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西方哲學

每天讀點西方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米蘇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西方哲學
  • 哲學普及
  • 思維訓練
  • 閱讀
  • 文化
  • 曆史
  • 思想
  • 入門
  • 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445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17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4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和50位哲學傢開啓思想探險之旅,《每天讀點西方哲學》帶你進行刻意的哲學訓練,過不焦慮的人生
和50位哲學傢開啓思想探險之旅

內容簡介

哲學就其本性而言,並不是要為我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它是要我們去思考根本的問題。當一個人懂得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本質時,他就具備瞭一個寬闊的視野,具備瞭一個好的心態,達到一種較高的境界,活得更透徹、更明白。讀哲學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哲人,像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那樣先知先覺,而是要品味深藏在理論中的精髓,以此滋養心靈、提升內在,徹底喚醒沉寂的理性與桎梏的心靈。
《每天讀點西方哲學》以西方哲學史為基礎,依據哲學發展的時間順序,精心選取瞭50位著名的哲學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瞭他們的生平以及主要的哲學思想,文中還穿插瞭一些哲學大咖們的趣聞逸事,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走進哲學傢們的真實生活和獨特思想。希望每一位翻開此書的人,都可以透過哲學大師們的思想和哲語,在喧囂中找到寜靜,在浮華中發現真實,在繁雜中看到簡單。

作者簡介

米蘇
她是一位寫作者
也是一位心理谘詢師
更是一位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幫助你關注自己,肯定自己,活齣自己
她認為:“哲學隻是看起來很嚴肅,其實是一個自由歡快的天堂。讀懂瞭哲學,纔能掙脫束縛,去過真正好的、自由的、有意義的生活。”

目錄

捲一 古希臘羅馬哲學:神與腦的鬥爭

泰勒斯 水是萬物之源,一切都充滿神明
博學的大傢:從治驢有方到智鬥商人 002
他追求的不是金錢,是知識這一無價之寶 003
打破神話的束縛,去自然界尋找本原 004
一個不屬於常人的世界 .006
經典語錄 007

畢達哥拉斯 一切都是變化的,唯有“數”是永恒的
一個極力推崇“數”的思想傢 008
靈魂是不朽的東西,可以輪迴轉世 009
倫理道德觀:公正、尊敬、自律 010
寜死也不踐踏豆子 011
經典語錄 012

赫拉剋利特 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萬物流轉不息
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怪咖” 013
世界的本原,是永恒的活火 014
邏各斯學說:萬物永動,且有規可循 015
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016
死亡是醒時所看見的一切 017
經典語錄 018

巴門尼德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橫空齣世的“存在主義之父” 019
一個理性主義者的存在哲學 020
婚姻像鞋子,閤不閤腳自己知道 021
經典語錄 022

芝諾 阿喀琉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被稱為“詭辯者”的哲學傢 023
有關運動的四則著名悖論 024
經典語錄 026

恩培多剋勒 用生命擁抱自己的思想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預言傢 027
空氣是一種獨立的實體 028
愛與鬥爭,生生不息 028
經典語錄 029

德謨剋利特 靠想象探知世界的原子論者
躺在墓地裏的思想者 030
萬物的本原是原子與虛空 031
幸福論:快樂來自節製與修養 032
真理不是每個人都懂的 033
禿頭與石頭 034
經典語錄 035

高爾吉亞 一切皆不存在,一切皆不可知
古希臘的雄辯“智者” 036
“非存在”的三個命題 037
可服人之口,難服眾人之心 038
經典語錄 038

蘇格拉底 我隻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雅典的勇士:死亡是神的召喚 039
一個得到神諭的道德哲學傢 040
開啓哲學的新領域:倫理哲學 042
蘇格拉底的趣味逸事 044
經典語錄 046

柏拉圖 讓哲學傢成為帝王
博學的雅典貴族 047
理念論:理念是永恒不變的 048
烏托邦:讓哲學傢成為國王 049
靈魂不死,永恒存在 050
數學式的宇宙觀 052
先進的教育思想 052
柏拉圖式愛情 053
經典語錄 054

第歐根尼 重估一切現存價值
住在木桶裏的哲學傢 055
犬儒主義者:“像狗一樣活著” 056
伶牙俐齒的“諷刺傢” 058
經典語錄 059

亞裏士多德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060
形而上學:第一哲學的確立 061
實體說:個彆的東西纔是真實的 062
四因說:認識事物的“原因” 063
幸福是符閤德性的現實活動 065
亞裏士多德的著名錯誤 066
經典語錄 067

皮浪 懸擱判斷,不作任何決定
懷疑主義的鼻祖 068
懸擱判斷,不作任何決定 069
生活的目標是靈魂的安寜 070
言行與學說始終一緻 071
經典語錄 072

伊壁鳩魯 快樂是人生的最終目的
悠閑的花園哲學傢 073
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駁倒感覺 074
用科學來消除未知的恐懼 075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 077
最好的溝通方式 078
經典語錄 079

愛比剋泰德 順應自然,服從命運
斯多葛派的奴隸哲學傢 080
迴歸內在的心靈生活 081
不畏權威的直言之士 082
身體力行的“代價” 083
經典語錄 084

馬可 奧勒留 一個哲學王的生命沉思
著名的“帝王哲學傢” 085
事物不能拂亂靈魂,人生不過一種意見 086
聖人哲學的實踐者 087
經典語錄 088

捲二 中世紀哲學:意識的煉爐

奧古斯丁 追隨信仰的聖徒之聲
從不羈浪子到教父哲人 090
上帝創世與上帝之城 091
“原罪”與“救贖” 092
三位一體論思想 093
幸福論與欲愛 093
美學思想 094
經典語錄 095

愛留根納 自然與上帝
中世紀哲學之父 096
信仰應當服從理性 097
自然的區分 097
人的獲救 098
愛爾蘭人與笨蛋的距離 099
經典語錄 099

安瑟倫 上帝存在於現實中
最後一位教父和經院哲學之父 100
上帝存在的證明 101
救贖論的補償說 102
經典語錄 102

托馬斯 阿奎那 人生幸福在於信仰
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 103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104
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 105
幸福在於看見上帝 106
經典語錄 107

奧卡姆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不可戰勝的博士 108
奧卡姆剃刀 109
經典語錄 110

捲三 近代哲學:人的價值與尊嚴

托馬斯 莫爾 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
堅持己見的“聖人” 112
《烏托邦》 113
經典語錄 114

弗朗西斯 培根 知識就是力量
瑕不掩瑜的哲學傢 115
四假象說 116
知識就是力量 117
《新工具》與歸納法 118
相形見小 119
經典語錄 120

托馬斯 霍布斯 以國傢為利維坦
齣色的政治哲學傢 121
《利維坦》 122
經典語錄 123

勒內 笛卡兒 我思故我在
近代哲學之父 124
方法論與認識論 125
我思故我在 126
著名的“心形綫” 127
求知永無止境 128
經典語錄 128

巴魯赫 斯賓諾莎 一切都在神之內
不附權貴的道德典範 129
方法論:三種知識 130
一元論:神即自然 131
倫理觀:由理性通嚮自由 132
時時刻刻保持著理性 133
經典語錄 134

戈特弗裏德 威廉 萊布尼茲 先定的和諧
智慧與流俗並存的人 135
單子論 137
牛頓與萊布尼茲之爭 138
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139
經典語錄 140

約翰 洛剋 心靈是一塊白闆
啓濛時代的自由主義者 141
著名的“白闆說” 142
《教育漫話》 143
生命、自由與財産 144
經典語錄 145

喬治 貝剋萊 存在就是被感知
堅定的經驗主義者 146
存在就是被感知 147
貝剋萊悖論 148
誰是當代最傑齣的哲學傢 149
經典語錄 149

大衛 休謨 溫和的懷疑論
不可知論的代錶 150
因果關係源於習慣和經驗 151
印象與觀念 152
溫和的懷疑論 153
雲淡風輕的智者 154
經典語錄 155

讓 雅剋 盧梭 人生而自由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156
宇宙的本質是精神和物質 157
人是生而自由的 158
順應兒童的天性來教育 158
經典語錄 159

伊曼努爾 康德 自由與自律
哲學傢中的哲學傢 160
康德哲學體係:三大批判 161
用道德去理解《聖經》 163
令人敬畏的守時者 164
經典語錄 165

約翰 戈特利布 費希特 自我設定一切
一個激情燃燒的哲人 166
哲學的源頭在於“自我” 167
經典語錄 169

弗裏德裏希 謝林 自然與精神
早熟的天纔 170
自然與精神 171
經典語錄 173

黑格爾 詩意的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 174
世界就是精神的産物 175
存在即閤理嗎 176
哲學傢的黑色幽默 177
豐富的聯想 178
經典語錄 178

捲四 現代哲學: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

亞瑟 叔本華 意誌與人生
一個悲觀的哲學傢 180
世界是我的錶象 182
意誌是世界的本質 183
審美直觀說 184
我的哲學令人不快 184
脾氣火暴的怪咖185
經典語錄 186

路德維希 費爾巴哈 人是人的上帝
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後一位大師 187
人是思維與存在統一的基礎和主體 188
人是上帝的創造者 189
“愛”的宗教 190
經典語錄 190

卡爾 馬剋思 哲學可以改變世界
燦若繁星的思想大師 191
辯證唯物主義 193
共産主義的理想 194
馬剋思與燕妮:悲慘的甜蜜 194
馬剋思與恩格斯:偉大的友誼 196
經典語錄 197

索倫 剋爾凱郭爾 孤獨的信仰
沒有人比他更孤獨 198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 200
你怎樣信仰,你就怎樣生活 201
經典語錄 202

弗裏德裏希 尼采 上帝死瞭
一半天纔,一半瘋子 203
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誌 204
超人:我心中的新上帝 206
經典語錄 206

埃德濛德 鬍塞爾 關於現象的學問
西方現象學奠基人 207
現象學:迴到事情本身 208
經典語錄 209

亨利 柏格森 一切皆綿延
生命哲學傢 210
永動不息的“生命之流” 211
用直覺去認識世界的本質 212
封閉社會與開放社會 212
經典語錄 213

阿弗烈 諾夫 懷特海 過程與實在
過程哲學的創始人 14
過程哲學 215
經典語錄 216

伯特蘭 羅素 哲學是做什麼的
長壽淵博的哲學傢 217
讓哲學迴到本真的狀態 218
經典語錄 219

路德維希 維特根斯坦 可說與不可說
天纔人物的完美範例 220
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 221
經典語錄 222

馬丁 海德格爾 人是“走嚮死亡的存在者”
最有創見的存在主義者 223
人是存在的看護者 224
死亡哲學:嚮死而生 225
經典語錄 226

讓-保羅 薩特 我不關心上帝,我隻關心人
特立獨行的思想者 227
存在先於本質 228
人是自由的 229
經典語錄 230

阿爾貝 加繆 在荒誕中找尋幸福
為人類尋求幸福的人 231
荒謬 反抗 自由 232
經典語錄 234

約翰 羅爾斯 正義即公平
一個純粹而成功的學者 235
公平的正義的理論 236
經典語錄 237

伊曼努爾 列維納斯 他者哲學
逆嚮思考的哲人 238
我與他者的關係 239
經典語錄 240

精彩書摘

伊壁鳩魯 快樂是人生的最終目的
01悠閑的花園哲學傢
亞曆山大大帝的遠徵使得希臘城邦的獨立遭到瞭破壞,共和政體遭到瓦解,可謂危機四伏。此時,希臘文明已經開始走嚮衰落,曆史學傢將這一段文化衰落期稱為“希臘化時期”。
在希臘化時期,人們害怕戰爭和死亡,這種恐懼感取代瞭人生的希望,整個社會陷入瞭一片混亂中,沉浸在消極悲觀的氛圍裏,所有人都渴望找到心靈指引的秘方。哲學傢以愛智為業,自然責無旁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伊壁鳩魯齣
現瞭,帶著他與眾不同的哲學思想。
伊壁鳩魯(約公元前341—前270)齣生在靠近小亞細亞西岸的薩摩斯島,他的父母都是雅典人,是移民到這裏的。很小的時候,伊壁鳩魯就對哲學産生瞭興趣,14歲時他曾長途跋涉去聽柏拉圖學派的帕非勒和原子論哲學傢瑙西芬講課,可是對這些前輩們所講的內容,他並不是很滿意。於是,他開始自學德謨剋利特的著作。18歲那年他到雅典服兵役,之後便在小亞細亞學習和教學。
公元前307年,伊壁鳩魯在雅典買瞭一座花園,在那裏開辦學園。正因為此,伊壁鳩魯學派也被稱為花園學派,而他也被譽為花園哲學傢。他的學校在招收學生時不限性彆、身份,即便是奴隸也可以到此來學習,整個學園充滿瞭友好的氛圍。據說,在這座花園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裏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據說,伊壁鳩魯一生寫瞭300部書,題材涉及眾多領域,如《論情愛》《論音樂》《論公平交易》《論人生》《論自然》等,可惜這些作品後來幾乎全部失散,隻有三封信和題為《格言集》《學說要點》的殘篇流傳下來。
公元前270年,伊壁鳩魯因為腎結石病瞭整整14天。臨終前,他躺在溫水浴缸裏,喝瞭一杯酒,而後對學生們說:“再見瞭朋友們,請牢記我傳授給你們的真理吧!”之後,伊壁鳩魯便與世長辭瞭,享年71歲。
02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駁倒感覺
提及伊壁鳩魯哲學,人們往往都先談他的準則學,它研究的是真理的標準以及獲得認識的途徑。伊壁鳩魯認為,判定真理的標準有三類。
其一,感覺。他認為,感覺是絕對真實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駁倒感覺。感覺的有效性相等,一個感覺無法駁倒另一個同類的感覺;感覺所判彆的對象不同,一個感覺無法駁倒另一個異類的感覺。即便是理性,也無法駁倒感覺,因為理性也源自感覺。
其二,預見。他認為,預見是一種儲藏於心靈中的真實的意見、觀念或普遍思想,是對外在東西的迴憶。打個比方,這種東西是一個人,一旦我們聽到“人”這個詞的時候,就會預見而想起他的形狀。如果沒有不先預見獲悉事物的形狀,就無法對該事物命名。
其三,情感。他認為,情感存在於每個生物中,一個與生物相宜,另一個則與之為敵。選擇什麼和避免什麼,完全是通過情感來決定的。情感屬於內在的感覺,有快樂和痛苦之分。
很顯然,伊壁鳩魯的準則學是感性的,這種對理性的貶低必然會引起眾議。
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樣的觀點卻也有積極的意義,就人們對超感覺之物的
迷信予以瞭批判和打擊,也為他的快樂全義倫理學奠定瞭基礎。
03用科學來消除未知的恐懼
前麵我們說過,在希臘化時期的混亂狀況中,人心忐忑不安,充滿瞭恐懼。為瞭消除人們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享受快樂的生活,哲學傢們挺身而齣。伊壁鳩魯之所以研究物理學,是因為他認為自然知識是為倫理學服務的,唯有讓人們瞭解自然萬物的本性,掌握科學的知識,纔能打破恐懼,獲得心靈的寜靜。
這一點,正如詹姆斯?尼古拉斯評論的那樣:“唯有哲學纔能夠淨化人們的靈魂,讓人們的心靈擺脫那些虛幻的欲望,使人們能夠擺脫恐懼而幸福地生活,使之能夠為瞭那些自然而天生就有的東西去生活。”
伊壁鳩魯是一個唯物論證,但不是決定論者。在自然觀方麵,伊壁鳩魯接受瞭德謨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他不否認神的存在,但不認為是神統治和安排世上的一切,而認為神存在於世界之外,與人類毫無關係。在德謨剋利特原子論的基礎之上,他又進行瞭補充和修正。
原子形狀有限
德謨剋利特認為,原子在形狀方麵的差彆是無限的,大到無窮,小到無限,這與“原子是看不見的、不可分的東西”的基本前提相悖。對此,伊壁鳩魯進行瞭修正,他說:“每種具有同一種形狀的原子在數量上是絕對無限的,原子形狀的差彆卻不是絕對無限的,隻是數不清而已。”
原子有重量
德謨剋利特在原子論中,從未提及原子重量的問題,伊壁鳩魯對此明確提齣:原子有重量的區彆,這一點可以閤理解釋原子運動的原因。他說:“原子除瞭形狀、體積和重量以外,沒有其他性質。原子以同等速度運動,因為虛空為最重和最輕的原子準備瞭同樣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重量纔是原子在虛空中運動起來的原因。
原子有偏斜運動
德謨剋利特隻承認原子的下落運動,這種論斷否定瞭偶然性,也無法說明原子是如何相互碰撞而形成萬物的。伊壁鳩魯對此進行瞭補充,他認為:一個原子時時會受到類似於自由意誌的某種東西的作用,於是就微微地脫離瞭一直嚮下的軌道,而與其他的原子相衝撞。承認偏斜也就等於承認瞭偶然性的存在,這一點,也為他論證公民個體的自由意誌提供瞭理論依據。
伊壁鳩魯認為,靈魂是物質的,原子布滿瞭人的整個身體。感覺的産生,就是身體投射齣去的薄膜觸碰到瞭靈魂的原子,這些薄膜在它們原來所由以齣發的身體解體後,依然可以繼續存在,這就可以解釋為夢。人死之後,靈魂就消散瞭,它的原子也不能再有感覺,因為它們已經無法和身體聯係在一起瞭。所以,伊壁鳩魯纔說:“死與我們無乾,因為凡是消散瞭的都沒有感覺,而凡是無感覺的都與我們無乾。”
伊壁鳩魯的意思是,死亡和神一樣不值得恐懼,因為死亡隻是人的感覺的喪失,當人活著時,死亡還沒有到來;當死亡到來時,人已經不存在。所以,死亡與人生不相乾,人應當通過哲學認識自然和人生,從對神和死亡的恐懼中解放齣來,用理性規劃自己的生活。
04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
和大多數希臘的哲人一樣,伊壁鳩魯認為哲學的中心目的是幸福生活,但與其他哲學傢不同的是,他強調感官的快樂。他曾如此直白地錶述過自己的想法:“如果抽調瞭嗜好的快樂,抽調瞭愛情的快樂以及聽覺與視覺的快樂,我就不知道我還怎麼能夠想象善。”
能夠這樣坦率地承認自己愛好享樂的生活方式,這在哲學史上都是罕見的。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終點,是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齣發,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得到快樂,所以快樂無可辯駁地具有崇高的價值。
不過,很多人並沒有真正地理解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甚至還扭麯瞭他的原意,把快樂主義當成瞭享樂主義。要知道,盡管伊壁鳩魯把快樂和幸福等同起來,可他堅決反對把快樂和享樂相等同,他說:“每一種快樂由於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種善,但並不是每一種快樂都值得選擇。隻有既自然而又必要的快樂纔是我們要選擇和追求的快樂。”
可見,伊壁鳩魯所說的“快樂”,不是指奢侈放蕩的快樂。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快樂纔是既簡單又必要的呢?對此,伊壁鳩魯有自己的見解,他區分瞭三類不同的快樂。
第一,自然而必要的,比如餓瞭要吃飯、渴瞭要喝水、睏瞭要睡覺,滿足瞭這樣的最基本需要,人就能夠感到快樂。
第二,自然而不必要的,如奢侈的宴飲、過度的物質享受,滿足這些需要也可以感到快樂,但無法增加新的快樂。
第三,不自然又不必要的,如虛榮心、愛慕權力等,雖然也能夠帶來快樂,但這種欲望違背瞭人的天性。
伊壁鳩魯認為,痛苦源自欲望不能滿足,欲壑難填會産生道德上破壞性的動機,讓人因為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産生痛苦。所以,錢財和奢侈的生活遠遠不及靈魂的寜靜重要,心靈寜靜瞭,縱然身體不健康或是沒有豐裕的物質,人依然可以獲得快樂,且這種快樂是穩定而平衡的。
關於必要和不必要的,伊壁鳩魯也有自己的認識。在他看來,凡是必要的,也是容易滿足的;凡是難以滿足的,就是不必要的。不幸就是追求不必要也不自然的快樂,幸福就是追求必要而自然的快樂。他極力主張把欲望減少到最低限度,消除難以滿足的、徒勞的欲望,避免與他人的衝突,保持心靈的平靜;同時,簡單而自然的需要很容易滿足,一旦滿足,就能給人帶來快樂。
另外,伊壁鳩魯還區分瞭動態快樂和靜態快樂,前者是指欲望的要求和滿足,後者是指無飢無渴、無欲無求的輕鬆狀態。他認為,靜態快樂高於動態快樂,因為人們在動態快樂中得到的享受或強或弱,而靜態的快樂卻是平穩不變的。靜態快樂包含兩個方麵:身體免遭痛苦和心靈不受侵擾,兩者互相影響,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身心愉悅。伊壁鳩魯一生身體力行,也贏得瞭眾多追隨者的尊重。
05最好的溝通方式
在有瞭一些聲譽後,許多地方都嚮伊壁鳩魯發齣瞭演講的邀請,這讓伊壁鳩魯感到很高興,可緊接著問題又來瞭,到底該講點什麼呢?
有朋友嚮他提齣建議:當然是講你自己想說的話呀!人傢邀請你去演講,就是想從你身上學到知識,不然的話,人傢邀請你做什麼呢?伊壁鳩魯覺得很有道理,就將自己的哲學思想進行瞭整理,並寫成瞭演講稿。
然而,演講的效果並不好。伊壁鳩魯研究的哲學領域很深奧,甚至是晦澀難懂的,雖然他在颱上拼盡全力地講解,可颱下的聽眾們依然是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因為大傢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見此情景,伊壁鳩魯覺得很難過,該怎麼辦呢?
於是,又有朋友給他提建議:不如講點兒彆人都喜歡聽的吧!隻有人傢喜歡聽,你講起來纔有意義啊!伊壁鳩魯想瞭想,覺得有道理。於是,再次演講的時候,他就將自己精心搜集起來的、大傢喜歡聽的趣事、趣聞,一股腦兒地都講瞭齣來。果然,大傢聽得津津有味,每次演講結束時,都覺得意猶未盡。
就這樣講瞭一段時間,伊壁鳩魯又覺得不對勁兒瞭。雖然大傢都喜歡聽他的演講,可誰也無法從中學到知識。長此以往,他就不是哲學傢,而是一個講笑話逗趣的小醜瞭。到底該怎麼做呢?最後,伊壁鳩魯隻得去請教自己當年的老師:“老師,我演講時,是該講我喜歡說的,還是講彆人喜歡聽的呢?”老師笑答:“以彆人喜歡聽的方式,來講你想說的東西,這樣最好。”
伊壁鳩魯恍然大悟。此後,他將自己研究的哲學編成小笑話、小段子,作為演講的素材,不但深受聽眾們喜歡,還宣揚瞭自己的思想。
經典語錄
★ 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樣,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 如果你想享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充當哲學的奴僕。
★ 對於不能交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們結怨;要是連這個也辦不到,就要盡可能地避免和他們往來,為自己的利益疏遠他們。
★ 在確保終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結識朋友。
★ 對我們幫助最大的,並不是朋友們的實際幫助,而是我們堅信得到他們的幫助的信念。
★ 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最為重要。

前言/序言

一直以來,哲學給人的印象大都是枯燥乏味、晦澀難懂,似乎哲學所談論的都淩駕於生活之上,與現實脫節。其實不然,周國平先生在談論哲學的用途時說道:“哲學無實用,實用無哲學。”哲學就其本性而言,並不是要為我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它是要我們去思考根本的問題。當一個人懂得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本質時,他就具備瞭一個寬闊的視野,具備瞭一個好的心態,達到一種較高的境界,活得更透徹、更明白。
然而,對於不是從事哲學專業研究的讀者來說,瞭解的哲學傢以及哲學思想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許多人能說齣柏拉圖的名字,卻未必知道他的思想;很多人能脫口而齣“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卻記不起這究竟是誰的名言、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在這個浮躁氣息愈發濃烈的時代,潛心閱讀已成瞭一種奢侈,更何況是那些讀起來枯燥無味、與輕鬆愉悅簡直格格不入的哲學理論書。可外麵的世界越是喧囂,我們的內心越當保持寜靜選擇瞭浮華,注定要失去思想的崇高;齣沒於喧囂,注定會陷入焦躁。讀哲學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哲人,像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那樣先知先覺,而是要品味深藏在理論中的精髓,以此滋養心靈、提升內在,徹底喚醒沉寂的理性與桎梏的心靈。
一個人要活得明白,必須用頭腦去觀世界、樹人生。每天抽齣一點時間,讀點兒哲學書,不是修一段苦行,而是開啓心智的大門。為瞭能夠讓更多的讀者係統地瞭解西方哲學,多瞭解一些重要的哲學思想,我精心策劃編寫瞭這本《每天讀點西方哲學》。這本書以西方哲學史為基礎,依據哲學發展的時間順序,精心選取瞭50位著名的哲學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瞭他們的生平及其主要的哲學思想,文中還穿插瞭一些哲學大咖們的趣聞逸事,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走進哲學傢們的真實生活和獨特思想。
最後,真心希望每一位翻開此書的人,都可以透過哲學大師們的思想和哲語,在喧囂中找到寜靜,在浮華中發現真實,在繁雜中看到簡單。
《啓濛的燭火:西方思想的流變與迴響》 序言:探尋智慧的古老星辰 人類的思緒,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自古至今,從未停歇。在這漫長的旅途中,無數哲人燃起智慧的燭火,照亮前行的道路,也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啓濛的燭火:西方思想的流變與迴響》正是這樣一場深入西方哲學長河的探索之旅。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和曆史溫度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我們所稱的“西方哲學”,絕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教條體係,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進、爭論不休的動態過程。它誕生於古希臘城邦的理性思辨,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思想的籠罩下孕育,又在文藝復興的曙光中重獲新生,最終在近現代的科學革命與社會變革中達到高潮,並持續影響著當今世界的文化、政治與倫理圖景。本書的目標,正是要勾勒齣這一宏偉的思想版圖,呈現其內在的邏輯聯係、深刻的變革節點以及流傳至今的迴響。 我們將從古希臘的哲學源頭齣發,探尋蘇格拉底對真理的不懈追問,柏拉圖的理想國構想,以及亞裏士多德對經驗世界的精妙分析。他們奠定瞭西方哲學的基礎,提齣瞭關於知識、倫理、政治、形而上學等一係列核心問題,這些問題至今仍是哲學傢們爭論的焦點。隨後,我們將步入中世紀,審視基督教神學如何與古典哲學相結閤,奧古斯丁對信仰與理性的權衡,以及阿奎那對神學體係的宏大構建。這既是西方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階段,也是理解西方文明特質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哲學”的輝煌,更多地體現在近現代的革命性突破。文藝復興打破瞭中世紀的桎梏,重新點燃瞭對人性和世俗世界的興趣。隨後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思潮的對峙,猶如一場觀念的風暴,塑造瞭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堅實起點,斯賓諾莎的泛神論,萊布尼茨的單子論,都在試圖用理性的光芒驅散濛昧;而洛剋對感覺經驗的強調,貝剋萊的唯心主義,休謨對因果關係的懷疑,則將目光投嚮瞭人類認知能力的邊界。 本書將深入剖析這場思想的辯論,揭示理性與經驗如何相互啓發、相互挑戰,共同推動瞭西方哲學邁嚮新的高峰。接著,我們將迎來現代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巨匠之一——康德。他的批判哲學,試圖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矛盾,確立瞭人類認識能力的普遍法則,並在倫理學領域提齣瞭“絕對命令”,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康德之後的德國古典哲學,如黑格爾的辯證法,更是將西方哲學推嚮瞭思辨的極緻,試圖構建一個包羅萬象的絕對精神體係。 然而,哲學的發展並非總是沿著綫性上升的軌跡。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西方哲學麵臨著新的挑戰和深刻的轉嚮。尼采對傳統道德的價值重估,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與曆史唯物主義的構建,對西方社會和思想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同時,現象學、存在主義、分析哲學、後結構主義等一係列新的哲學流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從不同角度審視人類的生存處境、語言的本質、意識的奧秘以及權力的運作。薩特的存在主義,以其對自由與責任的深刻洞察,激發瞭無數個體的反思;維特根斯坦對語言遊戲的分析,則開啓瞭哲學研究的新範式。 《啓濛的燭火》並非要窮盡西方哲學的每一個細枝末節,而是力求抓住那些最核心、最具代錶性的思想脈絡和轉摺點。我們將嘗試理解這些思想傢的宏大願景,他們提齣的根本性問題,以及他們為迴答這些問題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為什麼這些思想會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産生?它們又如何影響瞭隨後的曆史進程? 本書將秉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鼓勵讀者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不畏懼復雜。哲學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從我們對“真善美”的理解,到我們對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的認知,再到我們對人生意義的追尋,無不閃爍著西方哲學思想的光芒。 閱讀本書,我們希望你能從中獲得以下幾點: 清晰的脈絡感: 理解西方哲學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從一個思想傢發展到另一個思想傢,形成清晰的流變和演進。 核心概念的掌握: 能夠初步理解並辨析西方哲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理性、經驗、絕對命令、異化、存在等。 曆史語境的理解: 認識到哲學思想的産生與特定的曆史、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理解思想是如何迴應時代提齣的挑戰的。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鼓勵讀者在接觸各種思想時,不盲從,不輕易接受,而是進行獨立的判斷和深入的思考。 人文關懷的體驗: 通過瞭解哲學傢們對人類境況、價值追求的探索,感受他們的人文關懷,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本書的每一章都將圍繞某個重要的哲學時期、思潮或代錶性人物展開,力求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保持敘述的生動性和可讀性。我們將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那些看似深奧的思想。我們相信,即便是對於初次接觸西方哲學的讀者,也能在這場思想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啓迪。 “啓濛”一詞,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代錶著理性之光驅散愚昧,思想的解放帶來文明的進步。本書正是希望點燃你心中對智慧的渴望,讓你看到西方思想中那永不熄滅的啓濛燭火,並思考它在當今時代的意義與迴響。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充滿發現與思考的旅程,在古老的星辰下,探尋人類智慧的奧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略帶復古的米黃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黑色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入門書,畢竟“西方哲學”這幾個字聽起來就自帶一種高冷的距離感。然而,翻開第一頁,我立刻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沒有直接拋齣康德的先驗範疇或者尼采的權力意誌,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睏惑入手,比如“我們為什麼會感到不快樂?”或者“什麼是真正的自由?”。這種由淺入深的引導,就像一個經驗老到的嚮導,帶著你在迷霧中尋找齣口。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古希臘的智者學派,作者用生動的例子描繪瞭普羅泰戈拉那句“人是萬物的尺度”,那一刻,我仿佛置身於雅典的市集,聽著那些雄辯傢們唇槍舌劍。書裏對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的解讀也很有新意,不再是刻闆的教條,而是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保持內心的清醒與審視。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自我認知”這件事有瞭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接受外界對我的定義。這種體驗非常奇妙,它讓我手中的這本書,不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麵能映照齣我內心世界的鏡子。

評分

這本書的收尾部分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試圖給齣一個終極的“答案”,因為哲學本身就不是一門追求標準答案的學科。相反,作者用一種開放式的姿態結束瞭全書,他沒有說“你應該相信誰的理論”,而是鼓勵讀者帶著在書中獲得的工具箱,去繼續探索和質疑。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最後幾頁寫下的那段話,大意是:哲學的終點,恰恰是個人思考的起點。這種對讀者主體性的充分尊重,讓我感到自己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積極參與對話的夥伴。全書的邏輯鏈條是如此嚴謹,從古希臘的城邦思想到近代的啓濛運動,再到後現代的解構思潮,作者像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展示瞭西方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來的,每一層結構都是對前一層局限性的超越或迴應。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沒有那種“終於看完瞭”的如釋重負,反而有一種“啊,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思考世界”的興奮感。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濾鏡”,這種改變是持久且富有建設性的。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某些部分對我的衝擊力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在探討存在主義的時候。我原本以為存在主義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宣言,讀完之後纔發現,真正的“自由”帶來的是無法逃避的“責任”與“焦慮”。作者引用薩特的話語來闡釋“被判處自由”,那種沉重感是實實在在的。他沒有粉飾太平,而是直麵瞭人類麵對虛無時的恐慌。這種直麵黑暗的勇氣,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很多書會選擇性地迴避那些讓人不適的概念,但這本書卻選擇將它們攤開來,讓你不得不去直視。我讀到關於“本真性”的部分時,花瞭好幾天時間消化。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我所追求的職業、我所維護的關係,有多少是真正源於我自己的選擇,又有多少隻是為瞭符閤社會期待的“非本真”的存在?這種深刻的自我拷問,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探險,雖然過程有些刺痛,但結束後,視野卻開闊瞭許多。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雖然是普及讀物的風格,但細節處透露著一種對知識的尊重。紙張的質感非常舒服,那種略微粗糲的觸感,與書中所探討的那些粗礪的生存問題形成瞭微妙的呼應。我是一個對閱讀環境有要求的人,如果字體太小或者行距太擠,我很容易産生閱讀疲勞,但這本例外。作者的段落劃分非常清晰,重點語句通常會被作者用更凝練的語言單獨提齣,形成瞭自然而然的強調效果,即使沒有特意做筆記,那些核心觀點也已經深深印在瞭腦子裏。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介紹,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生平羅列,而是帶著一種人文關懷的筆觸,仿佛作者在努力還原這些思想傢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們的掙紮。比如,在談到斯賓諾莎的哲學時,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描述他作為一個眼鏡匠,在被教會排擠後,如何孤獨而堅定地構建起他的“實體”觀。這種對個體命運與宏大思想之間關係的關注,讓原本抽象的哲學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院派理論。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處理復雜哲學概念時展現齣的那種精妙的“解構與重塑”能力。很多哲學著作的通病是,它們在試圖解釋一個理論時,往往會陷入術語的泥潭,讓讀者望而卻步。但這位作者顯然深諳溝通的藝術。他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對話式”結構,好像是在和一個聰明的、但對哲學一無所知的朋友聊天。比如,在闡述休謨的懷疑論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堆砌“印象”和“觀念”的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假設的場景:想象一個人從未見過火,卻被告知火會燙傷人,然後他第一次接觸火焰的體驗,來層層剝開我們知識的局限性。這種方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思想的深度。我特彆欣賞他時不時插入的一些現代案例,比如用社交媒體上的“點贊文化”來反思功利主義的得失,這讓那些幾百年前的理論瞬間獲得瞭生命力,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産生瞭強烈的共振。讀完這部分,我甚至會停下來,放下書本,認真思考一下自己最近做的某個決定,是不是也受到瞭某種隱性的哲學預設的影響。這種從書本到現實的無縫對接,是許多哲學普及讀物夢寐以求但難以企及的高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