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鲍希福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拳法
  • 传统武术
  • 武学
  • 技击
  • 养生
  • 历史
  • 文化
  • 兵器
  • 心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21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8500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习录》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和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学说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影响力辐射海内外,梁启超、孙中山、钱穆、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均对其推崇备至。

国学巨擘钱穆更直言“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鲍希福参校南本、宋本、朱本、陈本等多种版本对《传习录》进行校注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全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卷是王阳明教学问答语录;中卷共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则为王阳明晚年思想的论述,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入门读物。

本书是国内较早一批译注《传习录》的经典作品,2018年全新修订。由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鲍希福参校南本、宋本、朱本、陈本等多种版本对《传习录》进行校注,修订差错、溯本清源;内容翔实,旁征博引;不仅逐字逐句详细翻译了传习录原文,更标明了出现在文章中的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区分与查阅,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帮助读者理解,是学习心学理论和王阳明思想的诚意之作。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代表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王阳明全集》等。

鲍希福,(1962—),湖北兴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BA,武汉大学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师从著名学者任继愈。著有《怎样超凡入圣》、《三教本心》等。参与编写《中国文化大典》、《中国佛教文化大观》等。发表有《简论刘宗周的心性思想》、《陆九渊与禅学》、《张拭朱熹论心性》、《试论陆九渊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思想》等论文。


目录

导言
上卷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另一封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徐爱①录

先生②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④,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⑤,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认为《大学》中有关格物的解释应以旧本为准,即朱熹等儒学大家所说的误本。我刚听到这一主张时十分震惊,继而产生怀疑,再后来,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比较,就正于先生。最后,我才明白,先生的主张就像水性寒、火性热一样,即使百世以后的圣人也绝不会再有任何疑问。先生天资聪睿,但性情和蔼,待人坦诚,平常不修边幅。在早年,他性格豪迈不羁,曾热衷于吟诗作文,广泛阅读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因此,人们刚听到他的主张时,都认为是标新立异之论,不予理睬、不予深究。殊不知,在贬居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在艰难处境中涵养性情,“惟精惟一”的功夫已进入了圣贤之列,达到了绝对中正的境地。我朝夕受先生教诲,发现先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容易,深入钻研就会觉得它非常崇高;看起来好像很粗疏,深入探求就会觉得它精细入微;刚接触它好像很浅近,实践落实就会感到路无止境。十几年来,我竟没有摸到它的一点边。然而,如今很多学者,有的与先生仅一面之交,有的连一面之交也没有,有的怀着轻视、愤激的心情,就想在立谈之间,依据传闻来胡猜乱想,这又怎么能真正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学习的人们,往往得一而遗二,犹如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视了它能否日行千里的特性。所以,我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呈示诸位同志,以便考订纠正,不负先生的教育之恩。学生徐爱序。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曾任南京工部郎中。他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学生,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②先生即指王守仁,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③旧本指《礼记》中的《大学》,由东汉人郑玄(127—200)作注,唐代孔颖达(574—648)疏解。南宋朱熹认为《礼记》中的《大学》有错误,并改易了章句。在明代,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根据,而把郑注孔疏的《礼记·大学》称为旧本。可参看《十三经注疏》(清人阮元主持校刊的版本)中的《礼记·大学》与朱熹的《大学章句》。

④正德元年(1506)二月,刘瑾擅权,南京戴铣、薄彦徽等因谏忤旨下狱,王守仁上疏抗辩,但被关押到监狱,并被廷杖四十。正德二年(1507)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1510)升江西庐陵县知府,前后在贵州三年。龙场在贵州西北的万山之中,居民的文明程度很低,王守仁教他们筑土架木做房屋。

⑤见《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理学家认为这是尧、舜、禹一脉相传的“十六字心传”,王守仁的解释详后。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①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④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译文】

徐爱问:“《大学》第一章的‘在亲民’,朱子说应当作‘新民’,后面第二章的‘作新民’似乎可以作为他的依据。而先生认为应该按照旧本作‘亲民’,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与‘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么能作为‘在新民’的根据呢?‘作’和‘亲’相对应,但不是‘亲’的意思。后面讲‘治国平天下’的地方,都没有‘新’的意思。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都是‘亲’的意想。‘亲民’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互相亲近,舜就任命契做司徒,兢兢业业地推行五教以让他们亲近。《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括了教化、养育等内容,说‘新民’,意思就偏了。”

【注释】

①《大学》的分章依据朱熹《大学章句》。

②见《孟子·尽心上》。

③五教指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④见《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峻:大;平:安定;章:启发;万邦:诸侯国。

⑤见《论语·宪问》。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译文】

徐爱问:“(《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认为是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观点相反。”

先生说:“到事物中去求至善,这样把就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程度便是至善了。当然,至善并未脱离具体事物。朱子《大学章句》所讲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就是这一意思。”

【注释】

①见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①,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②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问:“至善只从人心上求,恐怕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心就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徐爱说:“比如事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中也有许多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吧!”

先生感慨地说:“这一观点欺世惑众很久了,一两句话岂能让人醒悟?现在仅就你的问题来谈谈。比如事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理;事君,不是从君王那里求得忠的理;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也不是要从朋友和百姓那里获得信与仁的理。孝、忠、信、仁都只在自己心中。心就是理。没有被私欲阻隔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在心外再加一分一毫。用这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表现在事父上自然会孝,表现在事君上自然能忠,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上就能信、能仁。只要在自己心上努力去人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您这么一说,我有所省悟。但旧说仍萦回胸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孝父的事,其中也有许多温清定省之类的细节,是否也应讲求呢?”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有一个轻重。重点是在自己心上去人欲存天理。如冬天保暖,也只是要尽我心的孝,不要有一毫人欲在其中。夏天避暑也只是要尽我心的孝,不要有一毫人欲在其中。讲求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若能毫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一个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着为父母御寒,也自然会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为父母避暑,也自然会去学习避暑的方法,冬暖夏凉是那诚孝的心借以表现的条目。然而,必须有了这诚孝的心,才会为父母去做冬暖夏凉这样的事。就好像一棵树,这诚孝的心是根,尽孝的许多细节就像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枝叶。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再去种根。《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一个深爱的心做根本,便自然会如此。”

【注释】

①《礼记·曲礼上》记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朝省。”后人简称为温清定省,即指冬天保暖,夏天避暑,早晚问安。

②见《礼记·祭义》。



《悟道集》 概述 《悟道集》是一部探讨人生真谛、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随笔。本书并非系统阐述某一宗派的教义,而是以一种自由、探索的姿态,从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人文典故中提炼出对生命、宇宙、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体悟。作者不拘泥于名相,不追求玄奥,而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自我觉醒与精神升华的旅程。全书洋溢着一种平和、豁达、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旨在帮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理解生命的价值,并活出真正的自我。 内容详述 卷一:觉照本心,明镜止水 本卷聚焦于“自我”的认知与安顿。作者开篇便从“觉”字切入,强调认识自我,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状态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烦恼皆源于对自我的误解与执着,我们常常被外在的评价、欲望所裹挟,而忘记了内心深处那份纯净与安然。 “镜之喻”:作者以明镜来比喻人心,认为人心本应清澈明净,能够如实映照万物。然而,尘埃(烦恼、杂念)的蒙蔽,使得我们无法看见真实的自我,也无法清晰地认识世界。如何拂去尘埃,保持内心的明净,是本卷的核心议题。这并非要我们变得冷漠无情,而是要学会区分“我”与“我的”,不让情绪、欲望、观念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 “无住的安心”:作者提出“无住”的概念,并非指漂泊无依,而是指心不滞于物,不为得失所扰,不为过去所缚,不为未来所忧。当心能够自由来去,不执着于任何一处,便能获得真正的安宁。这种“无住”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是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超然,一份从容。 “反求诸己”:作者反复强调向内探索的重要性。当遇到困惑、冲突时,不应向外求助,而是应该将目光转向内心,审视自己的念头、行为是否合乎真理。他认为,外在的解决之道往往是暂时的,只有从根本上调整内心的认知,才能获得持久的平和。 “情绪的潮汐”:本卷也深入探讨了情绪的本质。作者认为情绪如同潮汐,有起有落,是自然现象。关键在于不被情绪淹没,不让情绪左右判断和行为。学会观察情绪的来去,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不被其奴役。 卷二:人事洞明,融通万象 在安顿好内心之后,本卷将视角转向与人、与事、与社会的互动。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内省,更在于如何以一种圆融、达观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应对世事变化。 “待人如镜”:呼应卷一的“镜之喻”,作者提出待人亦应如镜。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不虚伪,不谄媚,也不恶意揣测。同时,也要如实地映照出他人的本真,不带偏见,不加评判。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与难处,是融洽人际关系的关键。 “事功与心功”:作者区分了“事功”与“心功”。事功是指外在的成就,而心功则是内心的修炼与提升。他并非否定事功的价值,而是强调心功的根本性。一个人若内心充满智慧与德行,其事功往往也能随之而至,且更加持久。反之,若只追求外在的声名利禄,而忽略内心的修养,则事功容易变得空洞,甚至带来更大的烦恼。 “随缘而不攀缘”:这是本卷的一个重要论点。作者主张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该来的让它来,该去的让它去,不强求,不执着。但“随缘”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在顺应中积极地展现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而“攀缘”则是贪婪地抓住一切,希望通过外力改变命运,往往适得其反。 “虚怀若谷”:作者推崇虚怀若谷的态度。对于他人的意见、批评,即使不认同,也要虚心倾听,不轻易否定。知识与智慧的积累,正是源于不断地学习与包容。一个固步自封、骄傲自大的人,永远无法进步。 卷三:天地同流,生生不息 本卷将视野进一步拓展至自然与宇宙,探讨生命的奥秘与存在的意义。作者以一种敬畏之心观察自然,从中体悟生命的普遍法则。 “自然之师”:作者将自然视为最伟大的导师。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鼓励读者走出书斋,亲近自然,从自然的生生不息、四季更迭中领悟生命的循环与无常。自然的和谐与秩序,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纷繁事务的启示。 “大道至简”:作者认为,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似复杂,实则简洁明了。道,并非深不可测的玄学,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去除内心的妄想与偏执,便能看见那份简单而深刻的真理。 “生死无碍”:面对生命的终结,作者提倡一种达观的态度。他认为,生死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如同日升日落,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不应畏惧死亡,而应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将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意义。 “万物一体”:本卷最后落脚于“万物一体”的观念。作者认为,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理解并实践“万物一体”,便能生发出慈悲之心,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从而实现与宇宙的和谐共处。 本书特色 《悟道集》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艰深的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辞藻。作者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事深刻独到的见解。他所阐述的道理,既有普适性,又充满个人化的感悟,读来亲切而有启发。 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悟。它提供的是一把钥匙,帮助读者打开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大门。阅读《悟道集》,如同与一位智者同行,在宁静的时光里,发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珍贵之处,找到安顿身心的力量,活出更加充实、自在的人生。它是一本适合在任何心境下阅读的书,无论是在迷茫时寻求指引,还是在平静时品味生活,都能从中获得滋养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强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毫不吝啬地将角色内心的挣扎、喜悦、痛苦和抉择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同身受,甚至会替书中人感到揪心或欢欣。尤其是几处高潮部分的描写,简直可以用“催人泪下”来形容,笔力之雄厚,情感之真挚,令人动容。不同于那些刻意煽情的作品,这里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来得自然而然,是人物性格和命运推动的结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关系和选择,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内心风暴,但洗涤过后,却是无比的清澈和释然。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几条看似无关的故事线索最终汇聚到一起,展现出一幅宏大而又精妙的图景。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篇幅不短,但全书的节奏控制得极佳,没有丝毫的冗余感,每一段文字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情节设置上的高明之处,总能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新的信息,让人拍案叫绝。读完最后一页,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及对作者布局之精妙的由衷赞叹,久久不能平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起来有一种古朴而又清新的气息。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入木三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世事人情的深刻理解。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成长轨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场景时的细腻笔触,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富有哲理的对白,它们不经意间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总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下一个转折点。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评分

从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上乘之作。它不仅仅满足了故事性,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很多关于存在、选择与意义的哲学性探讨,但这些思考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叙事之中,毫无说教的生硬感。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为克制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宏大的命题。我欣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哲学。书中一些对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极大的智慧,值得反复揣摩和引用。它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人性、历史乃至宇宙的运行规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加谦卑的敬畏之心。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阅读者格局的书。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的语言风格所“迷惑”,它不像当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慢阅读”。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的雅致,但又绝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用文字雕刻出了一座座鲜活的场景和有血有肉的人物。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宁静的旅程,沿途的风景不断变化,每一次驻足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它教会了我用更慢、更沉静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