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汉语史学家 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

执着的汉语史学家 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寒冰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史
  • 法语
  • 语言学
  • 语法学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阿兰·贝罗贝
  • 中国语言
  • 学术著作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7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执着的汉语史学家: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是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中的一本,是了解北大的非常有意义的读物。

内容简介

  1944年,贝罗贝出身在波尔多市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在那里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1972年入职法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73年,贝罗贝教授作为法国一批交换生来华留学,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院,1974~197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回国之后,除了继续自己学术研究之外,贝罗贝教授还给包括总统在内的法国领导人作过翻译。但是,贝罗贝教授喜欢的还是研究汉语的语法历史演变,在这方面做了突出的成就。贝罗贝教授的人生经历虽然不是充满坎坷,也没有大起大落,但丰富多彩并偶有曲折,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作者简介

  孔寒冰,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东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东欧史》《中罗两国的桥梁——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和汉学家萨安娜口述》等二十余部。

目录

001 | 引 言
006 | 一 从波尔多到北京
015 | 二 在燕园读书的日子
026 | 三 法中领导人的“兼职翻译”
029 | 四 我的学术人生
048 | 五 贝罗贝教授的学术成就
058 | 六 贝罗贝教授65岁生日聚会上的贺词
062 | 七 欢迎贝罗贝教授的致辞
065 | 八 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之一
080 | 九 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之二
093 | 十 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
114 | 十一 汉语的语法演变——论语法化
148 | 十二 语义演变理论与语义演变和句法演变研究
196 | 十三 汉语方位词的历时和类型学考察
221 | 十四 近代早期闽南话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历史探讨
240 | 十五 二十世纪以前欧洲汉语语法学研究状况
259 | 致 谢
《执着的汉语史学家——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 序章:东方学的一抹法国蓝 当人们提及中国语言研究的宏伟版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浸润东方沃土的学者,抑或是身处中国本土的语言巨擘。然而,在遥远的西方大陆,亦有一位外国学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近乎执着的精神,在中国汉语语法史的研究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便是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 《执着的汉语史学家——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并非一本简单的学术传记,它更像是一扇窗,引领读者走进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语言文明的深深迷恋,窥探其心路历程,理解其学术追求的独特视角。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由他人撰写,而是以阿兰·贝罗贝教授的口述为基础,将他一生积累的学术思考、田野调查的鲜活经历、以及对汉语语法演变的深刻洞见,以一种近乎自传的形式娓娓道来。这使得本书充满了第一人称的真挚与坦诚,少了隔靴搔痒的客观分析,多了直抵灵魂的感悟与碰撞。 第一部分:初识东方,语言的召唤 阿兰·贝罗贝教授的汉语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本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回到他年轻的时代,描绘一个对古老东方文明充满好奇的法国青年,是如何被汉语那独具魅力的韵律和结构所吸引。这段经历,将细致地勾勒出他最初接触汉语时的困惑与着迷,从零开始学习,克服语音、文字上的重重障碍,乃至被一种全新思维方式所震撼。 书中会详细记录他第一次踏足中国的场景,那些异域的风情、陌生的人文,以及汉语在日常交流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都将成为他学术探索的最初火种。他如何看待中国古籍中的词汇用法?他对当时中国口语的观察有何独到之处?这些早期萌芽的学术兴趣,如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指向了更深层次的汉语语法演变研究? 贝罗贝教授的口述,将让我们看到,语言学习本身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入,一种思维的转变。他对汉语的初次接触,绝不仅仅停留在音、形、义的层面,而是试图触及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文化密码。本书将聚焦于这些早期经历,展现一位外国学者是如何突破文化隔阂,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解读中国语言的。 第二部分:语法迷宫,解构与重塑 汉语语法的复杂性,早已被无数研究者所认知。然而,对于一位以外语为母语的学者而言,汉语的无声词、虚词、语序等特性,无疑是更具挑战性的谜题。本书将重点呈现阿兰·贝罗贝教授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所付出的心血。 他并非简单地将欧洲语言的语法框架套用到汉语上,而是以一种“解构”的态度,试图还原汉语自身的逻辑。书中将具体探讨他如何分析汉语句子的结构,如何理解“把”字句、“被”字句等独特的句式,以及他对动词的时态、体貌,名词的数、性等概念在汉语中的处理方式的思考。 贝罗贝教授的口述,将引我们深入到汉语语法研究的“手术室”。他可能会详细讲述他如何运用历史文献、方言样本,甚至古籍中的特殊用例,来追溯某个语法现象的起源与演变。他对某些传统语法解释的质疑,对某些被忽视的语言现象的关注,都将是本书极具价值的内容。 例如,他对汉语助词的研究,可能会涉及“了”、“着”、“过”等助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如何标记动作的不同阶段。他对汉语否定表达的研究,或许会深入到“不”、“没”、“勿”等否定词的演变历史和使用场景。本书将呈现的,是他如何一层一层剥开汉语语法的表象,触及其内在的演化逻辑。 第三部分:历史的脉络,语法的变迁 “历史”是本书的核心关键词之一。阿兰·贝罗贝教授并非只关注当下,他深知,理解汉语的现状,必须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本书将详细阐述他如何将汉语语法研究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 他会如何解读先秦时期的汉语语法特点?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融合的看法是什么?他对宋元白话的语法特征有何观察?他对明清小说中的口语化表达又有怎样的分析?贝罗贝教授的口述,将带我们穿越不同的历史时期,感受汉语语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 书中可能会涉及他如何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语法现象,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联系起来。他或许会探讨,某个语法规则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固定,又或是如何被新的用法所取代。他对“古白话”和“文言”在语法上的异同,对不同时期官话和方言对汉语标准语形成的影响,都可能进行深入的论述。 这种历史的视角,使得贝罗贝教授的汉语语法研究,不再是枯燥的符号游戏,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气息。他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向读者展现,汉语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流淌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发展,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模样。 第四部分:田野的足迹,方言的智慧 一个真正的语言研究者,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书斋。阿兰·贝罗贝教授对汉语的热爱,也体现在他对中国各地方言的关注与研究上。本书将展现他作为一位“执着的汉语史学家”,是如何走出书斋,深入到中国各地,倾听不同方言的声音,捕捉语言发展的鲜活证据。 他会如何记录和分析不同方言的语法特点?他对某些方言中保留的古老语法现象有何发现?他如何看待方言在汉语语法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方言研究的经历,将为本书增添丰富的实践色彩。 贝罗贝教授的口述,将带领我们一同踏上他的田野调查之路。他或许会讲述他在某个偏远山村,如何与当地居民交流,如何记录他们独特的说话方式。他可能还会描述,他是如何运用录音、笔记等方式,系统地收集方言资料。 这些方言研究的成果,不仅仅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发现,更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珍视。他从中可能发现了某些语法现象,在书面语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却依然鲜活。他或许会从中推导出,汉语语法演变的某些关键节点,或者是一些被主流学术界忽略的“地下”演变路径。 第五部分:对话与传承,思想的火花 《执着的汉语史学家——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并非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它也蕴含着贝罗贝教授与其他学者,以及他所传承的思想。 本书可能会穿插他与其他著名汉语研究者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他如何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观点是如何受到其他学者的影响,又如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启发? 同时,本书也将展现他作为一位教育者的角色。他如何培养下一代汉语研究者?他的教学理念是什么?他对中国语言研究的未来有何展望? 贝罗贝教授的口述,将传递出一种“对话”与“传承”的精神。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致力于将自己的学术财富传递下去。他对年轻一代学者的期望,对汉语研究未来发展的思考,都将是本书极具启发性的内容。 终章:不灭的探求,语言的永恒 阿兰·贝罗贝教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执着”与“热爱”的故事。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却对中国汉语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成果,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汉语提供了新的维度。 本书的结尾,将是对贝罗贝教授学术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中国语言文明的再次礼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追求,能够跨越国界、超越文化,触及人类共通的智慧与理性。 《执着的汉语史学家——法国著名汉语语法学家阿兰·贝罗贝教授口述》是一本充满智慧、真诚与激情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位外国学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中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理解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史,更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流、学术精神传承的感人篇章。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语法,更能从中获得关于学习、研究、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宝贵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尽管主题是严肃的汉语历史和语法研究,但作者(或者说是口述者本人)的讲述方式却充满了人情味和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魅力。我发现自己竟然能一口气读下去,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拖沓感。尤其是一些关于早期汉语文献考证的心路历程,那种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学术侦探般的体验,被描述得跌宕起伏,极富戏剧张力。这种将复杂的学术探索过程生活化的叙述技巧,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领略到一位顶尖学者是如何思考和建构知识体系的。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对旧有理论的颠覆与重建,都让人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非常引人入胜,远超我预期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的集成能力。它仿佛是一个精心组织的知识宝库,不仅仅聚焦于主要的文字演变脉络,还巧妙地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区域方言资料和历史社会背景的描述。每当涉及到某个语法现象的起源追溯时,作者总能迅速地调动起跨越数个朝代的文献证据链条,条理清晰,论证有力,令人信服。这种将宏大的历史观与微观的语言结构分析完美结合的能力,是真正的大师手笔。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生长的知识体系,读完后,我对汉语的“活态史”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知,感觉过去许多碎片化的学习瞬间被串联起来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绝对是顶级的,光是拿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印刷出来的文字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汉语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收录的那些历史照片和手稿的复印件,清晰度和细节保留得令人惊叹,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看得出来,编辑团队在校对和图文处理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对于我们这些老派的阅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亮丽的风景线。翻开扉页,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者的严谨便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敬畏。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口述史简直是一部关于“学术人生”的史诗。它不仅仅记录了汉语语法的演变,更深刻地描摹了一位学者对真理的近乎虔诚的追逐。书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语言本身近乎于痴迷的热爱,以及在面对学术困境时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这种精神力量远比具体的语法规则更有感染力。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学术成就,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潜和对未知世界的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驱使下的不懈探索。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强烈的鼓舞,去以更认真、更执着的态度对待我所热爱的领域。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刻感受到一种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学术对话的张力。阿兰·贝罗教授的视角,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研究东方语言的西方学者,提供了极其独特和具有启发性的观察角度。他对于汉语的某些结构特点的提问,往往是局内人习以为常却未曾深究的,恰恰是这种“外来”的好奇心和严谨的逻辑,促使他对一些基础概念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重新审视。这种‘他者’的视角,为我们本土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好的反思契机。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功能转换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在不同语境下的词义漂移的考察,显示出一种极为扎实的比较语言学功底。这不是简单的翻译或介绍,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对话,对拓宽研究思路非常有裨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