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补经济学的第一本书

恶补经济学的第一本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文秀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入门
  • 普及
  • 基础知识
  • 通俗易懂
  • 新手
  • 学习
  • 理财
  • 金融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9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8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经济学方式,解析生活表象下的真实面

  是知识,不是学术。超燃超易懂的极简经济学

  带您重回学霸时代,用经济思维武装头脑。


内容简介

  本书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学书籍从头到尾灌输繁杂知识点,而是采取一种直接的形式,指出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困惑,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经济学的阐述,用诙谐轻松的语言加以讲解,力图用直接而简单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掌握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作者简介

  刘文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对外贸易专业。多年来一些写经济类的短文,在青年白领读者群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代表作品有《实用经济学全攻略》《清华经济课》等。

目录

第一部分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价值——什么最值钱,何时最值钱

决定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价格 003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007

风险收益理论: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010

让人选择克制欲望的“延迟折扣” 013

第二章 货币——钱为什么“值钱”,何时不值钱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019

货币的本质:时间价值的代理商 023

货币供给:多印钱是否就是有钱了 026

货币注水恶性通货膨胀 030

通货膨胀并非总是坏事 034

国际热钱和货币战争 037

第三章 市场——经济学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市场:看不见的“上帝之手” 043

无处不在的经济秩序 046

简单市场与供求模型 050

价格:市场的信号 053

市场失灵和羊群效应 056

引导市场的边际效应 059

第四章 博弈——博弈智者就是经济强者

博弈论:与信息有关的战争 063

零和博弈与负和博弈 067

纳什均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070

囚徒困境:非零和博弈 073

破窗效应与存量博弈 076

第二部分 经济学是生活法宝

第五章 经济学在投资领域的运用

投资与价值:投资最关键的一环,安全边际 083

投资与货币:“鸡生蛋,蛋生鸡”的投资复利 087

投资与市场:未来的权利也能买卖 090

投资与博弈:在别人谨慎的时候选择贪婪 094

第六章 经济学在消费领域的运用

消费与价值:LV 卖的还是包吗 099

消费与货币: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了 102

消费与市场:为什么会有山寨 105

消费与博弈:人人都是理性的消费者吗 108

第七章 经济学在房地产中的运用

房地产与价值:房价飙升的奥秘 111

房地产与货币:房地产与通货膨胀 114

房地产与市场:刚性需求与房价 117

房地产与博弈:房地产投资与博傻理论 121

第八章 经济学在求职方面的运用

求职与价值:跳槽与机会成本 125

求职与货币:你的工资由什么决定 128

求职与市场:求职难与用工荒 131

求职与博弈:职场上的智猪博弈 134

第九章 经济学在婚恋方面的运用

婚恋与价值:婚恋幸福的边际效应 139

婚恋与货币:嫁不出去其实是个选择题 142

婚恋与市场:缔造花花公子的马太效应 144

第十章 经济学教你规避风险

高回报率的陷阱:庞氏骗局 149

止损线是一份关于投资的保险 153

要跑过通胀,就要骑在通胀的马背上 156

限购令与挡不住的房价 159

第十一章 经济学帮你躲避商业陷阱

免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65

迷惑人心的促销手段 169

为什么越贵越热销 172

打折真的便宜了吗 175

一加一大于二的捆绑销售 178

第十二章 经济学帮你解读常识

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181

职场上干得越多赚得越少 185

食盐为什么不打折 187

大龄女为什么喜欢“经济适用男” 190

第十三章 经济学帮你看清真相

为什么说储蓄是最差的投资 193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意义 197

减税反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拉弗经济学 199

恩格尔系数与中产阶级 201

第十四章 经济学帮你做出正确选择

沉没成本影响下的取舍选择 207

风险承受理论与投资的选择 209

机会成本帮你告别致命犹豫 213

如何衡量一件事值不值 216

冲动性消费与“酷抠族” 218

用时间价值思考年轻人该不该买房 221


精彩书摘

  简单市场与供求模型

  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去逛超市?因为我们要买一些日用品。我们又为什么要逛商场或去电影院呢?道理同上,因为我们有这方面的需求。需求是形成市场的一个基础,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前提。

  简单接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对“供求关系”这个词汇并不陌生,这里面就包含了“供”与“求”两方面。上面我们提到了“需求”这个词,那么“需”与“求”是一回事吗?事实上,这两个字不仅在字面上有所差别,在具体应用中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举个例子,对于一本书而言,出版社、书店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经历了从“供求关系”到“供需关系”的演变过程。而供需关系体现的是生产者、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良性逻辑关系。这里的“供”与“需”,指的是双方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既然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那么,供求关系体现的往往是总体经济形式的两个极端,即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当然,当供求处于平衡状态下,就会呈现出供求均衡的局面。这三种供求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供不应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地位。

  二、供大于求。说的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大于(超出)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这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

  三、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达到了理想的对等状态,即供给刚好满足需求。这种平衡只是种趋势,只能是相对的平衡,这需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处于对等关系,双方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总体经济态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在1996年,自1996年后,我国从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了买方市场。我国曾经历过的“书荒”时期。那时候的出版社和书店生意非常火爆,从业者也从中狠赚了一笔。即便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年代,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也还是存在着“供求”关系。各种图书资源稀缺,出版社长期处在被“求”的状态下,十分幸福。

  造成书荒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文革”期间对知识的禁锢,导致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解放思想的思潮涌动下市场出现了“井喷”的局面;二是当时的人手和生产资料都十分短缺,这就导致了出版社的生产资料不足,图书产量降低;三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改革,出版社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转变思想,将“过去时”的状态转变成“现在进行时”。不过,书商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到了1997年事情就变样了。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态势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出版社和书店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由之前的供不应求变为了供过于求。

  不少人将出版社和书店作为供求关系的一个模型进行讨论,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供求影响最大。但是影响市场的因素难道只有供求关系吗?于是,很多人又喊出了“渠道为王”的口号,也因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讨论。那么,到底是“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呢?在这里,书店指的就是渠道,而出版社的书籍则是产品。

  在买方市场最终成为一个永久性的趋势下,供求关系是否应该成为市场的主导,也就是出版社和书店关系的主导,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仔细思考。“渠道为王”和“产品为王”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并存的,是硬币的正反面。什么是渠道为王呢?这其实是站在制造商角度上来说的,意思是定位相同的产品关键看谁拥有渠道,谁便拥有了天下。而产品为王,则是站在销售商的角度来说的,意思是说,在相同的渠道下关键看谁选择的产品更及时、更准确,好的产品是决定渠道成败的关键。因此,渠道和产品从来都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

  简言之,没有渠道就没有产品的流通,没有产品也就无所谓渠道。古语有云,水到渠成,这句话就十分巧妙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渠道的性质则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在管子里注入清水,它便成了一条清水渠;注入污水,就成了污水渠;注入石油的话,则成了一条石油管道。有怎样的产品,就有怎样的渠道;反之,不同的渠道也会给产品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于供应商来说,做好功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准确地创造顾客价值,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相反,如果将有限的精力都用于所谓的“下游”即营销上,无论活动多吸人眼球,也难逃舍本逐末之嫌。

  ……

前言/序言

  懂经济学的人,就像是在生活中多了一个贴身的精算师,能够从混乱的经济现象中,一眼看穿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学本质,并最终做出最优的选择。懂经济学的人,就像是在身边聘请了一个免费的理财顾问,能够从各种投资陷阱中寻找到真正的机会,将钱放到最有增值空间的地方。

  经济学是一门教你如何让自己更有“钱途”的学科,掌握了各种经济学技巧,首先可以帮你解答困惑,其次可以帮你更深刻地了解经济社会。你是否困惑,房价怎么会在一夕之间暴涨到如此地步?你是否困惑,股市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大起大落?你是否困惑,赚到手里的工资为什么越来越不够花?当你因为这些经济问题产生内心的困惑时,你是否想过,自己要恶补一下经济学知识了呢?这是一个到处都要用到钱的世界,这是一个处处都需要经济学知识的世界,你可以不成为能够在经济领域指点江山的经济学家,但是却不能不让自己多了解一些经济学常识,要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只有了解了经济学,哪怕只是略懂皮毛而已,才不至于掉进别人设好的经济陷阱里。

  学习掌握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规律,你就等于练就了一身防身术,为自己在经济领域买了一份保险。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而不是只有经济学家才配研究的高深学问。经济学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角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即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对象也始终是围绕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说得远一点它可以是政策制定者拿出“经国济世”的大谋略,说近一点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家一户数着手里越来越“不是钱”的工资精打细算的小计划。所以,经济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极其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也许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其实在生活中你也经常会扮演一些经济学家的角色,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一些由经验得来的经济学规律进行购物选择和商品取舍,无论你是在商场消费,是在金融机构投资理财,还是坐在公司里谈判、营销、管理,甚至是在经营人际交往、职场竞争、婚姻生活等,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一些值得深究的经济活动,相信你能够掌握这些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规律,成为一个生活达人、理财达人、交际达人。

  然而,忙碌的生活使你不能真的去求助课堂,此时,你便需要一本书,一本翻开便可以帮你补足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书。但当你来到书店,面对卷帙浩繁的经济学书籍,看着曼昆、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的专著,你是否感觉到望而却步?你是否觉得,学点经济学怎么这么难?简单一点的经济学真的就没有吗?就不能给我们一本既通俗又有趣的经济学书籍吗?本书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学书籍从头到尾灌输繁杂知识点,而是采取一种直接的形式,指出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困惑,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经济学的阐述,用诙谐轻松的语言加以讲解,力图用最直接而简单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掌握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靠着过去个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已经过时,现代社会需要人更快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现实。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现象也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全球金融风暴的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的图书简介: 《全球金融风暴的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近二十年来全球金融体系经历的几次重大危机,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及其后续影响,并探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面临的新兴风险与未来走向。本书不仅梳理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着重于分析支撑这些危机的深层结构性问题、监管体系的演变,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危机中所采取的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第一部分:危机的源头——结构性失衡与金融创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核心驱动因素。我们首先回顾了长期的全球储蓄过剩与“格林斯潘之谜”的背景,探讨了低利率环境如何催生了信贷的过度扩张。重点分析了抵押贷款市场的演变,特别是次级贷款的泛滥、证券化产品的复杂化(如CDO、CDS),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详细阐述了金融工程如何将高风险资产包装成看似安全的投资工具,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如何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积累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了金融创新在推动效率的同时,如何成为风险的放大器。 第二部分:危机蔓延与全球联动效应 本部分关注危机如何从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扩散至全球金融体系。我们详细描述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何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书中不仅分析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如何被有毒资产拖垮的,还探讨了跨国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如何将冲击从发达国家传导至新兴市场。特别地,本书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如何与2008年的危机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欧债危机”迷局。通过对雷曼兄弟破产案、AIG的救助案等标志性事件的细致回顾,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系统性风险的触发机制。 第三部分:各国应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践与代价 本部分聚焦于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为稳定经济和金融体系所采取的激进干预措施。我们详细评估了量化宽松(QE)政策的实施细节、目的及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异质性效果。书中探讨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以及对储蓄、投资和资产价格的长期影响。同时,我们分析了财政刺激政策(如美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作用范围和局限性。这一部分旨在平衡地评价这些非常规政策在“救火”阶段的成功之处,以及它们在长期内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如贫富差距扩大、资产泡沫化等。 第四部分:监管重塑与金融“去风险化”的努力 危机暴露了现有金融监管框架的巨大漏洞。本部分详述了自危机以来,全球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成果。内容涵盖了《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在美国的推行及其核心要点,包括设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同时,我们详细分析了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在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流动性覆盖和杠杆率限制方面的具体要求。本书还探讨了全球层面应对“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努力,如制定有效的“生前遗嘱”(Living Wills)机制,并讨论了影子银行和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日益增长的监管空白。 第五部分:新时代的风险与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本书认为全球金融体系并未完全消除系统性风险,反而衍生出了新的复杂挑战。本部分重点讨论了当前面临的几大主要风险点: 1. 地缘政治冲突与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因素如何干扰全球供应链和资本流动,并可能触发新的金融市场动荡。 2. 主权债务高企与财政可持续性:主要经济体债务水平的持续攀升对未来财政政策和长期利率构成了潜在威胁。 3. 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气候风险如何转化为金融风险(转型风险与物理风险),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一长期结构性挑战。 4. 科技颠覆与数字货币: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兴起、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中介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潜在影响。 本书结论部分总结了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强调了监管适应性、国际协调合作以及保持金融体系韧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份面向未来金融决策者的警示录。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宏观经济学者、金融从业人员、政策制定者、商学院学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现代金融运作机制和全球经济复杂性的非专业读者。通过严谨的逻辑梳理和丰富的案例分析,读者将能建立起对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清晰认知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的经济学启蒙。我一直对经济学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总觉得它高深莫测,一堆公式和理论让人望而却步。直到我遇到了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就打开了我对经济世界的认知大门。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没有那些枯燥乏味的术语,而是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经济原理。我记得其中讲到“机会成本”的时候,用了买咖啡还是省钱去买书的例子,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做经济决策,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还有关于“供需关系”的讲解,也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会涨跌,为什么有的商品突然就成了“爆款”。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巧妙,不是那种一股脑地灌输知识,而是循序渐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很多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看到经济学的新闻,甚至还能和朋友们讨论一下宏观经济的走向,那种感觉真的太棒了!它让我看到了经济学实用的一面,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

评分

作为一个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上,总感觉隔靴搔痒,缺乏系统性。市面上关于经济学的书汗牛充栋,但我总难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本质、又足够通俗易懂的。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经济学可以如此有趣且深刻。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模型,而是从最基本的生活现象入手,一点点地勾勒出经济运行的脉络。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理性人”假设的讨论,它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这个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局限性。书中对“市场失灵”的解释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但语言却极其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我的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封面设计得很好看,没想到内容也同样令人惊喜。我之前对经济学一直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门属于数学和逻辑的学科,离我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大段大段的公式推导,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排队现象”、“限时抢购”等等,来解释经济学原理。我尤其记得关于“沉没成本”的那一章,作者用了一个看电影看到一半觉得不好看但还是坚持看完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过去的投入而继续犯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有点像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一边分享自己的见闻,一边给你讲道理。而且,它也没有回避经济学中的一些争议性话题,比如“福利经济学”和“自由市场”的优劣,让你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经济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很多社会现象都有了新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用更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学抱有一种“仰望”的心态,总觉得那是高智商人群才能掌握的学问,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它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经济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用一种非常“用户友好”的语言,将“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经济学核心概念,用生动的日常情境一一呈现。例如,书中在解释“激励”机制时,用了提高工人工资和奖金的例子,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激励方式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微妙影响。而且,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按照理论的逻辑顺序来展开,而是围绕着一些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出相关的经济学原理,这种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自然,也更容易吸收。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新闻中关于经济的报道,也能够更好地分析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决策。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之路,让我不再感到迷茫。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网红”书籍持谨慎态度,总觉得它们营销大于内容。但当我朋友力荐这本书时,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它。没想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畅销书”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几个概念,如“稀缺性”、“选择”和“激励”,进行了非常精彩的阐释。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讲解,作者用一个二手车交易的例子,将这个抽象的理论讲得淋漓尽致,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市场有时候会失效。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每一章节都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理解经济学世界的阶梯,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讲故事”的能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引人入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待周围的世界,理解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

评分

这本书即然是给小白写的入门书,就应该深入浅出地把事情讲清楚,不能让用户看得一头雾水,但作者要么是太专业,要么是不会写书,根本不给你讲清楚,很多概念理论规律讲出来就一句就结束了,就是告诉你A会导致B就结束了,但为什么A会导致B再也不提了,让读者看得一脸懵逼。比如说作者讲国际热钱和货币战争这一章中提到1、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提完就结束了,根本不讲为什么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啊!然后又提到2、热钱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但又是提完就走了,根本不讲为什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害得我一边看书一边郁闷百度之!作者啊作者!你这样的书我要你何用?不会写书就别写好吗?误人子弟!

评分

可以的很多东西都很有用

评分

这本书即然是给小白写的入门书,就应该深入浅出地把事情讲清楚,不能让用户看得一头雾水,但作者要么是太专业,要么是不会写书,根本不给你讲清楚,很多概念理论规律讲出来就一句就结束了,就是告诉你A会导致B就结束了,但为什么A会导致B再也不提了,让读者看得一脸懵逼。比如说作者讲国际热钱和货币战争这一章中提到1、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提完就结束了,根本不讲为什么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啊!然后又提到2、热钱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但又是提完就走了,根本不讲为什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害得我一边看书一边郁闷百度之!作者啊作者!你这样的书我要你何用?不会写书就别写好吗?误人子弟!

评分

可以的很多东西都很有用

评分

这本书即然是给小白写的入门书,就应该深入浅出地把事情讲清楚,不能让用户看得一头雾水,但作者要么是太专业,要么是不会写书,根本不给你讲清楚,很多概念理论规律讲出来就一句就结束了,就是告诉你A会导致B就结束了,但为什么A会导致B再也不提了,让读者看得一脸懵逼。比如说作者讲国际热钱和货币战争这一章中提到1、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提完就结束了,根本不讲为什么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啊!然后又提到2、热钱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但又是提完就走了,根本不讲为什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害得我一边看书一边郁闷百度之!作者啊作者!你这样的书我要你何用?不会写书就别写好吗?误人子弟!

评分

可以的很多东西都很有用

评分

可以的很多东西都很有用

评分

可以的很多东西都很有用

评分

这本书即然是给小白写的入门书,就应该深入浅出地把事情讲清楚,不能让用户看得一头雾水,但作者要么是太专业,要么是不会写书,根本不给你讲清楚,很多概念理论规律讲出来就一句就结束了,就是告诉你A会导致B就结束了,但为什么A会导致B再也不提了,让读者看得一脸懵逼。比如说作者讲国际热钱和货币战争这一章中提到1、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提完就结束了,根本不讲为什么热钱会导致通货膨胀啊!然后又提到2、热钱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但又是提完就走了,根本不讲为什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害得我一边看书一边郁闷百度之!作者啊作者!你这样的书我要你何用?不会写书就别写好吗?误人子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