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 著,高敬 译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传习录
  • 明朝
  • 哲学
  • 思想
  • 历史
  • 传记
  • 儒家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15017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30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2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和儒学大师,王阳明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皆居绝顶。《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和中国哲学的经典作品。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在明隆庆六年刻本的基本上点校整理,使传习录原文完整呈现,为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目录

前言
旧序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

精彩书摘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
  五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六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工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①,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②。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工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

前言/序言

  《传习录》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代表作,是一部王阳明讲学、论学的集子,由他的弟子辑录成书。《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朱子《论语集注》日:“‘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知之于己。”意谓“传”是老师传授下来的东西,“习”则是把从老师那里接受到的“传”熟习起来。《传习录》之名,即得之于此。《传习录》之于王阳明,犹如《论语》之于孔子,凝聚着他们一生思想的精华。
  《传习录》成书近五百年来,流布中外,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等要旨,至今仍然闪耀着不朽的思想光辉。王阳明是中国儒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代表了中国儒学自宋代朱子学之后,所达到的又一高峰,《传习录》则是王学精华之所在。迄今为止,王学在汉语文化圈乃至世界范围内,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学大师钱穆曾开列中国人修养之“人人所必读”的七部书,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可见《传习录》之崇高地位。我们点校、注释这本《王阳明先生传习录》,目的就是为了弘扬王学的重要思想,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传习录》的作者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谥号文成,世称阳明先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王阳明少年时期就立志“读书为圣贤”,一生勤学苦思、笃行灵悟,一方面建立了出类拔萃的事功业绩,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自宋代陆九渊以来的心学学说,被后世誉为达到“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境界的人。
  五百年来,王阳明的学说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明末名臣刘宗周、施邦曜,思想家黄宗羲等人,都是研读《传习录》等王学著作,从而追求传统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功勋业绩和思想学术足彰后世的仁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等致力于中国富强的志士,也都从《传习录》中得到过思想养分。王学在明末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幕府时代与古学、朱子学鼎足而三的重要思想流派,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均为日本王学的传人。如西乡隆盛曾摘录《传习录》百余条,奉为金科玉律,随身携带,时时体悟,自承“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传习录》从初刻到最终成书,前后经历了55年。正德十三年(1518),阳明门人薛侃将自己和同门徐爱、陆澄所录共129条,刻于江西虔州(今赣州),是为初刻《传习录》,也是“传习录”之名首次行之于世。嘉靖三年(1524),阳明门人、时任绍兴知府的南大吉以初刻《传习录》为上册,以阳明的《论学书》9篇为下册,让其弟南逢吉刊刻于越(今绍兴),是为续刻《传习录》。嘉靖七年(1529年1月9日),阳明去世后,门人钱德洪与王畿在奔丧途中,讣告同门,约定三年时间收录阳明遗言。但是,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阳明门人曾才汉在得到钱德洪手稿后,又增补进其余一些内容,以《遗言》为名刊刻荆(今湖北江陵)。对这个版本,钱德洪认为“采录未精”,乃经过删削,以《传习续录》为名,刊刻于宁国(今安徽)水西精舍。嘉靖三十五年(1556),钱德洪讲学湖北蕲春,在同门沈思畏劝说下,对《传习续录》进行修订,并把续刻《传习录》改为问答语,刊刻于湖北黄梅崇正书院。这就是今传本《传习录》三卷最早的形态。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在浙江刊刻《王文成公全书》,约请钱德洪把阳明生前所编《朱子晚年定论》附录在《传习录》下卷之后,将《传习录》三卷及其附录作为《王文成公全书》的前三卷。这个版本,就是今本《传习录》的定本,即隆庆六年本。
  本书之所以采取大字本的形式,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研习和批注。“大字本”作为一种出版形式,在出版史上是有先例的。如1964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中宣部关于组织高级干部学习的报告上批示,指示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出版30种供高级干部学习的书,并要求采取“大字、线装、分册”的形式。不久,这30种“大字本”经典著作出版,对推动领导干部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在毛泽东晚年(1972—1975),他还曾指示印刷了一批经过注释的大字本古籍。现在,这些大字本古籍已经成为难得的珍贵版本。
  本书是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中所载的《传习录》为底本点校、注释的。鉴于《传习录》文本多为对话体,文字比较浅易,因此在注释的时候,主要对文中一些典故、引用文句的出处以及一些生僻字进行了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习录》的要旨。对于一般读者能够理解的表述,则未进行注释。
静水流深:一个精神的足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跨越时空,照亮后人的求索之路。王阳明,这位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格局。 “阳明心学”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在对儒家经典反复体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逐渐成熟的。其核心思想,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顿心灵,如何在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本书《静水流深:一个精神的足迹》并非对王阳明先生《传习录》的直接解读,也非对其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我们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体察这位伟大灵魂的闪光之处,去探寻其思想体系的生成土壤,去理解其“知行合一”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意义。 一、 时势之潮与阳明之思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内有党争倾轧,外有边患频仍,社会上下弥漫着一股浮躁与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程朱理学虽然占据主导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流于空疏,未能有效解决现实的困境。而王阳明,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并开始了他对“道”的独特求索。 本书将首先梳理王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思想动态,以及程朱理学所面临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王阳明是如何在传统的儒家思想框架下,注入新的活力,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等颠覆性的观念。这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儒家精神内核的重拾与升华,是对“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主体性定位的深刻反思。 二、 良知之光:照亮内心宇宙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基石。它并非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 innate 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王阳明认为,这种良知如明镜般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常被私欲和外物蒙蔽。一旦我们能够“致”——即显露、扩充、发扬——这种良知,就能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致良知”的内涵,分析其与儒家“仁”的思想的关联,以及其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意义。我们将讨论,如何在这种“不假外求”的智慧指引下,克服内心的犹豫和彷徨,做出符合天理的抉择。我们还会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案例,来佐证“致良知”在塑造人格、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力量。本书将强调,“致良知”并非一种玄虚的口号,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三、 知行合一:行动中的觉醒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另一核心命题,也是对其思想最直观的理解。“知”与“行”并非截然分离,而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的自觉;而任何“行”,都应以“知”为指导。 本书将详细阐述“知行合一”的深刻含义。我们将区分“已知”和“真知”,理解“真知”必然是“行”的起点。我们将探讨,为何许多人“知道”道理,却“做”不到,这背后的思想障碍是什么。然后,我们将以王阳明本人的军事生涯、为官经历以及其教育实践为例,生动展现“知行合一”如何在危机时刻拯救国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人生,如何在育人过程中点亮智慧。我们还将分析,“知行合一”对于当下社会各个领域,例如教育、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我们打破空谈,将理论付诸实践,在行动中不断检验和提升自我。 四、 致用之学:心学的落地生根 阳明心学并非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它更是“致用之学”,强调将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效用。王阳明本人,正是一位将儒家理想融入现实政治、军事、教育的实践者。 在本章中,我们将聚焦王阳明作为一位“全才”的另一面。我们将审视他在平定宸濠之乱、湖广剿匪等军事行动中的策略与胆识,分析其“以心为帅”的军事思想。我们将探讨他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以及他在处理政务时如何践行“致良知”。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了解他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创办书院、广收门徒,将心学思想广泛传播的功绩。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门人,如湛若水、陆王山等,将心学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五、 照见当下:心学的回响与启示 在一个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益焦虑的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重拾王阳明的心学?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阳明心学在当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我们将反思,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定力?“致良知”是否能帮助我们辨别真伪,抵制诱惑?“知行合一”是否能引导我们摆脱“拖延症”,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例如个人成长、社会责任、价值追求等方面,探讨阳明心学对当代人的启示。我们不回避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而是尝试用王阳明智慧的眼光去审视它们,从中汲取力量。本书旨在说明,王阳明先生的精神足迹,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模糊,反而如静水流深,历久弥新,依然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静水流深:一个精神的足迹》,期望通过对王阳明先生思想与实践的探索,不仅展现一位伟大灵魂的传奇,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并鼓励大家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践行“致良知”,实现“知行合一”,成为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传习录》就像是一场与圣贤的对话,尽管跨越了时空的阻隔,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真挚与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致良知”的论述。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良知”是一个很高远的概念,好像是圣人才拥有的东西。但阳明先生却告诉我们,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它就像一颗种子,埋藏在我们的心田深处,等待着被唤醒。关键在于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澄澈,不被外界的杂念所干扰,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遵循那份最本真的指引。 书中的一些对话和问答,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会想象自己就坐在阳明先生的旁边,听他如何解答弟子们的困惑。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的回答总是充满着生活气息,而且直指人心。他会用很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道理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他谈到“克己”,不是要我们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是要通过正念来引导和升华,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良知”的要求。这种“克己”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如何不随波逐流,真正做到“为自己而活”,《传习录》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

评分

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这本书,真的像是踏入了一片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森林。刚翻开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会不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满篇都是拗口的古文,让人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阳明先生的文字,虽然是古人所写,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不像某些哲学家那样,总是把简单的道理弄得复杂不堪,而是用一种非常朴素、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很多人都知道很多道理,但就是做不到。而阳明先生却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句话刚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细细品味,却发现里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他认为,真正的“知”不是停留在概念上的了解,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比如说,你知道孝顺父母是好的,但你却从不实际去关心父母,那你就真的“知道”孝顺了吗?阳明先生的观点,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也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认为的“知道”,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融入了我的生命,并转化为我的行动。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启迪。

评分

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的过程,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特别擅长思考的人,但我却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的语言并不生硬,反而带着一种温暖和亲切感,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我尤其对书中反复强调的“心即理”的观点印象深刻。这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总以为“理”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心之外的。但阳明先生却说,“心”就是“理”的本体,是“理”的根源。 这个观点让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消化和理解。它意味着,我们内心的主宰,我们的思想和意念,才是真正构成我们世界的基础。当我们能够纯净自己的内心,去除那些杂念和偏执,我们的“心”自然就能体悟到宇宙万物的“理”。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论断,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它鼓励我们要向内看,去探寻自己内心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答案。这种由外向内的转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不是因为世界太复杂,而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宁静,不够清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以为,真正的智慧是遥不可及的,是少数天才才能拥有的。但《传习录》却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智慧,其实就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阳明先生通过他平实而又深刻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玄妙的哲学道理,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被他关于“事上磨练”的理念所打动。 “事上磨练”,意味着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去谈论哲学,真正的智慧,需要在日常的事务中去实践和体会。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磨练”我们心性的机会。阳明先生鼓励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些“事”,并在其中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一直以来都有些害怕麻烦,总想找一条最省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传习录》告诉我,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那些最“麻烦”的事情之中。通过“事上磨练”,我们的心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我们的智慧才能真正地“发生”。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传习录》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静坐”和“省察”的修炼方法。阳明先生并非空谈理论,他提出的具体方法,都是可以切实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静坐,在我看来,就像是给我们的心灵做一次SPA,让我们从繁杂的思绪中抽离出来,回归内心的宁静。而“省察”,则是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一次复盘,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这种日复一日的自我反省,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纠正,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阳明先生强调,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本心是没有善恶的,但一旦有了意念的活动,善恶就产生了。而“省察”的目的,就是为了辨别这些意念的善恶,并选择遵循善的意念。这种对内心活动的细致洞察,以及对善的坚定追求,是提升我们道德品质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套内在的导航系统,能够更好地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