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慧,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灵境界。这本书的“全文注释”名副其实,但代价是大量的篇幅被那些似乎不太必要的重复性解释所占据。有些地方,比如对非常基础的卦名和爻位的解释,明明在前面几卦中已经详述过了,到了后面,只要稍微变动一下组合,注释部分就开始大段复制粘贴,几乎没有增量信息。这让整本书的阅读节奏拖沓不堪,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是不是又来一遍老生常谈”的担忧。如果编者能更精炼地处理这些重复内容,比如采用交叉引用或者更简洁的标注方式,不仅能有效压缩篇幅,更能保持读者的专注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不断重复的迷宫里,虽然内容本身没错,但那种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和耐心,让原本神圣的经典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在对文言文的白话翻译部分处理得十分草率,简直是信达雅中的“达”字都达不到。很多地方的翻译都停留在非常表层的字面意思转换,完全没有捕捉到《周易》中蕴含的那种古朴的、充满暗示性的语言张力。比如一些描述时机和变化的动词,译文用词平庸,使得原本可以引发读者对“时中”哲学的深刻思考的句子,被翻译得如同现代生活中的一句普通建议。我时常需要停下来,自己去揣摩原文的意境,再回头看译文,发现它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对原文的初始感受。一套好的注释本,其翻译应该像一面清晰的镜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看见原文的精光,而不是一块模糊的毛玻璃,让人辨不清方向。这本在翻译上的不作为,使得许多原本可以被更广泛读者群体接受的精妙思想,被厚厚地包裹在一层不透明的译文之下。
评分从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耐用性实在令人担忧。我只是偶尔在咖啡馆和家中书桌上阅读,外壳就已经开始出现细微的磨损和卷边,尤其是书脊部分,感觉是用了一种比较廉价的胶水粘合的。更严重的是,当我试图将书本完全摊开以便同时阅读主文和注释时,书页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合拢,这使得我不得不经常一手按着书页,一手做笔记,非常不方便。一本涉及经典学术研究的书籍,理应具备一定的“工具书”属性,能够承受反复翻阅和长时间的俯卧状态。现在看来,如果我想要把它作为传家宝或者长期案头书使用,恐怕得小心翼翼地对待,生怕一不留神就让它“寿终正寝”,这对于一本知识载体来说,是极大的遗憾。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个注释的质量,感觉非常地“一言堂”。很多关键的爻辞和卦象解读,我翻阅了手头好几本其他版本的《易经》对比,发现这里的解释要么过于武断,要么就是采纳了某种特定的、相对小众的学派观点,却没有给出任何其他主流解释的对照或讨论空间。这就导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几乎是强行灌输了一种单一的理解模式,缺乏必要的辩证和思辨性。比如在解释乾卦“见群龙无首”时,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德”与“位”之间动态平衡的深入剖析,结果给出的注释平平无奇,更像是在复述字面意思,而不是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意涵。对于我这种渴望建立起自己理解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缺乏广度的注释简直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导游,能指引我认识不同的风景,而不是一个只带我走一条路的导游。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性的,看得我头都大了。首先,字体选择就让人很不舒服,那种宋体加粗的,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酸涩得厉害,真不知道设计者是怎么想的。更要命的是,行间距和段落之间的留白几乎没有,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尤其是那些注释部分,简直是小蝌蚪找妈妈——挤作一团。每次试图跟随文本脉络梳理思绪时,总会被突然冒出来的各种脚注和旁批打断,那种感觉就像在看一篇没有清晰分层的论文,逻辑链条总是被弄得七零八落。说实话,作为一本需要反复参阅和细细品味的古籍,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是极其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做到位。我花了很大力气才适应这种阅读环境,但不得不说,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对其中深奥义理的领悟,很多时候都感觉是“望书兴叹”而非“深入其境”。如果能换成更柔和的字体,并给予足够的呼吸空间,哪怕牺牲一点点页数,整体效果都会提升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