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黄帝四经》是该学派代表经典。该书曾记载于《汉书》等文献中,但后来失传,直到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黄帝四经》的再度面世,标志着已经湮没了两千年的黄老学思想重新展露了它的本来面貌,为研究黄老学派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本书校勘精良,注释翔实,解决了原文中许多很难理解的缺字,很好地论证了《四经》原文与其他道家类文献的语脉关系,让人印象深刻。此外,译文流畅,阐述切中肯綮。不管是注释中,还是阐述中,不乏精彩论断,呈现出作者对道家思想史的独到观察。本书对理解《黄帝四经》的内容和地位,以及整个道家学说的渊源流变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黄老学是以老子道论思想为主轴,结合齐法家“法”的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刑名观念而融会出的新道家思潮。这一思潮试图于社会政治层面提出一套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有效原则。《黄帝四经》就是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来统治百姓的,倡导文武并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法术思想。全书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讲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可以说,《黄帝四经》是老子道论在“治国”策略上的具体落实。
本次注译,以1960年帛书小组整理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本为底本,于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等四部分组成,书末附《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阐述”部分有助于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全书的文义和思想底蕴。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作者心语
◆在道家系统中,老子的思想发展到战国时代,形成了两个主要学派,即黄老之学和庄学。两者都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但又加以不同的发展。就黄老之学来说,由“道生法”可以看出,它使老子的道论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准则;而庄学则把道演化成了一种人生境界。
◆老子的全部思想核心可以一“水”字赅之,称之为“水文化”可谓允当,“水文化”起于南方之楚国。而黄老思想可谓之“土文化”,当兴于中原。两种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各自地理环境,其思想亦自有异。“水文化”与“土文化”构成道家学派的两个不同走向,进一步丰富了道家思想,历经分合,乃至最终范铸为中国哲学史之主干。“土文化”之兴起,可以视为南北文化之融合,也很有南方文化北进之趋势。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
一、帛书《黄帝四经》和《老子》的关系
二、帛书《黄帝四经》和范蠡的关系
三、《黄帝四经》和《管子》的关系
四、《黄帝四经》与庄子学派的关系
五、《黄帝四经》与《易传》的关系
六、从出土文献重新评估黄老之学
七、从《黄帝四经》与传世文献看黄老思潮
八、古代道家的现代化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一、书名问题
二、一人一时之作
三、成书年代
四、稷下之作
五、结语
第一篇 经法
道法第一
国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论第六
亡论第七
论约第八
名理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立命第一
观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乱第五
姓争第六
雌雄节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顺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厚重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它没有采取那种故作高深的文风来营造权威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布道者的姿态,试图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作者对于文辞的选择,极具感染力,尤其是在对一些充满哲思的警句进行阐释时,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原句中蕴含的张力与美感,并用现代的语言将其重新演绎出来,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人性本质的探究,那种对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中寻找自我位置的追问,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注入,它鼓励读者不要满足于表象,要深入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本逻辑。对于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精神锚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乐师,时而舒缓悠扬,引人深思,时而激昂顿挫,振聋发聩。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哲学命题时,总能找到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将看似庞大的体系拆解成易于消化的单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历史人物言行的剖析,那份冷静客观中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让人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与其说这是一部注释和译文的汇编,不如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录。每当我对某个观点感到困惑时,总能在下一页找到作者提供的另一种解读角度,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坦白说,阅读这类经典著作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此书的行文流畅度,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深奥思想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获得心智上的愉悦。
评分翻开这本著作,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文字的现代性和穿透力。作者显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象牙塔内,而是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姿态,将那些深藏于古籍中的智慧提炼出来,使其能够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做文字的搬运工,更是一位思想的摆渡人。他对古代文献的注释详实而审慎,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过度阐释的泥淖。读到某些篇章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变迁的深深叹息和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更像是一次与先贤智慧的共情之旅。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都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理解,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困境,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学术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在进行“今注今译”的过程中,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进行考据和比对,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批判性继承”的清醒。他不会盲目地为古人贴金,也不会一味地将现代观念投射到古代文本上。相反,他更像是戴着一副“历史的眼镜”,试图还原文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意涵,同时又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价值。例如,他对某个章节中关于权力运作的描述,那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揭示,让我对治国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握着的不只是一本解读古代经典的工具书,更是一把检验现实、审视自我的标尺。这种深刻的思辨性,是很多流于表面的解读本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评分这部书,读起来就像是穿越时空,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经典的解读鞭辟入里,丝毫不拘泥于传统训诂的窠臼,却又能精准地把握住古人的精神内核。尤其是他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如同拨开层层迷雾,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道法自然”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朴素的自然哲理与个体实践的路径,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对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审视和精神上的重塑。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句子,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鲜活,仿佛就在耳边娓娓道来。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巧妙,逻辑层层递进,读完之后,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回去重温那些精妙的论述。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思想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好书,不错
评分这套书一定要收齐。经典著作
评分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京东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评分很好
评分质量不错,物流很快,推荐!
评分是一本好书,需要好好读读
评分邮件难度啊啊啊
评分好,,,,,,,,,
评分京东自营的宝贝就是好,发货快,售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