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林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电路
  • 电路系统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电子工程
  • 清华大学
  • 教材
  • 核心课程
  • 基础知识
  • 电路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8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29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9
字数:17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了解决膨胀的知识量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在梳理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构架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本书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之一,由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作序推荐。
本课程是首次将“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数字电路”及场路整合一体的新电路原理课程。课程以电路抽象为主干,把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数字门电路及存储器、能量转换电路等诸多基本单元电路挂靠在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一阶动态电路、二阶动态电路四个分支上。读者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分析和设计电路。
(1)将晶体管归类于非线性电阻,使得模拟电路、通信电路课程内容可融合于电路原理新框架中,并增加了对有源、无源、稳定性等内容的讨论。
(2)将器件、单元电路、系统统一为单端口或多端口网络,以网络参量整合线性电路,以非线性的线性化处理整合非线性电路,以电路抽象为主干,以电路分析方法的展开为明线,以基本元件、受控源、负阻、开关的应用为暗线,将多门电路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于一体。
(3)在新框架下重新排布和解读相关电路定律、定理和电路工作原理。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对原“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和“数字电路”等课程重构形成的新电路原理课程,体系架构为一条主干四个分支。电路抽象为主干,包括端口或支路抽象下的电路基本定律、定理,电路方程列写方法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开关抽象、数字逻辑、CMOS门电路,有源、无源等。四个分支为线性电阻电路,包括电阻分压、电桥、衰减电路,理想变压、回旋、环行器,理想受控源、负阻、负反馈放大器,噪声、阻抗、传输等;非线性电阻电路,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反相器、电流镜、差分对、乘法器,CE、CB、CC组态和cascode结构,运放电路及其正负反馈应用,ADC、DAC,非线性失真,线性化处理方法等;一阶动态电路,包括一阶RC、RL滤波器时频分析,半波整流器、张弛振荡器,开关电容,延时、带宽等;二阶动态电路,包括二阶RLC滤波器时频分析,阻抗匹配与变换电路,高频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DC-AC,DC-DC,谐振、匹配等。

作者简介

李国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于1993年、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入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至今,主要从事电路与系统、电子医疗、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年至今,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通信电路”主讲教师之一,该课程于2009年、2010年分获清华大学、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称号。2011年至今,教改课程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014年获清华大学第5届“清韵烛光我*喜爱的教师”称号。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电路及其功用1
1.2电子系统构成与功能单元电路4
1.3课程内容及课程要求14
1.4习题20
第2章电阻与电源22
2.1基本电量22
2.2系统概念30
2.3端口抽象与网络33
2.4理想电源和理想电阻41
2.5各种形式的电阻54
2.6各种形式的电源70
2.7习题78
第3章电路基本定律和基本定理85
3.1电路方程列写的基本方法86
3.2降低方程规模的电路方程列写方法93
3.3降低分析复杂度的等效电路法102
3.4单端口线性网络的等效电路109
3.5对偶关系118
3.6线性受控源121
3.7线性阻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134
3.8二端口网络的连接158
3.9系统传函163
3.10网络分类171
3.11典型线性阻性网络及其应用189
3.12列写电路方程的例子218
3.13习题223
第4章非线性电阻电路237
4.1数值法: 牛顿�怖�夫逊迭代法238
4.2分段线性化之单端口非线性电阻: 二极管电路246
4.3分段线性化之二端口非线性电阻: 反相器和电流镜267
4.4局部线性化之单端口非线性电阻: 负阻放大器324
4.5局部线性化之二端口非线性电阻: 晶体管放大器339
4.6解析法: 差分对放大器368
4.7741运算放大器内部电路直流分析和交流分析393
4.8习题404
第5章运算放大器422
5.1电压转移特性曲线的分段折线化模型423
5.2运放负反馈线性应用430
5.3运放非线性应用452
5.4习题465
第6章电路抽象475
6.1电路抽象原则475
6.2从场到路的抽象482
6.3数字抽象517
6.4习题523
第7章数字逻辑电路524
7.1组合逻辑电路525
7.2时序逻辑电路550
7.3习题567
第8章电容和电感576
8.1电容和电感的特性577
8.2时域分析: 数值法和状态转移相图597
8.3频域分析: 向量法分析619
8.4习题652
第9章一阶动态电路661
9.1一阶动态电路的状态方程661
9.2线性时不变一阶动态电路时频分析662
9.3非线性一阶动态电路之分段线性化分析716
9.4习题738
第10章二阶动态电路751
10.1线性时不变二阶动态电路时域分析753
10.2二阶滤波器的时频分析780
10.3阻抗匹配与变换电路808
10.4二阶非线性动态电路之局部线性化: 高频放大及其稳定性分析844
10.5二阶非线性动态电路之准线性化: 正弦波振荡器分析856
10.6二阶非线性动态电路之分段线性化: DC�睞C,DC�睤C电路分析905
10.7习题916
附录A938
参考文献1028
第1章绪论
1.1电路及其功用
1.1.1电路定义
1.1.2电路功用
1. 对电能量进行处理
2. 对电信息进行处理
1.2电子系统构成与功能单元电路
1.2.1电子信息系统构成
1.2.2完成远距离信息传递的射频通信系统例
1. 需求分析
2. 系统框架
1.2.3基本功能单元电路
1. 放大器
2. 滤波器
3. 调制器和解调器
4. 振荡器
5. 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
6. 存储器
7. 数字信号处理器
8. 整流器
9. 稳压器
10. 逆变器
11. 变压器
1.3课程内容及课程要求
1.3.1内容安排
1.3.2课程体系和目标要求
1. 体系框架
2. 目标要求
1.4习题
第2章电阻与电源
2.1基本电量
2.1.1电流
1. 带电粒子运动形成电流
2. 电流描述
3. 电流参考方向
4. 直流和交流
2.1.2电动势
1. 电动势驱动电荷运动
2. 电源提供能量或信号
2.1.3电压
1. 电压是对电场能量的描述
2. 电压参考方向
3. 电位与参考地
4. 电压与电动势
2.1.4功率
2.2系统概念
2.2.1电路系统
2.2.2系统属性
1. 线性与非线性
2. 时变与时不变
3. 记忆与无记忆
2.3端口抽象与网络
2.3.1端口
1. 端口条件
2. 单端口网络与多端口网络
3. 端口描述方程形式
2.3.2端口连接
1. 串联
2. 并联
3. 对接
2.3.3有源网络与无源网络
2.4理想电源和理想电阻
2.4.1理想电压源
1. 电路符号
2. 源关联参考方向与图解法
3. 恒压源伏安特性曲线
2.4.2理想电流源
1. 恒流源电路符号和伏安特性曲线
2. 时变与时不变
2.4.3理想线性时不变电阻
1. 电阻器件与电阻元件
2. 欧姆定律
3. 功率与有效值
4. 电导
2.4.4线性内阻电源
1. 戴维南电压源
2. 诺顿电流源
3. 等效电路
4. 额定功率: 最大功率传输匹配
2.5各种形式的电阻
2.5.1短路和开路
1. 短路
2. 开路
3. 电路属性
2.5.2开关
1. 单端口
2. 二端口
3. 基本应用
2.5.3PN结二极管
1. 伏安特性
2. 理想整流模型
3. 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图解法分析
2.5.4N型和S型负阻二极管
1. N型负阻: 0/1状态存储器
2. S型负阻: 有记忆的开关
2.5.5晶体管: 二端口非线性电阻
1. NMOSFET电路符号及其伏安特性
2. NMOSFET反相电路分析: 图解法和解析法
3. 对解的解析: 逻辑求非与反相放大
4. 其他类型的晶体管
2.5.6等效电阻
2.6各种形式的电源
2.6.1交流发电机
2.6.2直流电池
1. 化学电池
2. 太阳能电池
3. 线性化内阻抽象
4. 电源额定功率
2.6.3传感器等效信号源
1. 光电二极管
2. 接收天线
3. 信号无失真
2.6.4信号发生器
2.6.5噪声源
1. 电阻热噪声
2. 信噪比
2.7习题

精彩书摘

  第5章运算放大器
  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OPA)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电压放大器。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地选择OPA的外围连接器件,构造出各种各样的运算单元,包括放大器、振荡器、触发器、比较器、加法/减法器、积分/微分器、对数/指数运算等,其运放名称亦源于此,它是模拟集成电路应用最广泛的单元电路。运算放大器在1947年被命名,1968年仙童公司推出μA741,通过添加一个30pF补偿电容替代外部补偿,使得它稳定可靠而成为之后运算放大器设计的一个参照标准。
  运算放大器的特殊性体现在该电压放大器具有足够高的电压增益(如741运放,电压增益典型值为20万倍),足够高的输入电阻(2MΩ)和足够小的输出电阻(75Ω),尤其是高电压增益,使得它在负反馈线性应用中,具有足够高的环路增益,很容易形成深度负反馈,故而整个电路的放大性能几乎完全由负反馈电阻网络决定: 当负反馈电阻网络和运放为串串连接关系时,总网络呈现出接近理想的压控流源特性,相应地,并并连接关系形成接近理想的流控压源特性,串并连接关系形成接近理想的压控压源特性,并串连接关系形成接近理想的流控流源特性。正是负反馈连接的运放具有接近理想受控源特性,从而运放的诸多负反馈结构以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级联驱动能力面目呈现。
  固然可以采用二端口网络在不同连接关系下对应网络参量相加这一规范方法对负反馈进行分析,但是考虑到运放具有的极高电压增益导致的极深负反馈,故而只要确保运放工作在线性区,运放的负反馈应用分析就可以进一步抽象出更加简单的黄金分析法则: “虚短”和“虚断”。虚短源于将运放电压高增益极致化为无穷大,故而输入差分电压为零,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电压相等犹如短接; 虚断则源于将大的输入电阻极致化为无穷大,故而两个输入端电流为零,犹如断路; 同时将小输出电阻极致化为零电阻,那么运放负反馈线性应用分析时不必过多顾忌外接负载大小,因为零输出电阻的电压源具有无限驱动能力。正是这三个极致化抽象,使得运放负反馈线性分析变得极度简化。虚短、虚断是运放电路抽象精髓的体现,同学应把握这种极致化抽象实现的简化分析,但牢记黄金法则应用的限定性条件是确保运放工作于线性区。
  除了线性器件负反馈网络使得运放负反馈应用闭环系统整体呈现线性网络特性之外,运放还有很多非线性应用,包括非线性负反馈应用、开环应用和正反馈应用,这些电路从整体外端口看都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性。
  本章首先由运放的外端口电压转移特性曲线的分段折线化电路模型入手,之后重点考察工作在线性区运放的负反馈线性应用,多采用虚短、虚断进行简化分析,最后讨论运放的非线性应用。
  5.1电压转移特性曲线的分段折线化模型
  5.1.1运放二端口网络封装与外端口特性
  第4章4.7节对741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电路工作进行了简要说明: 图4.7.1给出了741运放内部的晶体管连接关系,图4.7.5(a)给出了运放的三级放大级联结构的各级等效电路,图4.7.5(b)给出了运放的外端口等效电路,这两个等效电路都是线性化电路模型,它们的有源性来自直流偏置电压源的供能(见3.6.3节)。
  下面考察实际运放的外端口特性,这个外端口特性包含了直流偏置电压源的供能,如图5.1.1所示。741运放有7个对外端点,其中vip是同相输入(noninverting input)端点,vin是反相输入(inverting input)端点,vo是输出端点。图4.7.1中的R1、R2两个电阻的两个上端点连出芯片外部,这两个外端点可以连接一个电位器,调节电位器则相当于调节R1、R2两个电阻的阻值,使得运放输入级等效电桥平衡,确保当输入vid=vip-vin=0时,vo=0,即调零电路使得运放二端口网络戴维南等效中输入端口的等效独立源被外加补偿置零,因而这两个端点被称为调零端,实现失调调零(offset null)。所谓失调(offset),就是vid=0时,vo≠0,它是由运放内部电路差分输入级两条支路晶体管电路的不平衡导致的,见4.6.2节分析。调零电路则是通过外在不对称抵偿或平衡内部不对称。
  ……

前言/序言

  电路作为信息系统的物理层支撑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路知识成为理工科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由于其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门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重的电路课程。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呈现高速扩张态势,尤其是顶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挖掘需求旺盛,但是学生仍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课时修全电路相关课程以掌握作为基本素养的底层电路知识,这显然不适宜于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全面均衡发展,因而有必要对现有的多门电路课程重新构架,形成一门全新的电路原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把握电路的核心精髓。
  除了电路课程外,整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的各门课程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期望课程内容的改革变动,但本科课程之间的高度关联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科教师有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却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在王希勤、黄翊东两位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方反复调研的基础上,于2009年整理出了电子信息科学知识图七层结构,并基于七层结构构建了一个新的本科课程体系,包括10门必修的核心课程、24门限选的专业限选课程、36门自由选修的专业选修课程和40门各类实验课程,除了10门核心课外,其他专业课仍在缓慢持续扩张中。电路位于电子信息科学知识图七层结构的第二层,基于该层的电路核心课最终被定名为“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简称“电路基础”),用于取代原课程体系中的多门必修电路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以及“数字电路”中的晶体管门级电路部分,是10门核心课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门课程。“数字电路”中的逻辑级部分和“微机原理”被合并为核心课“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在新课程体系中,“电路原理”课程被“电路基础”核心课完全取代,而其他4门和电路直接相关的课程则分别更名进化为“模拟电路原理”“通信电路原理”“数字系统设计”和“现代计算机体系架构”,作为专业限选课供对电路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选修,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电路与系统相关专业知识。
  集成电路设计是当前电路设计的顶层核心需求,大学应该培养在掌握电路核心知识基础上具有较高电路素养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由于集成电路设计和制作有一个相对较高的门槛,因而最终进入电路专业深造的学生将是一个小的群体,故而改革启动时我们就已经预期新课程体系建成后,电路类相关专业限选课较原体系作为必修课时其选修人数将会大幅缩水,教改推进数年来的教学实践也确认了电路限选课课堂规模大体仅是原规模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在建设“电路基础”核心课时,我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破原“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和“数字电路”课程各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而构建出一个新的体系架构将这些课程中的核心电路知识融为一体,通过这一门所有电子系本科学生必修的电路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得电子系本科生具有电路的最基本素养: ①电路基本定律和基本定理的掌握; ②电路抽象工程思维方式的培育; ③基本电路器件、基本单元电路工作原理的把握; ④电路相关基本概念的建立。
  2010年7月我全面接手负责“电路基础”课程的改革。首先确认这门课需要分设在两学期授课,原因是相关概念较多,在一学期授课信息量过大,学生将无法接受,课程教学容易变成夹生饭。其次就是如何划分两学期的课程内容。我通篇翻阅了大量的现有的相关课程教材,基于我近8年“通信电路”授课经验和多年来电路设计经验所建立的对电路的基本认识,将两学期的课程划分为可用代数方程描述的电阻电路(大一下春季学期)和需用微分方程描述的动态电路(大二上秋季学期)两部分。在规划具体授课内容时,考虑到先简单后复杂的推进次序,进而把内容规划为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线性动态电路和非线性动态电路4部分。在2011年开始的27人小班试讲中,我大体按照这个设想,将多门电路课程内容全部打散后重新整合串讲。系里同时配备摄像师全程录像,并将录像录音资料交给上课学生,转为文字资料交给我,便于新课程讲义整理工作的开展。由于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信号与系统”课程安排在大二下,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课程的部分内容又需要“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支撑,因而实际授课时,还补充了部分“信号与系统”课程相关内容,同时还有少量器件、电磁场相关基础知识,因而小班试讲课程内容量十分庞大。在此之前我只讲过“通信电路”课程,事实上我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希望能够将所有电路相关课程全部串讲一遍,以充分理解它们之间到底是如何关联的。第一年小班试讲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全部由我负责,我直接占用了实验课时用于授课,实验另行安排其他时间做,又应同学要求开设了习题课,通过各种手段争取了足够多的授课时间,使得我能够将我设想的所有关联课程内容全部过了一遍。这次全面串讲对我全面把握各门电路课程之间的关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这里首先感谢陪伴我这一年的无01班全体同学、助教宋红艳同学和摄像师龚颖。
  电子系课改整体规划要求2011级学生全面进入新课程体系,因而2012年“电路基础”课程对2011级大一学生实施大班推广,我把前一年的录音文字资料按课件顺序逐页整理作为第一版讲义发给同学,由于时间紧张等原因,课程仍然按照前一年的进度授课,学生和教师压力都较大。在2012年暑期进行的电路课程改革例行研讨会上,为了回复各位老师对我将晶体管归类为电阻、课程按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划分等认识及实际操作方面的疑虑,我提供了一张图,这张图是我对多门课程内容之间关联的理解,即多门电路课程内容可大体划分为基本元件和单元电路两个大层次,在这两个大层次之间,多门课程内容的关联集中在电阻电路部分的“受控源”“负阻(正反馈、双稳)”“开关”等几个衍生元件上,充分理解这些衍生元件有助于实现各门电路课程内容的全面融合。除了我自己基本厘清各门课程内部关联之外,给我足够信心支撑的另外一个外援是2012年国庆节期间我在学校图书馆翻看到蔡少棠先生的linear and nonlinear circuits一书,他的电阻电路加动态电路的整体结构完全契合我对电路的整体认识。这本教材是1987年出版的,其前言表明该教材是为大三学生准备的电路入门之后的后续课程,然而之前我从来就没有关注过这本教材,它也从未流行过。我分析了造成这本教材被埋没的可能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本教材过于注重非线性但其列举的非线性却是人为构造而实际器件的非线性讨论太少,过于注重电路的数学理论及计算机仿真应用下的电路拓扑分析,使得这本教材的受众是小众而非大众,换句话说它不太实用。由于这本教材的整体结构完全契合我对电路的基本认识,因而在国庆节放假期间研读这本教材时,我之前积累的对电路的认识一下就落实了下来,新课程内容的一个主干四个分支的基本架构至此完全成形,我之后的工作重点考虑的将是在安排新课程具体内容时应避免该教材存在的问题,使得同学能够接受新体系框架和对电路核心内容的重新安排。2012年秋季大班授课期间,我与高文焕老师、刘润生老师、魏琦博士等交流了我对新课程体系的规划以及我已着手编写的按新体系框架展开的第二版讲义内容。
  2013年第二版讲义按新体系框架全面展开。新体系中,晶体管被归类于二端口非线性电阻,这打开了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课程内容全面融入电路原理框架的大门。新框架中,器件、单元电路、系统被统一为单端口或多端口网络,电路定律、定理和电路工作原理分析被重新排布和解读,打破了原课程体系对低频/高频、模拟/数字、线性/非线性的人为隔离。
  (1) 一条主干四个分支的架构。以电路抽象为主干,以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一阶动态电路、二阶动态电路为四个分支。电路抽象主干包括四个基本元件(欧姆定律)、基本电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基本电路定理(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替代定理等)和基本分析方法。线性电阻电路是由线性代数方程描述的电路,要求把握的是线性传递关系、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功率传输等概念,典型单元电路如分压器、分流器、电阻衰减器、理想变压器、理想回旋器等,其数学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实矩阵分析,其简化分析多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非线性电阻电路是由非线性代数方程描述的电路,要求把握的是有源性来源、能量转换、放大、反馈等概念,典型单元电路如二极管整流电路、稳压电路、晶体管放大电路等,多采用线性化分析方法以简化对非线性的分析,包括分段线性化和局部线性化。一阶动态电路是只包含一个动态元件如一个电容或一个电感的电路,要求把握的是电容充放电、电感充放磁、能量转储过程中的电荷守恒、能量守恒以及相应的延时、相移、滤波、微分、积分、电荷转移等特性,典型单元电路有积分器、一阶滤波器、开关电容电路、张弛振荡器等; 二阶动态电路是包括两个独立动态元件的电路,要求把握的是谐振、滤波、阻抗变换、振荡、稳定性等概念,典型单元电路有晶体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DC�睤C转换电路等。这里,众多的单元电路,包括整流器、逆变器、稳压器、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AD/DA转换器、存储器等,均自然挂在四个分支上。
  (2) 各个分支内容的展开以电路分析方法为明线脉络,以基本元件、受控源、负阻、开关为暗线关节,用网络参量整合线性电路,用非线性的线性化处理方法整合非线性电路,实现了电路课程内容的全面融合。线性电阻电路因其最为简单而作为推出电路基本定律、基本定理的例子,两者同时展开,将各种电路方程列写方法和电路基本定理(尤其是戴维南定理)视为降低分析复杂度的基本方法,并将戴维南定理以网络参量形式推广到对多端口线性网络的表征。非线性电阻电路则以非线性的线性化方法为主线,用分段折线法考察二极管相关电路和晶体管反相器、电流镜电路,用局部线性化方法考察放大器电路。引入负反馈提高系统性能,如稳定直流工作点、稳定放大增益、实现接近理想的受控源等; 引入正反馈实现负阻器件、滞回特性或记忆功能。一阶动态电路则以一阶线性时不变RC电路为核心展开,通过对一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解析考察充放电、充放磁导致的延时特性,进而考察一阶滤波器的滤波、移相特性,对一阶非线性电路则采用分段折线法分析,以分段线性电阻对电容的充放电考察整流电路、张弛振荡电路等。一阶电路要求熟练应用三要素法。二阶动态电路以二阶线性时不变RLC谐振电路为核心,通过对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解析考察谐振和阻尼特性,进而考察二阶滤波器的时频对应关系和LC电路实现的阻抗变换功能; 对二阶非线性动态电路,用局部线性化方法分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增益及其稳定性,用准线性化方法分析正弦波振荡器振荡条件,用分段线性化方法考察DC�睞C和DC�睤C电路的能量转换机制。二阶电路要求在时域熟练应用五要素法,在频域熟练应用向量法。
  (3) 新“电路基础”课程和原“电路原理”课程对比,并重线性和非线性,单端口和二端口,无源RLC电路和有源晶体管电路。同时将组合逻辑电路对应电阻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对应动态电路,以开关、双稳(负阻)为纽带,实现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自然过渡。课程内容中同时适当引入数值法,如非线性代数方程求解的牛顿�怖�夫逊迭代法,微分方程求解的欧拉法,便于和现代计算机数值计算相结合,同时通过数值法讨论引入微分电阻、状态转移等概念,以便于后续内容的进一步展开。课程内容适当引入系统级概念,如线性与非线性,噪声与失真,正负反馈等,便于和实际应用背景相结合。除了功能实现外,电路性能方面也略有涉及。
  (4) 为了有效融合相关课程内容于一体并有所阐发,有一些概念需要重点考察甚至全新定义,有一些电路则需要重新解读。例如,为了解决将晶体管归类为电阻后晶体管电路是无源网络还是有源网络的疑问,本书对有源和无源进行了特别阐述; 晶体管归类为电阻后,用电桥观点解读差分放大器以阐述其差模放大共模抑制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用网络参量描述放大器,考察负反馈放大器时则需引入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的概念,以及双向网络被视为单向网络的单向化条件; 这些新概念顺理成章地被用来解释晶体管CB组态电流缓冲应用、CC组态电压缓冲应用模型的适用性条件。进而在明确只有双向网络才能用于实现阻抗变换后,特征阻抗的定义使得对纯电抗网络的匹配设计有了一个基本抓手,如教材根据对特征阻抗的分析首次给出了双谐振匹配网络的设计公式等。在新体系中,电路基本定律和基本定理以复杂问题简单化为线索而重新排布和重新解读,重点理解和把握的是针对线性网络简化分析的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并将网络参量解读为多端口网络的戴维南等效或诺顿等效内阻或内导,从而实现了多端口线性网络和单端口线性网络的统一表述。戴维南�才刀俚刃Р唤霰淮拥ザ丝谕乒愕蕉喽丝冢�更进一步还从电阻网络推广到对动态元件的时域表述中,如电容初始电压和电感初始电流的戴维南源或诺顿源等效,使得存在多电容连接的纯容网络或多电感连接的纯感网络参与的电路网络的时域分析变得简明扼要; 而纯容、纯感网络连通时产生的冲激电流和冲激电压则被解读为能量的瞬间释放,从而解释了此类电路分析中能量丢失的问题,这些解读简化了相关电路的时域分析。新体系中负阻是重要的核心器件之一,在解读正反馈、状态存储、张弛振荡、正弦振荡、放大器稳定性时,诸多电路概念均被统一关联在一个负阻视角下。上面所举例子并非本书中新解读的全部,读者尤其是有多年授课经验的老师在阅读本书时,会发现很多诸如此类与其他传统教材不一样的说法或传统教材中完全没有的说法,这些新说法基本上都是在新体系框架下对电路重新解读或统一认识的表述。教材中还有一些内容当属首次发表,如五要素法、双谐振回路设计公式、BJT混合π模型的双共轭匹配与稳定性分析等。
  由于新体系是站在一个统一的视角下对诸多电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电路概念的把握站到了更高的层次上。新体系内容排布脉络层次比较清晰,虽然学生评教普遍对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有所抱怨,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获得的不仅是统一视角下的电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工程思维方法的建立,在数学和物理之间自在转换的喜悦。2013年新体系推出至今,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连续4年学生评教高居全校Top 5%,我本人也于2014年被学生推评并获得“清华大学第5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新体系成形后,又经过3年的教学积淀,2016年出版的第三版讲义修订了2013版讲义中的未说清、漏写、错写的内容,同时以历年考题为基础,对课后练习和习题进行了增补。本书是对2016版讲义的订正,在同学的帮助下修改了其中近百处笔误性质的错误,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易觉察的各类错误。本书内容七成是对2011年小班试讲录音材料的重新组织,因而行文中保留了课堂授课的口语化痕迹,有些课堂教学中的重复在行文中则略显啰唆。由于本书属于电路原理类课程,因而电路符号采用最直观的符号体系,如MOSFET晶体管符号和BJT晶体管符号类同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可替代性,数字门电路符号舍弃了不够直观的方块符号,本书采用的这些符号可能并不符合国标,但我更看重的是它们的直观性和易把握性,这对基础教学尤为重要。读者在阅读和采用本书时,如果发现其他谬误之处,请直接发Email给我(guolinli@tsinghua.edu.cn),对于明显错误的地方会立即在再版中予以修正,有争议的地方我会仔细考虑予以修订。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电路类课程的合并统一将是未来理工科学校电路教学的一个大趋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提前了20年做这项工作,我有幸被选中负责这项工作。本书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教学改革10年启动6年落实的成果之一,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同仁。教材难免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我出身微波专业,虽然课程规划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把微波电路整合进来,但微波电路课程对电路的处理仍然深刻地影响到我的选择,如我选择用网络参量整合线性电路,并将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定义推广到一般二端口网络,二端口网络传递函数定义本质上是对散射参量S21参量的电压电流重新表述,在环行器讨论中略微点出只有微波电路才讨论的反射概念等,一定程度上导致本课程的数学分析味道稍重。由于顾忌推进太急导致学生和其他院校学生的共同电路语言差异过大而不敢过度压缩课程内容,同时因为学识有限也不能完全保证本书中对电路的重新解读完全准确,本人对书中的错误负全责。目前的教材并非电路课程教改的最终版本,正式出版本书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教学改革进程中,本书作为一个标靶和蓝本供各位同仁指正其中的错误和不妥当之处,包括体例格式、内容安排、电路解读和基本定义等。多年讲授电路相关课程的老师都有自己对电路的理解和独特解读,受限于各种环境因素而不能完全展示,本书的推出则期望能够激发相关老师和学校的热情,以启动或加快各院校电路类课程改革的进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期望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各位老师推出更为适当的新电路原理教材,使得理工科学生对电路知识的全面掌握变得更加容易和富有乐趣。
  本书共分10章,前5章以电阻电路为主,后5章以动态电路为主。由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为本课程只分配了64课时,因而本书中公式推导较多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被略去不讲。对于采用本书进行教学的学校,我的建议是为本课程分配128课时,至少96课时,公式多的内容可以不讲,有些内容只需把概念或最终结论说清楚即可,有能力的同学自修相关推导,以缓解目前课程内容多、进度快对学生的压力。第7章时序逻辑电路内容可以调整到第9章一阶动态电路和第10章二阶动态电路之间讲授,或者只选取其中的基本锁存结构以双稳器件或N型负阻形态简单描述其存储或记忆功能即可。
  课程改革牵扯诸多,很多学校的老师有心无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王希勤和黄翊东两位主任的强力推动下实现了课改,他们承担了课程内容改革之外的压力,是课程改革最强大的后盾,各科负责人只需关注内容上的修订,这里对系领导表示特别的感谢。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类课程改革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先期负责人李冬梅老师主持了多次研讨会,定下了“电路原理”和“模拟电路”两门课程内容需要合并的主基调。在她升任系教务主任后,由于学生工作繁重,改由我主导课改工作,在课程内容安排等问题上她和我有深入的探讨。电路所出身的高文焕、刘润生、董在望、郑君里等老教师十分关注课改并在各次教改研讨会上积极建言,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内容的真知灼见,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宝贵意见使得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动不至于严重偏离预定轨道。2011级小班试讲前,以高文焕老师为总顾问,武元祯、陈雅琴老师为顾问,李国林、陈雅琴、李冬梅、雷有华、罗嵘、皇甫丽英、刘小艳、徐淑正老师指导王飞、罗华、马自强、张超、方洋、杨迎翔、吴雪、彭亚锐同学开发了9个实验用于小班实验教学,这项工作得到了教学实验室主任邓北星和马晓红老师的全力配合和支持。2011年小班试讲时,刘小艳老师配合我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内容并带班实验,大班推广后张尊侨老师、金平老师参与并再次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内容,在三位老师的主导下,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展,目前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主要由刘小艳、金平、孙忆楠老师负责。闻和老师参与了2013年的教学工作,分担了部分教学压力。在前两年的课改教学中,闻和老师、魏琦博士和刘力源博士还参与了部分习题课的讲解。课改期间电路所历任所长杨华中、汪玉、刘勇攀老师对课改均大力支持,电路所各位老师在多次电路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对课改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清华大学电子系有全国最优秀的接受能力极强的学生,这一切良好的环境才使得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在此对所有参与和支持这次教学改革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课改期间,清华大学出版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研讨会宣传推动清华大学电子系的教学改革工作,这里对责任编辑文怡的相关工作和在教材方面的审订工作表示感谢。最后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全力支持。
  李国林2017年7月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 图书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倾力打造的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旨在为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习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设计思想展开,力求在清晰易懂的前提下,展现电子技术的核心魅力。 第一部分:基础电子器件与电路分析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构成电子世界的基本砖块。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有源和无源器件入手,详细阐述二极管、三极管(BJT和MOSFET)以及场效应管的物理特性、工作原理和典型应用。对于这些器件,我们不仅会介绍其静态工作点分析,更会深入探讨其动态特性,包括小信号模型和频率响应,为后续更复杂的电路分析奠定基础。 电阻、电容、电感等无源元件的特性及其在不同电路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详尽的剖析。我们将重点介绍RLC电路的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包括阻抗的概念、谐振现象以及其在滤波器、振荡器等电路中的关键作用。 在电路分析方法上,本书将系统介绍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等基本分析工具,并结合戴维宁等效和诺顿等效电路的概念,教会读者如何简化复杂电路,高效求解电路参数。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等经典电路分析理论将贯穿始终,帮助读者建立严谨的分析思维。 第二部分:模拟电路基础 本部分将聚焦于各类模拟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我们将从放大器电路开始,详细讲解单级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如共射、共集、共基放大器),分析其电压增益、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频率响应等关键参数。多级放大器的级联技术及其优势,如提高增益、改善输入输出特性等,也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大器,如差分放大器、运算放大器(Op-Amp)的理想模型和实际特性,以及其在各种基本应用(如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微分器、比较器)中的原理和设计技巧,将得到深入的介绍。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帮助读者理解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滤波、信号调理等方面的强大能力。 滤波器电路作为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行系统性的讲解。我们将介绍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以及它们的巴特沃斯、切比雪夫、贝塞尔等不同逼近类型。除了理论分析,还将探讨实际滤波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振荡器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是模拟电路中的另一重要环节。本书将介绍RC振荡器、LC振荡器等多种类型的振荡电路,并分析其产生稳定振荡的条件,包括幅度稳定和频率稳定。 第三部分:数字电路基础 本部分将为读者揭示数字世界的奥秘。我们将从最基本的逻辑门(AND, OR, NOT, NAND, NOR, XOR)和逻辑运算入手,讲解布尔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定理,以及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如卡诺图法。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将是本部分的重点。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分析各种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解码器、多路选择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减法器等,并探讨它们的具体实现。 时序逻辑电路是数字电路的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触发器(RS, JK, D, T触发器)的工作原理、状态转换和时序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讲解各类寄存器、计数器(同步计数器、异步计数器)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它们在数据存储、定时、分频等方面的作用。 本书还将触及有限状态机(FSM)的设计概念,包括状态图、状态表和状态寄存器的设计,为理解更复杂的数字系统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数模混合电路与系统 在掌握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后,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入数模混合电路与系统的广阔天地。我们将重点介绍数模转换器(DAC)和模数转换器(ADC)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典型电路结构。理解这些电路对于构建能够感知真实世界模拟信号的数字系统至关重要。 本书还将探讨信号的采样与量化过程,以及它们对数字信号质量的影响。时钟信号的生成与分布在数字系统中的重要性也将得到强调。 最后,我们将对一些典型的电子系统进行介绍,如传感器接口电路、电源管理单元、以及基本的微控制器架构等,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电子系统是如何由各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协同工作的。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入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物理特性和工作原理。 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技巧。 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 具备设计和分析简单模拟和数字电路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电子工程课程和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电子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的瞬间,一种久违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书的装帧很朴实,没有那些哗众取宠的封面设计,但这种沉静的气质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可靠,仿佛在告诉你,这里面装载的是真材实料的知识。我是一名在职工程师,工作几年下来,深感理论基础的薄弱是制约我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系统设计和故障排查时,总会觉得力不从心。市面上的电子技术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触及本质、又讲解得清晰透彻的却不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核心课教材,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和专业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电子电路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从最基础的元器件特性,到复杂的系统级设计,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特别是关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衔接,以及系统级的分析方法,这些都是我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瓶颈。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严谨的数学推导,但又不失直观的解释,让我在理解公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物理意义。而且,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某个经典电路的设计过程,或者某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那将会极大地提高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毕竟,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次重新审视和巩固自己技术根基的绝佳机会。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与实在。封面设计简洁,却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风范,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充满了期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的标签,更是让我相信这是一部内容精炼、讲解深入的著作。我一直以来都对电子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隐藏在电路板上的元件,如同生命体的神经系统,传递着信息,驱动着整个世界。然而,要真正理解这背后的原理,系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电路元件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电子系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例如二极管的导通与截止,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以及场效应管的栅控特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的重要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电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期待通过它,能够构建起扎实的电子科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通往电子世界奥秘的钥匙。我一直对电子产品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那些微小的芯片是如何承载如此复杂的功能?这本书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的身份出现,更是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电子电路和系统的底层逻辑,让我不再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是能够“知其所以然”。从最基础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到更高级的放大器、振荡器、滤波器,再到整个系统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我。我特别希望它能在讲解抽象概念时,使用清晰的比喻和图示,让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经典的电路设计实例,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印证理论知识,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挖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电子科学知识体系,为我未来在电子技术领域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一本厚实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知识的分量十足。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虽然没有花哨的插图,但那种严谨的风格反而让我对它所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瞬间勾起了我学生时代对电子世界的初探回忆。我一直对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不见的电信号在元件之间传递,最终构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魔力的事情。然而,要真正理解这背后的原理,系统的学习必不可少。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点出了它的定位——“基础”和“核心课”。这预示着它不会像那些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会深入到电子电路和系统的本质。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填补之前学习中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电子世界运作的脉络。那些关于电路分析、信号处理、系统设计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一旦掌握,就能解锁无数有趣的科技应用。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比如为什么电阻会消耗能量,电容如何储存电荷,电感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是理解一切复杂系统的基石。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典型的电路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和定理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进一步探索电子科学领域的一剂强心针。

评分

当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我面前,它沉甸甸的重量便传递出一种可靠与踏实。这并非一本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一本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为名,注定要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非凡表现的作品。我是一个对电子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总觉得那些看不见的电信号在精密的电路中穿梭,最终驱动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魔力。然而,要真正理解这种魔力,就需要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这扇大门,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逐步引导我认识电子电路和系统的奥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不同类型的晶体管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在放大和开关电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运算放大器如何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中。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系统级设计的内容,如何将不同的模块进行有效集成,如何进行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遇到的挑战。这本书的厚重,让我相信它一定能为我构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理解和创造更复杂的电子系统。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份厚实与沉静。封面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书名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的字样,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专注和专业。我一直对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和完整。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学习指南。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电子电路和系统的底层逻辑,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够深入到其本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基本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工作原理,比如二极管的PN结特性,三极管的放大原理,以及MOSFET的沟道形成过程。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系统地介绍各种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的分析,以及一些重要的电路概念,如频率响应、瞬态响应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涉及系统层面的知识,比如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以及控制,让我能够从整体上理解电子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相信它一定能提供足够深入和全面的内容,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构建我坚实的电子科学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素,没有花哨的图形,只有书名和出版社的标识,却散发着一种严谨、扎实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电子电路和系统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而我也一直渴望能够深入地理解它们。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的身份,无疑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坚信这本书能够提供最权威、最系统、最深入的学习材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电子世界剖析得清晰明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电路元件的物理原理,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具体作用,例如电阻如何限制电流,电容如何储存电荷,电感又如何抵抗电流变化。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电路分析方法,能够让我学会如何分析和设计各种模拟和数字电路。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系统”的概念,如何将分散的电路单元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实现特定的功能。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我系统性提升电子技术知识储备的一次重要投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就是一种踏实的重量,仿佛承载着无数关于电子世界的智慧。封面上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书名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这样的标识,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加可靠和专业。我一直对电子技术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些看不见的电信号在无形中连接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世界。然而,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就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物理概念讲起,比如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然后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电路分析方法,例如节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等,以及它们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系统”的概念,如何将不同的电路模块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相信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深入学习电子电路与系统的知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拿在手里,那种实在的厚度就暗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度。我一直对电子技术抱有极大的热情,总觉得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然而,要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系统的学习必不可少。这本书冠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之名,无疑让我对其内容质量和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电子世界的本质,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构建起我对电子电路和系统的完整认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电路分析方法,例如如何运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来简化复杂的电路,以及如何理解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涵盖一些重要的电子系统概念,比如反馈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信息是如何在系统中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绝佳契机。我渴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子世界的运行规律,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电子工程的精髓。作为一名对电子技术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电子电路与系统原理的书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系列教材的标签,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最严谨、最深入的知识。我渴望理解那些在电路板上跳跃的电子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形成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各种高科技产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根本的元器件讲起,详细阐述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比如电阻、电容、电感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关键半导体器件的工作机制。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电路的分析方法,如何运用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等来求解复杂的电路,以及如何理解各种频率响应、瞬态响应等重要概念。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系统级设计的介绍,比如如何将不同的电路模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以及系统设计的关键考量因素。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电子学习旅程中的一份重要指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电子世界,也更有信心去探索它的无限可能。

评分

非常好的商品,信赖京东,快递有保障,服务态度也好,一直购买京东自营的商品,办公生活都可满足选购要求

评分

清华大学电子系核心课的教材,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

评分

书很不错,快递师傅很给力!……

评分

清华大学电子系核心课的教材,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

评分

清华大学电子系核心课的教材,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

评分

清华李国林教授的新体系教材,清华大学电子系核心教材,值得学习研究。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