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殘疾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是生命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具體錶現。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傢或地區人權保障和社會文明程度。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曆程中,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殘疾人組織與製度建設纔得以穩步發展。中國殘疾人聯閤會於1988年正式成立,並逐步建立瞭由省、市、區(縣)殘疾人聯閤會構成的組織係統,殘疾人事業得以逐漸由小到大,從點到麵,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於1987年和2006年分彆開展瞭第1次和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對我國殘疾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態有瞭比較全麵、客觀的認識。近十年更是重點推動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圍繞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文化體育、法製建設和維權等內容,全麵加強殘疾人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逐年提高。期間,殘疾統計作為重要的國情統計,對科學、準確地報告殘疾發生率、殘疾人的社會經濟特徵和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國傢對殘疾人民生問題日益關注,社會對殘疾統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關,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基於統計學視角的殘疾人事業發展計量分析、綜閤評價等研究總體較弱。從實踐層麵看,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數據平颱、製度政策、公共服務和評估體係既不能完全滿足殘疾人平等參與和融閤發展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殘疾人同步小康的現實需要。因而,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讓殘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實、更有尊嚴,需要不同學科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殘疾人事業發展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來。
《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力圖對2006年至2015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進行縱嚮時序和橫嚮省際結構的比較分析,客觀描述全國和各省(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狀況,對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較為全麵深入的剖析。《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共分五篇十二章:第1篇綜閤篇,主要是第1章殘疾人口發展概述,在界定殘疾、殘疾人口、殘疾人事業概念基礎上,以相關數據為依據,對2006年至2015年全國和各省(區、市)殘疾人口總數以及分類、分級的殘疾人口數進行推算,是《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的理論和數據基礎。第二篇生存保障篇,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彆為康復服務、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第三篇發展提升篇,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彆為教育、就業和文化體育;第四篇服務支撐篇,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分彆為維權、組織建設、服務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第五篇評價篇,主要是第十二章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從生存保障、發展提升和服務支撐三個維度構建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指標體係,計算2006年至2015年全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並對各省(區、市)2015年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進行比較分析和綜閤評價。
作為國內第1本從統計學視角研究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報告,我們以官方發布殘疾人事業相關數據為基礎,堅持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基本原則,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通過構建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測算全國2006年至2015年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勾畫瞭2015年全國31個省(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的結構性地圖,是對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的開創性研究,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不但可以為黨和政府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而且可以為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全新視角和藉鑒,比較全麵客觀地瞭解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和麵臨的挑戰。在立足數據的基礎上,《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的行文力求理論聯係實際,語言通俗易懂,能夠為殘聯係統的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綜閤篇
第一章 殘疾人口發展概述
第一節 殘疾及殘疾人口
第二節 殘疾人口統計
第三節 殘疾人口現狀
生存保障篇
第二章 康復
第一節 機構康復
第二節 社區康復
第三節 傢庭康復
第四節 輔助器具服務
第五節 省際比較
第六節 發展評價
第三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社會救助
第二節 社會保險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托養服務
第五節 省際比較
第六節 發展評價
第四章 扶貧開發
第一節 扶貧效果
第二節 扶貧資金落實
第三節 扶貧基地建設
第四節 危房改造
第五節 省際比較
第六節 發展評價
發展提升篇
第五章 教育
第一節 學前教育
第二節 義務教育
第三節 高中教育
第四節 高等教育
第五節 省際比較
第六節 發展評價
第六章 就業
第一節 就業數量
第二節 就業結構
第三節 就業服務
第四節 省際比較
第五節 發展評價
第七章 文化體育
第一節 文化事業
第二節 體育事業
第三節 省際比較
第四節 發展評價
服務支撐篇
第八章 維權
第一節 法製建設
第二節 法律救助
第三節 參政議政
……
綜閤評價篇
參考文獻
附錄指標解釋
後記
精彩書摘
《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
2007年從《中國殘疾人聯閤會關於印發全國智力和精神殘疾人托養服務工作會議精神主要文件的通知》(殘聯發(2007)31號)文件頒布開始,各地殘聯組織以智力殘疾人和病情較為穩定的精神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睏難的重度肢體殘疾人為服務對象,根據其生存和生活的特殊需求,建立托養機構,對殘疾人托養工作做齣瞭全麵規劃,以使殘疾人剋服社會認知和參與能力以及自理能力方麵的障礙,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減輕殘疾人傢庭負擔,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殘疾人集中托養服務機構包括殘疾人寄宿型和日間照料型托養服務機構,托養形式主要分為日間照料、寄宿製托養、庇護性工廠、居傢托養、綜閤性托養服務等,包括為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訓練、職業康復、職業培訓與教育、工(農)療、就業訓練、輔助性就業等基本服務。殘疾人托養服務屬於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性的工作,不以贏利為目的。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以民辦非盈利性為主,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即有事業單位的編辦批復或民政發放的“民非企”登記證。托養機構的管理模式主要有:福利型,即以政府供養為主,財政的依賴很大;市場型,即完全市場化運作,股份製經營;福利兼顧市場型,包括殘聯獨立運作、購買服務和閤作經營。
……
前言/序言
殘疾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是生命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具體錶現。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傢或地區人權保障和社會文明程度。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曆程中,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殘疾人組織與製度建設纔得以穩步發展。中國殘疾人聯閤會於1988年正式成立,並逐步建立瞭由省、市、區(縣)殘疾人聯閤會構成的組織係統,殘疾人事業得以逐漸由小到大,從點到麵,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於1987年和2006年分彆開展瞭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對我國殘疾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態有瞭比較全麵、客觀的認識。近十年更是重點推動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圍繞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文化體育、法製建設和維權等內容,全麵加強殘疾人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逐年提高。期間,殘疾統計作為重要的國情統計,對科學、準確地報告殘疾發生率、殘疾人的社會經濟特徵和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國傢對殘疾人民生問題日益關注,社會對殘疾統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關,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基於統計學視角的殘疾人事業發展計量分析、綜閤評價等研究總體較弱。從實踐層麵看,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數據平颱、製度政策、公共服務和評估體係既不能完全滿足殘疾人平等參與和融閤發展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殘疾人同步小康的現實需要。因而,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讓殘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實、更有尊嚴,需要不同學科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殘疾人事業發展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來。
《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以下簡稱《報告》)力圖對2006年至2015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進行縱嚮時序和橫嚮省際結構的比較分析,客觀描述全國和各省(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狀況,對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較為全麵深入的剖析。《報告》共分五篇十二章:第一篇綜閤篇,主要是第一章殘疾人口發展概述,在界定殘疾、殘疾人口、殘疾人事業概念基礎上,以相關數據為依據,對2006年至2015年全國和各省(區、市)殘疾人口總數以及分類、分級的殘疾人口數進行推算,是《報告》的理論和數據基礎。第二篇生存保障篇,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彆為康復服務、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第三篇發展提升篇,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彆為教育、就業和文化體育;第四篇服務支撐篇,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分彆為維權、組織建設、服務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第五篇評價篇,主要是第十二章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從生存保障、發展提升和服務支撐三個維度構建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指標體係,計算2006年至2015年全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並對各省(區、市)2015年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進行比較分析和綜閤評價。
作為國內第一本從統計學視角研究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報告,我們以官方發布殘疾人事業相關數據為基礎,堅持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基本原則,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通過構建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測算全國2006年至2015年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勾畫瞭2015年全國31個省(區、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的結構性地圖,是對殘疾人事業發展評價的開創性研究,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報告》不但可以為黨和政府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而且可以為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全新視角和藉鑒,比較全麵客觀地瞭解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和麵臨的挑戰。在立足數據的基礎上,《報告》的行文力求理論聯係實際,語言通俗易懂,能夠為殘聯係統的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報告>由國傢“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中國統計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會主任委員淩亢教授領銜,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中國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淩亢教授和白先春教授主要承擔報告框架設計、組織協調、內容修改和統稿工作。具體章節的執筆情況如下:易瑩瑩(副教授、博士)撰寫第一章和第四章,白先春(教授、博士)撰寫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孫友然(教授、博士)撰寫第三章,許巧仙(教授、博士)撰寫第五章和第八章,張新嶺(副教授、博士)撰寫第六章,常曉茗(副教授)撰寫第七章和第九章,嶽中剛(教授、博士)撰寫第十章和第十一章。
《報告》研究團隊成員主要由統計學、管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博士組成,團隊成員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為《報告》撰寫奠定瞭相應的學科基礎,同時也帶來瞭寫作風格和分析側重點的不同。團隊雖竭力搜集所需數據,但囿於相關數據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導緻報告體係不盡完善。希望這份報告能成為完善殘疾人事業統計體係、推進殘疾人事業大數據建設的起點,進一步凝聚更多同行和專傢聚焦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為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決策支撐。
跨越十載,洞察變革: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 本報告,作為“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翔實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全麵迴顧並梳理瞭2006年至2015年這十年間,中國殘疾人事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顯著成就。這段時期,是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體係不斷完善、殘疾人事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報告旨在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揭示時代背景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脈絡、挑戰與未來趨勢,為政策製定者、研究者、社會各界以及廣大殘疾人及其傢庭提供權威、客觀、具有前瞻性的參考。 宏觀視角下的政策演進與製度構建 報告開篇,便將目光聚焦於宏觀層麵。2006年至2015年,是中國政府對殘疾人事業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的關鍵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進一步實施與修訂,到《國傢殘疾人康復服務體係建設規劃》的齣颱,再到《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的深入推進,一係列國傢層麵的政策和規劃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提供瞭堅實的製度保障。報告將詳細梳理這些重要政策的製定背景、核心內容及其在實踐中的落地情況,分析其如何從頂層設計上引領瞭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方嚮。 在製度構建方麵,報告將重點關注幾個關鍵領域: 法律法規體係的完善:除瞭《殘疾人保障法》,報告還將審視與殘疾人權益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如《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特殊教育法》等,以及各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製定與實施情況。分析法律法規在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獲得各項權利方麵的作用與局限。 政府主導的保障機製:報告將深入探討國傢在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麵的投入與政策執行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展現政府在殘疾人服務體係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以及資金投入的規模、流嚮和效益。 社會參與與多元共治:在強調政府責任的同時,報告也將關注社會組織、企業、誌願者以及殘疾人自身在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分析社會力量如何參與到殘疾人服務、權益倡導、融閤發展等各個環節,以及多元共治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數據驅動的殘疾人狀況分析 本報告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強大的數據支撐。通過對2006年至2015年間大量的殘疾人統計數據、專項調查數據以及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和科學分析,報告將呈現一幅立體、動態的中國殘疾人狀況圖景。 殘疾人口規模與結構的變化:報告將通過曆年統計數據,分析中國殘疾人口的總量、不同殘疾類彆的分布比例(如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等)以及城鄉、性彆、年齡等結構性特徵的變化趨勢。 殘疾人權益保障的重點領域: 康復服務:報告將重點分析殘疾人康復服務的覆蓋範圍、服務類型(如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等)、服務質量以及供需匹配情況。通過數據,展現國傢和地方在殘疾人康復投入的增長、康復機構的建設以及康復技術的應用等方麵的進展。 教育:報告將詳細闡述殘疾人教育的發展,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技術教育的入學率、教育質量、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情況。分析融閤教育的推進程度以及存在的問題。 就業:就業是殘疾人實現經濟獨立和社會融入的關鍵。報告將深入分析殘疾人的就業狀況,包括就業率、就業形式(集中就業、按比例就業、個體就業、輔助性就業等)、就業行業分布、收入水平以及就業支持政策的實施效果。同時,報告也將關注失業殘疾人的規模及原因。 社會保障:報告將評估殘疾人社會保障體係的完善程度,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睏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各類社會救助和福利政策的覆蓋麵、標準以及對殘疾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用。 無障礙環境: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前提。報告將從交通、信息、居住、公共服務等多個維度,評估中國無障礙設施的普及程度、建設標準以及使用效果,並分析其在促進殘疾人齣行、信息獲取、生活便利性等方麵的影響。 社會參與和融閤:報告還將關注殘疾人在文化、體育、社會活動等方麵的參與度和融閤度,分析殘疾人友好型社會環境的建設情況。 區域差異與城鄉協同 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也呈現齣明顯的區域性和城鄉差異。報告將深入剖析這些差異的成因,並探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同的策略。 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報告將通過對比東、中、西部地區,以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省份在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保障等方麵的投入、服務供給和發展成果,揭示區域間的差距。分析造成這些差距的深層原因,如經濟基礎、政策傾斜、人纔資源等。 城鄉差距的挑戰:報告將重點關注農村地區殘疾人麵臨的特殊睏難,如服務供給不足、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就業機會有限等。分析國傢和地方在縮小城鄉殘疾人事業發展差距方麵所做的努力和成效。 區域與城鄉協同發展策略:基於對差異的分析,報告將提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同的政策建議,包括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推動城鄉殘疾人服務體係的對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區域和城鄉協作等。 挑戰與未來展望 盡管在過去十年間取得瞭顯著成就,但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依然麵臨諸多挑戰。報告將客觀分析這些挑戰,並在此基礎上提齣麵嚮未來的發展展望。 主要挑戰: 服務供給的均等化與精細化:如何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間的服務差距,實現服務的均等化?如何提供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康復、教育、就業等服務,以滿足不同殘疾人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科技賦能與信息無障礙:如何更好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殘疾人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如何保障殘疾人在數字時代的平等信息獲取權? 社會觀念的轉變與全社會參與:如何進一步破除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與偏見,營造更加包容、尊重的社會環境?如何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參與熱情,形成人人關愛、人人助殘的良好局麵? 政策的連續性與創新性:如何確保現有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又能夠不斷創新,適應新形勢新需求? 殘疾人權益的維護與參與度提升: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殘疾人權益的法律保障,提升殘疾人參與社會決策和發展的能力與機會? 未來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從“保障”到“賦能”的轉型:報告將探討從被動保障嚮主動賦能的轉變,強調提升殘疾人自身能力,促進其全麵發展和自主生活。 數據科學在殘疾人事業中的深化應用:作為“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的一部分,報告將強調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科學方法在殘疾人需求預測、服務精準對接、政策評估等方麵的應用潛力。 構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報告將呼籲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包容性社會,讓每一位殘疾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權利,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係列: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06-2015)》不僅是一部曆史性的總結,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它通過嚴謹的數據分析和深刻的洞察,為理解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軌跡提供瞭寶貴的視角,也為未來更具前瞻性和實效性的政策製定與實踐指明瞭方嚮。它是一份獻給所有關注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人士的厚重禮物,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座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