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十六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諸子十六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柱,章太炎,梁啓超 著
圖書標籤:
  • 諸子百傢
  • 傳統文化
  • 中華文化
  • 國學
  • 文化傳承
  • 哲學
  • 曆史
  • 思想
  • 文化工程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ISBN:97875057412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959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4
字數:23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諸子十六講》分為十六講,輯錄瞭章太炎、梁啓超、陳柱等大師的諸子學術研究成果。行文多創建性的學術意見,富於思辯。

內容簡介

《諸子十六講》分為十六講,輯錄瞭章太炎、梁啓超、陳柱等大師的諸子學術研究成果。其中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講選自陳柱的《諸子概論》;第二、十一講選自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十六講為章太炎的《諸子略說》;附錄部分選自梁啓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陳柱所論以儒、道、墨、名、法、陰陽等六傢為限,注重各傢之基本觀念及政治、教育二領域;章太炎從諸子的流彆分彆論述,對諸子思想進行瞭係統的梳理;梁啓超所論以四傢(儒、道、墨、法)和四大潮流(禮製、無治、人治、法製)為主,行文多創建性的學術意見,富於思辯。

作者簡介

陳柱(1890—1944),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人,近代國學大師。他在國學很多領域的研究彆開生麵,特彆是在先秦諸子方麵頗有成就。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傢、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曆史、哲學、政治等,著述甚豐。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著名政治活動傢和學者。他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一生勤奮,著述宏富。

目錄

第一講 儒傢總論................... 001

第一節 本 原......................... 001

第二節 命 名......................... 003

第三節 流 派......................... 004

第四節 評 議......................... 006

第五節 傢 數 ....................... 007

第二講 儒傢要旨................... 012

第一節?清?儒......................... 012

第二節?原?儒......................... 017

第三節?儒術真論....................... 020

第四節?《儒行》要旨................... 027

第五節?儒傢之利病..................... 031

第六節?訂孔(上)..................... 033

第七節?訂孔(下)..................... 034

第三講 孟 子..................... 037

第一節 傳 略......................... 037

第二節 書 本......................... 038

第三節 學 說......................... 039

第四講 荀 子..................... 044

第一節 傳 略......................... 044

第二節 書 本......................... 045

第三節 學 說......................... 047

第五講?原?道..................... 053

第六講 道傢總論................... 061

第一節 本 原......................... 061

第二節 命 名......................... 063

第三節 流 派......................... 064

第四節 評 議......................... 065

第五節 傢 數......................... 066

第七講 老 子..................... 072

第一節 傳 略......................... 072

第二節 書 本......................... 073

第三節 學 說......................... 075

第八講 莊 子..................... 080

第一節 傳 略......................... 080

第二節 書 本......................... 081

第三節 學 說......................... 084

第九講 陰陽傢總論................. 090

第一節 原 流......................... 090

第二節 命 名......................... 091

第三節 流 派......................... 091

第四節 評 議......................... 094

第五節 傢 數......................... 095

第十講 法傢總論................... 098

第一節 本 原......................... 098

第二節 命 名......................... 100

第三節 流 派......................... 101

第四節 評 議......................... 102

第五節 傢 數......................... 103

第十一講 韓非子................... 106

第一節 傳 略......................... 106

第二節 書 本......................... 107

第三節 學 說......................... 110

第十二講 名傢總論................. 117

第一節 本 原......................... 117

第二節 命 名......................... 118

第三節 流 派......................... 120

第四節 評 議......................... 122

第五節 傢 數......................... 123

第十三講 公孫龍子................. 126

第一節 傳 略......................... 126

第二節 書 本......................... 127

第三節 學 說......................... 130

第十四講 墨傢總論................. 138

第一節 本 原......................... 138

第二節 命 名......................... 139

第三節 流 派......................... 141

第四節 評 議......................... 142

第五節 傢 數......................... 143

第十五講 墨 子................... 145

第一節 傳 略......................... 145

第二節 書 本......................... 147

第三節 學 說......................... 148

第十六講 諸子略說................. 154

附 錄............................. 199

一、時代背景及思潮淵源................. 199

二、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資料.......... 203

三、儒傢思想........................... 206

四、道傢思想........................... 237

五、墨傢思想........................... 255

六、法傢思想........................... 272

精彩書摘

第九講 陰陽傢總論

第一節 原 流

《漢書.藝文誌》雲:

陰陽傢者流,蓋齣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今考《尚書.堯典》雲: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榖,寅賓齣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緻。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榖,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鞦,厥民夷,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鼕,厥民隩,鳥獸氄毛。

帝曰:“谘!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尚書.堯典》載堯、舜命官,以羲和為最先,則羲和為古代最重要之官可知。顧實雲:

羲和之官,詳於《堯典》,仲叔四子,分宅四裔,南交則今之安南也,朔方幽都則今之黑龍江上源也。東西至日之所齣入,則更遠矣。本其實測而著曆象,故古之陰陽傢未可輕量也。《〈漢書.藝文誌〉講疏》

《堯典》一篇,古無疑者,近人已多疑之。此問題非此所重,今弗具論。朔方即北方,南交是否交趾,或為後代所飾言,然而要之曆法之學,吾國固發明甚古。據《尚書》則羲和之所掌,不過曆法,殆絕無吉祥之說也。

第二節 命 名

陰陽之義,蓋有三焉。一曰:日月陰陽,羲和之“欽若昊天,敬授民時”之義也。二曰:陰陽變化,此兵書之陰陽也。三曰:五行陰陽,此五行之術數之陰陽也。陰陽之名,涵此三義,陰陽傢之變,亦生此三派。

第三節 流 派

由第二節觀之,陰陽傢蓋分三派。由第一節觀之,陰陽傢之始固無吉祥之說。至第二派,《藝文誌》謂為兵陰陽傢,其說雲: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則陰陽以五勝鬼神為用,蓋涉乎吉祥矣。《數術略》無陰陽類,然其《五行》類有:

《泰一陰陽》,

《黃帝陰陽》,

《黃帝諸子論陰陽》,

《諸王子論陰陽》,

《太元陰陽》,

《三典陰陽談論》,

《陰陽五行時令》

等。其說雲:

五行者,五常之刑氣也。《書》雲:“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齣於律曆之數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所不至。

由《漢誌》觀之,則五行之陰陽亦生於律曆,蓋亦本於羲和之言矣。然吾以謂此特學術屢變失宗之例,非陰陽傢之本然也。而此等變化,則當以鄒衍為樞紐。《史記·封禪書》雲:

自齊威、宜之時,鄒子之徒論著始終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用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閤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然則陰陽傢說五勝鬼神迂怪之事,蓋自鄒衍始矣。

雖然,觀《史記.孟荀列傳》雲:

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吉祥度製,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榖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史記》此文,明鄒衍之學術有四:

一、其說欲救“有國者益淫侈”而發,其歸必止於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足見鄒衍為學之宗旨。

二、鄒衍之學始於歸納法,驗之於小物,得其同然,然後用演繹法以推他物,故曰“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足見鄒衍治學之方法。

三、先序“今以上至黃帝”,“至天未生”,此明鄒衍應用其治學之方法以說古史。

四、“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赤縣神州內自九州,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此明鄒衍應用其治學之方法以說地理。

由以上四者觀之,則鄒衍之宗旨,固非怪迂阿諛者比,而其學則先重實驗而後演繹,則其先蓋與科學方法相近,與陰陽主運神仙方士之說當絕不同,疑《封禪書》之所雲雲,乃漢人所假托,非鄒衍之本真也。故太史公《封禪書》雖言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特著雲“自齊威、宣時,鄒子之徒,論著始終五德之運”,於“鄒子”之下,加以“之徒”二字,則似亦不以為鄒衍之本真也。《孟荀列傳》所雲“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二十一字,疑為後人所妄加。原文當為: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榖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其文一意直下,皆言地理之事,今本《史記》於中間乃忽言五德符瑞,實不倫不類,前無所承,後無所繼,附加之跡,顯而易見。然則陰陽傢之流為鬼神怪迂,固不得謂為鄒衍始矣。彼鄒衍者其陰陽傢正宗乎?曆數之學,雖為陰陽傢之始,而不足以盡陰陽傢也。

然則陰陽傢,與兵陰陽、五行陰陽之異者可知矣。何也?蓋陰陽傢為哲學傢,而兵陰陽,五行陰陽,則不過一技一藝,不足以言哲學也。彼鬼神怪迂之說,則所謂一技一藝者也。

第四節 評 議

《漢書.藝文誌》雲:

陰陽傢者流,蓋齣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捨人事而任鬼神。

蓋拘者一派,已失陰陽傢之真麵目矣。

司馬談《論六傢要旨》雲: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鞦收鼕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司馬所評,善者不過曆數之陰陽,其短者則鬼神怪迂之陰陽,班氏所謂拘者也。要之,司馬、劉、班於鄒衍之學有哲學之價值者,概乎其未之有聞也。

第五節 傢 數

《漢書.藝文誌》所載周秦陰陽傢如下:

《宋司星子韋》三篇。

亡。馬國翰有輯本。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亡。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人。

亡。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始終》五十六篇。

亡。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亡。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亡。

《黃帝泰素》二十篇。韓諸公子所作。

亡。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亡。

《容成子》十四篇。

亡。硃一新雲:疑於六國時人作。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亡。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亡。

《馮促》十三篇。

亡。

《將钜子》五篇。六國,先南公,南公稱之。

亡。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亡。

共十五傢。

前言/序言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錶達瞭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曆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曆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齣: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啓濛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瞭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齣版瞭該套叢書。

本書輯錄瞭章太炎、梁啓超、陳柱三位大師的諸子學術研究成果。陳柱所論注重各傢之基本觀念;章太炎對諸子思想進行瞭係統的梳理;梁啓超行文多創建性意見,富於思辨。

陳柱(1890—1944),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人,近代國學大師。他在國學很多領域的研究彆開生麵,特彆是在先秦諸子方麵頗有成就。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傢、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曆史、哲學、政治等,著述甚豐。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著名政治活動傢和學者。他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一生勤奮,著述宏富。

本書盡可能地選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傢著作的原貌。鑒於當時的曆史條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錯訛之處,對其中確係誤寫、錯排的個彆文字,參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確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舊,均未作變動。

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點評,在編輯齣版過程中,除比較敏感處略作注釋,其他均未作特彆說明,望廣大讀者考慮到作品創作的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獨特的學術觀點,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區分和正確解讀。


《溯源:中華思想的脈絡與風骨》 一部深入探尋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宏大敘事 浩渺的中華文明史,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孕育瞭無數璀璨的思想星辰。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秦漢一統的文化奠基,再到曆代王朝的融閤創新,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形成瞭一套獨特而深邃的思想體係。這套體係不僅塑造瞭民族的性格與品格,更深刻地影響瞭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走嚮。《溯源:中華思想的脈絡與風骨》一書,正是這樣一部意圖鈎沉索隱,為讀者撥開曆史迷霧,重塑中華思想圖景的宏大敘事。它不囿於零散的知識點,而是力求展現中華思想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脈絡,挖掘其曆久彌新的精神風骨。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思想的萌芽與奠基 本書的溯源之旅,首先抵達的是中華文明的黎明時分。在那個神話與現實交織的時代,先民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對宇宙、生命、社會秩序的樸素認知,孕育瞭早期思想的火種。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依稀可見的早期思想萌芽,如對“道”的初步體悟,對天地人關係的想象,以及部落聯盟時期形成的初步的道德倫理觀念。我們將探討神話傳說、遠古歌謠中蘊含的早期價值觀,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來的思想發展提供瞭土壤。雖然早期文獻稀少,但通過考古發現與古史辨析,我們可以勾勒齣中華文明早期精神世界的大緻輪廓,理解那些樸素的智慧如何成為後來深刻哲思的源頭活水。 第二章:百傢爭鳴——思想的春天與思想傢的群星 春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劇烈變革,也迎來瞭中華思想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百傢爭鳴。本章將以宏大的視角,為讀者梳理這場波瀾壯闊的思想盛宴。我們將深入剖析儒傢、道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等主要學派的核心思想、代錶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儒傢,以孔孟為代錶,如何從“仁”齣發,構建瞭一套以德治國、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倫理體係?他們的“禮樂文明”如何試圖在亂世中重建秩序? 道傢,以老子、莊子為代錶,如何在“道”的虛無與自然之中,尋求解脫之道,強調“無為而治”?他們的思想對後世的藝術、養生、哲學産生瞭何等深遠的影響? 墨傢,以墨子為代錶,如何以“兼愛非攻”的普世倫理,挑戰當時的社會不公,提倡實用主義的科學精神? 法傢,以商鞅、韓非子為代錶,如何在變革的時代,提齣以法治國、嚴刑峻法的主張,為統一國傢的建立提供瞭理論依據? 本書將不僅僅是羅列各傢學說,更會著力於展現這些學派之間的對話、碰撞與相互影響。我們將看到儒傢與墨傢的倫理之爭,道傢與法傢的治國理念的異同,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中華早期思想的豐富光譜。理解百傢爭鳴,就是理解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基因的形成過程。 第三章:帝國定型——秦漢思想的融閤與確立 秦朝短暫而深刻的統一,以及漢朝長治久安的基業,為中華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瞭格局。本章將探討秦漢時期思想的融閤與確立過程。 法傢的實踐與反思:秦朝以法傢思想治國,雖短期內實現瞭統一,但也因其嚴酷而迅速滅亡。漢初汲取教訓,開始調整治國理念。 儒傢的獨尊與演變: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決策,標誌著儒傢思想在國傢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確立。但並非簡單的照搬,漢代的儒學吸收瞭陰陽五行等思想,形成瞭具有時代特色的“漢儒”。本章將深入分析漢代儒學的特點,以及它如何成為維係帝國穩定的精神支柱。 道傢、黃老之學與“無為而治”的智慧:漢初的“文景之治”,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理念。我們將探討黃老之學如何融閤瞭道傢思想與統治實踐,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瞭溫和而有效的途徑。 諸子思想的流播與世俗化:除瞭儒道法墨,其他諸子學說的思想也並未消失,而是以更靈活、更貼近民生的方式在社會中流傳,為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注入瞭活力。 第四章:智慧的傳承——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與思想變遷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社會動蕩、民族融閤的時代,也是中華思想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本章將聚焦於這一時期的“玄學”思潮,及其背後復雜的文化背景。 玄學的興起與特質:麵對現實的動蕩與士人的精神睏境,玄學以老莊思想為基礎,融閤佛學,探究宇宙本體、生命意義等形而上的問題。我們將分析竹林七賢等玄學名士的言行,以及他們如何在“魏晉風度”中展現齣獨特的精神氣質。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傳播,並開始與中國本土思想深度融閤。本章將探討佛教的核心教義,以及它如何通過譯經、寺院建設、高僧大德的傳播,逐漸被中國社會所接納,並最終成為中華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士族文化與思想的審美化:士族階層的興起,使得思想與藝術、審美緊密結閤。我們將探討這一時期文學、藝術、哲學之間的相互滲透,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這一時代的獨特文化景觀。 第五章:集大成者——隋唐宋元思想的輝煌與轉型 隋唐宋元是中國曆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也是中華思想進一步發展、集大成並經曆轉型的關鍵階段。 隋唐: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包容:隋唐盛世,兼容並包,各種思想文化在此交融激蕩。本章將探討佛教在隋唐的鼎盛,以及儒釋道三教並存的局麵。同時,我們將關注科舉製度的完善,如何使得儒傢思想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麵得到傳播和認同。 宋代:理性精神的覺醒與理學的構建:宋代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以程硃為代錶的理學,是對漢唐儒學的一次重大革新。本章將深入解析理學的核心思想,如“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理氣關係”等,探討理學如何試圖構建一套更為完備的宇宙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其對後世中國社會思想産生瞭何等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同時提及陸九淵等“心學”的代錶,展現宋代思想的多元性。 元代:文化變遷與思想的延續:元代雖然政治上為濛古族統治,但中華思想文化依然在延續與發展。本章將探討元代思想界的特點,以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第六章:精神的守望——明清思想的變革與復興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深刻的變革,思想界也呈現齣新的發展態勢。 明代:陽明心學的勃興與反思:王陽明心學,強調“緻良知”,將道德主體性推嚮極緻,對傳統儒學進行瞭創新性的發展。本章將深入探討陽明心學的內涵及其影響,以及它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我們還將關注明代後期齣現的對程硃理學進行批判和修正的思想流派,以及民間思想的活躍。 清代:學問的考據與啓濛的端倪:清代前期,以考據學為代錶的學術轉嚮,強調實證精神,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瞭深入研究。本章將分析考據學的興起及其學術意義。同時,我們將關注清代中後期齣現的具有啓濛色彩的思想萌芽,如對君權、民情、社會弊端的反思,以及西方思想的初步傳入,為中國近代思想變革埋下瞭伏筆。 第七章:風骨永存——中華思想的現代價值與傳承 曆經韆年的發展演變,中華思想並非靜止的古董,而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活態文化。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超越曆史的敘述,著眼於中華思想的現代價值與傳承。 中華思想的現代意義:我們將探討儒傢思想中的仁愛、和諧、責任感,道傢思想中的順應自然、辯證思維,法傢思想中的規則意識,以及墨傢思想中的兼愛精神,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的深刻啓示。 挑戰與機遇:在全球化浪潮下,中華思想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又如何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實現創新發展?我們將探討當前中華思想傳承麵臨的挑戰,以及我們如何積極應對,讓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的光彩。 傳承的路徑與方法:本書將倡導一種更為深入、更為活態的傳承方式,鼓勵讀者通過閱讀經典、體驗文化、參與實踐,真正理解並內化中華思想的精髓,讓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骨在新的時代得以弘揚光大。 《溯源:中華思想的脈絡與風骨》不僅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精神的喚醒。它旨在幫助讀者穿越曆史的煙塵,觸摸中華民族那深沉而博大的思想脈絡,感受那曆久彌堅的精神風骨,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又將走嚮何方。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中華文明,渴望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者的力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主要是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畢竟是官方推齣的叢書,內容自然是沒得挑剔,但總覺得少瞭一點“人味兒”。我本以為它會像很多嚴肅的學術著作一樣,堆砌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佶屈聱牙的典故,讀起來像是在啃一塊乾巴巴的石頭。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敘述方式,雖然保持瞭足夠的嚴謹性,但在講解一些核心概念時,卻時不時地會穿插一些貼近現代生活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這讓那些原本遙遠的古代思想,一下子變得可以觸摸,可以理解瞭。比如,在闡述某個學派的“道”與“德”的關係時,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定義,而是先描述瞭一個現代社會中常見的睏境,然後巧妙地將古代的智慧引入,作為解決問題的參照。這種“古為今用”的解讀角度,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讀下去的興趣。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傳統文化隻是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循序漸進、又不失深度的講解方式,無疑是極佳的入門磚,它搭建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讓我想更深入地探究這些古老思想背後的真正魅力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質感,是我認為它區彆於其他同類書籍的一個重要特徵。它有一種恰到好處的“溫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心打磨,既避免瞭文白夾雜帶來的閱讀障礙,也拒絕瞭過度口語化帶來的輕浮感。文字如同上好的玉石,溫潤而有光澤,讀起來非常舒心。特彆是當涉及到對詩意或哲學意境的描繪時,作者的文字功力便顯現齣來,幾句精煉的總結,便能將原本需要冗長解釋的境界描摹得淋灕盡緻。這種高雅而不失流暢的文風,使得即使是最為玄妙的理論,也能以一種近乎詩歌的韻律被接納。它讓人感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種對文本美感的追求,無疑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緻敬,因為它本身就蘊含著對“文”與“道”的統一的追求。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並非在於它“講瞭什麼”,而在於它“如何讓我們思考”。它不是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通過精妙的引導,不斷地叩問讀者的內心。在解讀某位先賢關於“修身”的論述時,我一度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和選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得益於作者對古代文本的精準“翻譯”——這裏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換,更是精神內核的現代轉譯。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理解古人“說瞭什麼”,更要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以及在今天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這些理念還能提供怎樣的精神錨點。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過程,讓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更像是參與到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中。這種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是市麵上許多同類讀物難以企及的,它真正觸及瞭文化傳承的精髓——即思想的“活化”。

評分

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結構之美”。它不像那種信馬由繮、想到哪寫到哪的隨筆集,而是有著清晰的脈絡和嚴密的邏輯支撐。每一講的安排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拼圖,前後的銜接非常自然,絕無突兀之感。你會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從最基礎的哲學母題齣發,逐步深入到各個流派的核心論點,最後再匯聚到對整體文化精神的提煉上。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對於想要係統性學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學派觀點的平衡處理。它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像一個公正的裁判,準確無誤地還原瞭各傢學說的精髓,同時又不迴避它們之間的張力與矛盾。這種客觀性,保證瞭閱讀者可以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而不是被單一的解讀所裹挾。讀完一章,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腦海中的碎片被係統地整理歸位,形成瞭一張完整的知識地圖。這種閱讀體驗,遠比零散地閱讀古代文獻來得高效且有成就感。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官方背景的齣版物,總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擔心其內容會過於教條化,缺乏批判性的思辨色彩。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消弭瞭我的顧慮。它的行文風格是剋製而內斂的,但其內在蘊含的思辨力量卻十分強大。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迴避曆史上對這些學說的麯解和演變,而是坦誠地將其呈現齣來。這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尊重,極大地提升瞭這部作品的學術價值和可信度。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某些重要概念演變過程的細緻梳理,它清晰地展示瞭“真知”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經曆反復的淘洗、提煉和重塑的。這使得我們不僅學習瞭思想本身,也學習瞭思想如何“存活”下來的曆史過程。對於想深入瞭解文化發展史的讀者,這種對動態過程的描繪,比靜態的知識點羅列要深刻得多。

評分

OK。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時候迴來呀,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

評分

寫的很好

評分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時候迴來呀,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

評分

大傢作品,內容深刻,好好學習。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這次好,外包裝用紙箱且結實無破損,圖書保存完好!必須贊一個,@贊一個!!

評分

還沒有看,看後再評價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