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造物遊:晚明藝術史研究(壹)

與造物遊:晚明藝術史研究(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安源 著
圖書標籤:
  • 晚明藝術史
  • 明代藝術
  • 藝術史研究
  • 文化史
  • 中國美術史
  • 董其昌
  • 文徵明
  • 士人文化
  • 繪畫史
  • 書法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56790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027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晚明作為一個特殊的曆史階段,在政治思想史、文化史及藝術史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文化藝術自成其趣,與中國曆史上的其他時期迥然有彆,文人介入的特徵尤為明顯;晚明藝術史研究,集國內外藝術史研究中堅力量(如李安源、黃小峰、萬木春等),以跨界視角,深度聚焦傳統繪畫、園林、設計、音樂、戲麯與清玩等主題,詳細剖析晚明藝術理想及其藝術趣味的多樣錶象,兼及觀念史、思想史以及經濟史等諸多領域,既拓展人文視野,又打破概念化的藝術史思維,在專題史研究上推進瞭中國藝術史的寫作,飽含學術精神,文人審美意趣盎然。

作者簡介

李安源, 1972年6月齣生,安徽廬江人,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現為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嚮為中國傳統藝術史及藝術批評。齣版《劉海粟與蔡元培》《王鑒<夢境圖>研究》《<芥舟學畫編>校注》等論著。

精彩書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尹吉男、南京藝術學院劉偉鼕、黃惇教授等認為:

晚明藝術史研究,集國內外藝術史研究中堅力量,以跨界視角,深度聚焦傳統繪畫、園林、設計、音樂、戲麯與清玩等主題,兼及觀念史、思想史以及經濟史等諸多領域,拓展人文視野,打破概念化的藝術史思維,飽含學術精神,文人審美意趣盎然。


目錄

前言

007 訶林餞彆:《膚公雅奏圖》考析

李若晴

019 從《蓬萊仙奕圖》看晚明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

談晟廣

057 風景的記憶與象徵:錢穀《紀行圖》與陸治《臨王履華山圖》考釋

湯宇星

069 “顧從義四名捲”說質疑

薑 鵬

081 顧凝遠《畫引》探微

張曼華

099 地方意識與遊冶品評:晚明金陵勝景之圖文形塑探析

萬新華

109 陶生解此深情否:試探陳洪綬藝術精神與嶯山之學內在淵源

秦燕春

135 董其昌與晚明清初山水畫之“預成圖式”

李安源

145 遠離荒野:中國古代山水觀的一個側麵

萬木春

157 “華亭血脈,金針微度,在此而已”考釋:明末清初“畫學道統”衍化

及其思想、政治隱喻”

韓 剛

173 鉢型器與禪解西廂

陳 研

193 “啓禎崛起”:黃賓虹眼中的晚明繪畫

李 明


前言/序言

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以實現復興宋文化為其人文理想。在此語境下,各種文藝與技術都有瞭長足的發展空間,明人普遍沉浸在豐富的物質與進步的技術所帶來的精緻生活中。迨至晚明,雖然社會問題叢生,但是其文藝之活力不減,此種盛況,在17 世紀江西文人徐世溥的信劄中得以概括:“當神宗時,天下文治響盛。若趙高邑、顧無锡、鄒吉水、海瓊州之道德風節,袁嘉興之窮理,焦秣陵之博物,董華亭之書畫,徐上海、利西士之曆法,湯臨川之詞麯,李奉祠之本草,趙隱君之字學。下而時氏之陶,顧氏之冶,方氏、程氏之墨,陸氏攻玉,何氏刻印,皆可與古作者同敝天壤。而萬曆五十年無詩,濫於王、李,佻於袁、徐,縴於鍾、譚。”也就是說,晚明作為一個特殊的曆史階段,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文化藝術上,晚明也與中國曆史上的其他時期迥然有彆,在文學、書畫、戲麯、園林、傢具、雕塑等藝術領域,其文人介入的特徵尤為彰顯,將晚明的造物藝術在審美意趣上得以精神提升。

基於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史論係創建之際,我們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的精心準備,於2015 年12 月26 日—27 日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與造物遊—晚明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邀請到國內外藝術史相關領域學者二十四人作專題演講,這一主題集中的討論,勢必會會對晚明這一藝術史顯學研究有所推進。



《重塑的風景:近代歐洲藝術的轉型與衝突》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中葉的歐洲藝術史,深入剖析瞭在啓濛運動思潮、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以及民族主義興起等宏大曆史背景下,藝術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劇烈衝突。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風格演變的藝術史著作,更是一部探討藝術如何應對社會劇變、如何重塑個體認知與集體記憶的文化史研究。 第一部分:古典的黃昏與感性的黎明(約1770-1815) 本部分著重探討新古典主義的巔峰及其嚮浪漫主義的過渡。我們首先考察雅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在法國革命中的核心作用,分析其如何利用古典母題和嚴肅的敘事風格,構建共和美德的視覺典範。他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政治宣言。接著,我們將分析新古典主義在其他歐洲國傢的傳播與本土化,特彆是在普魯士和俄國宮廷中的體現,對比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功能差異。 然而,古典主義的理性秩序並非一帆風順。本部分也詳細考察瞭歐洲對“他者”的想象,如對土耳其異域風情(土耳其主義)的迷戀,以及新興的對自然和“崇高”(the Sublime)體驗的渴求。康德和柏剋關於“崇高”的哲學思辨如何轉化為藝術實踐?從格裏戈裏·羅伯特(Hubert Robert)對廢墟的描繪,到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對夢魘和非理性力量的捕捉,浪漫主義的先聲已經孕育。 法蘭西帝國的崛起和拿破侖戰爭是理解這一時期藝術轉型的關鍵。藝術贊助模式從宮廷轉嚮國傢和新興資産階級。本章將細緻分析大衛晚期作品中理想化與現實政治的張力,以及戈雅(Francisco de Goya)在西班牙的獨特地位——他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殘酷和洞察力,記錄戰爭的恐怖與人性的幽暗麵,預示著現代主義的到來。 第二部分:浪漫的抒情與曆史的重負(約1815-1848)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進入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闢”時代。浪漫主義成為主導性的精神氣候,它反對啓濛的冰冷理性,強調情感、想象力和個體獨特性。 本章將重點分析浪漫主義在繪畫領域的多樣性體現。在法國,德拉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以其奔放的色彩和對異域、衝突場景的熱衷,成為浪漫主義的旗手,如《自由引導人民》中激情與曆史敘事的融閤。對比之下,德國的浪漫主義則更加內嚮和精神化,卡斯帕·大衛·弗裏德裏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如“霧海上的漫遊者”,展現瞭一種深刻的、近乎宗教性的自然冥想,個體在無限的自然麵前的沉思與孤獨。 同時,曆史繪畫(History Painting)並未消亡,但其敘事重心發生瞭轉移。曆史不再僅僅是道德教化的工具,而是民族身份構建的載體。英國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如特納(J.M.W. Turner)對光綫和氛圍的極緻探索,以及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對本土田園風光的精準描繪,體現瞭對國傢精神和地理環境的深切依戀。我們還將探討德國的“拿撒勒派”等復興古典和早期基督教藝術的運動,作為對當代世俗化的反撥。 第三部分:現實的審視與現代的萌芽(約1848-1870) 1848年的革命浪潮是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浪漫主義理想的破滅,以及對“純粹藝術”的反思。藝術的焦點開始從宏大敘事和理想化的曆史轉嚮日常經驗和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 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現實主義(Realism)的興起。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宣言——“我隻畫我能看到的東西”——如何挑戰瞭學院派的等級製度?《奧南的葬禮》等作品如何通過對卑微主題的巨幅處理,將政治和社會批判隱藏於日常錶象之下? 同時,在法國的鄉村和巴比鬆畫派(Barbizon School)那裏,藝術傢們開始將自然視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而非僅僅是人物的背景。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對農民勞作的尊重與描繪,構成瞭對工業化進程中城市異化的間接批判。 在對現代性的探索上,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的角色至關重要。他以一種冷漠、疏離的筆觸,解構瞭傳統題材,特彆是對裸體女性的描繪,直接挑戰瞭觀眾的道德和審美預期。他的作品是觀看方式的革命,標誌著藝術正式脫離瞭對古典傳統的直接依賴,為印象主義的誕生奠定瞭結構性基礎。 第四部分:媒介的實驗與感知的拓寬 本部分關注19世紀中葉新興的藝術媒介和觀念的轉變。攝影術的齣現,對繪畫的“再現”功能構成瞭顛覆性的挑戰,迫使畫傢重新定義繪畫的本質價值。我們探討瞭早期攝影(如達蓋爾、塔爾博特)如何迅速被應用於藝術、科學和新聞報道,並分析瞭藝術傢對攝影術的復雜態度——從抵製到藉鑒。 此外,本書還考察瞭19世紀中葉歐洲裝飾藝術與設計運動的復興,如英國的“藝術與工藝運動”,它試圖在快速工業化生産的背景下,恢復對手工價值和藝術與生活統一性的追求。 總結與展望 《重塑的風景》旨在揭示,19世紀的歐洲藝術並非一條單嚮的、進步的綫性發展軌跡,而是在古典的遺産、浪漫的激情、現實的壓力和現代的萌芽之間反復拉扯、激烈辯論的復雜場域。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築和新興媒介的交叉研究,本書展現瞭藝術傢們如何在劇變的時代中,努力捕捉、錶達並最終重塑他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它為理解當代藝術的諸多睏境與可能,提供瞭堅實的曆史語境。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三段)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感”的把握。晚明作為一個充滿變動與張力的時代,其藝術的爆發力與矛盾性是難以言喻的。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之視為明末衰落的前奏,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奇點”。通過對特定藝術門類的個案研究,比如早期文人園林設計理念的轉變,或是版畫技術如何推動瞭知識的普及,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新舊觀念的激烈碰撞。敘事節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時而放慢速度,細緻入微地解讀一幅作品的筆墨技巧,時而又陡然加快,將讀者置於曆史洪流之中,感受時代變革的急促。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讓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讓人欲罷不能。它沒有給我任何說教感,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梭於曆史的迷宮,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

評分

(第五段)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品,與書中的內容相得益彰。它似乎在無聲地宣告,研究晚明藝術,本身就應該是一件注重細節和整體美感的事情。翻開書頁,那種紙張的質感、墨色的呈現,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成果的尊重。在內容上,作者對藝術批評史的梳理尤其精彩。晚明時期,批評傢的話語權空前高漲,他們對藝術的定調往往影響深遠。書中細緻地對比瞭不同批評傢的觀點及其背後的立場,揭示瞭藝術評論如何成為一種權力運作的工具。這種對文化權力運作機製的深挖,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藝術史論著,具備瞭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視野。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閱讀愉悅感和思想深度的佳作,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明代社會文化變遷的認知。

評分

(第一段)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晚明藝術史的力作,感受頗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那個時代藝術生態的描摹栩栩如生。尤其是對當時文人階層審美趣味變遷的剖析,簡直是一場精彩的智力探險。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趣味”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僅僅關乎藝術風格的演變,更摺射齣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乃至於士人內心世界的微妙波動。書中對若乾重要藝術傢的生平與創作軌跡的梳理,並非簡單的傳記敘述,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多維度解讀。比如,對某些畫派在江南與京畿地區傳播路徑的比較研究,就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和敏銳的地域文化敏感度。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親曆瞭那些煙雨迷濛的江南畫舫,耳畔迴響著文人雅集的清談之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極其寶貴的。這本書成功地將枯燥的藝術史研究,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考古。

評分

(第二段)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既保持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充滿瞭文學性的光輝。作者擅長運用富有畫麵感的語言來描述那些復雜的藝術現象,避免瞭傳統學術著作常有的晦澀難懂。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民間”與“宮廷”藝術相互滲透的論述印象深刻。以往的許多研究往往將兩者割裂開來,但本書清晰地展示瞭晚明時期,商業的繁榮如何催生瞭更加多元化的藝術需求,使得所謂的“高雅”藝術也染上瞭世俗的色彩。這種宏觀的視野和對細節的精準捕捉,讓整個晚明藝術圖景立體起來。讀完後,我對於如何看待藝術史中的“精英化”傾嚮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社會權力、審美權力如何相互作用的精彩案例分析。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那個時代文化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和終點。

評分

(第四段)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相當驚人的。其中對於若乾重要的藝術理論和思潮的梳理,展現齣作者深厚的西方藝術史理論功底,並能巧妙地將其融匯於中國本土的語境之中。例如,書中對“風格的斷裂與連續”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限於形式分析,更深入到哲學層麵,追問藝術創作的內在驅動力究竟是什麼。對於習慣瞭傳統史料編纂方式的讀者來說,初讀時可能會對這種跨學科的討論感到一絲挑戰,但堅持讀下去,就會發現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學術對話。作者對於一手文獻的引用和考據工作,也做得極其紮實可靠,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翻閱的“閑書”,它要求讀者帶著思考和專注去對待,但所獲得的迴報絕對是超值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