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档案

兰花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克·格里菲思 著,王晨,张敏,张璐 译
图书标签:
  • 兰花
  • 植物学
  • 园艺
  • 花卉
  • 养花
  • 兰科植物
  • 观赏植物
  • 植物图鉴
  • 花艺
  • 兰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68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兰花档案》是《画笔下的鸟类学》、《水果:一部图文史》、《花卉:一部图文史》、《蔷薇秘事》同系列图书。

兰花,一种具有神秘魅力的植物。东方的兰花优雅、安静、谦逊,如同谦谦君子形象; 而西方的兰花,在历史中饱含着欲望,被认为是昂贵的*侈品,游走于显贵之列,诱惑着人们克服艰难险阻去探寻它。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兰花委员会,从 1897 年至今委托画家们为在评比中获奖的兰花绘制漂亮的画作, 这些绝美的画作首次出版亮相于世,成为本书的*珍贵的“兰花档案”。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兰花馆精心收藏了独*无二的六千余幅兰花画像,本书从这些丰富的档案中精选了三百多幅插图,通过绝美的插图和富于启发性的文字,讲述了这些关于兰花的故事。


作者简介

马克·格里菲思是*重要的兰花专家之一。他是《新编皇家园艺词典》的编者,并因杰出的著作《皇家园艺学会手册·兰花卷》荣获园艺作家公会特别奖。格里菲思为多家杂志供稿,是《兰花评论》的编辑顾问,以及《泰晤士报》的园艺通讯。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本绝妙的著作!强烈推荐!”

——图书馆周刊

“看看这些美丽的画和花是怎样赏心悦目吧!”

——乔伊斯·斯图尔特 (世界兰花大会信托基金主席)


目录

1 序
7 来自荒野
99 获奖兰花
98 爱达兰属
102 细距兰属
108 气花兰属
110 武夷兰属
112 安古兰属
116 捧心兰属
120 豹斑兰属
122 蜘蛛兰属
124 万蛛兰属
126 千代兰属
130 长萼兰属
132 柏拉卡特兰属
134 柏拉蕾卡兰属
140 石豆兰属
142 虾脊兰属
146 飘唇兰属
150 卡特兰属
156 卷瓣兰属
160 兰属
166 杓兰属
168 萼足兰属
170 石斛属
174 萼距兰属
176 小龙兰属
180 哈默尔兰属
182 蕾丽兰属
184 蕾卡兰属
190 薄叶兰属
194 麦克莱伦兰属
196 尾萼兰属
200 长萼丽堇兰属
202 丽堇兰属
208 瘤唇兰属
214 齿文兰属
216 齿舌兰属
222 齿堇兰属
224 文达兰属
225 兜兰属
238 鹤顶兰属
243 蝴蝶兰属
258 美洲兜兰属
260 春黄兰属
264 豹皮兰属
266 火焰拟万代兰属
268 折叶兰属
270 索夫卡特兰属
276 索夫蕾丽兰属
280 贞嘉兰属
288 毛床兰属
292 万代兰属
302 万代鸟舌钴喙兰属
304 伍氏兰属
312 威尔逊兰属
322 轭瓣帕勃兰属
326 轭瓣兰属
343 人物小传
353 插图清单
365 索 引
389 致 谢

前言/序言

  序
  兰花如今已是大众熟知的花卉。无须过多介绍,它们曾经是珍稀难觅的植物,并且很难栽培养护。而现在每个种花人的窗边都能看到兰花的花朵,许多超市和园艺中心也有植株出售。许多兰花都是园艺行业制造出来的杂交种,售价适中。即便没有玻璃温室和保育温室,任何人也都可以种植它们——哪怕是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窗台上。
  自成立之初,皇家园艺学会就和兰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早在1830年代,学会位于奇西克的玻璃温室就开始收集并种植来自野外,尤其是来自热带低地和山区的优良物种。有些种类在奇西克长势良好,有些则因为栽培技术的限制引种失败。如今皇家园艺学会的所有花园都种有兰花原种和杂交种;尤其是在总是花团锦簇的威斯利花园。多年以来,许多兰花拥有了自己的水彩画,但这些绘画只有极少数得以公开出版——直到现在为止。
  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是,拥有专门知识的皇家园艺学会会员每年都会被任命参加各种委员会,委员们的职责之一就是评选摆在他们面前的植物并推荐获奖者。兰花委员会1889年成立,并且从那以来一直都很活跃,我们会在皇家园艺学会于伦敦和别处举办的各项花展,以及在英国各地举办的兰花专题花展上举办会议。
  1897年,兰花委员会决定为他们评选出的获奖兰花绘制水彩画作为记录。该传统至今仍在延续。皇家园艺学会的兰花馆精心收藏了独一无二的六千余幅兰花画像,而且兰花委员会在召开会议时仍然常常参考这些图画。或许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位画家内利耶·罗伯茨的作品,她为兰花委员会工作了五十多年。所有画作都精确得令人吃惊。
  皇家园艺学会还从彩版图书和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兰花植株和花朵的插图,包括上色素描和油画等。它们也是林德利图书馆宝贵财富的一部分。
  这本书从这些丰富的档案中精选了三百多幅插图。马克·格里菲思为这些图画配上了富于启发性的文字。皇家园艺学会收藏的兰花绘画现已出版供所有人欣赏,看看这些美丽的画和花是怎样赏心悦目吧。
  乔伊斯·斯图尔特
  世界兰花大会信托基金主席


《浮光掠影:一个家族的百年唏嘘》 内容提要: 《浮光掠影:一个家族的百年唏嘘》是一部气势恢宏、情感细腻的长篇家族史诗。它以时间为轴,跨越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后的现代,聚焦于江南望族——沈氏家族的兴衰沉浮。故事并非简单地描绘富贵荣华,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传统价值的坚守与崩塌,以及人性在剧变面前所展现出的复杂多面性。全书以富有诗意和历史厚重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群像,探讨了传承、背叛、爱与失落的永恒主题。 --- 第一部分:旧梦依稀——清末的荣光与暗流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十九世纪末的苏州城外,烟雨迷蒙的沈家园林“寄庐”。沈家是当地以丝绸和典当业起家的望族,家主沈怀德,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旧式文人,试图用固守的礼法来维系日益松动的家族结构。 沈怀德有两子:长子沈清远,沉稳内敛,被寄予厚望继承家业,却心系古典戏曲,对俗世名利抱持疏离;次子沈清和,精明强干,却性情乖张,对西方新学充满向往。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家族内部的张力。清远与出身书香门的大家闺秀林婉音的婚姻,是家族意志的结合,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婉音在寄庐中,以其卓越的才情和对传统美学的执着,成为旧时代女性的缩影。然而,随着外国商人的介入和新式工厂的兴起,沈家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始遭遇致命冲击。沈清和暗中与洋行接触,试图引入机器生产,这在家族内部引发了第一次深刻的危机。 核心冲突点: 传统手工业的没落与工业化的初期碰撞,以及清远对家族责任的逃避与清和对权力赤裸裸的渴望。书中细致描绘了苏州城巷弄间的风物人情,用细腻的文字捕捉了那个即将逝去的精致生活的最后余晖。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民国十年的洗礼 随着辛亥革命的号角吹响,沈家经历了初期的动荡。沈怀德坚持“闭门谢客”,试图用道德壁垒阻挡外部世界的侵袭,但家族的经济支柱已然动摇。 沈清远被迫接管衰败的丝绸庄,他以他艺术家的敏感和对品质的苛求,力图“以质取胜”,但资金链的断裂和官场的腐败,使得他的努力显得杯水车薪。他与婉音的感情在共同面对困境中得到了升华,他们开始理解彼此的局限与优点。 而沈清和则投身军阀混战的边缘,凭借其商业头脑,在军火和走私的灰色地带中迅速积累财富。他娶了一位新潮的交际花作为妻子,以示与家族的彻底决裂。 关键情节: 1920年代初期,一次重大的典当物失窃案,揭示了家族内部更深层次的背叛——原来清和的崛起并非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利用了清远的信任,使家族的抵押物落入他人之手。婉音凭借其对家族旧账的熟悉,在危机中力挽狂澜,保住了家族的最后一块体面。清远在这次事件后彻底醒悟,意识到仅靠风雅无法生存。 第三部分:烽火连天——乱世中的坚守与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家族成员被彻底分散。沈清远选择留在沦陷的苏州,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家族成员和一批忠心耿耿的旧仆,他将其部分资产秘密用于资助地下活动,从一个避世的文人,蜕变为一个默默的抵抗者。婉音则带着幼子沈昭文逃往大后方,在简陋的环境中,她利用过去积累的社会声望,组织难民救助工作。 沈清和因其与各方势力的联系,在乱世中反而如鱼得水,他似乎找到了一个能将所有资源整合并最大化利用的战场。然而,他的成功建立在不断的权衡与道德妥协之上,他开始怀疑自己追求的“强大”是否值得付出灵魂的代价。 情感高潮: 战争的残酷迫使沈家成员重新审视彼此的价值。清和曾试图利用其权力保护身陷险境的清远,但清远拒绝了这种带着屈辱的援助,两人在信念上的分歧达到顶峰。清远最终因保护一批珍贵古籍而身陷囹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第四部分:重塑与断裂——新中国的序幕 解放后,沈家迎来了新一轮的审视。沈清远牺牲的身份使得家族免于彻底的清算,但“资本家”的帽子依然沉重。沈昭文(清远的儿子),一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年轻人,带着父亲遗留下的文学天赋和对传统的敬畏,试图在新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放弃了接管商业的可能,选择成为一名历史研究者。 沈清和则经历了彻底的“改造”,他变卖了所有海外资产,试图以彻底的“新生”来洗刷过往。他与新社会的格格不入,使他成为一个游走在边缘的人物,他的财富成了烫手的山芋。 关键议题: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历史的继承”与“身份的重构”。昭文与他的姑姑,即清和的妻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两人都深知旧时代的精致与残酷,并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安放那些破碎的记忆。 第五部分:世纪之交——回归与和解的微光 时间跳跃至八十年代初。沈昭文已是小有名气的学者,他带着对父亲故居“寄庐”的记忆,开始修复家族的历史碎片。沈清和,年迈体衰,孑然一身,他带着一种近乎忏悔的心情,回到了苏州。 在夕阳下的寄庐中,昭文与清和的相遇,是全书最克制的冲突爆发点。没有歇斯底里的指责,只有岁月的沉淀。清和终于坦白了当年利用清远造成的损失,并将自己多年来秘密保留的一笔资金,托付给昭文,用于重建一座以清远命名的公益图书馆。 结局: 故事在一种略带伤感的“和解”中收束。沈氏家族的血脉仍在,但旧有的结构已彻底瓦解。昭文理解到,家族的真正遗产并非财富或地位,而是那些在历史巨变中,个体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选择。《浮光掠影》最终定格于一束照进老宅的光线,它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微小希望的捕捉。 全书特色: 本书以精密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将一个家族的兴衰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叙事手法穿插使用信件、日记片段以及旁白,营造出一种“不可靠的记忆”与“冷峻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对话感。作者注重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塑造,苏州园林、江南水乡的变迁,都成为推动情节和烘托情感的重要载体。全书语言典雅,富有张力,是一部对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深度思考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着实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真相的渴望与探寻。作者的叙事功力毋庸置疑,他巧妙地编织了一个多线索的复杂故事网,角色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张力与未知的变数。尤其是对于心理层面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蜕变。那种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的危机感,被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时不时地屏住呼吸。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个特定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深层驱动力的剖析,探讨了信念、背叛以及救赎的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设下的那些圈套和暗示,那种被引领着,却又时常感到自己被愚弄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过瘾了。情节的推进节奏感极强,高潮迭起,绝不拖沓,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像一个精准的钩子,拽着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步的发展。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老电影的重映版,那种带着时代厚重感的叙事风格,在当下快餐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它的节奏是舒缓中带着突变的,不像有些作品那样一上来就抛出炸点,而是像一位老练的棋手,先布局,稳扎稳打,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他的节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重要的信息和冲突,并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来展现的,而是通过人物一个眼神的闪躲,一次不经意的肢体语言,或者一段长时间的静默来传达。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张力,迫使读者必须用心去解读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每当角色陷入绝境时,那种无力感是如此真实,让人感同身受,甚至会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个境地,会做出何种选择。整体来看,它是一部需要沉淀和回味的佳作,初读的震撼过后,再细品,会有更多层次的感悟浮现。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情节驱动着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但这本书简直是个例外,我为了弄清楚某个关键人物的真实身份,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结构上的精巧设计。作者似乎在不同的时间线上来回穿梭,每一次切换都像是给已经混乱的局面又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新的涟漪。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太大,有些许费解,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主动去拼凑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碎片。每一次我以为自己抓住了主线时,作者总能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或是一段隐藏的独白,彻底颠覆我之前的判断。这种智力上的博弈,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风险的解谜游戏。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阐述得非常扎实,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背景构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为整个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情节,转化成一种流畅而又引人入胜的叙事流。我通常对涉及多重机构、错综复杂权力斗争的故事会感到头疼,但作者却能将这些元素处理得井井有条,人物关系图谱清晰可见,但复杂性并未因此削减。他似乎很擅长捕捉人性的灰色地带,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蛋,每个人物都带着自己的局限性和挣扎,他们的决定往往是基于保护自身或所爱之人的本能,这使得故事的道德探讨变得异常深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高潮场景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那种对环境声音、光线变化甚至气味捕捉的精准描述,将读者完全拉入了那个紧张的瞬间。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些零散的画面和某个角色的侧影,这证明了这本书在形象塑造上的成功,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本信息,成为了脑海中鲜活的记忆片段。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是比较保守的,毕竟市场上同类题材的作品已经非常多了,很难有新的突破口。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沉稳与锐利。它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冷峻美感,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精准的意象和克制的语言来构建场景,这种风格非常符合故事本身的调性。作者对环境的描摹,无论是具体的地理空间还是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氛围,都塑造得极其到位,让人几乎能闻到那种潮湿和尘土的气味。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故事悬念的同时,并没有牺牲角色的立体感。那些配角,即便戏份不多,也都有着自己清晰的动机和背景故事,使得整个世界观显得异常真实和丰满。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久久不能平复,那份震撼感不是来自于突如其来的反转,而是源于故事核心所揭示出的那种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永恒命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