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社会建设与幸福感》是社会质量理论及其本土化研究结果社会质量关注一个高质量的社会如何构成,社会建设关注如何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而社会质量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幸福感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质量、社会建设与幸福感》将社区能力作为社会建设路径引入分析框架,探讨了社会质量与幸福感、社区能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徐延辉,经济学博士,社会学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福建省重点学科即社会保障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亚洲社会质量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政策和经济社会学、从2004年起,共主持了四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主持了两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三项福建省和深圳市软科学项目。近年来主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政策问题,出版了学术专著《教育救助与社会流动》(2012),在《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和《国外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多篇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社会学文摘》《人口学》《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妇女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学网、中央编译局和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等网站转载、
第一章 导论:社会建设及其当代内涵
第一节 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社会建设与幸福感
第二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质量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区能力与社会建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质量及其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社会质量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节 社会质量与社区创新研究
第四节 社会质量与创新意识研究
第四章 社会质量与居民幸福感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社会经济保障与幸福感
第三节 社会凝聚与幸福感
第四节 社会包容与幸福感
第五节 社会赋权与幸福感
第六节 社会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第五章 社区能力与居民幸福感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社区能力对幸福感的影响
第三节 社区能力、政府绩效与幸福感
第四节 社区能力、社区效能感与幸福感
第六章 国外社会建设经验: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瑞典社会建设经验
第二节 美国社会建设经验
第三节 英国“社区复兴运动”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现代社会运行逻辑的“深度体检”。它对“社会质量”的界定,突破了以往仅从经济指标衡量的局限,引入了大量关于社会互动质量和情感连接强度的维度进行考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建设”过程时,所强调的非线性特征——社会变革往往伴随着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和反弹,作者对此进行了相当细致的预警和分析。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将书中的论点与我观察到的身边社区现象进行对照,发现许多过去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在作者的理论框架下找到了合理的归因。这种即时的印证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和价值感。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回味的精品,它教会我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该如何更有意识地去构建未来”。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智力攀登,但一旦登顶,视野便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建设”这个动态过程时所展现的审慎态度。许多关于社会进步的著作往往带着一种理想化的乐观色彩,仿佛只要遵循某种既定公式,幸福便会自然而至。然而,这本书却极其清醒地指出了社会建设中的“结构性张力”和“路径依赖”的困境。它没有提供任何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反而将焦点放在了社会系统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调节器”上,比如制度的透明度、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乃至文化认同的包容度。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社会形态的对比分析,展现出扎实的跨学科功底,它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被轻易复制的叙事框架。对于那些热衷于深度思考社会运行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极具挑战性且回报丰厚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名为《社会质量、社会建设与幸福感》的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确实是一部极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作品。它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而是将“社会质量”这个核心概念,如同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社会结构、制度运行以及文化观念之间复杂交织的分析,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探讨不同社会维度如何共同塑造个体的主观福祉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充满了严谨的学术训练痕迹,但又不失温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社会资本积累”与“公平感知”的章节,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信任如何被侵蚀,以及重建信任的路径究竟在哪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不再是冰冷的理论模型,而是一份实实在在、可以指导我们反思日常人际互动和社会参与的行动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宏大理论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桥梁,让读者在理解社会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情感和生活质量的根源所在,是一次非常充实的思想漫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在于它对“幸福感”的定义进行了细致的解构和重塑。在当代语境下,“幸福”这个词汇常常被消费主义和即时满足感所绑架,变得肤浅而易逝。而作者则回归到了一个更本质的层面,探讨了“有意义的生活”与“被尊重的存在”如何构成社会质量的基石。书中对于个体主体性在社会网络中的能动作用的探讨,尤其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提醒我们,社会建设绝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而是需要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积极参与、持续发声和相互赋能的过程。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递给我们一把精密的仪器,让我们得以测量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契合度,并清晰地看到哪些齿轮需要校准,哪些连接点需要加强。这种务实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严谨的学术重量,又不失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真诚关怀。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充满术语和复杂图表的学术著作,但《社会质量、社会建设与幸福感》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和穿透力。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像是递进式的螺旋上升,每深入一层,都能发现前一层的概念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在关于“社会公平”与“个体机会”的章节,作者没有陷入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对制度性障碍的细致描摹,揭示了不平等是如何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固化了不同群体的幸福潜力。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性视角,并没有带来沮丧感,反而激发了一种建设性的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机制,才能真正保障每一个成员的价值感和安全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成熟稳重,论证过程环环相扣,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自洽的理解体系,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理解当代社会挑战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