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殺癌利器(武器/硬件)固然重要,戰略戰術(思維/軟件)也不可少。相輔相成,兩手都要硬。2.控癌(軟件)三部麯:洋為中用─倡導“消滅與改造並舉”,古為今用─從《孫子兵法》中找智慧,近為今用─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啓迪。3.首倡控癌戰戰略。
《控癌戰,而非抗癌戰——<論持久戰>與癌癥防控方略》從毛澤東《論持久戰》中汲取哲學智慧,將偉人的哲學觀點與當下的癌癥防控方略巧妙結閤,精心選取29個典型病例故事,總結提齣全新的“控癌戰,而非抗癌戰”這一有中國特色的癌癥防控理論,從“抗癌”戰法轉嚮“控癌”戰法,“近為今用”,觀點新穎,舉例鮮明,指導性強,易於理解。與作者已齣版的《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首次提齣有中國特色的抗癌“戰略”,“洋為中用”)《中國式抗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倡導有中國特色的抗癌“戰術”,“古為今用”)並稱為“控癌三部麯”,不但可供廣大癌癥病人及其傢屬閱讀,也可供廣大腫瘤臨床、科研工作者閱讀參考。
作者湯釗猷院士,自1968年起至今,一直領導肝癌研究工作,1988年起擔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40餘年在肝癌臨床與科研方麵屢獲殊榮,碩果纍纍,經常在各種學術報告、抗癌科普進座上倡導有中國特色的全新控癌戰略,反響較大。
湯釗猷,1930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外科教授,美國和日本外科學會名譽會員。曾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國際抗癌聯盟(UICC)理事、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
提齣“亞臨床肝癌”概念,獲1979年美國金牌奬和1985年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後從事肝癌轉移研究,建成“高轉移人肝癌模型係統”,2006年獲第二個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還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奬、中國醫學科學奬、中國工程科技奬、吳階平醫學奬和陳嘉庚生命科學奬。曾獲全國五一勞動奬章和白求恩奬章。
曾任9本國際雜誌編委,主編專著9部,英文版《亞臨床肝癌》被譽為肝癌的裏程碑著作。發錶SCI/SCI-E論文266篇。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人的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奬。
一、 對癌癥的認識與控癌戰戰略
1. 癌癥不是絕癥
從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看法說起 /
癌癥嚮“可治”轉化的種種跡象 /
癌癥預後正在改善 /
早診早治可挽救生命 /
對癌癥認識的轉變而齣現的新思路 /
“癌轉移”觀念更新帶來的希望 /
分子生物學研究提示的新途徑 /
筆者對癌癥的認識與思考 /
2. 控癌戰隻能是持久戰
毛澤東關於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分析 /
病程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癌癥是復雜疾病 /
癌癥臨床中逆轉“敵強我弱”態勢更需時日 /
腫瘤的異質性和動態變化更為復雜 /
3. “持久戰”意想不到的病例
原先肝癌不能切除的病人已35年無瘤生存(例1) /
肝癌有平湖西瓜大的病人無瘤生存25年(例2) /
4. 持久控癌戰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戰略決策要慎之又慎(例3、例4) /
第二階段: 堅持與否關係到最終勝敗(例5) /
第三階段: 抓住可能最終取勝的陣地戰/運動戰的戰機(例6、例7和例8) /
5. 控癌戰能否取勝:“抗戰”還是“妥協”
首要前提是“抗戰”而不是“妥協” /
勝敗取決於最終的綜閤決策及其實施 /
精神狀態有其物質基礎 /
6. 還要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要輕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要弄清癌和機體的方方麵麵(例9) /
二、 百年抗癌戰走嚮控癌持久戰
7. 控癌戰如何做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隻有消滅敵人,纔能有效保存自己 /
控癌戰中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具體辦法 /
如何纔能具體做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例10) /
8. 人是控癌戰勝敗的決定因素
“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我國近現代史中得到 驗證 /
“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控癌戰中也不例外 /
9. “陣地戰”功不可沒但未全勝
消滅腫瘤戰略的“陣地戰”功不可沒 /
消滅腫瘤療法有其負麵問題 /
10. “運動戰”在控癌持久戰中不可輕視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硬件(武器、兵力)和軟件(戰略戰術、正義與非正義);控癌戰的成敗應也取決於硬件(治癌利器、機體與腫瘤的力量對比)和軟件(控癌方略等)。作為臨床醫生,深感硬件是基礎,軟件是靈魂,二者相輔相成。目前對於癌癥防控,深感硬件日新月異,深入到分子水平,然而軟件似乎沒有跟上,尤其是對於癌癥防控的戰略反思,更感缺乏。
為此,筆者在臨床實踐、實驗研究和文獻進展研究基礎上,2011年齣版瞭《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2015年3月修訂齣第二版),那主要是“洋為中用”,提齣閤並“改造戰略”以補充“消滅戰略”的不足。2014年又齣版瞭《中國式抗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那是“古為今用”,在控癌戰中加入中國思維,希望發掘古代兵書(軟件)來豐富當前的癌癥防控戰術。然而臨床中癌癥病人多難以根治,換言之,病人處於“敵強我弱”的態勢下。
這讓筆者想起抗日戰爭中毛澤東主席的宏文——《論持久戰》。當年日軍攻城略地,幾個月便侵占瞭我國大片領土,這好比臨床遇到的多數癌癥,來勢凶猛。最後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抗戰取得瞭勝利。這樣看來,控癌戰(癌癥防控)是否也可藉鑒抗日戰爭的經驗而取勝呢?
於是筆者便將《毛澤東選集》(一捲本,人民齣版社,1967年橫排袖珍本)找齣來,在第100、188頁處看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關於遊擊戰的“十六字訣”。毛主席那時說“我們三年來從鬥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提示這確有彆於《孫子兵法》。筆者以為,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僅繼承還發展瞭《孫子兵法》,這就是筆者寫《控癌戰,而非抗癌戰——〈論持久戰〉與癌癥防控方略》這本書的由來。既然有“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這個小冊子可算是“近(近代)為今用”吧,是否可概括為“控癌三部麯”呢?
筆者以為,《論持久戰》適閤癌癥病人及其傢屬、癌癥臨床醫生、癌癥研究者參考。現代醫學已認識到癌癥從形成到進展,是機體受復雜的內外因素的影響(內因如遺傳、神經和免疫等,外因如環境汙染等),使正常細胞發生遺傳特性的改變,這種改變的積纍導緻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這個過程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這也是機體與癌的力量對比由強到弱的變化過程。因此,癌癥是全身性、慢性和不斷變化的疾病。要戰勝癌癥也難以“速勝”,好比傷風感冒,起病隻要幾天,恢復通常也隻需幾天。而癌癥起病講年數,恢復可能也要多年。癌組織即使被手術順利切除,也不能高枕無憂,因為還有復發轉移的問題,也同樣要采取多年的防控措施。因此,《論持久戰》無論篇名和內涵,對處於“敵強我弱”態勢下的癌癥防控工作的參考意義是再適閤不過的。
也許大傢注意到筆者用“控癌戰”(癌癥防控)取代原先的“抗癌戰”。這是因為癌癥不同於傳染病,後者是外敵入侵,前者是內外失衡導緻的“內亂”,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變來的,不是外來入侵之敵,還有可能被改造。傳染病主要通過抗菌藥物(戰爭)消滅入侵之病原體,癌癥則不能完全采用“消滅”方針,而需要“消滅與改造並舉”的方針來消滅和改造癌細胞。國外也開始注意到將治癌比作戰爭是錯誤的(Haines.《柳葉刀》,2014)。
這本小冊子,作為一傢之言,希望有助於癌癥病人、腫瘤醫生和癌癥研究者。
2016年11月
注: 書中毛澤東言論齣處均引自《毛澤東選集》一捲本,人民齣版社齣版,1967年橫排袖珍本。
這本書的書名——“控癌戰”,讓我眼前一亮。這與我平時接觸到的“抗癌”概念截然不同,它似乎更強調一種策略性的、長遠的、有計劃的應對方式,而不是單純的你死我活的對抗。而《論持久戰》這本經典著作,我一直認為它蘊含著深刻的戰略智慧,適用於各種復雜的局麵。所以,當看到這本書將這兩者結閤在一起時,我立刻被它的獨特性所吸引。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論持久戰》中關於戰略、戰術、兵力部署、後勤保障等一係列思想,來分析和解讀癌癥的防控問題。是會將癌癥的發生發展類比為戰爭的進程?會提齣“以空間換時間”的防控策略,還是會強調“人民戰爭”的理念,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參與到癌癥的防控中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跳齣傳統的思維定勢,以一種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眼光來審視癌癥,並製定齣更符閤實際情況的防控方略。這本書的齣現,本身就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意思,"控癌戰",而不是人們習慣說的"抗癌戰"。這其中的差異,我想正是這本書核心的齣發點。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如何去“打敗”癌癥,而是提供一種更深層次、更具戰略性的視角,去“控製”它。就像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樣,這本書似乎也在倡導一種長期的、有計劃的鬥爭,而不是寄希望於一蹴而就的“速勝”。我很好奇,它將如何運用《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來解讀癌癥的防控?是側重於分析癌癥的“敵情”,比如它的復雜性、隱匿性,以及我們自身身體的“戰綫”?還是強調“人民戰爭”的概念,將個體、傢庭、社會、醫療體係等 all-in,共同構建一道堅固的防綫?我想,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它帶來的全新思考方式,它鼓勵我們超越傳統的“治療”思維,走嚮一個更全麵、更主動的“防控”時代。光是這一個書名,就足以吊起我的胃口,讓我迫切想知道,作者究竟會如何展開這場“控癌戰”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控癌戰",立刻就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與常見的“抗癌戰”相比,“控癌戰”更顯得沉穩、策略性強,仿佛是在強調一種長期的、有組織性的鬥爭,而不是倉促的、孤注一擲的對抗。而《論持久戰》,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戰略思想的寶庫。我一直覺得,像癌癥這樣復雜且具有長期性的疾病,用“持久戰”的思路去應對,會比單純的“抗爭”更為貼切和有效。因此,這本書將《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應用於癌癥防控,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猜測,作者可能會深入分析癌癥的“敵情”,例如它的多變性、隱匿性,以及它對我們身體的“占領”方式。同時,也會藉用“持久戰”的理念,來闡述如何構建我們的“防禦體係”,如何進行“戰略部署”,如何整閤“兵力”(醫療資源、科研成果、生活方式的改變等),以及如何進行“後勤保障”(長期的健康管理、心理支持等)。這本書的獨特視角,無疑會為我們理解和應對癌癥提供一個全新的框架。
評分我一拿到這本書,就被它彆齣心裁的標題吸引瞭。"控癌戰",這個詞組閤本身就充滿瞭力量,也暗示著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癌癥應對策略。我一直覺得,與其說是“抗爭”,不如說是“應對”更為貼切,因為癌癥的復雜性,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長期性,常常讓我們感覺像是陷入一場沒有硝煙卻異常艱巨的拉鋸戰。而《論持久戰》這本書,我一直非常推崇,它所闡述的戰略思想,不僅在軍事領域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在很多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因此,當作者將《論持久戰》的精髓與癌癥防控方略相結閤時,我立刻感受到瞭這本書的獨特價值。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剖析癌癥的“戰況”,可能是從它的發生、發展、轉移等不同階段,來類比戰爭中的不同戰場和敵我態勢。同時,它也可能探討如何在“持久戰”的理念下,製定齣更科學、更有效、更具前瞻性的防控策略,而不僅僅是局限於發生後的治療。這種跨領域的融閤,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汲取到更深刻的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癌癥這個“敵人”。
評分這本《控癌戰》,其書名就充滿瞭深意。它摒棄瞭“抗癌戰”那種更側重於“擊潰”的語氣,轉而強調“控製”,這本身就暗示瞭一種更成熟、更具戰略性的思維模式。而《論持久戰》,在我看來,其核心思想在於理解復雜事物的長期性,並在此基礎上製定齣切實可行的戰略。將這兩者結閤,我充滿瞭期待。這本書會如何解讀癌癥這一“敵人”?它是否會將癌癥的發生、發展、轉移等過程,類比為戰爭中的不同階段?它又將如何運用《論持久戰》中關於戰略、戰術、政治動員、統一戰綫等概念,來構建癌癥防控的整體方略?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引導我們認識到,癌癥的防控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係統的、多方麵的努力。它可能會強調,個體、傢庭、醫療係統、科研機構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該是這場“控癌戰”中的重要參與者。這種宏大的視角,以及跨學科的融閤,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渴望從中獲得智慧的啓迪,去更理性、更從容地麵對癌癥的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