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宏 等 著
图书标签:
  • 节能环保
  • 产业发展
  • 绿色经济
  • 低碳经济
  • 产业政策
  • 技术创新
  • 循环经济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工程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2999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021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页数:160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规划研究”子课题“‘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深入分析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国内外发展现状,从重大发展需求着手,提出我国“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工程以及相关政策建议等,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及范畴 1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 1
二、节能产业 1
三、环保产业 2
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3
第二章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评价 7
一、“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7
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成功经验 12
三、“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目标实现情况 16
四、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 18
第三章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需求 21
一、国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21
二、中国经济社会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分析 24
三、“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总体发展趋势 26
第四章 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及重大技术突破 33
一、节能产业 33
二、环保产业 45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65
第五章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79
一、总体思路 79
二、基本原则 79
三、发展目标 80
四、发展路径 81
五、重点方向 82
第六章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84
一、高效节能产业发展方向 84
二、先进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95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向 107
四、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发展方向 114
第七章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118
一、高效节能产业重点工程 118
二、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120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工程 121
四、节能环保服务产业重点工程 122
第八章 成熟度评价 125
一、成熟度评价分析方法 125
二、成熟度评价案例分析 128
第九章 政策建议 142
一、落实顶层设计,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142
二、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42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143
四、完善PPP、节能量交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 143
五、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完善环境技术评估和转化政策 144
六、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45
七、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145
八、注重节能与环保的协同效应,推动与信息产业的融合 146
九、加快出台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套措施,推动产业国际化 146
参考文献 148
绿色浪潮: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工业革命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全球工业体系在面对气候变化与资源枯竭双重挑战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它并非着眼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培育与发展,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探讨“绿色浪潮”如何重塑全球产业链、技术创新路径以及国家经济战略。全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理解和驾驭这场工业革命的理论工具和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历史的必然与转型的驱动力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驱动当代工业革命向可持续方向转变的根本性力量。我们首先追溯了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成本累积的历史脉络,从早期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依赖,到20世纪中后期环境科学的兴起,再到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不可回避的国际议程。 我们详细分析了驱动变革的三大支柱: 1. 科学共识与政策压力: 详述IPCC报告、巴黎协定等国际框架对各国设定的量化减排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转化为具体的产业政策,例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兴起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 2. 技术奇点与成本曲线逆转: 探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光伏、风电、新型储能)在过去十年中经历的“学习曲线”效应,如何使其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低于甚至优于传统化石燃料。我们引入了“技术扩散模型”,分析技术突破如何从实验室迅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对传统高碳行业形成颠覆性压力。 3. 消费者偏好与资本流动转向: 研究Z世代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日益增长的偏好,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如何重塑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本书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棕色资产”的去价值化过程,以及“绿色债券”市场爆炸性增长背后的金融逻辑。 第二部分:重塑核心工业体系的深度变革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落实到具体的工业领域,探讨“深度脱碳”(Deep Decarbonization)在关键部门面临的技术瓶颈与创新前沿。我们强调,真正的可持续转型要求的是系统性的重构,而非简单的燃料替代。 一、 能源系统的去中心化与智能化: 重点分析了智能电网的构建逻辑,如何整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DERs)。我们详细考察了长时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绿氢-氨循环)的研发进展及其在平衡间歇性电源中的作用。此外,本书探讨了“虚拟电厂”(VPP)模式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能源需求侧响应,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 交通运输的电气化与燃料替代: 抛开传统的电动汽车叙事,本书深入分析了重型运输(海运、航空)的脱碳挑战。对于航运业,我们对比了甲醇、氨和氢燃料在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需求和安全法规方面的差异。对于航空业,重点分析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生命周期评估,并讨论了合成燃料(Power-to-Liquid)在实现净零排放中的潜力与限制。 三、 基础材料的革命:钢铁、水泥与化工: 这三个被认为是“硬脱碳”(Hard-to-Abate)的领域,是衡量工业转型成败的关键。我们对低碳炼铁技术(如氢直接还原铁)的商业化路径进行了细致的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分析。在水泥领域,研究聚焦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规模化部署,以及探索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的突破。 第三部分:循环经济与资源效率的范式转移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能源,更关乎资源的利用效率。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摇篮到摇篮”的设计哲学,探讨如何从根本上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 一、 工业共生网络与闭环系统: 本书提出“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副产品流、热能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实现园区级的资源集成效益。通过对欧洲“卡伦堡工业生态园”等经典案例的解构,展示了跨行业协同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二、 关键原材料的回收与再制造: 着重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稀土磁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回收技术。我们对比了湿法冶金、火法冶金和生物浸出技术在效率、成本和环境影响上的权衡。此外,本书探讨了“产品即服务”(PaaS)商业模式如何通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提高设备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新材料的需求。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区域战略与未来图景 在宏观层面,本书评估了不同经济体在绿色转型中的不同角色与路径依赖。 一、 跨国供应链的绿色化: 探讨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本书提出了一个“公平转型”的框架,分析如何在推动全球脱碳的同时,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必要的技术转让和融资支持,避免“绿色殖民主义”的风险。 二、 政策工具箱与创新激励: 系统梳理了包括碳税、排放交易体系(ETS)、绿色补贴和绿色政府采购在内的各类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副作用。重点分析了“政策组合拳”的协同效应,即如何通过稳定、可预期的政策信号,引导私营部门进行长期、高风险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三、 人才、文化与社会接受度: 转型不仅是技术和资本的转移,更是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本书论述了“绿色技能鸿沟”的紧迫性,以及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必须如何快速调整以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同时,也关注了能源转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如能源贫困和失业补偿),强调社会接受度是任何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成功的先决条件。 结论:面向2050的韧性经济体构建 全书最终汇集成一个清晰的蓝图:一个成功的、可持续的工业体系,必须是低碳、循环、智能化和高韧性的。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案例研究,旨在启发读者超越对短期成本的关注,转而投资于能够构建未来长期竞争力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这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指南,旨在为人类社会应对最严峻的环境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业战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在探讨“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竞争力塑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们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产业的真正成熟,标志着它有能力输出自己的标准和技术范式。书中对标国际一流的能效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分析了我国现有标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提供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案。这种“向内求精进,向外争话语权”的战略思维,贯穿了全书的始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在想,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在产业界、政策界和学术界都有着深厚的积累,才能如此精准地把握住产业发展的“痛点”与“痒点”。它不仅仅是介绍“我们正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在未来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任何关心中国在全球低碳转型中扮演何种角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基于扎实研究的、充满前瞻性的深度解析。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预期这是一本会比较枯燥的政策研究报告汇编,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尤其是在探讨市场机制如何有效“倒逼”企业进行绿色升级的那几章,简直可以用“犀利”来形容。它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伪需求”和“政策依赖症”问题,并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制度性根源。作者们似乎非常擅长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国际上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机制与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实践进行对比,这种跨视角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章节,作者没有满足于理论推导,而是通过测算不同碳税率对重点高耗能行业利润结构的影响,直观地展示了经济杠杆的调节效力。这本书的语言凝练,专业术语的运用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刻意卖弄学问的痕迹,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智力上的挑战感和满足感。对于希望在绿色金融和产业投资领域寻找突破口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无疑是为那些渴望深入了解我们国家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框架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所吸引。它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口号层面,而是将笔触伸向了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从技术创新的源头到政策扶持的落地,再到市场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关于“培育”这一核心议题,作者群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与细致,他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剖析了不同区域、不同细分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高效能建筑材料、水处理技术等)在“破茧成蝶”过程中所经历的共性困境与独特路径。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内生动力”构建的论述,它强调了政府引导固然重要,但产业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市场化运作才是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是对产业经济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理解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和演进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面向决策者和行业实践者的行动指南,充满了真知灼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宏大的战略视野和对“发展质量”的执着追求。它并非仅仅关注于如何“做大”节能环保产业的规模,而是反复强调如何“做优”这个产业的内涵和技术含量。书中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如何赋能传统环保行业的“智能化升级”进行了前瞻性的描绘。我尤其赞赏它对“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度挖掘,并将其作为贯穿整个产业培育过程的主线。作者群似乎非常警惕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陷阱,不断地提醒读者,真正的节能环保,是建立在系统优化而非简单的末端治理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意识到当前我们在技术迭代速度上的稍有迟疑,都可能导致未来在国际绿色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产业的现状,更对未来十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一种清晰的预判能力。这是一本能激发思考、引导行动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经济转型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优化配置”方面的论述极其精辟。它没有将“节能环保产业”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部门,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区域经济布局的大棋盘中进行审视。书中对不同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地区,如何差异化地制定培育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框架。例如,它详细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通过发展高技术服务型环保产业来实现产业接替和经济重塑的案例,这对于许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城市管理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宝贵经验。书中对于“要素流动壁垒”的拆除建议,也充满了现实的洞察力,它清晰地指出了如何通过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关键人才、资本和技术在环保领域的高效聚集。这种从微观企业行为到宏观区域战略的全景式覆盖,使得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