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要工作?如何处理自我与工作的关系并将工作意愿大化?影响工作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不论你正处在舒适区还是瓶颈期,当你从自身、企业、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工作的意义时,才能真正激发自己的工作潜能。
腾讯无疑是一家擅长“推动巨石登顶”的企业,其员工在理解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能更清晰地理解自身目标。本书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全视角剖析腾讯的工作方法,近距离还原奔跑中的腾讯如何看待自己的当下和未来。从如何发邮件、使用PPT等腾讯人最基本的工作共识,到回归“用户本位”进行价值创造的具体方法,到“把员工当用户”、支持“窝里斗”等腾讯内部常用但看上去有悖常理的管理方法论,再到“站在员工角度思考”,让他们能以身为“鹅厂人”而骄傲。作者通过这些思考方式,体现了工作的真正要义:个人通过帮助企业成功而获得自身成功,才能成就组织与个人的双赢。
作者简介
李亦花,
资深财经作者,曾连续两年跟踪采访、报道四川本土创业家及企业商业模式等,包括老枝花卤创始人高臻臻、2016WRC全球机器人科技创新奖获得企业创始人黄山、成都本土创业孵化器十分联创联合创始人佟维等,着有《作家的后花园:偷走时间的人》《作家的后花园:想象有你的全世界》《美国大选就是秀》等作品。
陈兰,
财经研究者,曾长期跟踪报道大公司、热公司,擅长宏观叙述,洞察商业规律,善于思考,笔锋犀利。对互联网时代下公司战略布局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研究体系和认知,并长期致力于社会新经济、新规则领域研究,着有《董明珠,你为什么能》等作品。互联网观察者、商业案例研究者,长期从事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
目录
第一章 工作基本法则:那些越早明白越好的事
用户比领导更重要
面对争议,声音大、位置高都没它管用
完成“份内事”是信任的基石
怎样才能为项目争取更多资源?
提出批评否定或建议前,需要做些什么?
“发邮件”也是在“做产品”
开会的本质
PPT 悖论:重点是POINT 有POWER
“不允许说什么事情在技术上做不到”
当你认为领导比你更愚蠢? ?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脉”和“人缘”
聊聊职场“敏感话题”
第二章 创新工作法:从用户出发进行价值创造
抄袭? 模仿? 微创新?
用户投票决定产品是黑是白
如何打破“免费魔咒”
精品来自常人难以想象的尝试和重复
做与不做的“三问哲学”
先做最有把握的事
“玩是一种生产力”
偷懒也是创意的来源
像“蘑菇”一样思考
以理服人不如以情动人
腾讯人都是“追踪狂”
第三章 领导法则:怎样带出“战斗力”满格团队
打造团队“士气”的关键
选对人才能做对事
杰出团队并不都是牛人
交代工作的方式决定你的领导力?
提升效率的管理圣经:把员工当用户
“管”好新生代的N 条法则
让下属趁早犯错
奖励就是要大张旗鼓、旗帜鲜明
机会均等,支持“窝里斗”
团队VS 公司,谁的目标更重要?
“参与感”不仅适用于营销,还适用于管理
第四章 组织与文化建设:最怕就是“纸上谈兵”
文化不是纸面上怎么宣传,而是如何思考和做事
文化支撑战略,因时而变
做真正打动人心的事
价值观是通过“拒绝什么”来体现的
钉钉和微信对工作的不同看法
“干将”多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帮员工解决“世俗”问题
腾讯版“民间故事” :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五章 面对失败和竞争:开放共赢,再造一个腾讯
面子不重要,真话比较重要
“认错”是从语言到行动的转变
向对手学习,与行业一同进化
感谢那些年的失败案例
互联网时代,谁也不比谁傻5 秒
最大的担心:“不了解年轻人的喜好”
开放不是态度而是能力
腾讯现在只有“半条命”
专注连接管道,融入传统产业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一章工作基本法则:那些越早明白越好的事做之前,先评估用户价值
腾讯人最基础的工作意识是一种用户价值意识,用更形象的说法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企鹅意识”。
企鹅生活在南极,它们的觅食区域大部分被海上浮冰所覆盖。为获得南极磷虾、南极鱼等食物,企鹅们会先潜到深约50米的水底,顺着太阳的光源向上看,去寻觅那些躲藏在冰层下的猎物。长期海中觅食的经验令企鹅拥有一种天然的辨识能力,它们对捕食目标的反应异常敏锐,在有浮冰干扰的情况下,也能清楚识别自己的目标食物。
所谓“企鹅意识”指的是:腾讯人对用户价值的敏感度就和企鹅对食物的敏感度一样。他们会在动手做任何事之前,先想想自己做的事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是否创造了有益的用户价值。同时,他们也会把那些无关用户价值的事视为浮冰,选择尽量少做或不做。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谈道:“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不断创造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长久存活下去。这个道理早已成为企业界普遍认可的规律。可企业毕竟由人组成,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所有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这一直是企业管理领域的难题之一。
而在腾讯你会发现,这一目标管理的难题被一种近乎本能的工作意识给消解掉了——“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渗透每个腾讯人的工作日常。腾讯人谈起用户来,热情得如同企鹅在追逐它们的食物。所有人在沟通时都默契地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只有代表用户的声音可以叫得最响,只有用户的问题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资源支持,只有被用户认可才是最大的赞赏……用户,用户,他们孜孜不倦工作的轴心永远都是用户。可以说腾讯人已然把“用户价值”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一把标尺,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本能地用它量一量再行动。
我们接到某项任务后,如果只抓住当前可见命令做出回应,会立即陷入“如何实现”的细节中,很容易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被动,长此以往则难免陷入“被工作推着走”的恶性循环,成为一个典型的“被动执行者”。这对我们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其实是极其不利的。腾讯从不鼓励员工成为盲从者,相反,它希望员工保有自己的独立性,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发掘问题,进而做出创新。在工作的执行层面这一点体现为:接到任务时先评估其用户价值,再谈执行。
例如在产品开发工作中,某领导提出“XX功能很好,我们也做一个”时,腾讯产品经理的应对方式绝不是立即答应下来,以“领导需求”为由推动项目开发,而是不断追问领导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和期待该功能的缘由,再将这条建议作为用户反馈的一条仔细记录下来,通过综合分析给出一个最终反馈。
如果做——为什么?创造了什么样的用户价值?预期的用户使用情况如何?用户将会如何看待和比较我们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做将给用户造成什么损失?
如果不做——为什么?这项功能会削弱用户对我们产品的认知吗?还是会给用户带来额外的不便?投入产出比过低?
因为信任彼此对“用户价值”的认同,所有问题都可以像这样摊开来讨论。在确定了“做与不做”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通常才会进入到“如何做”的话题,继续讨论下述问题:
由谁来做?——谁是这项工作最合适的人选?
做到什么程度?——以什么作为目标和标准?
时间要求是什么?——紧急程度如何?当前资源是否可以满足时间要求?
……
基本上,上述问题构成了一个工作任务的认领模型。并且,不仅仅是认领任务,在腾讯内部,所有工作环节都可以套用类似的价值和步骤标尺去评估和执行。
也许有人会质疑:“不可能所有工作都能和用户扯上关系吧。比如发一封邮件、做一个会议纪要、回答一个问题这类琐碎的事情,难道也是在创造用户价值吗?”的确,很多日常的工作表面上和“用户价值”似乎关系不大,可只要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事情就大不一样。
比如,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谁是这些工作中的“用户”?
视角一换,答案立刻清晰起来。发邮件时,邮件的接收者们都是用户;做会议纪要时,所有与会者都是用户;回答问题时,提问者就是用户……大到策划一次活动,小到斟酌一句话的用词,所有工作细节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思维。如此,只要处理每项工作事务时都能清楚意识到“它将服务于谁”,并把相应用户的需求铭刻在心,就能创造出独特的“用户价值”来。
而这些用户价值会进一步带来什么呢?很明显,长期追逐用户所思所想的工作习惯有助于“换位思维”的形成。当我们能够代入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和心态去思考问题时,团队整体协作效率必将大幅提升。从工作系统的角度去看,效率是用户价值意识的副产品,而效率提升则反馈到外部用户价值上——所有正向价值流最终殊途同归。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内容简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享誉全球的经典管理学著作,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基于对人类成功和幸福的深刻洞察,提出了一套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实现持续性突破的原则性方法。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速成式的技巧,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重塑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最终达成“高效能”。 本书的核心在于“习惯”的力量。柯维认为,真正卓越的个人和组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由内心驱动的、积极的习惯。这些习惯是个人品格和效能的基石,一旦养成,便能带来持久的积极影响,帮助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实现个人和职业生涯的持续成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将高效能人士的行为模式归纳为七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习惯。这些习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依赖到独立(第一至第三个习惯),从独立到互赖(第四至第六个习惯),以及持续改进(第七个习惯)。 第一部分:从依赖到独立——掌握个人成功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这是七个习惯的基石,也是区分高效能人士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柯维强调,我们并非环境的牺牲品,而是能够主动选择回应方式的主体。积极主动的人士拥有“主动性”,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即他们能够控制和改变的事物,而不是将精力浪费在“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上,即他们无法控制的事物,如天气、他人的言行、宏观经济等。 积极主动体现在语言上——使用“我能”、“我选择”、“我愿意”等词语,而非“我不得不”、“我不能”、“他们让我”等。这意味着承担责任,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是造成结果的根本原因。理解并践行习惯一,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不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这一习惯的核心是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观。柯维鼓励读者设想自己临终时希望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对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是将个人使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在开始任何一项工作、一个项目,甚至一天的工作之前,都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达成的结果。这就像在出行前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地一样。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避免被琐碎的事务所淹没,将精力聚焦在与终极目标一致的方向上。培养习惯二,意味着我们能够清晰地规划人生道路,并将短期的行为与长远的愿景紧密联系起来。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在确立了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之后,习惯三就是关于如何高效地执行。它强调的是“重要性”而非“紧急性”。柯维提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是理解这一习惯的关键。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 (危机、紧迫问题、项目截止日期)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预防、建立关系、规划、学习、休闲) 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 (干扰、某些电话、邮件、会议)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 (琐事、浪费时间的活动) 高效能人士会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活动中。这些活动虽然不具有时效性,却是实现长期目标、提升个人效能的关键。例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新技能、进行健康管理、制定长远规划等。通过专注于第二象限,我们可以减少第一象限的危机,避免第三象限的干扰,从而实现更主动、更富有成效的生活。习惯三,是将“以终为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步骤,教会我们如何区分轻重缓急,有策略地分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部分:从独立到互赖——掌握公众成功 在前三个习惯奠定了个人独立和自理能力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三个习惯则将目光投向了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强调“互赖”的重要性。柯维认为,真正的高效能并非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强大,更在于与他人建立健康、积极、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这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心智模式,主张在任何互动中都寻求互利的解决方案,让所有相关方都能受益。它是一种分享的、合作的心态,反对“双输”(Both Lose)、“赢者通吃”(Win-Lose)或者“我赢你输”(Lose-Win)的思维模式。 双赢思维并非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解决方案,它需要创造性的思考和对他人需求的深刻理解。它建立在真诚、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相信资源是充足的,成功并非是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培养双赢思维,有助于建立更牢固、更互信的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激发更大的协作力量,最终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这是沟通的最高境界。柯维指出,大多数人在倾听时,并不是真的在倾听,而是在准备自己的回应。知彼解己要求我们首先放下自己的评判和预设,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观点、感受和需求。 这种“移情式倾听”(Empathic Listening)远比表面上的理解更深入,它能够真正触及对方的内心。在充分理解对方之后,再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减少误解和冲突。知彼解己不仅是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建立更深的理解和信任,为双赢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1+1大于2”是统合综效的精髓。它指的是通过团队合作,创造出比个体简单相加更为卓越的成果。这种创造性的合作,源于对不同意见和视角的尊重与整合。 统合综效的实现,需要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和知彼解己这前五个习惯作为基础。在一个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融合不同的观点,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种“第三选择”(Third Alternative)的产生,能够超越任何单一观点,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解决方案。习惯六,是将个体力量与团队智慧结合,实现“公众成功”的强大引擎。 第三部分:持续改进——加速成长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这是持续改进和自我更新的习惯。柯维将之比喻为“锯木工”在锯木头时,需要不断地磨利自己的锯子,才能更有效地工作。这个习惯提醒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在四个关键维度上进行自我投资和更新,以保持和提升自己的效能: 身体层面: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 精神层面:阅读、思考、冥想、学习、自我激励。 智力层面:学习新知识、阅读、写作、规划、教育。 社会/情感层面:与他人建立积极联系、同情心、服务他人。 不断更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能够滋养前六个习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持续成长,并最终实现人生的全面繁荣。习惯七,是保持高效能的关键,它让我们明白,卓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自我提升和学习。 核心理念与价值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于其深刻的普适性。本书的理念并非基于短暂的管理学潮流,而是根植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天性。柯维所倡导的“原则中心”和“品格中心”的领导力,强调的是内在品格对领导力的决定性作用,而非外在的技巧和策略。 阅读和实践《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能够帮助读者: 重塑自我认知: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掌控,成为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明确人生方向:清晰个人使命,将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提升执行效率:掌握管理时间的艺术,将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活动上。 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双赢思维,学会倾听与理解,实现有效沟通。 增强团队合作:激发集体智慧,通过统合综效创造更大价值。 实现持续成长:培养终身学习和自我更新的习惯,保持个人和组织的竞争力。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指南,更是一套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它鼓励我们回归本源,从内心深处进行改变,从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成为一名真正的高效能人士,实现个人、家庭、组织乃至社会的共同进步。无论是身处职场,还是在经营个人生活,本书都能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切实可行的指导,引导读者踏上通往卓越的永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