(Vedas)等重要文献所承载的古老智慧。我们将探讨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语言文字的演变,理解早期印度社会如何从部落组织走向更为复杂的邦国形态。这一时期,印度教(Hinduism)的雏形开始显现,其核心教义和价值观的萌芽,为后世的宗教与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书中还将详细阐述摩揭陀(Magadha)王朝的崛起及其对印度历史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审视孔雀王朝(Mauryan Empire)在阿育王(Ashoka)治下的辉煌,理解其统一的政治格局、繁荣的经济体系,以及佛教(Buddhism)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与发展。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s)和其颁布的敕令,是理解当时社会治理、宗教政策乃至印度思想传播的重要窗口。 紧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笈多王朝(Gupta Empire),这个被誉为印度古典时代的黄金时期。我们将考察在这一时期艺术、文学、科学、数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从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精美的壁画到婆罗多(Bharata)的《舞论》(Natya Shastra),从陈若(Aryabhata)的数学发现到卡利达娑(Kalidasa)的戏剧诗歌,笈多时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印度文明的光芒,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文化进程。 本书并未止步于古典时代,而是继续追踪印度文明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挑战。我们将探讨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和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时期,印度教与伊斯兰教(Islam)的交融与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文化艺术风格。莫卧儿建筑的宏伟壮丽,如泰姬陵(Taj Mahal)和红堡(Red Fort),是不同文明融合的生动见证。同时,我们也关注不同宗教社群之间的互动,理解其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交流。 此外,本书还将专题探讨印度文明在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婚姻习俗等方面所呈现的独特性。种姓制度(Caste System)的形成与演变,及其对社会等级、职业分工和人际关系的长期影响,是理解印度社会肌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的结构、祭祀的仪式、节日的庆祝,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哲学与宗教层面,本书将深入挖掘印度教、佛教、耆那教(Jainism)等主要宗教的思想内涵。我们将解析轮回(Samsara)、业(Karma)、解脱(Moksha)等核心概念,探讨不同学派的哲学辩论,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本书也会提及印度哲学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希腊哲学对佛教思想的影响等。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将印度文明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进行考察。从古代的陶器、雕塑、建筑,到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舞蹈、绘画,再到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与象征,我们力求展现印度文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对于印度特有的艺术形式,如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卡塔克舞(Kathak)等,本书也会进行详细的介绍,解析其动作、服饰、音乐和故事内涵。 在探讨印度文明的过程中,本书同样关注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到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印度文明始终在开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印度文明如何将其吸收消化,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南亚研究丛书:印度文明》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程,它将带领读者从古老的文明遗迹走到辉煌的帝国时代,从深邃的哲学思辨走到生动的艺术表达。本书致力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和流畅的叙事,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印度文明画卷,帮助理解这个古老国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超越单一民族或国家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印度文明》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让我看到了印度文明是如何在与周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中,塑造自身,同时也影响了世界。 书中对“印度与东南亚、东亚的文化交流”的章节,是我认为的一大惊喜。我之前对于印度的海外影响,主要集中在宗教方面,比如佛教的传播。但这本书,则更全面地展现了印度文明在艺术、文学、建筑、政治制度等多个领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印度文化如何通过海上贸易、宗教传播等途径,深刻地影响了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甚至更远的中国和日本。那些带有印度教和佛教色彩的雕塑、寺庙建筑,以及至今仍在流传的史诗故事,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跨越国界的文化传奇。这种对文明交流的深入研究,让我明白,人类文明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才得以繁荣和进步。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明,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等宏大叙事上,更需要深入其精神世界,去探寻其文化的根基。而《印度文明》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印度文明中那些复杂甚至有时令人难以理解的部分,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呈现其多样的面貌。 书中关于“佛教与耆那教的兴起”的论述,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对这两个宗教的了解非常有限,知道它们是与印度教并存的,但对于它们的核心教义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却知之甚少。作者不仅清晰地梳理了这两个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更着重分析了它们与当时社会背景的互动。特别是“无我”、“不杀生”等核心理念,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充斥着祭祀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叛逆和创新。我开始理解,为何佛陀和摩诃毗罗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追随,那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挑战,也是对个体精神解放的呼唤。这种对思想史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印度文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印度文明》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时间的迷雾,去探寻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对这个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刻解读。 书中关于“古印度科学技术”的章节,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科学技术是近现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印度文明,却早已在古代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者详细介绍了古印度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冶金等领域的贡献,比如“零”的概念、印度数字体系、对行星运动的观测等等。 我尤其惊讶于书中对“阿育吠陀”(Ayurveda)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紧密结合的健康体系。作者用一种平实的语言,解释了阿育吠陀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它所倡导的平衡和谐的健康理念。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健康”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疾病的 absence,而是一种身心灵的整体和谐。这种对古代科学的挖掘,让我对印度文明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刚拿到《印度文明》这本书时,我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其封面设计。古朴的色彩,带有印度传统纹饰的背景,以及书名上那几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字体,都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而当我真正阅读起来,这种感觉更是被放大。作者在描述古印度河流文明时,用了大量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恒河畔的兴盛景象,听到了古老市集的喧嚣,甚至闻到了香料和焚香混合的气息。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吠陀时代”的解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献的考据,而是试图去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对宇宙的敬畏,对生死的思考,以及那些早期印度教经典的诞生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奥义书”的章节,那种关于“梵我合一”的哲学思辨,虽然抽象,但通过作者的阐释,似乎变得触手可及。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宇宙”的关系,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哲学思考,这对于一本关于历史文明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评分

很多人对印度的印象,或许会停留在“神秘”、“贫穷”或者“色彩斑斓”这些标签上。《印度文明》这本书,则以一种更加立体和 nuanced 的方式,展现了这个文明的丰富层次。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文明的辉煌,也看到了它的挣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殖民时期”的描绘。这并非简单地将英国人视为压迫者,而是深入分析了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认同所带来的复杂影响。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令人痛苦的历史事实,比如资源的掠夺、文化的冲击,但同时也展现了印度人民在抵抗中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在殖民体系中形成的新的社会力量。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描写了甘地、尼赫鲁等领袖的活动,而是深入分析了这场运动的社会基础,以及它如何将不同的社会阶层、宗教群体凝聚在一起。那些关于“非暴力不合作”的讨论,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斗争方式,都让我深感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文明,就必须理解它如何在外部压力下重塑自我,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深层结构,并能引发读者思考的作品,总是充满好奇。《印度文明》这本书,无疑就属于这样的范畴。它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试图去探究这个文明的内在逻辑和精神特质。 书中对“印度社会中的家庭与社群”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家庭是任何社会的基本单位,但印度社会中的家庭结构和功能,似乎有着其独特的复杂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大家庭制度的运作模式,以及它在印度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婚姻制度”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结合,更是一种家族之间的联盟,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那种关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以及围绕婚姻所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仪式,都让我看到了印度社会中,个人与集体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种对社会结构的微观洞察,让我对印度人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明的根基,往往隐藏在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之中。

评分

第一次阅读《印度文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印度固有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印度文明就是古老的哲学和瑜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它其实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复杂有机体。 书中对“印度教”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之前对于印度教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神话故事,比如毗湿奴、湿婆等等。但这本书,则以一种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将我引入了印度教的广阔世界。作者没有仅仅罗列神祇和教义,而是深入剖析了印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大种姓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他们的职责,更是深入探讨了种姓制度背后复杂的宗教、哲学和社会逻辑。当我读到关于“业”和“轮回”的概念如何与种姓制度相联系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而书中对于各种地方性宗教习俗、节日庆典的细致描绘,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印度教的生命力,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印度文明》,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平时阅读的范围相对固定,对南亚文明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古印度哲学、瑜伽、或者是一些著名的电影。而“南亚研究丛书”这样的命名,总会让人联想到学术性极强的著作,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本《印度文明》却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更为人性化、更具故事性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世界。 就拿书中对“种姓制度”的阐述来说,它并没有止步于对这个制度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历史根源、社会功能以及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同情与理解,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试图去解释,去呈现制度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动因。读到关于“贱民”阶层的故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跨越千年的悲苦与抗争,那种身不由己的命运,以及在压迫中寻求尊严的挣扎,都让我深思。而书中对于不同种姓之间互动模式的细致描绘,也让我对印度社会那种等级森严却又互相依存的奇特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宏观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看似独立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作品情有独钟。《印度文明》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将印度文明中的宗教、哲学、艺术、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得以窥见这个文明的整体面貌。 书中对“印度教与佛教的辩论”的分析,是我认为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两位宗教领袖的论战,更是深入剖析了这场辩论所反映出的,当时印度社会思想的流变。我了解到,佛教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印度教的一些弊端的回应,比如种姓制度的僵化和祭祀的繁琐。而印度教,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演变,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元素,从而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作者在描写这些思想辩论时,用一种非常生动的语言,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论辩现场。我能感受到那些思想家的智慧火花,也能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对思想史的深入挖掘,让我明白了,一个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不断的思想碰撞和自我革新。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宏大历史微观化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印度文明》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国度,那个古老文明的真实面貌。 书中对“莫卧儿帝国”的描绘,便是我认为的一个亮点。我之前对莫卧儿帝国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那些宏伟的建筑,比如泰姬陵,以及一些著名的统治者,如阿克巴。但这本书,将我带入了那个王朝的日常生活。它细致地描述了莫卧儿宫廷的奢华与腐败,描绘了艺术家、学者如何在帝国的庇护下繁荣发展,也揭示了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群体在帝国统治下的融合与冲突。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莫卧儿艺术和建筑的分析。它不只是简单地赞美其精美,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体现了波斯、土耳其以及印度本土文化的交融。那些精美的细密画,那些融合了伊斯兰和印度教元素的建筑风格,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多元文化帝国的故事。读到关于阿克巴大帝尝试建立“神圣宗教”的章节时,我更是感到震撼。那种试图超越宗教隔阂,寻求社会和谐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却展现了一位统治者超越时代的思考和魄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