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史料

催化史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勤,徐杰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催化
  • 史料
  • 化学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工业史
  • 能源
  • 材料科学
  • 中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4773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6550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催化与材料化学研究生教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472
字数: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百年来中国的催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国已发展成为催化大国,但要成为催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催化史料》收集了逾八十年的中国催化发展史,为便于比较,还翻译了同一历史时期世界催化发展简史资料及法国、日本、俄罗斯(含苏联)等的催化发展历史。至此,催化界同仁在催化从艺术走向科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品味其奥妙,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可以加深催化界青年学子对催化科学及其变化、延伸的深刻理解,掌握催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脉络,为实现催化强国梦助力!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序一 白春礼
序二 包信和
前言 辛勤 徐杰
中国催化发展史
中国催化三十年(1982——2012) 3
1 前言 3
2 催化基础研究 5
2.1 催化理论的探讨 5
2.2 催化剂表征新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6
2.3 开发的新催化反应 8
2.4 催化新材料的应用和开发 9
3 三十年来工业化重大成果 12
3.1 炼油催化技术 12
3.2 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 18
3.3 合成氨催化剂 23
3.4 环境净化催化 24
3.5 煤基合成气化学 26
4 结论与展望 28
参考文献 29
中国催化五十年(1932——1982) 34
1 前言 34
2 热化学、热力学及溶液理论 35
2.1 热化学的研究 35
参考文献 39
2.2 化学热力学的发展 40
参考文献 44
2.3 溶液理论研究的进展 45
参考文献 50
3 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 51
3.1 表面张力和溶液表面吸附 51
3.2 固液界面的吸附 52
3.3 气体(蒸气)吸附 54
3.4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 56
3.5 胶凝作用 57
3.6 胶体的稳定性 58
3.7 分散体系的流变学 59
3.8 其他方面的研究 60
3.9 结语 61
参考文献 62
4 催化作用和化学动力学 67
4.1 概况 67
4.2 催化化学基础研究 71
4.3 化学动力学 77
参考文献 80
5 分子光谱及波谱学 90
5.1 分子光谱 90
参考文献 96
世界催化简史(Ⅰ)
催化发展简史 105
前言 105
序Ⅰ 106
序Ⅱ 106
1 催化概念的诞生(1800——1900) 107
参考文献 111
2 催化与之相关工业的发展及其物理化学基础(1860——1940) 111
参考文献 119
3 催化与石油化学工业(1930——1960) 120
参考文献 124
4 表面物理学的冲击和新实验方法的兴起(1945——1965) 125
参考文献 131
5 多相催化剂的机理研究:经典的方法(1950——1980) 132
参考文献 140
6 表面敏感波谱及其对催化的推动作用(1970——1999) 141
参考文献 153
7 固态化学与多相催化剂设计(1950——1999) 154
参考文献 160
8 多相催化中的手性反应(1975——1999) 161
参考文献 163
9 工业发展(1950——1999) 164
参考文献 169
世界催化简史(Ⅱ)
世界催化发展简史(1949——1999) 173
1 第一个十年(1949——1958) 173
2 第二个十年(1959——1968) 179
3 第三个十年(1969——1978) 185
4 第四个十年(1979——1988) 188
5 第五个十年(1989——1999) 192
世界工业催化发展简史
工业催化简史 199
译序 199
代作者简介 201
参考文献 203
1 引言 204
2 催化裂化及酸催化 207
3 沸石催化 211
4 双功能催化剂 216
4.1 石脑油重整 216
4.2 异构化 218
4.3 加氢裂化 219
5 加氢与制氢 220
5.1 加氢脱硫与加氢脱氮 220
5.2 选择性加氢 221
5.3 变换制氢 221
5.4 氨合成 222
5.5 甲醇合成 222
6 催化脱氢 223
7 去烷基化(傅克反应) 223
8 煤液化与煤气化 223
8.1 煤液化 223
8.2 煤气化 225
8.3 甲烷化 225
9 多相催化氧化、氨氧化、氯化和氧氯化 225
9.1 催化氧化 225
9.2 氨氧化 226
9.3 氢卤化和氧氯化 226
9.4 氢氰酸的生产 227
10 烯烃催化歧化 227
11 工业均相催化 227
12 聚合催化 230
13 机动车尾气催化处理 231
14 燃料电池催化 233
15 催化协会的兴起与发展 234
参考文献 236
法国催化史
催化在法国 241
1 不对称催化 259
1.1 不对称氢化 259
1.2 转移氢化 262
1.3 不对称硅氢化 263
1.4 均相催化中的PN和PO配体 263
1.5 二茂铁类手性配体 264
1.6 η3烯丙基Pd络合物 264
1.7 Michael加成 265
1.8 对映选择性催化中的烯醇 266
1.9 对映选择性去质子化 266
1.10 不对称氧化反应 267
1.11 不对称催化中的催化剂回收 267
1.12 不对称C——C键构筑 268
1.13 总结 269
参考文献 269
2 催化聚合 273
2.1 催化聚合的发展历程 273
3 多相选择性氧化 275
参考文献 279
4 水处理 282
4.1 催化氧化法用于废水处理 282
参考文献 282
5 酸碱催化 283
5.1 酸基催化剂与分子筛合成 283
5.2 酸基催化剂 284
5.3 碱催化剂的合成与分析 285
5.4 碱催化反应 285
参考文献 286
6 金属催化 287
6.1 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287
6.2 金属催化剂和吸附物种的表征 287
6.3 模型金属表面的结构和活性 288
6.4 理论化学对金属催化的贡献 288
6.5 金属表面催化加氢 289
6.6 氢解反应和异构反应 290
6.7 C1化合物在金属上的转换 290
6.8 脱氢和氧化反应 290
参考文献 291
7 机动车尾气催化 293
7.1 引言和目标 293
7.2 三效催化 293
7.3 三效催化剂的合成及贵金属的氧化状态 293
7.4 储氧能力(OSC) 294
7.5 三效催化反应和N2O催化还原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294
7.6 NOx储存和温室气体效应:伴随有NO储存、释放和还原过程的三效催化 295
7.7 富氧情况下以烃类为还原剂的NOx选择性催化还原 296
7.8 沸石负载过渡金属活性相以及有机络合中间体模型 297
7.9 SO2中毒效应:硫化氧化锆的酸性、双功能性以及NO2的作用 297
7.10 0.2wt%Pt/Al2O3表面上NO双重还原和NO2生成模型 297
7.11 三重协同催化模型 298
7.12 等离子体辅助deNOx 298
7.13 柴油发动机颗粒物和黑炭的消除 299
参考文献 299
8 光催化 300
8.1 多相光催化的发源地——里昂 300
8.2 初始基础研究阶段 301
8.3 全球化与学科交叉 303
8.4 水相光催化 303
8.5 制氢 304
8.6 贵金属光催化沉积 304
8.7 光催化净化水 305
8.8 太阳能:日光条件下光催化 306
8.9 地缘光催化 306
8.10 大气光催化 307
8.11 应用前景 307
9 催化加氢处理 308
9.1 加氢处理反应的机理、动力学及反应活性 308
9.2 加氢处理催化剂活性相 309
9.3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表征技术 309
9.4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载体效应 310
9.5 反应过程模型化和理论研究 310
参考文献 310
日本催化史
日本触媒五十年 315
译序 315
迎接日本催化学会成立50周年 316
1 催化的半个世纪与未来——期待其发展 318
1.1 催化是(实用科学)技术 318
1.2 催化学会的50年 318
1.3 由过去探索未来 319
1.4 催化剂的需求动向 321
1.5 具体建议 321
参考文献 323
2 今后的催化剂表面科学 324
2.1 引言 324
2.2 弱吸附样品 324
2.3 埋没界面的测试技术 325
2.4 微粒 329
2.5 结束语 329
3 催化技术实用化年表 331
篇后记 367
俄罗斯催化史(含苏联)
催化在俄罗斯 371
1 前言 371
2 成绩 371
3 没有抓住的机遇 386
4 乐观主义随笔 387
参考文献 390
苏联催化研究 393
1 缺乏消费者需求是苏联工业催化发展的主要缺点 393
2 强于理论-弱于产品质量 393
3 对低性能催化剂的容许 394
4 优先级高时的出色研究工作 395
5 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 395
6 受西方启发的发展 396
7 文献综述和技术兴趣 397
8 理论不再是至高无上的 398
9 重点强调的领域 399
10 研究由少数人和研究所主导 400
11 变化的证据 403
12 可能的发展趋势 403
苏联催化进展——纪念巴兰金诞辰75周年 405
参考文献 413
附录1 历届国际催化大会 415
附录2 历届全国(中国)催化大会 416
附录3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丛书书目 417
译后记 442
编后记 445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的秘密与辉煌》 一、 序言:仰望星空,丈量宇宙 自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星空便以其永恒的秩序与变幻的奥秘,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的秘密与辉煌》并非一部探讨化学反应速率或催化机制的专业论著,而是深入古代文明核心,揭示先民如何通过不懈的观测、精密的计算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他们对宇宙的认知图景。本书聚焦于公元前三千年至中世纪早期,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玛雅文明、古希腊乃至早期中国的辉煌天文学成就。我们摒弃现代物理学的框架,以一种追溯性的眼光,重返那个依靠肉眼、日晷、浑仪和圭表来丈量天地、预测灾变的神圣时代。 本书的叙事主线,是对古代天文学家、祭司和智者群体智慧的致敬。他们是第一批将混乱的夜空组织成可理解的模型的人。我们探究的焦点在于: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记录了什么?他们相信什么?以及他们的观测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 二、 第一部:尼罗河畔的日出与日落——古埃及的永恒历法 古埃及文明的存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而这一泛滥的精准预测,则完全依赖于天文学的智慧。 1. 天狼星的苏醒与洪水的序曲: 我们将详细考察古埃及人如何将天狼星(索普代特,Sopdet)的偕日升——即它在黎明前恰好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现象——作为新年的开端。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历法的重新开始,更直接预示着生命之源——尼罗河洪水的到来。本书会细致分析著名的《天体时钟》(或称天体历)的结构,探讨这些“十日”为一组的星辰计时系统如何精确地划分了白昼与黑夜。 2. 金字塔与宇宙的对齐: 探讨金字塔群,特别是吉萨三大金字塔的布局,是否真的如一些学者推测,与猎户座的腰带星群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超越建筑学意义的宇宙学关联。我们不会武断地断言,而是细致梳理支持和反驳这一理论的考古证据和天文计算,展示古埃及人将“地上秩序”与“天上秩序”统一的宏伟构想。 3. 太阳神的循环与“死亡”的回归: 深入解析太阳神拉(Ra)的日夜航行在古埃及宗教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天体运行如何被视为神祇永恒循环的体现。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天文观测如何嵌入到宗教仪式和法老的权力结构之中。 三、 第二部:泥板上的秩序——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与数学天文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系统化、最数学化的天文学体系。 1. 巴比伦的圆周与精度: 重点剖析巴比伦人对黄道带的划分、对行星(特别是金星)运动周期的惊人测量精度。我们将揭示他们如何使用“位置系统”(Place Value System),这一先进的六十进制,在计算复杂的天文周期,如“沙罗周期”(Saros Cycle,用于预测日月食的周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些泥板记录,是人类最早的、纯粹基于数学模型而非神话叙事的宇宙记录。 2. 占星术的诞生与世俗化: 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占星术的起源。它最初并非为了预测个人命运,而是作为一种“国家气象学”——预测君主安危、收成好坏、战争胜负。我们会考察著名的《恩玛·安努·恩利尔》(Enuma Anu Enlil)系列文本,分析他们如何系统性地将天体异常现象(如彗星、双星合相)与地上的政治事件建立起固定的“如果-那么”的对应关系。 3. 希帕克斯的先驱: 介绍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对后世希腊天文学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精确的观测数据如何被希腊学者如喜帕恰斯(Hipparchus)所吸收和发展。 四、 第三部:天球的几何与和谐——古希腊的宇宙模型 古希腊人将天文学从单纯的记录提升到了哲学的思辨层面,试图用几何学来解释宇宙的本质。 1. 毕达哥拉斯的音乐与天球: 探讨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天体音乐”概念,即行星在轨道上运行时会产生和谐的音调。这种对“和谐”与“美”的追求,奠定了完美圆形轨道和匀速运动的哲学基础。 2. 亚里士多德的同心球体系: 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的五元素宇宙论,以及如何用一系列同心、透明的球体来承载月亮、太阳和五大行星的运动。我们将分析该模型的逻辑自洽性,以及它在西方世界主导了一千多年的原因——因为它与当时的物理学和哲学完美融合。 3. 托勒密的集大成:本轮与均轮(Epicycles and Deferents):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透彻解释《至大论》(Almagest)的核心——为了调和亚里士多德的“完美运动”与观测到的行星逆行现象,托勒密引入的本轮系统。本书将用清晰的图示和逻辑推导,展示该模型如何在不放弃“天体必做圆周运动”的前提下,实现了对行星位置惊人的预测精度。这是一种数学上的“权宜之计”,是人类理性对复杂现象的第一次伟大妥协与征服。 4. 埃拉托斯特尼的地球周长: 穿插介绍古希腊人如何利用几何学,在不离开地面的情况下,测量出地球的周长,展现了那个时代对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的极致推崇。 五、 第四部:东方天穹的记录——早期中国的观测与仪器 在中国,天文学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其核心在于“奉天承运”的理念。 1. 圭表、浑仪与简牍: 介绍中国古代精密的天文仪器——圭表用于测量日影和确定节气,浑仪用于确定恒星和行星的位置。我们将重点描述这些仪器的结构和它们在制定太阴太阳历中的作用。 2. 历法改革与政治合法性: 探讨中国历史上历法颁布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授时历”、“太初历”等重大改革,它们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王朝更迭、君权神授的政治宣告。 3. 奇异天象的记录: 聚焦于中国史书中详尽记录的超新星爆发(如公元1054年的蟹状星云前身)、客星(彗星)以及月食记录的系统性,这些记录在现代天体物理学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六、 结语:超越工具的信仰 《星辰的低语》最终将带领读者回到一个核心命题:古代天文学远不止是“落后的科学”。它是古代人理解时间、空间、命运与神性的综合体系。他们的观测工具虽然简陋,但他们的求知欲和构建世界秩序的雄心却无比宏大。本书旨在让读者体验那种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仅凭肉眼和坚定的数学信念,所能企及的宇宙边界与精神高度。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从地面仰望星空,并试图在星空中为自己找到位置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催化史料》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毕竟“史料”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尘封的档案和晦涩的考据。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流畅而引人入胜的笔触深深吸引。与其说这是一本史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海量一手史料的精心梳理和独到解读,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人情味的历史画卷。那些沉寂在故纸堆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奋斗,仿佛就在眼前上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展现出的审慎与客观,他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史料的迷宫,去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性。这种“带领读者一起探索”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字里行间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层对话,它激发了我对许多历史谜团的好奇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以为理所当然的“真相”。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催化史料》。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将看似枯燥的史料,讲述得如同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史料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发现一些我们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重要的历史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个历史转折点前后社会思潮变化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派别的言论和行动,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交锋。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书中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让人信服。同时,作者的语言又不失生动与幽默,偶尔出现的几句俏皮话,更是为严肃的历史讨论增添了几分轻松的氛围。总而言之,《催化史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史料”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完《催化史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分支、迂回、甚至时而倒退的复杂网络。作者通过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边角料”史料的挖掘,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宏大叙事下隐藏的真实图景。例如,书中关于某个时代普通市民生活的描写,那些关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体现时代的温度。我曾一度觉得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与行动,同样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时而严谨考究,时而又带有一丝文学性的渲染,这种张弛有度的笔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的充实,又不至于感到疲惫。书中的许多小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一段段被遗忘的岁月,它们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与探索。《催化史料》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于这种探索的渴望。作者并非是那种“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他的笔触充满了对历史的深情与敬畏。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指点着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珍贵遗迹。书中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考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对于史料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将那些零散的线索,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严密的网,最终揭示出真相的一角。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与一场精彩绝伦的侦探游戏,我被作者的逻辑和推理所折服,也为他所揭示的秘密感到惊喜。它让我明白,历史研究并非是简单的堆砌事实,而是一种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过程。

评分

《催化史料》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催化剂”,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作者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类似现象进行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极具启发性。我发现,很多在当下看来新奇的社会现象,在历史上早有端倪。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引证史料,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异。这种“留白”的艺术,恰恰是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没有试图将所有东西都“喂”给读者,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籍无法给予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他们或许没有改变历史的宏伟功绩,但他们的故事同样具有价值,同样值得被铭记。

评分

挺好,正本

评分

很喜欢,非常好,内容全面,是学习催化不可多得的书籍!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 不过这本书好像在用饥饿营销法 年前关注时京东只剩一本 买前只剩一本 拿到书后京东还是剩一本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有发票,京东送货的速度就是快。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书,方便。

评分

是很高的专业书,学催化应该多看下辛勤老师的书

评分

物有所值,不错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