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小说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 人生
  • 智慧
  • 思考
  • 文化
  • 历史
  • 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9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950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一:本书囊括40位哲学家的思想,包括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纳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卢梭、尼采、罗素等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深刻而难懂,作者借用更通俗的解读让读者更容易消化哲人思想。

★推荐二:作者除了解读哲人思想,还把每个哲人的生活趣事进行了“爆料”.比如罗素的师门风云、弗洛伊德的婚姻、萨特的风流逸事、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柏拉图的敌人等等。这让读者对于哲人的了解更加鲜活、全面。

★推荐三:本书按照一个哲学家一章的形式进行写作,很适合碎片化阅读。尤其可以作为睡前饭后的读物。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内容简介

阅读哲人故事,感受哲学的深刻与广阔,聆听智者心音,探寻人生的奥秘与意义。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介绍了尼采、康德、柏拉图、罗素、德谟克利特等44位哲学家的生活趣事和哲理故事。人们提起哲学,都会想到干涩、难懂、深奥,而本书作者巧用搞笑、趣味的方式解读严肃正经的哲学哲人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引导读者了解哲学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哲学,以更宽容、更谨慎的心态去看待哲学,从而更积极地探索人生的奥秘,追求人生的真谛。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对于西方哲人有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可以说,这是一本趣味十足、有料有瘾的通俗哲学百科。


作者简介

杨小说,1978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尤其喜欢西方哲学。目前在江西某大学担任讲师。


目录

泰勒斯: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

哲学≠贫穷 /002

水是万物的始基 /004

毕达哥拉斯:不能对着太阳撒尿

第一位民众教师 /006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禁忌 /007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爱江山,更爱智慧 /01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013

幸福是什么? /016

巴门尼德和芝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芝诺悖论 /020

阿那克萨戈拉:努斯高于一切

太阳是块发热的石头 /026

智者学派:出售智慧的人

诡辩的技巧 /030

智者的故事 /031

德谟克利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柏拉图的敌人 /036

宙斯的惩罚 /037

什么是快乐? /038

受到表彰的犯人 /040

苏格拉底:永远的“牛虻”

丑陋的相貌,高尚的灵魂 /044

标榜自己无知的人 /045

悍妇造就的哲学家 /046

思想上的助产婆 /049

哲人之死 /051

柏拉图:哲学为王

理想国与叙拉古历险记 /054

走出洞穴的囚徒 /057

女友和麦穗 /059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062

逍遥的老师 /063

什么是领悟? /064

不给雅典第二次机会 /065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065

第欧根尼:犬儒主义者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068

毕洛:怀疑论的创始人

像猪一样不动心 /076

伊壁鸠鲁:快乐哲学

神的悖论 /078

什么是快乐? /079

奥古斯丁: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从反叛者到皈依 /084

上帝存在于时间之外 /086

托马斯·阿奎纳:上帝是存在的

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090

布鲁诺:烈火不能征服的哲学家

罗马鲜花广场的悲剧 /098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简单归纳法的困境 /102

蚂蚁、蜘蛛和蜜蜂 /104

传奇人生 /105

霍布斯:一切人生来平等

什么是自由意志? /110

狼吃不吃人? /11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三个梦与真理之神 /116

致命的仰慕 /117

笛卡尔的壁炉 /121

斯宾诺莎: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

从信徒走到异端 /128

与教士们的辩论 /130

莱布尼兹: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

天才的童年 /1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138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从反叛到皈依 /144

那颗不存在的樱桃 /144

休谟:明天的太阳从何方升起

默默无闻的哲学家 /150

休谟问题 /151

伏尔泰:因为我有身体,所以我有思想

罗昂事件 /154

选择情人而不是妻子 /156

猜谜 /157

用生命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159

卢梭:浪漫主义先驱

性情中人的浪漫生活 /162

卢梭和女人的纠结 /163

什么是幸福? /166

康德:没有生活、没有历史的哲学家

多情女子都爱哲学家 /170

如太阳般精准的生活 /171

关于“二律背反”的打油诗 /173

黑格尔:黄昏的猫头鹰

哲学的国王 /178

家务与我无关 /179

黑格尔的比喻 /179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与黑格尔同时开课的失败者 /184

法兰克福的隐居 /187

尼采:病态超人

哲学家等于疯子的来源 /190

那匹可怜的马 /191

上帝已死 /192

超人和权力意志 /193

克尔凯郭尔:具有两副面孔的人

生下来的老人 /198

两副面孔的哲学家 /199

要真正地填饱人的哲学家 /200

弗洛伊德:性欲乃一切人类成就之源泉

哲人的婚姻 /204

精神分析学 /207

梦和释梦 /211

胡塞尔:现象的还原

瞌睡虫的职业选择 /216

超越心理主义 /218

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者

被误认为是修理工的大学教授 /222

海德格尔的学生与情人 /223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226

罗素: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罗素 /228

师门传奇 /229

中国之行 /230

我为什么而活着? /231

维特根斯坦:哲学家就是瓶子里的苍蝇

希特勒的同学 /236

你们永远不懂我在说些什么 /237

监狱里写成的著作 /238

脾气古怪的哲学家 /240

萨特:他人即地狱

拒绝诺贝尔奖的文人 /246

咖啡馆里的哲学家 /248

风流的思想家 /250

不安分的政治活动家 /252

存在先于本质 /254

马克斯·韦伯:宣告众神时代的来临

影响世界的小人物 /258

众神时代 /259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

求真的哲学家 /264

从逻辑的观点看 /265

福柯:追求欲望的后现代大师

不一样的知识分子 /268

话语就是权力 /269

弗洛姆:自由的囚徒

孤独的童年 /272

战争与成就 /273

毒蛇的小屋 /276

梦是无需翻译的 /277

波普尔:电视使人类变坏

童年的思考 /280

电视使人类败坏,无异于战争 /281

柏格森: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

“哲学家大道”与午夜阳光 /286

讲座明星 /287

这个哲学家也是外交家 /288

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289

柏格森的比喻 /290

记忆 /293

爱因斯坦:幽默的巨人

不拘小节的人 /298

爱因斯坦逸事 /298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者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类徙居在语言之家。

——海德格尔

一天上午,一个教授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办公。突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教授打开门一看,只见走进来一个壮实、朴素的高大汉子。此人穿着当地农民常穿的服饰——吊带花饰皮裤,厚厚的白色过膝长袜,看上去健壮结实,肌肉发达,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土包子。教授想:“这肯定是派来给我修水管的修理工。”于是对着访客说道:“这里的水管都坏了好几天了,你赶快帮我修好吧。”

这位来访者愣了一下,问道:“请问,您今天是不是约了马丁·海德格尔教授?”

教授也不由愣了一下,说:“是啊,怎么了,你怎么知道的?”

这下子,那个被当作修理工的访客笑了:“我就是马丁·海德格尔教授。”

这样一个故事或许是杜撰的,但海德格尔在服饰上的随意与朴素、无疑遭到过许多当时德国学者的嘲笑。在当时的德国学术界,教授们都十分重视高雅的装扮。像海德格尔的老师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就喜欢穿着正装,头戴宽边帽子,手拿镶金边的手杖,显出优雅和文明。不仅在装束上,在言谈乃至行为举止上,海德格尔都与高雅、自由、充满贵族气息的德国学界保持着一种格格不入的距离。

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农家,他一生也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农民。只有穿着农民的衣服,说着农民的话他才觉得自在。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哲学,他原本并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他的哲学里,也始终充满着对于农民简单、朴素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的推崇。海德格尔感慨传统的农民式的诗意生活为现代技术的普及所破坏,希望为现代人找到一条心灵安置的道路。

海德格尔的学生与情人

海德格尔是个风流的思想家。他于1917年与丽德·佩特瑞结婚,由于佩特瑞是新教徒而海德格尔是天主教徒,他们举行了两次婚礼,一次在新教教堂,一次在天主教堂。但两次婚礼的承诺也并未能够保证海德格尔对妻子的忠贞。

海德格尔虽然长相一般,穿着打扮上更是显得土气,但他聪明绝顶,又在哲学界具有相当高的声誉,时常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经不起诱惑甘愿为他献身。而海德格尔也被许多人看作“勾引天真无知的女生上床的色狼,达到目的后就一脚踢开”。在海德格尔诸多的情人中,与他交往最为密切也最为著名的就是汉娜·阿伦特——一位在后来取得极大声誉的女哲学家。

1922年的时候,还是副教授的海德格尔迁居一个叫马尔堡的地方,在当地的大学任教。这个小城风景十分迷人,但却有着德国小城特有的保守和封闭,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人尽皆知。而海德格尔的妻子丽德,对于自己丈夫的好色本性也是十分了解,她几乎可以说是死死地盯着海德格尔,还有他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学生。然而海德格尔还是勾搭上了一位漂亮的犹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汉娜·阿伦特,当时她才十八岁。如果他们敢于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那实在是非常不般配的一对。海德格尔当时三十五岁,粗壮结实,习惯穿着标准的农民服装,看上去像个干体力活的人;而汉娜则一头短发,身材修长,穿着时髦的服饰,年轻漂亮,高雅大方。

有证据表明,是海德格尔率先发动了引诱攻势。面对年龄几乎是自己两倍的男人,阿伦特似乎心存敬畏。但海德格尔的天才和充满爱意的表白还是打动了她。在给阿伦特的信里,海德格尔深情款款,巧舌如簧。在其中一封信中,海德格尔写道:“亲爱的汉娜,我已经坠入爱河不能自拔,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雨中回家的你更漂亮,更迷人,真希望与你手挽手一直走下去,永远。”在海德格尔的强求下,他们两人经常在大学附近阿伦特的学生公寓幽会,具体时间全部由海德格尔决定。这种私通非常危险,因为马尔堡大学的因循守旧和清规戒律远近闻名,一旦事情败露,海德格尔将身败名裂,失去教职,更何况还有已经难以消受的河东狮吼。

一年后,阿伦特搬到了海德堡,师从另一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朋友雅斯贝尔斯。阿伦特把这次转学视为替海德格尔做出的自我牺牲,“因为我对您的爱,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她的痛苦离去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遂了海德格尔的心愿,毕竟身边少了颗“地雷”比较安全。更何况,在少被人发觉的情况下,海德格尔还希望这段私情能够继续。可阿伦特希望重回自我,转学之后她没有留下新地址。这次还是海德格尔采取了主动,他派学生打探到阿伦特的情况,把她又拉回自己怀抱。幽会地点一般都在离马尔堡有安全距离的车站旅馆。这样,在马尔堡与海德堡铁路沿线的小站上,他们的风流韵事又持续了两年。

直到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第二年他就接替了他的导师胡塞尔担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大概是考虑到对新职务的影响吧,他写信与阿伦特断绝了两人的关系。1929年,阿伦特嫁给了斯特恩。

但故事到此并未结束,纳粹在德国的上台改写了两人的人生历程。1933年5月,海德格尔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希特勒的国社党,并发表了支持纳粹的校长就职演说。这个新科纳粹校长,在演说的结尾说道:“只有元首才是当下和未来的德国现实和法律”,并三呼“嗨,希特勒!”阿伦特感到无比的失望,她给这位昔日的导师兼情人寄了一封谴责信,宣示与德国知识界绝交,从此她开始了在美国的流亡。直到战后的1950年,阿伦特重返德国,与海德格尔重逢。

作为纳粹的同流合污者,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家的声誉被玷污已经无可挽回,他被禁止参加德国大学的任何知识生活。而阿伦特,这位昔日的灰姑娘,已经是一名具有国际声望的犹太知识分子,在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方面独树一帜,时间的流逝已经把声名的天平倒转。但对海德格尔依然不变的爱使得阿伦特决定再次帮助海德格尔获得人们的理解。从此,她成了海德格尔的美国代理人,辛勤地张罗他的著述合同和翻译事务,就针对海德格尔的种种指责竭力进行辩护。

虽然在许多人,包括海德格尔的许多原有同事和学生看来,海德格尔并未曾真正对当年与纳粹的合作作出真正的忏悔,但爱,迷住了阿伦特这位二十世纪最为出色的女性政治哲学家的双眼。早在1928年,在预感到海德格尔即将了断他们之间的情事之时,她在信中写道:“以上帝的愿望,我将在来生更加爱您。”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年,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他的夫人找人建了一座小木屋,为的是丈夫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和写作。这座小屋十分之简陋,不超过四十平方米。孤零零的一座小房子在山坡上,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则是幽深的谷底。直到1931年,小木屋里才通上了电灯,而这也是缘于1930年海德格尔拒绝了来自柏林大学的邀请。作为海德格尔继续留在弗莱堡大学的一个补偿,她的夫人向巴登地区的政府提出了这一请求。

海德格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与这间小木屋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马尔堡大学任教的五年时间里,他也还是经常回到这里,回到沉思之中。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著作也都是在这间小木屋中写成的,其中包括1927年出版的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

据说一到秋天,海德格尔就提前准备好食物、木材等各种生活必需品,一个人运送到小木屋里去囤积起来。到了冬天,海德格尔就一个人在小木屋里住着,独自进行着哲学的思考。他说:“严冬的深夜里,暴风雪在小屋外肆虐,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哲学思考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猛烈的风暴一样。”

至今,这座小屋依然在托特瑙山上伫立着。全世界的旅游者来到这里,都会去看一看这座小屋,感受一下当年哲学家的思考。


前言/序言

一直以来,哲学都像是神庙上的神谕,被人们视为神圣却又晦涩深奥的学问,以至于连追求哲学的哲学家都被人们供奉在高高的神龛之上,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一个群体。然而,哲学家绝不是“思想艰深”“性格古怪”“行为诡异”和“脱离世俗”这些词的结合体,这些词描绘的只是哲学家的一个个侧影,远远不是全貌。事实上,哲学家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曾经看过一些关于趣味哲学和哲学故事的书,在那些著作中,深奥的哲学理论被蕴涵于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小事例中,让读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去了解哲理、体味哲学;让读者相信哲学不应该被束缚在神庙里,成为少数人和众神飨食的祭品;让读者相信哲学就是生活,并且蕴藏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人都可以学哲学。受到这些著作的启发,我们也希望能够还哲学家们真实的面貌,展现出一个个哲学家的全貌,而不是他们的侧影。

哲学家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的可爱是不应该被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艰深的思想所掩盖的。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标准的哲学家,他聪明绝顶,却又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生活上清心寡欲,拒绝继承巨额财产,过着准修道士的禁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生活是人们想象中的哲学家式的枯燥生活。但是,我们在他的生活中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闪闪发光的趣事。当维特根斯坦阅读完罗素的著作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跑去问罗素他是不是一个天才,如果是,他就研究哲学,做一个哲学家;如果不是,他就回去开飞艇。还有一次,他和病重的摩尔讨论问题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探病时间,摩尔的夫人指责他妨碍摩尔休息,影响摩尔健康。他却说,谈论哲学问题是摩尔的兴趣所在,如果真的在谈论问题过程中,摩尔因为过于激动而死去,那就让摩尔死好了,因为那样死得其所,一个人应该用他毕生的精力去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事,而不应该单纯为了延长生命而放松对工作的努力。在众多哲学家中,这样可爱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或是因为自己的机智,或是因为自己的痴迷,或是因为自己的单纯,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让我们觉得可笑却可敬的行为。他们确实是一群很可爱的人,只是需要我们去亲近、去发现。

哲学家也是一群浪漫的人,在理性的天空放牧着白云般的绵羊。诚然,哲学家的队伍中有很多像康德、阿奎纳这样老学究式的人物,但也不缺乏卢梭、罗素这样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具有诗人一般的气质。他们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罗素曾经就说,对爱情的渴慕、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无与伦比的同情,这三种情感极其强烈地支配着他的一生。这三种情感是罗素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大部分哲学家的生活的写照。

  当然,哲学家由于他们的性格,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也会做出一些糟糕的行为,在常人看来这些都是匪夷所思的。像毕达哥拉斯阻止人们鞭打一条幼狗,说它体内寄托着他一位朋友的灵魂。而尼采则抱着马脖子哭泣,说“我的兄弟啊”。黑格尔曾经说,对于同一条宗教格言,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说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这个老人来说,这条格言包含着他所有的生活;而对于这个小孩来说,或许他能够理解格言的意思,但是格言只是格言,里面没有生活。对于哲学家来说,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我们可以不理解,但我们必须宽容,我们要捍卫他们的权利。除了糟糕的行为外,哲学家也会犯下一些错误,就像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十磅重的铁球下落速度是一磅铁球的十倍。或许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思想伟大的人,犯的错误也大。

  哲学家是一群爱思辨的家伙,他们有自己可爱的一面,有自己的浪漫情怀,有自己的搞笑天分,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接触他们的逸闻趣事,就是接触他们的生活,而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就是了解他们的哲学。我们的目的不是抬高哲学家在神龛上的位置,也绝不是要把他们从神龛上拉下来。我们希望通过收集整理哲学家们的一些哲理故事、生活趣事,向读者们展现一个个丰满的、全面的哲学家形象,引导读者了解哲学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哲学,以更宽容、更谨慎的思辨心态去看待哲学。笛卡尔说:“最伟大的人有最高尚的美德,同时也能做最糟糕的坏事。”那些试图从哲学中寻找人生智慧的人应该小心,尽管哲学能够启迪你的智慧,但是不要迷恋哲学家月光下的侧影,小心迷失了回家的路。那些爱思辨的家伙的另外半张脸,你看见了吗?



《思想的星空:穿越古今的哲学探索之旅》 人生如同一条漫长而未知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漂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随波逐流。在这趟旅程中,我们不禁会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这些古老而又恒久的疑问,便是哲学所要探寻的终极命题。 《思想的星空》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探险。本书旨在剥离哲学高深的术语和晦涩的论证,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触及灵魂的方式,展现人类思想史上的璀璨星辰。我们不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哲学流派,也不拘泥于某位哲学家的生平细节,而是着力于提炼和梳理那些贯穿古今、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火花,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碰撞。 第一部分:求索的起点——古希腊的理性曙光 故事从那片沐浴在地中海阳光下的古希腊土地开始。在那里,人们不再满足于神话的解释,开始用理性的眼睛审视世界。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追寻真理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这位以“一无所知”著称的智者,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观念。他相信,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自身的局限,并在不断的对话中逼近真理。《思想的星空》将重点呈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如何通过质疑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唤醒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们将探讨他如何与雅典公民辩论“正义”、“美德”等概念,揭示日常语言背后隐藏的模糊与矛盾。我们会深入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苏格拉底式的质疑精神是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流言蜚语和片面信息所裹挟,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判断依据? 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永恒之光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则将哲学的目光投向了超越感官的“理念世界”。他认为,我们所见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影子,真正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如著名的“洞穴寓言”,来阐释柏拉图的洞见。我们将思考,在如今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我们是否也生活在某种“洞穴”之中?我们追逐的财富、名誉、权力,是否只是感官世界中 fleeting 的幻象?又该如何才能“走出洞穴”,瞥见那些更深刻、更持久的真实?我们将探讨“爱智慧”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对真理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现实世界的逻辑与秩序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将哲学重新拉回了现实世界。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世界。他建立了逻辑学,开创了生物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我们将聚焦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来理解他如何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我们会探讨“潜能”与“现实”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将反思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合乎德性的灵魂活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善的生活”。 第二部分:思想的沉淀与转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哲学回响 当古典文明的辉煌渐渐隐退,哲学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着变革。 信仰与理性的对话:中世纪哲学的沉思 在中世纪,哲学与宗教紧密交织。本书将探讨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审视“上帝存在”的证明,以及在中世纪的语境下,哲学如何成为“教会的婢女”。然而,我们更将关注的是,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如何通过对终极关怀的追问,展现出人类精神的深度。例如,我们将探讨“原罪”与“救赎”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人性的觉醒:文艺复兴的解放之声 文艺复兴,一场对古典文化的复兴,更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我们将看到,马基雅维利如何从现实政治出发,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政治权力赤裸裸的剖析,虽然备受争议,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所可能采取的策略。我们将不再回避人性中的阴影,而是以一种更加现实主义的视角,去理解政治的本质。同时,我们将探讨人文主义思潮如何将焦点从神转向人,重新审视人的尊严、自由与创造力。我们将通过对那个时代艺术、文学作品的旁征博引,展现人类精神的蓬勃生机。 第三部分:现代世界的思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启蒙的火炬 随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哲学迎来了更加理性和批判的时代。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构建知识的坚实基础 勒内·笛卡尔,这位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以其“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开启了怀疑一切的哲学旅程。本书将深入剖析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以及他如何试图在怀疑的废墟之上,为人类知识构建一个永恒不变的基础。我们将探讨“心物二元论”的观点,以及它对后世哲学,尤其是认识论和科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会反思,在信息茧房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像笛卡尔一样,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真伪,找到真正的知识? 洛克的“白板说”与休谟的怀疑论:经验的边界 约翰·洛克和戴维·休谟,作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将知识的来源归结于感官经验。我们将深入理解洛克的“白板说”,即人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而休谟则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极致,对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等概念提出了深刻的质疑。我们将探讨,我们的认识究竟有多少是来自客观事实,又有多少是源自我们的主观建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依然需要警惕经验的局限性?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理性与经验的结合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想家,通过一场“哥白尼革命”,成功地调和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他认为,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经验,而是主动地运用先验的范畴来组织和认识世界。本书将详细解读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以及他如何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我们将思考,在人类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能否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康德关于“道德律令”的论述,也将引导我们思考,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原则,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与他人的尊重? 第四部分:时代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19世纪至今的哲学图景 从浪漫主义的勃兴,到现代社会的危机,哲学从未停止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追问。 黑格尔的辩证法:历史的逻辑与精神的演进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以其宏大的辩证法体系,试图解释历史的走向和精神的演进。我们将通过“正-反-合”的简单模型,理解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及他如何看待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我们会探讨“自由”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如何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走向自由的进步。在面对当代社会种种矛盾与挑战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依然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变革的动力 卡尔·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唯物史观”。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异化”等概念,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我们将探讨,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消费主义等问题是否与马克思的洞见息息相关?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应对社会不公?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对传统价值的颠覆 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其激进的思想,挑战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他宣布“上帝已死”,并提出了“权力意志”和“超人”的概念,鼓励个体超越现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创造自身的意义。我们将深入尼采那些充满诗意和力量的语录,理解他对于虚无主义的洞察,以及他对生命力量的颂扬。在个体价值日益被强调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尼采的呼唤?又该如何避免走向极端和走向虚无? 存在主义的焦虑与自由:萨特、加缪的生命之问 20世纪的存在主义思潮,将哲学聚焦于个体存在的困境。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等思想家,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责任和焦虑。本书将通过对“存在先于本质”、“荒谬”等概念的解读,引导读者反思生命的无意义感,以及如何在这种荒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们将探讨,在现代社会,个体面对选择时的迷茫与困惑,以及如何承担起自由带来的重负。 当代哲学的多元探索:语言、现象学与后现代的对话 进入20世纪后期至今,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细分的趋势。本书将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当代哲学流派,如关注语言分析的逻辑实证主义,深入探讨意识体验的现象学,以及对宏大叙事提出质疑的后现代主义。我们将看到,哲学家们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细致考察,揭示思维的结构;如何通过对人类意识的深入探索,理解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如何在这种后现代的语境下,重新审视“真实”、“权力”和“意义”等概念。 《思想的星空》并非要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点燃读者心中求知的火苗。我们相信,哲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斋之中,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的困惑,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追问之中。通过这场思想的旅程,愿你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你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你所处的世界,并最终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属于你的思想星空。这本书,是送给所有渴望理解世界、探索自我的人们的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一同在这片浩瀚的思想星空中,点亮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出神入化,它没有刻意去堆砌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那些思想火花迸发的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在描绘一幅工笔画,每一个转折、每一次思想的交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完全沉浸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尤其欣赏它如何巧妙地将复杂的哲学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富有张力的对话展现出来,全然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读到某个关键的论证环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位先哲是如何在昏黄的灯光下,一边踱步一边斟酌用词的场景。这种代入感极强,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仿佛那些伟大的头脑从未走远,依然在我们身边低语。它成功地做到了知识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启迪。那种跟随作者的思路,层层剥开迷雾,最终触及核心真理的体验,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难以寻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思想发展内在矛盾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未将这些思想视为孤立的成就,而是着力展现了“前人对后人的反驳”这一动态过程。每一项重大的哲学突破,都是对前一个时代局限性的勇敢超越,这种“思想的辩证法”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本时的精准性,那些恰到好处的段落摘录,如同精准的靶心,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原作者的语境和情绪张力,而不是被二手解读所主导。这种对源头材料的尊重,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厚重感。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参与了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关于“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存在”的宏大对话。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追问意义”的原始冲动。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哲学家”这个词汇总带着一股沉闷的气息。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充满活力和现代感,完全没有学术著作常见的冗长和拖沓。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简洁、最具冲击力的语言去触及问题的核心。它对于思想体系的梳理,更像是在绘制一张复杂的星图,每一个流派、每一位代表人物,都被赋予了明确的星体位置和运行轨迹,彼此间的引力与排斥关系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处理那些跨越大陆和世纪的思潮交流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整合能力,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主线,避免了阅读疲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过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头脑变得异常清醒和敏锐,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复杂现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类型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但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并非单纯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构建了一种巧妙的对话网络。你可以在阅读某一章时,清晰地感受到它如何回应了前几章提出的某个悖论,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构建得如同严密的建筑,每一个论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作者显然对材料进行了深度的消化和重构,呈现出来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一种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演进史。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那些思想家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格外真诚和立体,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或神圣化的倾向。这本厚重的著作,读起来竟有一种轻盈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究下一个转角处等待着我们的是怎样的思想挑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问题”本身的强调。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细致地解剖那些促使伟大的思想诞生的“核心困境”。无论是关于存在本质的追问,还是关于伦理边界的探讨,都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确的剖析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对应的影子——“哦,原来我一直困惑的那个关于‘自由意志’的难题,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如此深刻地探讨过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振,是阅读的至高享受。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克制和审慎,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语言,完全依靠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来引导读者,这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是在“教导”你该思考什么,而是在“示范”如何更有效地去质疑你所接受的一切。

评分

东西非常好,值得购买啊

评分

在孩子的排毒阶段我也给自己选了很多的说比如这一本哲学家的想什么嗯我觉得我也需要增加一点哲学知识

评分

好书,装帧不错,内容更好,好评

评分

收货神速,购书到京东

评分

收货神速,购书到京东

评分

正在读,应该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评分

不错的哲学入门书籍了。

评分

…………

评分

送货速度给力,包装很结实。下次还会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