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工藤隆 著,張正軍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化
  • 對歌
  • 和歌
  • 文學
  • 文化研究
  • 日本文學
  • 古典文學
  • 詩歌
  • 傳統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31902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971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6
字數:1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是大東文化大學名譽教授工藤隆幾十年來對中日對歌比較研究,特彆是中國少數民族對歌研究的集大成。作者根據20多年來對雲南、貴州、湖南少數民族的對歌調查,分析瞭日本古代的對歌記錄,研究瞭對歌研究的學術史,探討瞭“對歌”與“踏歌”的區彆及與喪葬的關係,把對歌研究推嚮瞭基於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的時代。書後收錄瞭長達1小時20分鍾的即興演唱的對歌實例。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對日本古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和文化人類學、音樂學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曾獲得日本歌謠學會第33屆誌田延義奬。

作者簡介

  工藤隆,1942年生,東京大學畢業,大東文化大學名譽教授,曾擔任日本亞洲民族文化學會首任會長。主要研究神話、對歌。1995年開始考察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對歌、神話,齣版瞭《中國少數民族對歌全調查》《白族對歌與日本古代文學》《中國四川省大涼山彝族創始神話》等學術著作共25部。

內頁插圖

目錄

序章探索對歌原形之路
1.對歌消失的原因
2.無須對歌的婚姻製度的普及與對歌的消失
3.對歌是“古代的古代”以來的風俗

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對歌資料
1.《常陸國風土記》築波郡
2.登築波嶺為耀歌會日作歌一首並短歌
3.《常陸國風土記》“香島郡”條的“童子女鬆原”傳說
4.《攝津國風土記逸文》
5.《肥前國風土記逸文》“杵島縣”條
6.《古事記》清寜天皇
7.《日本書紀》武烈天皇即位前紀

第二章 對歌論再考
1.本居宣長《古事記傳》的對歌論
2.在日本國內和文字資料中研究古代文學的局限性
3.從民俗資料看對歌論
4.村祭中的性解放被誤解為歌會特有的現象
5.神與少女的問答中沒有對歌的對等性
6.學術詞典對對歌的解釋沒有擺脫舊學說的束縛

第三章 對歌論的發展
1.20世紀後半葉開始對歌研究的轉嚮
2.土橋寬把長江流域少數民族納入研究視野
3.對歌文化圈、兄妹婚始祖神話文化圈與照葉樹林文化帶的重閤
4.學界開始發錶少數民族對歌的田野調查報告
5.學界開始齣現原汁原味的對歌記錄
6.白族對歌田野調查報告的發錶
7.現場的對歌記錄陸續齣版
8.擺脫囿於文獻和國境的古代文學研究

第四章 基於田野調查的對歌新論
1.從目的和錶達形式兩方麵看對歌
2.活動的目的什麼都行
3.大傢從很廣的地域範圍來參加歌會
4.對歌隻能在語言相同的民族內進行
5.固定一個麯調
6.定型的麯調與定型的歌詞並存
7.歌詞中有深厚的“歌技”
8.“歌技”的習得始於孩提時代
9.“推敲歌詞”是次要的
lO.男女的位置關係怎麼都行
11.沒有樂器也行
12.醉酒就不能持續對歌
13.對歌無須“性解放”
14.長江以南少數民族的對歌幾乎都是由五音、七音組閤而成的
15.理想的對歌遵守“戀愛程序”的順序
16.對歌中戀愛的各種場麵與萬葉戀歌相通
17.互稱“兄”“妹”的共性
18.“人眼”“人言”是對自己戀愛的聲援
19.對歌具有把男女引嚮結婚的製度性作用
20.對歌中的男女錶演瞭對等的關係
21.對歌同時存在著“親和性”和“鬥爭性”
22.原型生存型文化
23.現場的對歌的八個層次

第五章 “踏歌”與“歌垣”混用的時代
1.踏歌是渡來人帶來的外來歌舞
2.隋唐宮廷踏歌的傳入’
3.築波山對歌是公元前長江以南文化圈的一部分
4.大和傳統的歌舞與外來踏歌的融閤
5.作為宮中活動而固定下來的踏歌
6.踏歌是渡來係民族的象徵

第六章 喪葬與對歌——遊部、孀歌的問題
1.遊部是可接近遺骸的官職
2.野中、古市遍布天皇(大王)陵墓
3.遊部的工作
4.從土偶來推測葬禮
5.今城塚古墳的人物形象埴輪群
6.人物形象埴輪群是殯儀的再現嗎?
7.長江流域少數民族的葬禮與對歌
8.葬儀與耀歌、遊部
9.野中、古市的葬禮也有相當於“耀歌”的儀式嗎?
10.遊部融閤瞭彌生時代以來的傳統與道教咒術
11.“古記”對“遊部”記載的虛構性與不正確性
12.對歌是長江以南文化圈的産物,踏歌在七世紀直接傳入日本
13.戀歌文化傳統是值得自豪的世界文化遺産

附錄對歌【A】
參考文獻
後記
譯後記

前言/序言

  我開始關注對歌已有約50年的時間,如今迴顧這漫長的研究經曆,發現在我的對歌研究中決定性的轉摺點是1995年8月23日。當時我在中國雲南省劍川縣石寶山考察白族“活形態的對歌”,我采集到瞭後來命名為“對歌【A】”的對歌,在這組對歌中,年輕男女自發地唱瞭約1小時20分鍾的對歌,共123首。我當時受到瞭很大的文化衝擊。
  我懊惱完全不懂歌詞的意思,但能看懂大緻的氛圍,知道毫無造作的自然發生的對歌就在眼前進行著。親眼看見這一情景的那一瞬間,我仿佛身處夢境。既不知道對歌的歌詞大意,也不知道何時結束,這種黃金時間在流逝。①
  作為研究者,我撰寫的調查報告必須客觀事實,我雖知道“仿佛身處夢境”這種錶述有欠妥當,但還是不由自主地那麼寫瞭,可見當時的文化衝擊有多深。
  我後來知道西條勉對我文章的引用和評述,西條是日本古代文學研究者,他通過紮實地研讀文獻資料構建瞭對歌理論,他引用瞭“毫無造作的自然發生的對歌就在眼前進行著。親眼所見這一情景的那一瞬間,我仿佛身處夢境”,指齣“工藤撰寫瞭無數關於雲南考察的感人肺腑的調查報告,其中上麵引用的一句是特彆優美的樂章。”①我閱讀瞭西條的文章後受到鼓勵,心裏覺得在對歌研究中我既可以沉浸於接觸到“活形態對歌”時的感動,也可以把這種感動撰寫為學術性的、客觀的調查報告,兩者肯定互不乾擾。本書是把調查那種“活形態對歌”時所受到的文化衝擊、從中受到啓迪的新視角、基於以往文獻資料的研究這三者相結閤的對歌新論的嘗試。
  總的來說,迄今為止的對歌研究有兩個弱點,一是“對歌”的資料局限於8世紀的文獻資料,對在此之前自繩文、彌生時代以來數韆年中或許也在流傳的對歌原貌缺乏深入探討;二是即使有人試圖追溯8世紀以前的對歌,其參照的模型也是中世、近世、近代日本國內已經變質瞭的民俗活動,所以,那種對歌不外乎是後世的東西。而且,那些民俗活動幾乎都集中於日本國境之內,那種研究視野延誤瞭對長江流域(特彆是長江以南地區)對歌的田野調查,那裏的少數民族直到20世紀後半葉仍然廣泛地保留瞭比日本中世以後的對歌民俗更原始的對歌。
  誠然,我1995年在雲南省親眼見到“活形態的對歌”以前,也局限於前述的兩個弱點。但是,當“活形態的對歌”展現於眼前時,我身臨其境,一下子掙脫瞭那兩個弱點的羈絆,感到瞭“黃金時間在流逝”。
圖書簡介 追溯文明的脈絡:跨越歐亞大陸的古老智慧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那些看似孤立的文化區域之間,如何通過物質交換、技術傳播和思想碰撞,構建起一個相互影響的廣闊網絡。我們將把目光投嚮歐亞大陸的腹地,聚焦於那些在地理上相隔遙遠,但在文化發展軌跡上卻展現齣驚人相似性的文明實例。 本書將主要圍繞“中介地帶的流動性與適應性”這一核心命題展開。我們不再將世界視為由清晰界限劃分的獨立文化單元,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滲透和不斷重塑的復閤體。 第一部:沙漠絲綢上的低語——遊牧民族與綠洲帝國的互動史 本部分將細緻梳理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十世紀期間,中亞和近東地區復雜的政治與經濟版圖。 第一章:沙海的交通節點 重點分析粟特語商隊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的關鍵角色。粟特人不僅是絲綢、香料和貴金屬的搬運工,更是宗教(如摩尼教、景教)和技術(如造紙術的西傳)的攜帶者。我們將詳細考證在塔裏木盆地邊緣綠洲城市(如高昌、疏勒)中發現的文獻檔案,揭示其內部社會結構、信貸體係以及與周邊定居農耕帝國的稅收與安全協定。 第二章:農耕文明的防禦與藉鑒 考察唐帝國麵對北方遊牧民族(突厥、吐蕃)時的邊防策略,特彆是羈縻政策的演變。重點分析在渭河平原與漠北草原的交匯點上,軍事技術的雙嚮輸入——例如,漢代以來騎兵戰術的吸收與改進,以及中原冶鐵技術嚮草原深處的滲透。我們將通過考古發現的兵器形製對比,力證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軍事互動模式。 第三章:宗教的地理學 探討佛教東傳過程中,其信仰體係如何在不同文化載體上發生“在地化”的轉化。本書將聚焦於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形成及其對中國石窟藝術(如敦煌早期洞窟)的影響路徑,分析佛教文本在翻譯過程中所體現的文化選擇與哲學調適。 第二部:海洋的連接——南島語族的航行與貿易網絡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東方,探索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的早期貿易與遷徙。我們關注的不是大型帝國的擴張,而是小型、敏捷的航海社群如何建立起跨越數韆公裏的交流網絡。 第四章:獨木舟上的世界 深入研究南島語族的遷徙模式,重點關注他們如何利用季風和洋流,將農業技術(如芋頭、香蕉的傳播)和手工業特長(如復雜的編織技術、貝幣製作)帶到遙遠的馬達加斯加和復活節島。我們將參考語言學上對原始南島語的重建成果,以此作為技術和文化擴散的底層證據。 第五章:香料的吸引力 分析在公元初期,中國沿海與東南亞群島之間的早期海貿。重點考察“山越人”和“闍婆”等早期海上社群,他們在與漢代南海郡的互動中,如何成為連接中國本土需求與熱帶資源(如珍稀木材、香料)的關鍵環節。這些互動並非簡單的買賣,而是基於復雜的地方政治聯盟與資源壟斷。 第六章:鐵器時代的島嶼轉型 考察前王朝時期的東南亞島嶼社會,如何通過引進外部的冶鐵技術,實現社會階層的固化和權力中心的形成。我們將對比菲律賓的船形石棺與印度尼西亞的史前陶器,探討外來技術輸入如何觸發本土的社會革命,而非僅僅是簡單的替代。 第三部:內陸與邊緣的對話——技術與知識的隱秘通道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不常被宏大敘事提及的、介於兩大文明核心之間的“緩衝地帶”,這些區域是技術與知識進行“截留、改造與再輸齣”的實驗室。 第七章:高地的工程智慧 研究安第斯山脈與中原黃土高原在水利工程和梯田農業上的獨立發展及其異同。雖然地理相隔萬裏,但兩者都麵臨著陡峭地形和有限水源的挑戰。我們將對比印加的“奇帕”(Quipu)記事係統與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製度,分析它們在管理大規模勞動力和分配資源時的相似的邏輯結構,即使它們在形式上截然不同。 第八章:玻璃與色彩的秘密 探討早期玻璃製造技術的傳播路徑。我們將追溯鈉鈣玻璃配方從黎凡特地區擴散到印度河流域,再到中國的過程。重點分析中國本土工匠如何模仿並最終超越外來技術,發展齣獨特的低溫鉛鋇玻璃工藝,這體現瞭對外部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 第九章:曆法的共振 對比瑪雅文明與巴比倫/波斯文明在天文學觀測上的精確性。盡管雙方觀測手段和神學背景迥異,但他們對“迴歸年”的計算精度卻驚人地接近。本書認為,這種“共振”並非源於直接接觸,而是人類麵對共同的宇宙規律時,所能達到的理性極限的體現。 本書的結論將指齣,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綫,而是由無數條充滿岔路、交錯重疊的溪流匯聚而成。真正的曆史,存在於那些被忽略的中介、適應與轉化之中。通過對這些跨區域互動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人類麵對環境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與互聯性。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下可算有瞭一本能夠真正深入日本民間文化的書瞭!”我們對日本的認知,很多時候是基於一些比較錶象的、已經被符號化的文化元素,比如武士、藝伎、或者二戰後的經濟奇跡。但真正的日本,其深層的情感和文化脈絡,往往隱藏在那些更為樸實、更為生活化的實踐之中。而“對歌”,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種能夠直抵人心、觸及靈魂的文化形式。“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感覺。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定義“對歌”?它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還是包含瞭一種更為復雜的社會功能?“對歌文化圈”又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它是否意味著在日本存在著一個由歌聲所連接起來的、超越地域限製的文化共同體?我渴望看到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這個“對歌”的世界,例如,它會展示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通過“對歌”來錶達喜悅、悲傷、思念,以及如何通過歌聲來傳承曆史、維係傳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生動翔實的案例,讓我感受到日本人民的情感世界,理解他們如何通過這種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社群,並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種能夠真正理解日本國民性、民族精神的視角,而“對歌”這個概念,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猜測,“對歌”不僅僅是簡單的演唱,而可能是一種包含瞭日本民族獨特情感錶達方式、社會互動模式,甚至是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對歌”在日本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種宗教儀式的一部分嗎?還是民俗活動的關鍵環節?它在傢庭、社群、甚至是國傢層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詳細地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曆史時期“對歌”的形式、內容以及演變過程。例如,書中是否會分析“對歌”的音樂性,其鏇律、節奏、演唱技巧有何特色?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達的歌詞內容,是否反映瞭日本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他們對待自然、對待他人的態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由“對歌”構築起來的、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日本,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民族的情感世界和文化邏輯。

評分

當我注意到這本《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時,我立刻被它獨特的視角所吸引。我們對日本的瞭解,往往停留在一些已經被廣泛傳播的文化符號上,比如壽司、和服、或者俳句。然而,真正觸及到日本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和文化傳承的視角,卻相對較少。而“對歌”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恰恰指嚮瞭這樣一個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文化維度。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界定“對歌”的?它是一種特定形式的音樂,還是一種更廣泛的社會實踐?“對歌文化圈”又是指什麼?是地域性的,還是基於某種文化認同的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例證,展示“對歌”在日本不同地區、不同社群中的具體錶現形式,以及它們在當地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對歌”在節日慶典、農耕勞作、或者傢庭聚會中的具體運用?它如何成為人們錶達情感、傳遞信息、維係社群聯係的一種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生動、更加富有層次的日本,一個不僅僅由宏大的曆史事件或精英文化所構成,而是由無數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歌聲交織而成的、充滿活力的文化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我枯燥的學術研究中注入瞭一股清泉。我一直對日本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感覺隔瞭一層紗,難以深入其肌理。市麵上關於日本的書籍琳琅滿目,從曆史、藝術到社會風俗,似乎包羅萬象,卻很少有能觸及到那種微妙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基因。而這本書的標題“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就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對“對歌”這個概念感到十分好奇,它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充滿韻味的東方氣息。我猜想,這是一種日本獨有的、通過歌聲來交流、傳承、甚至維係社會關係的獨特方式。它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唱歌,更是一種包含瞭情感、智慧、曆史記憶的文化載體。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解讀“對歌”究竟是什麼,它起源於何時何地,又如何發展演變,並在日本社會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會分析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進行“對歌”?這些“對歌”的內容和形式又有什麼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歌謠,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比如它如何反映瞭日本人的集體意識、人際關係模式、甚至是審美情趣。我真的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日本,一種超越瞭錶象、直抵文化內核的理解方式。

評分

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我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終於有一本書願意去探討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細枝末節瞭。”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日本武士道、禪宗、或者動漫的宏大論述,但對於普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錶達和文化實踐,卻瞭解甚少。而“對歌”這個詞,在我看來,就指嚮瞭這樣一種更為貼近生活、更為本真的文化形態。“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這個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和神秘感。我很好奇,所謂的“對歌文化圈”,究竟是地理上的概念,還是文化上的聯係?它是否意味著在日本存在著一個由“對歌”所串聯起來的,超越瞭行政區劃的社群?書中會不會描繪齣這樣一個“對歌”的世界,裏麵的人們如何用歌聲來迴應彼此的喜怒哀樂,如何通過歌聲來傳承故事和經驗?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對歌”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勞動號子,或者是節日慶典上的歌謠,並對其進行細緻的分析,闡述它們在當地社會中的功能和意義。我想象中,這本書會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文化考察報告,它不會枯燥地堆砌理論,而是用鮮活的例子和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由歌聲構築的、充滿活力的日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