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十六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

诸子十六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柱,章太炎,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国学
  • 文化传承
  • 哲学
  • 历史
  • 思想
  • 文化工程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59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3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诸子十六讲》分为十六讲,辑录了章太炎、梁启超、陈柱等大师的诸子学术研究成果。行文多创建性的学术意见,富于思辩。

内容简介

《诸子十六讲》分为十六讲,辑录了章太炎、梁启超、陈柱等大师的诸子学术研究成果。其中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讲选自陈柱的《诸子概论》;第二、十一讲选自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六讲为章太炎的《诸子略说》;附录部分选自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陈柱所论以儒、道、墨、名、法、阴阳等六家为限,注重各家之基本观念及政治、教育二领域;章太炎从诸子的流别分别论述,对诸子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梁启超所论以四家(儒、道、墨、法)和四大潮流(礼制、无治、人治、法制)为主,行文多创建性的学术意见,富于思辩。

作者简介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近代国学大师。他在国学很多领域的研究别开生面,特别是在先秦诸子方面颇有成就。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

目录

第一讲 儒家总论................... 001

第一节 本 原......................... 001

第二节 命 名......................... 003

第三节 流 派......................... 004

第四节 评 议......................... 006

第五节 家 数 ....................... 007

第二讲 儒家要旨................... 012

第一节?清?儒......................... 012

第二节?原?儒......................... 017

第三节?儒术真论....................... 020

第四节?《儒行》要旨................... 027

第五节?儒家之利病..................... 031

第六节?订孔(上)..................... 033

第七节?订孔(下)..................... 034

第三讲 孟 子..................... 037

第一节 传 略......................... 037

第二节 书 本......................... 038

第三节 学 说......................... 039

第四讲 荀 子..................... 044

第一节 传 略......................... 044

第二节 书 本......................... 045

第三节 学 说......................... 047

第五讲?原?道..................... 053

第六讲 道家总论................... 061

第一节 本 原......................... 061

第二节 命 名......................... 063

第三节 流 派......................... 064

第四节 评 议......................... 065

第五节 家 数......................... 066

第七讲 老 子..................... 072

第一节 传 略......................... 072

第二节 书 本......................... 073

第三节 学 说......................... 075

第八讲 庄 子..................... 080

第一节 传 略......................... 080

第二节 书 本......................... 081

第三节 学 说......................... 084

第九讲 阴阳家总论................. 090

第一节 原 流......................... 090

第二节 命 名......................... 091

第三节 流 派......................... 091

第四节 评 议......................... 094

第五节 家 数......................... 095

第十讲 法家总论................... 098

第一节 本 原......................... 098

第二节 命 名......................... 100

第三节 流 派......................... 101

第四节 评 议......................... 102

第五节 家 数......................... 103

第十一讲 韩非子................... 106

第一节 传 略......................... 106

第二节 书 本......................... 107

第三节 学 说......................... 110

第十二讲 名家总论................. 117

第一节 本 原......................... 117

第二节 命 名......................... 118

第三节 流 派......................... 120

第四节 评 议......................... 122

第五节 家 数......................... 123

第十三讲 公孙龙子................. 126

第一节 传 略......................... 126

第二节 书 本......................... 127

第三节 学 说......................... 130

第十四讲 墨家总论................. 138

第一节 本 原......................... 138

第二节 命 名......................... 139

第三节 流 派......................... 141

第四节 评 议......................... 142

第五节 家 数......................... 143

第十五讲 墨 子................... 145

第一节 传 略......................... 145

第二节 书 本......................... 147

第三节 学 说......................... 148

第十六讲 诸子略说................. 154

附 录............................. 199

一、时代背景及思潮渊源................. 199

二、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资料.......... 203

三、儒家思想........................... 206

四、道家思想........................... 237

五、墨家思想........................... 255

六、法家思想........................... 272

精彩书摘

第九讲 阴阳家总论

第一节 原 流

《汉书.艺文志》云: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今考《尚书.尧典》云: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尚书.尧典》载尧、舜命官,以羲和为最先,则羲和为古代最重要之官可知。顾实云:

羲和之官,详于《尧典》,仲叔四子,分宅四裔,南交则今之安南也,朔方幽都则今之黑龙江上源也。东西至日之所出入,则更远矣。本其实测而著历象,故古之阴阳家未可轻量也。《〈汉书.艺文志〉讲疏》

《尧典》一篇,古无疑者,近人已多疑之。此问题非此所重,今弗具论。朔方即北方,南交是否交趾,或为后代所饰言,然而要之历法之学,吾国固发明甚古。据《尚书》则羲和之所掌,不过历法,殆绝无吉祥之说也。

第二节 命 名

阴阳之义,盖有三焉。一曰:日月阴阳,羲和之“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之义也。二曰:阴阳变化,此兵书之阴阳也。三曰:五行阴阳,此五行之术数之阴阳也。阴阳之名,涵此三义,阴阳家之变,亦生此三派。

第三节 流 派

由第二节观之,阴阳家盖分三派。由第一节观之,阴阳家之始固无吉祥之说。至第二派,《艺文志》谓为兵阴阳家,其说云: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则阴阳以五胜鬼神为用,盖涉乎吉祥矣。《数术略》无阴阳类,然其《五行》类有:

《泰一阴阳》,

《黄帝阴阳》,

《黄帝诸子论阴阳》,

《诸王子论阴阳》,

《太元阴阳》,

《三典阴阳谈论》,

《阴阳五行时令》

等。其说云:

五行者,五常之刑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所不至。

由《汉志》观之,则五行之阴阳亦生于律历,盖亦本于羲和之言矣。然吾以谓此特学术屡变失宗之例,非阴阳家之本然也。而此等变化,则当以邹衍为枢纽。《史记·封禅书》云:

自齐威、宜之时,邹子之徒论著始终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用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然则阴阳家说五胜鬼神迂怪之事,盖自邹衍始矣。

虽然,观《史记.孟荀列传》云:

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吉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史记》此文,明邹衍之学术有四:

一、其说欲救“有国者益淫侈”而发,其归必止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足见邹衍为学之宗旨。

二、邹衍之学始于归纳法,验之于小物,得其同然,然后用演绎法以推他物,故曰“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足见邹衍治学之方法。

三、先序“今以上至黄帝”,“至天未生”,此明邹衍应用其治学之方法以说古史。

四、“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赤县神州内自九州,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此明邹衍应用其治学之方法以说地理。

由以上四者观之,则邹衍之宗旨,固非怪迂阿谀者比,而其学则先重实验而后演绎,则其先盖与科学方法相近,与阴阳主运神仙方士之说当绝不同,疑《封禅书》之所云云,乃汉人所假托,非邹衍之本真也。故太史公《封禅书》虽言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特著云“自齐威、宣时,邹子之徒,论著始终五德之运”,于“邹子”之下,加以“之徒”二字,则似亦不以为邹衍之本真也。《孟荀列传》所云“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二十一字,疑为后人所妄加。原文当为: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其文一意直下,皆言地理之事,今本《史记》于中间乃忽言五德符瑞,实不伦不类,前无所承,后无所继,附加之迹,显而易见。然则阴阳家之流为鬼神怪迂,固不得谓为邹衍始矣。彼邹衍者其阴阳家正宗乎?历数之学,虽为阴阳家之始,而不足以尽阴阳家也。

然则阴阳家,与兵阴阳、五行阴阳之异者可知矣。何也?盖阴阳家为哲学家,而兵阴阳,五行阴阳,则不过一技一艺,不足以言哲学也。彼鬼神怪迂之说,则所谓一技一艺者也。

第四节 评 议

《汉书.艺文志》云: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盖拘者一派,已失阴阳家之真面目矣。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司马所评,善者不过历数之阴阳,其短者则鬼神怪迂之阴阳,班氏所谓拘者也。要之,司马、刘、班于邹衍之学有哲学之价值者,概乎其未之有闻也。

第五节 家 数

《汉书.艺文志》所载周秦阴阳家如下:

《宋司星子韦》三篇。

亡。马国翰有辑本。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

亡。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人。

亡。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邹子始终》五十六篇。

亡。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

亡。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

亡。

《黄帝泰素》二十篇。韩诸公子所作。

亡。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亡。

《容成子》十四篇。

亡。朱一新云:疑于六国时人作。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

亡。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亡。

《冯促》十三篇。

亡。

《将钜子》五篇。六国,先南公,南公称之。

亡。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

亡。

共十五家。

前言/序言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该套丛书。

本书辑录了章太炎、梁启超、陈柱三位大师的诸子学术研究成果。陈柱所论注重各家之基本观念;章太炎对诸子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梁启超行文多创建性意见,富于思辨。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近代国学大师。他在国学很多领域的研究别开生面,特别是在先秦诸子方面颇有成就。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

本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旧,均未作变动。

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点评,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除比较敏感处略作注释,其他均未作特别说明,望广大读者考虑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独特的学术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区分和正确解读。


《溯源:中华思想的脉络与风骨》 一部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宏大叙事 浩渺的中华文明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星辰。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一统的文化奠基,再到历代王朝的融合创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深邃的思想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与品格,更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走向。《溯源:中华思想的脉络与风骨》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意图钩沉索隐,为读者拨开历史迷雾,重塑中华思想图景的宏大叙事。它不囿于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力求展现中华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脉络,挖掘其历久弥新的精神风骨。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思想的萌芽与奠基 本书的溯源之旅,首先抵达的是中华文明的黎明时分。在那个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时代,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对宇宙、生命、社会秩序的朴素认知,孕育了早期思想的火种。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稀可见的早期思想萌芽,如对“道”的初步体悟,对天地人关系的想象,以及部落联盟时期形成的初步的道德伦理观念。我们将探讨神话传说、远古歌谣中蕴含的早期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土壤。虽然早期文献稀少,但通过考古发现与古史辨析,我们可以勾勒出中华文明早期精神世界的大致轮廓,理解那些朴素的智慧如何成为后来深刻哲思的源头活水。 第二章:百家争鸣——思想的春天与思想家的群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也迎来了中华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百家争鸣。本章将以宏大的视角,为读者梳理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盛宴。我们将深入剖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如何从“仁”出发,构建了一套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体系?他们的“礼乐文明”如何试图在乱世中重建秩序?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如何在“道”的虚无与自然之中,寻求解脱之道,强调“无为而治”?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养生、哲学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如何以“兼爱非攻”的普世伦理,挑战当时的社会不公,提倡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法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如何在变革的时代,提出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的主张,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各家学说,更会着力于展现这些学派之间的对话、碰撞与相互影响。我们将看到儒家与墨家的伦理之争,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中华早期思想的丰富光谱。理解百家争鸣,就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基因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帝国定型——秦汉思想的融合与确立 秦朝短暂而深刻的统一,以及汉朝长治久安的基业,为中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格局。本章将探讨秦汉时期思想的融合与确立过程。 法家的实践与反思: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虽短期内实现了统一,但也因其严酷而迅速灭亡。汉初汲取教训,开始调整治国理念。 儒家的独尊与演变: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标志着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确立。但并非简单的照搬,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等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汉儒”。本章将深入分析汉代儒学的特点,以及它如何成为维系帝国稳定的精神支柱。 道家、黄老之学与“无为而治”的智慧:汉初的“文景之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理念。我们将探讨黄老之学如何融合了道家思想与统治实践,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温和而有效的途径。 诸子思想的流播与世俗化:除了儒道法墨,其他诸子学说的思想也并未消失,而是以更灵活、更贴近民生的方式在社会中流传,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注入了活力。 第四章:智慧的传承——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思想变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时代,也是中华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玄学”思潮,及其背后复杂的文化背景。 玄学的兴起与特质:面对现实的动荡与士人的精神困境,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融合佛学,探究宇宙本体、生命意义等形而上的问题。我们将分析竹林七贤等玄学名士的言行,以及他们如何在“魏晋风度”中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传播,并开始与中国本土思想深度融合。本章将探讨佛教的核心教义,以及它如何通过译经、寺院建设、高僧大德的传播,逐渐被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最终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士族文化与思想的审美化:士族阶层的兴起,使得思想与艺术、审美紧密结合。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 第五章:集大成者——隋唐宋元思想的辉煌与转型 隋唐宋元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华思想进一步发展、集大成并经历转型的关键阶段。 隋唐: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包容:隋唐盛世,兼容并包,各种思想文化在此交融激荡。本章将探讨佛教在隋唐的鼎盛,以及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同时,我们将关注科举制度的完善,如何使得儒家思想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得到传播和认同。 宋代:理性精神的觉醒与理学的构建: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次重大革新。本章将深入解析理学的核心思想,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理气关系”等,探讨理学如何试图构建一套更为完备的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其对后世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同时提及陆九渊等“心学”的代表,展现宋代思想的多元性。 元代:文化变迁与思想的延续:元代虽然政治上为蒙古族统治,但中华思想文化依然在延续与发展。本章将探讨元代思想界的特点,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第六章:精神的守望——明清思想的变革与复兴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思想界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明代:阳明心学的勃兴与反思: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将道德主体性推向极致,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本章将深入探讨阳明心学的内涵及其影响,以及它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我们还将关注明代后期出现的对程朱理学进行批判和修正的思想流派,以及民间思想的活跃。 清代:学问的考据与启蒙的端倪:清代前期,以考据学为代表的学术转向,强调实证精神,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章将分析考据学的兴起及其学术意义。同时,我们将关注清代中后期出现的具有启蒙色彩的思想萌芽,如对君权、民情、社会弊端的反思,以及西方思想的初步传入,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七章:风骨永存——中华思想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华思想并非静止的古董,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态文化。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历史的叙述,着眼于中华思想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中华思想的现代意义: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责任感,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辩证思维,法家思想中的规则意识,以及墨家思想中的兼爱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深刻启示。 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华思想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又如何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发展?我们将探讨当前中华思想传承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积极应对,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光彩。 传承的路径与方法:本书将倡导一种更为深入、更为活态的传承方式,鼓励读者通过阅读经典、体验文化、参与实践,真正理解并内化中华思想的精髓,让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光大。 《溯源:中华思想的脉络与风骨》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精神的唤醒。它旨在帮助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触摸中华民族那深沉而博大的思想脉络,感受那历久弥坚的精神风骨,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华文明,渴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的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官方背景的出版物,总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教条化,缺乏批判性的思辨色彩。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消弭了我的顾虑。它的行文风格是克制而内敛的,但其内在蕴含的思辨力量却十分强大。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回避历史上对这些学说的曲解和演变,而是坦诚地将其呈现出来。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某些重要概念演变过程的细致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真知”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经历反复的淘洗、提炼和重塑的。这使得我们不仅学习了思想本身,也学习了思想如何“存活”下来的历史过程。对于想深入了解文化发展史的读者,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描绘,比静态的知识点罗列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并非在于它“讲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让我们思考”。它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通过精妙的引导,不断地叩问读者的内心。在解读某位先贤关于“修身”的论述时,我一度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和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得益于作者对古代文本的精准“翻译”——这里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是精神内核的现代转译。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古人“说了什么”,更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在今天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这些理念还能提供怎样的精神锚点。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过程,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更像是参与到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这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市面上许多同类读物难以企及的,它真正触及了文化传承的精髓——即思想的“活化”。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结构之美”。它不像那种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的随笔集,而是有着清晰的脉络和严密的逻辑支撑。每一讲的安排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拼图,前后的衔接非常自然,绝无突兀之感。你会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从最基础的哲学母题出发,逐步深入到各个流派的核心论点,最后再汇聚到对整体文化精神的提炼上。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处理。它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像一个公正的裁判,准确无误地还原了各家学说的精髓,同时又不回避它们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这种客观性,保证了阅读者可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单一的解读所裹挟。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脑海中的碎片被系统地整理归位,形成了一张完整的知识地图。这种阅读体验,远比零散地阅读古代文献来得高效且有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质感,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温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心打磨,既避免了文白夹杂带来的阅读障碍,也拒绝了过度口语化带来的轻浮感。文字如同上好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读起来非常舒心。特别是当涉及到对诗意或哲学意境的描绘时,作者的文字功力便显现出来,几句精炼的总结,便能将原本需要冗长解释的境界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高雅而不失流畅的文风,使得即使是最为玄妙的理论,也能以一种近乎诗歌的韵律被接纳。它让人感觉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这种对文本美感的追求,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因为它本身就蕴含着对“文”与“道”的统一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主要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毕竟是官方推出的丛书,内容自然是没得挑剔,但总觉得少了一点“人味儿”。我本以为它会像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一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佶屈聱牙的典故,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干巴巴的石头。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述方式,虽然保持了足够的严谨性,但在讲解一些核心概念时,却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贴近现代生活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这让那些原本遥远的古代思想,一下子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了。比如,在阐述某个学派的“道”与“德”的关系时,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先描述了一个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困境,然后巧妙地将古代的智慧引入,作为解决问题的参照。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角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只是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又不失深度的讲解方式,无疑是极佳的入门砖,它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想更深入地探究这些古老思想背后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

评分

还没有看,看后再评价吧。

评分

老师要求买的,将就学习一下

评分

这次好,外包装用纸箱且结实无破损,图书保存完好!必须赞一个,@赞一个!!

评分

写的很好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东西不错,书很新,物廉价美。6666666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