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杀癌利器(武器/硬件)固然重要,战略战术(思维/软件)也不可少。相辅相成,两手都要硬。2.控癌(软件)三部曲:洋为中用─倡导“消灭与改造并举”,古为今用─从《孙子兵法》中找智慧,近为今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启迪。3.首倡控癌战战略。
《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从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汲取哲学智慧,将伟人的哲学观点与当下的癌症防控方略巧妙结合,精心选取29个典型病例故事,总结提出全新的“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癌症防控理论,从“抗癌”战法转向“控癌”战法,“近为今用”,观点新颖,举例鲜明,指导性强,易于理解。与作者已出版的《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抗癌“战略”,“洋为中用”)《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倡导有中国特色的抗癌“战术”,“古为今用”)并称为“控癌三部曲”,不但可供广大癌症病人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广大肿瘤临床、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汤钊猷院士,自1968年起至今,一直领导肝癌研究工作,1988年起担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40余年在肝癌临床与科研方面屡获殊荣,硕果累累,经常在各种学术报告、抗癌科普进座上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控癌战略,反响较大。
汤钊猷,1930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教授,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UICC)理事、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获1979年美国金牌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从事肝癌转移研究,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2006年获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和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曾任9本国际杂志编委,主编专著9部,英文版《亚临床肝癌》被誉为肝癌的里程碑著作。发表SCI/SCI-E论文266篇。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人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一、 对癌症的认识与控癌战战略
1. 癌症不是绝症
从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看法说起 /
癌症向“可治”转化的种种迹象 /
癌症预后正在改善 /
早诊早治可挽救生命 /
对癌症认识的转变而出现的新思路 /
“癌转移”观念更新带来的希望 /
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的新途径 /
笔者对癌症的认识与思考 /
2. 控癌战只能是持久战
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分析 /
病程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癌症是复杂疾病 /
癌症临床中逆转“敌强我弱”态势更需时日 /
肿瘤的异质性和动态变化更为复杂 /
3. “持久战”意想不到的病例
原先肝癌不能切除的病人已35年无瘤生存(例1) /
肝癌有平湖西瓜大的病人无瘤生存25年(例2) /
4. 持久控癌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战略决策要慎之又慎(例3、例4) /
第二阶段: 坚持与否关系到最终胜败(例5) /
第三阶段: 抓住可能最终取胜的阵地战/运动战的战机(例6、例7和例8) /
5. 控癌战能否取胜:“抗战”还是“妥协”
首要前提是“抗战”而不是“妥协” /
胜败取决于最终的综合决策及其实施 /
精神状态有其物质基础 /
6. 还要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要轻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要弄清癌和机体的方方面面(例9) /
二、 百年抗癌战走向控癌持久战
7. 控癌战如何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只有消灭敌人,才能有效保存自己 /
控癌战中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具体办法 /
如何才能具体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例10) /
8. 人是控癌战胜败的决定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我国近现代史中得到 验证 /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控癌战中也不例外 /
9. “阵地战”功不可没但未全胜
消灭肿瘤战略的“阵地战”功不可没 /
消灭肿瘤疗法有其负面问题 /
10. “运动战”在控癌持久战中不可轻视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硬件(武器、兵力)和软件(战略战术、正义与非正义);控癌战的成败应也取决于硬件(治癌利器、机体与肿瘤的力量对比)和软件(控癌方略等)。作为临床医生,深感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目前对于癌症防控,深感硬件日新月异,深入到分子水平,然而软件似乎没有跟上,尤其是对于癌症防控的战略反思,更感缺乏。
为此,笔者在临床实践、实验研究和文献进展研究基础上,2011年出版了《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2015年3月修订出第二版),那主要是“洋为中用”,提出合并“改造战略”以补充“消灭战略”的不足。2014年又出版了《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那是“古为今用”,在控癌战中加入中国思维,希望发掘古代兵书(软件)来丰富当前的癌症防控战术。然而临床中癌症病人多难以根治,换言之,病人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下。
这让笔者想起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主席的宏文——《论持久战》。当年日军攻城略地,几个月便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这好比临床遇到的多数癌症,来势凶猛。最后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抗战取得了胜利。这样看来,控癌战(癌症防控)是否也可借鉴抗日战争的经验而取胜呢?
于是笔者便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袖珍本)找出来,在第100、188页处看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关于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毛主席那时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提示这确有别于《孙子兵法》。笔者以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继承还发展了《孙子兵法》,这就是笔者写《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这本书的由来。既然有“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这个小册子可算是“近(近代)为今用”吧,是否可概括为“控癌三部曲”呢?
笔者以为,《论持久战》适合癌症病人及其家属、癌症临床医生、癌症研究者参考。现代医学已认识到癌症从形成到进展,是机体受复杂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如遗传、神经和免疫等,外因如环境污染等),使正常细胞发生遗传特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积累导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这也是机体与癌的力量对比由强到弱的变化过程。因此,癌症是全身性、慢性和不断变化的疾病。要战胜癌症也难以“速胜”,好比伤风感冒,起病只要几天,恢复通常也只需几天。而癌症起病讲年数,恢复可能也要多年。癌组织即使被手术顺利切除,也不能高枕无忧,因为还有复发转移的问题,也同样要采取多年的防控措施。因此,《论持久战》无论篇名和内涵,对处于“敌强我弱”态势下的癌症防控工作的参考意义是再适合不过的。
也许大家注意到笔者用“控癌战”(癌症防控)取代原先的“抗癌战”。这是因为癌症不同于传染病,后者是外敌入侵,前者是内外失衡导致的“内乱”,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变来的,不是外来入侵之敌,还有可能被改造。传染病主要通过抗菌药物(战争)消灭入侵之病原体,癌症则不能完全采用“消灭”方针,而需要“消灭与改造并举”的方针来消灭和改造癌细胞。国外也开始注意到将治癌比作战争是错误的(Haines.《柳叶刀》,2014)。
这本小册子,作为一家之言,希望有助于癌症病人、肿瘤医生和癌症研究者。
2016年11月
注: 书中毛泽东言论出处均引自《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7年横排袖珍本。
这本书的书名——“控癌战”,让我眼前一亮。这与我平时接触到的“抗癌”概念截然不同,它似乎更强调一种策略性的、长远的、有计划的应对方式,而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的对抗。而《论持久战》这本经典著作,我一直认为它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智慧,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我立刻被它的独特性所吸引。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论持久战》中关于战略、战术、兵力部署、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思想,来分析和解读癌症的防控问题。是会将癌症的发生发展类比为战争的进程?会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防控策略,还是会强调“人民战争”的理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到癌症的防控中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来审视癌症,并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防控方略。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别出心裁的标题吸引了。"控癌战",这个词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也暗示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癌症应对策略。我一直觉得,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应对”更为贴切,因为癌症的复杂性,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长期性,常常让我们感觉像是陷入一场没有硝烟却异常艰巨的拉锯战。而《论持久战》这本书,我一直非常推崇,它所阐述的战略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因此,当作者将《论持久战》的精髓与癌症防控方略相结合时,我立刻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癌症的“战况”,可能是从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不同阶段,来类比战争中的不同战场和敌我态势。同时,它也可能探讨如何在“持久战”的理念下,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更具前瞻性的防控策略,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发生后的治疗。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汲取到更深刻的智慧,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癌症这个“敌人”。
评分这本《控癌战》,其书名就充满了深意。它摒弃了“抗癌战”那种更侧重于“击溃”的语气,转而强调“控制”,这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更成熟、更具战略性的思维模式。而《论持久战》,在我看来,其核心思想在于理解复杂事物的长期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将这两者结合,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会如何解读癌症这一“敌人”?它是否会将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类比为战争中的不同阶段?它又将如何运用《论持久战》中关于战略、战术、政治动员、统一战线等概念,来构建癌症防控的整体方略?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引导我们认识到,癌症的防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多方面的努力。它可能会强调,个体、家庭、医疗系统、科研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是这场“控癌战”中的重要参与者。这种宏大的视角,以及跨学科的融合,足以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渴望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去更理性、更从容地面对癌症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思,"控癌战",而不是人们习惯说的"抗癌战"。这其中的差异,我想正是这本书核心的出发点。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去“打败”癌症,而是提供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去“控制”它。就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样,这本书似乎也在倡导一种长期的、有计划的斗争,而不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速胜”。我很好奇,它将如何运用《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解读癌症的防控?是侧重于分析癌症的“敌情”,比如它的复杂性、隐匿性,以及我们自身身体的“战线”?还是强调“人民战争”的概念,将个体、家庭、社会、医疗体系等 all-in,共同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我想,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带来的全新思考方式,它鼓励我们超越传统的“治疗”思维,走向一个更全面、更主动的“防控”时代。光是这一个书名,就足以吊起我的胃口,让我迫切想知道,作者究竟会如何展开这场“控癌战”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控癌战",立刻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常见的“抗癌战”相比,“控癌战”更显得沉稳、策略性强,仿佛是在强调一种长期的、有组织性的斗争,而不是仓促的、孤注一掷的对抗。而《论持久战》,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战略思想的宝库。我一直觉得,像癌症这样复杂且具有长期性的疾病,用“持久战”的思路去应对,会比单纯的“抗争”更为贴切和有效。因此,这本书将《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应用于癌症防控,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猜测,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癌症的“敌情”,例如它的多变性、隐匿性,以及它对我们身体的“占领”方式。同时,也会借用“持久战”的理念,来阐述如何构建我们的“防御体系”,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如何整合“兵力”(医疗资源、科研成果、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以及如何进行“后勤保障”(长期的健康管理、心理支持等)。这本书的独特视角,无疑会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癌症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