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正山堂茶經金駿眉》分十章,以曆史為起點,條分縷析,客觀係統地介紹瞭金駿眉紅茶的曆史淵源和傳承發展,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圖文並茂,融專業性、理論性、實用性、可讀性於一體,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相較於2011年齣版的《中國名茶元正金駿眉》,無論是在廣度、深度,還是在高度、精度上,都有很大提升,我認為值得一讀。相信它的齣版會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並産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
徐慶生,江西廣豐人,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高級評茶師、福建省茶葉學會會員、廈門茶葉學會副會長、廈門百人評茶團團長。
公開齣版有《走進三農》《中國名茶金針梅》
《中國名茶叢書名門雙姝》《茶葉對外貿易實務》《品讀通仙》等書籍,現供職於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徐希西,女,祖籍江西廣豐,華僑大學旅遊管理專業茶文化方嚮碩士研究生,酷愛紅茶文化,現供職於廈門煙草公司。
二人閤作公開齣版瞭《中國名茶元正金駿眉》《中國曆史名茶銅鈸山河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和”是茶之魂,“靜”是茶之性,“雅”是茶之韻,品茶必須講究藝術。……要品得其真,一是境要宜;二是具要雅;三是水要好;四是湯要沸;五是品要當。五者俱佳,纔臻完美。
“就坐不知香在屋,推窗時有蝶飛來。”《正山堂茶經金駿眉》再次讓我心生感慨,金駿眉不僅似充滿青春活力的韶顔稚齒,後韻悠長;而且還似穿越韆年風霜的耄耋老者,內涵厚重。願武夷紅茶在融入國傢“一帶一路”的徵程中,勃發新姿展新顔!
——劉德章
★洋洋灑灑一本茶經,看似品鑒金駿眉,實則醞釀著大智慧:溯源紅茶曆史中有對往來古今的嘹望觀取,考察珍品精心培育間是對世事代謝的洞察體會,暢談品飲文化時更涵對人情事象的悉心熨帖……正是一杯兩盞清茶,三番五輪人生。
——陸永建
目錄
序一
序二
引言
壹 地蘊之靈說桐木
一、地理位置特殊
二、生態環境優越
三、生物資源豐富
四、自然景觀優美
五、世界紅茶的發源地
六、金駿眉從這裏誕生
貳 百魅仙姿有玄機
一、關於正山小種
二、中國紅茶Black Tea與正山小種茶名的由來
三、探秘紅茶技術與發現生物寶庫
四、武夷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建立
叁 三代執著修正果
一、江潤梅延續正山小種生産
二、江素生苦覓桐木茶葉齣路
三、江元勛沒有丟掉“祖宗”
肆 紅茶翹楚金駿眉
一、什麼是金駿眉
二、金駿眉研發誕生
三、鄧林提名創建正山堂
四、權威專傢對金駿眉品質的鑒定
五、金駿眉命名及內涵解讀
伍 精耕細作齣佳茗
一、金駿眉生産
二、金駿眉加工
陸 撥開迷露看遠山
一、品質特徵
二、辨彆
三、貯藏
柒 齣閩聯姻一壺春
一、“走齣去”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正山堂地方茶生産要柰
三、正山堂地方茶分布與內涵
捌 啜玉含珠論品飲
一、茶境
二、茶具
三、選水
四、煮湯
五、品鑒
玖 茶通天地續文化
一、正山堂茶藝
二、正山堂之歌
三、正山堂茶著
四、正山堂紅茶博物館
五、正山堂茶詩詞
六、正山堂茶聯
七、正山堂書畫院
八、正山茶業研究所
九、正山堂茶之旅
一〇、紅茶世傢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一一、為世界製作最好紅茶
拾 飲茶益壽福萬傢
一、茶是良藥
二、飲茶益壽
三、紅茶藥用成分
四、紅茶獨特的保健功能
附錄一 天道酬勤活生香
附錄二 群英薈萃釀甘露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各地引種的茶種、采用的栽培方法、加工的工藝、品飲的方式,以及茶禮茶儀、茶俗茶風、茶藝茶會、茶道茶德,直接或間接都是由中國傳播齣去的。可以說,茶已成為中國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化符號。
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創紅茶,開創瞭世界紅茶之源,名為正山小種,被公認為紅茶鼻祖;後流傳於世,漂洋過海,成為世界統飲名茶。
2005年,正山小種第二十四代傳人江元勛先生,顛覆傳統紅茶製作工藝,用奇種茶樹品種的芽尖,研究創製瞭金駿眉。它的創新與突破,開啓瞭中國頂級紅茶的業界傳奇,引發瞭國內的紅茶熱,為中國紅茶的重新崛起做齣瞭貢獻。如今的金駿眉,已成為中國紅茶卓越品質的代錶和象徵。
徐慶生從武夷山下走齣來,雖非專業茶人,卻在茶界遊走已久。他不僅喜茶愛茶,對茶文化亦頗有研究,且著述頗豐。先後公開齣版瞭《中國名茶金針梅》《中國名茶元正金駿眉》《中國名茶叢書名門雙姝》《茶葉對外貿易實務》《品讀通仙》《莊夏禮茶文化傳承》《中國曆史名茶銅鈸山河紅》等茶書,有諸多獨到的見解。
在《中國名茶元正金駿眉》的基礎上,慶生經過多年潛心鑽研,這次又與徐希西一起撰寫瞭《正山堂茶經金駿眉》一書。該書分十章,以曆史為起點,條分縷析,客觀係統地介紹瞭金駿眉紅茶的曆史淵源和傳承發展,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圖文並茂,融專業性、理論性、實用性、可讀性於一體,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相較於2011年齣版的《中國名茶元正金駿眉》,無論是在廣度、深度,還是在高度、精度上,都有很大提升,我認為值得一讀。相信它的齣版會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並産生積極的影響。
“就坐不知香在屋,推窗時有蝶飛來。”《正山堂茶經金駿眉》再次讓我心生感慨,金駿眉不僅似充滿青春活力的韶顔稚齒,後韻悠長;而且還似穿越韆年風霜的耄耋老者,內涵厚重。願武夷紅茶在融入國傢“一帶一路”的徵程中,勃發新姿展新顔!
以上是我初讀《正山堂茶經金駿眉》的點滴感受,權當為序。
《茶道通鑒:從古至今的茗飲文化史》 第一章:茶之源流——中華文明的綠色脈動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梳理中華茶文化的悠久曆史與豐富內涵,探尋“茶”這一片小小葉子如何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最終演變為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與生活方式。我們不局限於某一種茶或某一地域的實踐,而是力求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茶史全景圖。 1.1 遠古的萌芽:神農嘗百草與早期利用 茶的起源籠罩在一層神秘而古樸的色彩之中。本書將從考古發現與早期文獻記載入手,探討茶葉最初作為藥用植物的地位。從《神農本草經》中對茶的模糊記載,到西南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將茶作為日常飲品和交換媒介的史實,勾勒齣茶葉從山野走嚮人類餐桌的漫長曆程。我們將重點分析巴蜀地區,特彆是雲南、四川一帶,作為茶樹起源地的獨特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 1.2 漢魏六朝:從藥用到飲品的轉摺點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過渡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和文人雅士對清靜之境的追求,茶開始擺脫單純的藥用範疇,逐漸成為士大夫階層提神醒腦、助禪修的飲品。我們詳細考察瞭此時期有關飲茶習俗的零星記載,分析瞭茶具的初步發展——從粗糲的陶器到初具形態的茶碗——以及飲茶方式從煮飲嚮煎茶轉變的早期跡象。 1.3 盛唐氣象:陸羽與茶的審美覺醒 唐代是中華茶文化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本書將用大量篇幅剖析陸羽及其不朽著作《茶經》。我們不將《茶經》視為孤立的文本,而是將其置於唐代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探討陸羽如何係統化、理論化瞭飲茶的各個環節,從茶園管理、采摘、製作、器具選擇到煮水衝泡的技藝,奠定瞭後世茶道的基礎。同時,我們將考察“煎茶法”的盛行,以及茶文化如何與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深度融閤,成為“風雅之事”。 第二章:宋代的精緻與內斂——鬥茶文化的興衰 宋代,中國的飲茶風尚進入瞭追求極緻、內斂雅緻的階段。宋徽宗時期,皇帝本人對茶道的推崇,將茶推嚮瞭宮廷與士林的中心。 2.1 點茶法的普及與茶具的革新 宋人拋棄瞭唐代的煎茶法,轉而采用“點茶法”,即研磨成細末的茶餅投入盞中,以沸水點注,並用竹筅擊拂,使茶湯錶麵泛起一層潔白的沫餑。這種技藝要求極高的手法和對水溫的精準控製。本書將詳細介紹宋代標誌性的茶器——建盞(天目釉),分析其獨特的釉色如何成為“鬥茶”的焦點,以及其對後世茶具美學的影響。 2.2 鬥茶的社會意義 “鬥茶”不僅是技藝的比拼,更是社會身份和審美趣味的展示。通過對宋代筆記、文集的梳理,我們探討瞭鬥茶如何滲透到市民階層和民間娛樂中,以及“茶百戲”(茶湯上的拉花藝術)的齣現,標誌著茶在視覺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第三章:明清轉型——散茶的崛起與製茶工藝的革命 明代初期,硃元璋下詔廢團餅茶,直接導緻瞭中國飲茶史的一次顛覆性變革——從緊壓茶嚮散茶(葉茶)的全麵過渡。 3.1 蒸青與炒青:綠茶工藝的定型 散茶的齣現要求製茶工藝必須圍繞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茶葉的本真風味和形態。本書詳細介紹瞭明代早期綠茶製作技術的成熟,特彆是炒青工藝的廣泛應用,使得茶湯更為清澈,口感更為鮮爽。我們追溯瞭這一工藝的地域性傳播及其對不同地區綠茶風味的影響。 3.2 六大茶類的確立與地域特色 隨著製茶技術的精細化,傳統意義上的“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的雛形在明清兩代逐漸穩定。我們將分彆介紹這六類茶的典型代錶及其核心製作工藝,例如,烏龍茶(青茶)的搖青與做青技術,以及黑茶的渥堆工藝,這些都體現瞭古代製茶師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與人工乾預的完美結閤。 第四章:茶之廣布——世界貿易中的中國茶葉 茶葉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齣口商品之一,深刻影響瞭全球貿易格局和不同文明的飲茶習慣。 4.1 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 茶葉的輸齣路綫並非單一路綫。我們分析瞭茶葉通過茶馬古道嚮西藏、濛古等少數民族地區輸送的曆史,這些茶葉(多為緊壓茶或黑茶)是如何被當地牧民視為生存必需品的,形成瞭獨特的“邊疆茶文化”。同時,探討瞭茶葉經由海路遠銷歐洲的過程,從最初的貢品到被荷蘭、英國等東印度公司壟斷的大宗貿易品。 4.2 飲茶習慣的異化與本土化 當茶葉抵達西方後,如何被當地人接納並改造?我們將對比分析英國對紅茶的偏愛(源於其更耐儲存、更適閤加入牛奶的特性),以及俄國人對茶的“俄式喝法”(加果醬、檸檬等),展現瞭文化交流中“去中國化”的適應性過程。 第五章:現代茶業的挑戰與傳承 進入近現代,全球工業化和新的種植技術對傳統茶業構成瞭衝擊,但也催生瞭新的發展機遇。 5.1 工業化衝擊與有機茶的興起 大規模機械化采摘和加工對傳統手工製茶技藝構成瞭挑戰。本書探討瞭如何在保證效率的同時,維護傳統工藝的精髓,以及當代消費者對“安全”、“健康”的關注如何推動有機茶、生態茶園的復興。 5.2 茶藝的當代復興與文化輸齣 當代茶藝的迴歸,是對宋明兩代飲茶美學的重新審視。我們分析瞭現代茶藝錶演如何融閤瞭傳統禮儀與現代舞颱美學,以及茶道精神(如“和、靜、清、寂”)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不同地域新式茶館和茶文化空間的觀察,展望瞭中國茶文化在未來世界舞颱上的角色定位。 結語:一葉知乾坤 《茶道通鑒》通過對曆史的縱深挖掘和對工藝的細緻剖析,旨在揭示中國茶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生活美學和人文精神。茶,不僅是解渴之飲,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