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明小宛堂本玉台新咏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明小宛堂本玉台新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陈] 徐陵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明代文学
  • 玉台新咏
  • 诗词
  • 古典文学
  • 小宛堂本
  • 珍本
  • 诗歌
  • 文学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3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74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容简介

  《玉台新咏》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由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共收汉至梁代共690首诗,以绮艳的宫体诗为主。明赵氏小宛堂覆宋刻本《玉台新咏》,向为书林名物。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修补本影印。明赵氏小宛堂刻《玉台新咏》初印本曾经涵芬楼旧藏,今藏国家图书馆。此次影印,即据该本原书扫描,又取国家图书馆另一藏本(索书号A01795,有佚名临清钱谦益跋)所存赵均跋文补于卷末,以飨广大读者。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玉臺新詠》是南朝陳代徐陵所編的一部詩歌選集,收録漢魏六朝一百餘位作家共六百七十餘篇作品[1],分爲十卷:第一卷爲樂府詩,第二卷至第八卷爲五言詩,第九卷爲七言、雜言詩,第十卷爲絶句。

《玉臺新詠》卷首下題署作者官位是“陳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傅”。據此,《玉臺新詠》當作於陳代。但是,自唐代以來,有許多材料否定此説。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録《玉臺新詠》時,徵引唐代李康成(與李白、杜甫同時代人)《玉臺後集序》稱:“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東朝,特見優遇。時承平好文,雅尚宮體,故采西漢以來詞人所著樂府豔詩以備諷覽,且爲之序。”劉肅《大唐新語》卷三“公直第五”也提到《玉臺新詠》説:“先是,梁簡文帝爲太子,好作豔詩,境乃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根據這些材料,明末吴兆宜《玉臺新詠箋注》《四庫全書總目》等並以爲此書編於梁朝蕭綱爲太子期間。至於徐陵陳代官名乃後人所加。還有學者根據《法寶連璧序》所列三十八位編者的排列次序,把《玉臺新詠》的成書年代限定在梁中大通六年(五三四)前後[2]。也有學者認爲,《玉臺新詠》成書於陳代的傳統記載未必有誤。相關討論,可以參看拙著《〈玉臺新詠〉研究》第二篇《〈玉臺新詠〉成書年代新證》[3]。

《玉臺新詠》是一部詩歌總集,史傳目録多歸入集部總集類。唯有《郡齋讀書志》例外,將《玉臺新詠》與《樂府詩集》《古樂府》並列收入樂類中。這種分類似本於唐朝李康成。如前所引,李氏《玉臺後集序》特别强調該書乃采西漢以來所著樂府豔詩,以備諷覽。晁公武著録《玉臺後集》時説:“唐李康成采梁蕭子範迄唐張赴二百九人所著樂府歌詩六百七十首,以續陵編。”這裏,説《玉臺新詠》收録的是“樂府豔詩”,《玉臺後集》收録的是“樂府歌詩”,强調“樂府”,即從入樂角度來看《玉臺新詠》。説明《玉臺新詠》之編録,本意在度曲,而非像蕭統那樣有更多的目的性。作爲歌辭,而不是案頭的讀物,《玉臺新詠》所收詩歌,在內容方面主要是以歌詠相思離别爲主要題材,而不可能像《文選》那樣總是表現較爲嚴肅凝重的主題。在形式方面,自然流麗,便於傳唱,而不可能過於雕琢,這些都是由它的性質所決定的。

因爲是從樂府的角度收録古代詩歌,所以,《文選》中許多遺漏的重要詩歌得以入選,比如吴聲歌和西曲歌,還有大量的文人擬樂府,多賴《玉臺新詠》的收録而保存下來。許多傳世已久的作品,也可以用此集作爲校勘,或研究文獻。在聲韻方面,《玉臺新詠》較之《文選》更爲講求,這對於我們研究齊梁詩向隋唐近體詩的演變,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玉臺新詠》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敦煌石室所藏唐寫本,收在《鳴沙石室古籍叢殘》中,起張華《情詩》第五篇,迄《王明君辭》,凡五十一行,前後尚有殘字七行。書題已佚,據所録諸詩,都在《玉臺新詠》第二卷之末,其次第與今各本相同,由是知爲《玉臺新詠》殘卷。《玉臺新詠》宋刻現已不得一見。現存刻本最早爲明刻,大致可分爲兩大系統,一是明代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鄭玄撫刻本系統,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張世美刻本、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茅元禎刻本、陳垣芳刻本等並源於此。二是宋人陳玉父刻本系統,明代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寒山趙均小宛堂覆宋刊本、五雲溪館本及萬曆張嗣修巾箱本等都屬於這個系統,影響最大。所附陳玉父跋云:

右《玉臺新詠集》十卷。幼時至外家李氏,於廢書中得之,舊京本也。宋失一葉,間復多錯謬,版亦時有刓者,欲求他本是正,多不獲。嘉定乙亥,在會稽,始從人借得豫章刻本,財五卷。蓋至刻者中徙,故弗畢也。又聞有得石氏所藏録本者,復求觀之,以補亡校脱。於是其書復全,可繕寫。

由此來看,《玉臺新詠》至少在南宋初年即已殘佚。陳玉父刻本所依據的是豫章刻本,而且僅存五卷。這五卷,據説是“舊京本”,當是指北宋刻本。五卷之中還有缺葉。後五卷是從另一“録本”配齊的。這録本據何而來,是否也是北宋舊本,現已不得而知。 

明代馮舒、清代紀曉嵐以迄近現代的學者,對於趙均覆宋本推崇備至,以爲“趙刻要爲天壤祖本矣”(張爾田跋語)。確實,此本確有其他版本所缺少的優勢,比如説,嚴格避宋諱,或缺筆,或換字,可以證明確爲宋人所傳刻。此外,此本收詩共六百五十四首[4],與原本大體接近。唯其如此,此本歷來爲藏書家所珍重,諸家寶之,秘不示人。誠如鄧之誠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本)稱:“藝風丈昔年見語,世貴趙刻如宋元,其直昂甚,不可問津。”如今,很多善本古籍已歸國有,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著録,現存趙均刻本《玉臺新詠》,没有任何批校的就多達二十四部,另外,還有前人批校本不下十部,總計三十餘部。 

這些所謂趙刻,總體上看,差異並不明顯,但刻印有先後,字詞之間,也時有不同。文學古籍刊行社一九五五年曾據趙均小宛堂覆刊宋陳玉父本《玉臺新詠》加以影印,二〇一〇年又出新版,讀者稱便。此本曾爲徐乃昌所有,後歸向達,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據林夕《明寒山趙氏小宛堂刻〈玉臺新詠〉版本之謎》(《讀書》一九九七年第七期)勘對,此本多有補板,錯字迭見。相比較而言,涵芬樓舊藏(見《涵芬樓燼餘書録》)更值得注意。涵芬樓本卷二目録“石崇王昭君辭一首”下無小字“並序”二字。卷六目録“孔翁歸奉湘東王班姬一首”,作“奉”,不作“和”,説明係原刻未修印本。涵芬樓本現藏國家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曾予收録。爲便於學術研究的需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決定重新影印此書,又取國家圖書館另一藏本(索書號A01795,有佚名臨清錢謙益跋)所存趙均跋文補於卷末,並委託我就相關問題略作説明。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


劉躍進

二〇一八年一月


[1]《玉臺新詠》原本的具體篇目今已無從考索,就今天所得到的材料,宋刻《玉臺新詠》收詩情況有三種記載:一是吴兆宜記載的收詩六百九十一首,二是據趙均覆宋刻統計而得的六百五十四首,三是據屠本記録宋本篇數得六百八十九首。這些,與唐人所見《玉臺新詠》收詩六百七十首大體接近。

[2]參見日本學者興膳宏《〈玉臺新詠〉成書考》,譯文載《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3]《〈玉臺新詠〉研究》,中華書局二〇〇〇年版,第六五頁。

[4]由於統計方法不盡相同,各人統計可能篇數有所不同,如徐幹《室思》六章,這裏算作一首,張衡《四愁詩》及傅玄、張載《擬四愁詩》也各以一首來統計。



《玉台新咏》:情辞之美,千载流传 《玉台新咏》,一部以其精妙辞藻、缠绵情感以及对古代文人心绪的深刻描摹而流传千古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研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风貌、社会生活、女性情感以及诗歌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此书的选本与编纂,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绣娘,将当时最为动人心弦的诗篇精心缝缀,织就了一幅色彩斑斓、情真意切的锦绣画卷,至今仍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一、 历史溯源与编纂意义 《玉台新咏》的编纂,通常认为始于南朝梁代文学家徐陵。徐陵,字孝绪,是梁代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与他的哥哥徐摛并称“二徐”。他才思敏捷,文章华美,在当时享有盛誉。《玉台新咏》的出现,填补了当时诗歌总集的一个重要空白。在此之前,虽然已有《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诗等大量优秀作品流传,但缺乏一个系统地收录魏晋至隋唐时期,特别是以女性为主要创作主体或描摹对象的诗歌选本。徐陵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触觉,汇集了这一时期许多失传或散佚的优秀诗篇,并将其命名为《玉台新咏》,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玉台”,本指帝王贵妃所居的宫殿,也泛指美好的居所。而“新咏”,则意味着新近创作的诗歌。徐陵以此命名,既是对所收诗歌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暗含了对这些诗歌情感真挚、辞藻优美的赞誉,仿佛这些诗篇从玉台仙境中飘然而出,带着露珠的光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玉台新咏》的编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对“宫体诗”的集中展示和发展。虽然“宫体诗”在后世常被冠以“绮靡”、“淫逸”的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特别是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宫体诗在声律、对仗、用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为后来的唐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陵编选《玉台新咏》,无疑是为这一重要诗歌流派提供了集大成的文献,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供后人研究和借鉴。 二、 内容精粹与艺术特色 《玉台新咏》收录诗歌近千首,涵盖了从汉末到隋朝的众多诗人作品,尤以南朝梁、陈时期的诗歌居多。其内容之丰富,情感之多样,艺术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1. 情感之真挚:女性视角下的爱与愁 《玉台新咏》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收录了以女性视角创作或描摹女性情感的诗篇。这些诗歌,无论是闺怨、相思、离愁,还是对爱情的期盼与失落,都充满了真挚而细腻的情感。 闺怨与思念: 许多诗篇描绘了深居闺阁的女子,在漫漫长夜中,对远方征夫的无尽思念。她们通过对明月、落花、寒蝉等景物的描绘,寄托内心的愁绪。例如,“楼台对月夜,明珠暗尘轻。相思不可问,寂寞对华灯。”(佚名,《玉台新咏》卷二,《有所思》)。寥寥数语,便将女子孤寂无聊的夜晚,对远人的深深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 爱情的憧憬与幻灭: 诗歌中也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以及爱情不如人意的失落。她们对心上人的描绘,往往充满柔情与诗意,而当爱情遭遇现实的阻碍或背叛时,则会流露出深深的哀伤与无奈。 女性的自珍与独立意识: 尽管身处男权社会,但《玉台新咏》中的一些诗篇,也隐约透露出女性对自身价值的珍视和一定的独立思考。她们并不总是被动地等待,有时也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精神风貌。 2. 辞藻之华美:声律与对仗的极致追求 《玉台新咏》中的诗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对声律和对仗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 声律和谐: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声律意识日益增强,五言诗逐渐成熟。《玉台新咏》中的诗歌,大多讲究平仄协调、押韵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优美,具有极强的音乐感。 对仗工整: 对仗是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诗歌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玉台新咏》中的很多诗篇,对仗精巧,恰如其分,使得诗句的意义更加鲜明,意境更加深邃。例如,“玉阶生绿苔,空台复何代。日暮风起,吹动玉阶苔。”(佚名,《玉台新咏》卷一,《古诗》)虽然是短句,但其对仗的工整与意境的营造,已初见端倪。 用词的精致与描摹的细腻: 诗人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对景物、人物、情感进行细腻的描摹。他们常常通过“阶”、“台”、“月”、“灯”、“花”、“草”等意象,营造出清雅、凄美、华丽的意境,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3. 题材之广泛:超越闺阁,展现社会风貌 虽然以女性情感为核心,《玉台新咏》的内容并非仅限于此。它还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游仙诗与玄学诗: 魏晋时期盛行的游仙思想和玄学思潮,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一些诗歌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或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 应酬诗与赠答诗: 作为士人阶层的交往方式,应酬诗和赠答诗在《玉台新咏》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诗歌记录了文人之间的交往、宴饮、送别等场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 咏物诗与写景诗: 诗人也擅长通过咏叹动植物、山川景物来抒发情怀。这些诗歌往往描绘生动,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 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玉台新咏》作为一部集大成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玉台体”的奠基石: 《玉台新咏》的出现,直接促成了“玉台体”诗风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诗风以其华美的辞藻、细腻的情感、优美的声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唐代宫廷诗和一些女性诗人的作品。 文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史,以及女性文学和诗歌的演变,《玉台新咏》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它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审美趣味、情感表达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玉台新咏》中的许多优美诗句和艺术手法,被后来的诗人不断化用和传承。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玉阶怨》就明显受到了《玉台新咏》中描写闺怨诗的影响。 四、 结语 《玉台新咏》,犹如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所汇聚的,是古代文人,特别是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世界、审美追求以及艺术才华。穿越千年时光,《玉台新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它们或如清泉流淌,滋润心田;或如明月皎洁,照亮夜空;或如繁花盛开,绚烂夺目。阅读《玉台新咏》,不仅仅是品味文字的音韵美、结构美,更是与古人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典籍,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继续在文学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套经过严格考证的影印本,它为做进一步的文献比对和版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对比了手头其他几个版本的《玉台新咏》,可以明确看出此“小宛堂本”在某些字句上的独特之处,这对于修复和还原文本原貌具有极高的参考意义。编纂者在附录中对版本源流的梳理,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清晰地勾勒出了该版本在历史流传中的地位。对于严肃的文学研究者而言,这种对原始文本的尊重和忠实呈现,比任何现代解读都来得珍贵。它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是一手的研究资料,是对古代抄写、雕版工艺和学术传承的一次完整呈现。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个系列丛书的宏大构想吸引的。《国学基本典籍丛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使命感,它试图为我们构建一个扎实的国学知识体系。我手里这本《明小宛堂本玉台新咏》就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它所收录的内容,无疑是那个时代文人审美情趣的一个缩影。阅读这些篇章,能清晰地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文学风貌的流变,那些关于离愁别绪、闺阁情思的描写,虽然历经千年,其情感内核依然能深深触动现代人的心弦。我尤其欣赏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那些流传久远的名篇固然重要,但书中也收录了一些相对冷僻却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拓宽了我对“玉台体”的认知边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文本平台,让古典的精魂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套书的文字世界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沉浸感”。它的内容组织方式,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轻易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现实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那些细腻的描写,那些精妙的比兴手法,读起来让人不禁放慢语速,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眼背后的深意。我发现自己不再是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的情感,而是努力去贴近那个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例如,书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那种既感性又克制的表达,非常耐人寻味。对于那些对传统诗歌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或许一开始会觉得有些晦涩,但只要坚持读下去,那种古典韵味的甘醇就会慢慢释放出来,让人欲罢不能,感觉自己的文化素养都在悄然提升。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经典丛刊”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它们往往是“大而全”却不“精而深”。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研读《明小宛堂本玉台新咏》时,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没有过多花哨的解读,没有冗余的导读,就是将最纯粹的文本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这种“留白”的设计,反而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面对这样一本厚重的古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心灵净化。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经典”——经典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去靠近、去挖掘,而这本书,正是搭建起了这座通往经典的桥梁,让我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古典韵味扑面而来。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让人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墨香。排版布局疏朗有致,字体清晰易读,即使是古籍的影印本,也看得出在细节上花费了大量心力。看到扉页上的题签和印章,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让人心生敬畏。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和校勘上的严谨,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订,还附带了详尽的文献参考,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能感受到古人对文字的那份虔诚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种用心打磨的出版品,在当下的快餐文化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