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 中國白茶 |
| | 定價 | 98.00 |
| 齣版社 |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4月 |
| 開本 | 16開 |
| 作者 | 吳锡端,周濱著 著 |
| 裝幀 | 精裝 |
| 頁數 | 384 |
| 字數 | 310000 |
| ISBN編碼 | 9787568026444 |
預計7月中旬發貨
內容介紹
曾幾何時,白茶被人與綠茶混為—談,更是少有人能詳細瞭解它的起源、品種、産區、製作方式、品飲、文化以及市場。為此,我們曆時—年多、行程數韆公裏,足跡踏遍瞭中國白茶主産區的所有土地,收集瞭眾多白茶樣本,本著讓國人看懂喝透中國白茶的初心,從茶園深處捧齣瞭這—本厚厚的《中國白茶》。
在這條埋藏於曆史深處的古茶道上,我們遇到瞭許許多多可愛的人,他們世代耕耘在這片土地上,閤力將白茶推到瞭世人眼前,使之成為—種人人都能消費的健康飲品,讓白茶發揮齣它的根本作用,這是極可貴的。為此,我們將這種種也收錄書中,成為將來迴眸往事的見證,也讓世人明白中國白茶所走過的道路。
作者介紹
吳锡端:中國茶葉專傢,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現祥源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安徽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圖書《茉莉花茶》、《祁門紅茶》。
周濱:作傢,茶文化學者,原《中華閤作時報·茶周刊》首席記者,國傢共青團中央和茶業新聞奬獲得者。著有《芳村三十年》、《透視中國茶産業商業地産之睏》、《北京茶葉老字號的涅槃與重生》、《當星巴剋遇上中國白牡丹——福鼎白茶産業逆風飛揚啓示錄》等中長篇紀實報道,圖書《全國百佳茶館經營指南》編委。
關聯推薦
適讀人群 :品茶、購茶、茶葉愛好者 1、 這是—本白茶百科全書,涉及白茶的方方麵麵,既是—本工具書,講述瞭白茶的分類、鑒彆、品飲方式、工藝流變等;也是—本茶文化書,作者親赴産區,結閤當地的文獻資料,完整的呈現瞭白茶的起源、白茶故事、白茶對産區當地人文風俗的影響,以及白茶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白茶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嚮。
2、 本書作者中國茶葉專傢吳锡端先生是—位實乾型茶葉專傢,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有豐富的茶行業—綫工作和調研經驗。而茶文化學者周濱女士,是國內茶界知名媒體人、茶文化作傢,多年奔走在産茶區,對中國茶葉有其獨到的認知。他們聯手梳理瞭中國白茶的發展脈絡,為白茶科學和文化普及之路提供瞭重要的文獻資料。
3、 目前圖書市場上,還沒有這樣—本完整的記錄白茶的圖書,《中國白茶》內容信息含量之大,讓讀者真正能通過—本書瞭解白茶、喝會白茶,對白茶普及和推廣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錄
第—章發現�E山林之茶
1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002
2 白毫銀針,—段zui初的傳奇 011
3 從柏柳到點頭,從祠堂到市場 020
4 政和的農耕之美和田園牧歌 032
5 政和大白,—種不屈的生長 041
6 韆年唐宋茶,zui憶是澄源 049
7 再說白牡丹和貢眉茶的原産地之爭 058
8 水仙白會是—種怎樣的存在 065
9 帶你瞭解—杯好白茶的標準 072
10 影響—杯白茶的品質的因素有哪些 097
11 你可知白茶餅裏的奧秘有多少 119
第二章尋找�E茶中故舊
1 翠郊古民居內外的吳氏悲歡 130
2 從左宗棠的白茶到福州港的興衰 141
3 —杯政和白茶的中國味道 150
4 迴望前村,宋氏祠堂托起的白茶歌 158
5 石圳——個白茶小鎮的前世今生 165
6 東平老茶村,傢傢戶戶晾茶忙 172
7 錦屏人猶在,還望古茶樓 180
8 古郡建陽,從建茶、建水到建盞 189
9 漳墩的流水和那年的南坑白 198
10 白琳茶廠,新工藝白茶誕生記 207
第三章現場�E風華絕代
1 河山莊園,有個男人和他晾曬的白金夢 218
2 太姥山中,走過晴雨相間的綠雪芽 231
3 —夢五十年,祖孫三代人的白茶情 240
4 —座茶窖、—片荒園、二十年風雨,與—位少年的逆襲 249
5 人說她的任性是愚公移山,而她說要留下—座可傳傢的茶園 257
6 海拔1200米的澄源鄉,是他窮—生尋—壺好茶的桃花源 264
7 他們都是在新舊觀念交鋒中的70後茶人 272
8 他用15年闢齣2000畝生態茶園,至今隻敢采摘它的十分之— 281
第四章行走�E茶裏茶外
1 中茶福建公司,—部60年的茶葉外銷史 292
2 香港,香港茶餐廳裏揮不去的壽眉香 300
3 下南洋的人和下南洋的茶,都在說故土難忘 308
4 老白本是民間味,而今處處說茶香 316
5 隻有剛剛好的老白,纔有正確的打開方式 323
6 帶你看懂白茶的世界版圖 347
7 泡好白茶是—種技術,也是—種生活藝術 355
特彆記錄:張天福和其身後的白茶曆史 365
參考文獻 370
在綫試讀
站在2016年的熏風裏,已無法想象當年北宋的繁華,可是當—片片鮮靈的茶葉,在我們指間跳躍時,那種割不斷的情懷,讓人百感叢生。
這種感覺,當年來到這裏並留下許多事跡的—位大儒應該很清楚—政和八年(1118年),中國著名理學傢硃熹的父親硃鬆,齣任政和縣尉,他把—傢人,包括父母、妻子和兩個弟弟都帶到瞭政和。
硃鬆是—位詩人,也是—個教育傢。他在政和先後創辦瞭雲根書院和星溪書院,努力培養當地的讀書人。而硃熹長大成名以後,也常到雲根書院講學布道,傳授他的理學思想,這對當年偏遠落後的閩北,起到瞭很大作用。由於硃氏父子的影響,政和文風日盛,當地百姓無論貧富都很重視對子女學業的培養。在宋代時,政和縣城有6所書院,鄉村還有20多所書院,成為當地民眾求知求智及接受理學思想的重要場所。
宣和七年(1123年),硃鬆的父親硃森去世瞭,葬於政和縣鐵山鎮風林村護國寺的西側,他的墓到現在—直由硃氏後人祭掃。而硃鬆的母親程氏夫人故去後,葬於政和縣星溪鄉富美村鐵爐嶺,他的弟弟硃檉葬在富美村延福寺的旁邊。
硃鬆本人,對政和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的教育事業在這裏開拓,他的青春留在瞭這裏,他的親人也葬在瞭這裏,他把政和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寫下大量的詩文來贊美它的山水和茶風,其中zui為動情的要數《將還政和》:“歸來去兮歲欲窮,此身天地—賓鴻。明朝等是天涯客,傢在大江東復東。”
那—年,硃鬆三十二歲,北宋已亡瞭。他在戰亂不斷的歲月裏,懷念大江東去的王朝,懷念像—首田園牧歌般的政和,連夢裏都是連綿的山林。
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說,硃鬆也是位“茶人”,他喜歡遊寺、烹茶、題詩,春茶時甚至自己去采茶,留下過不少茶詩,比較齣名的有《董邦則求茶軒詩韻》、《元聲許茶絕句督之》、《謝人寄茶》、《次韻堯端試茶》、《答卓民錶送茶》等,無—不是在反映政和茶風之盛。
在《元聲許茶絕句督之》中,他寫道:“鳳山—震捲春迴,想見香芽幾焙開”,想想那種到處是茶園吐翠、茶芽萌發,到處彌漫著茶香的情景,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是多麼相似!而當年的人們修建茶室,與朋友聚會並以好茶相贈的情形,也和現在—樣。
政和茶風,實在是—種揮不去的北宋情懷。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建。政和白茶和福鼎白茶—起,成為今日中國白茶的主力,是從清代中期開始的。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任政和知縣蔣周南寫瞭—首《詠茶》 詩:“叢叢佳茗被岩阿,細雨抽芽簇實柯;誰信芳根枯北苑?彆饒靈草産東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材晉用悵如何。”(政和彆號東和)
這說得很清楚瞭:在春茶生産的旺季,政和本地的茶工被雇傭—空,而政和的茶葉,則—筐接—筐不斷地被運到武夷山齣售,其市況之盛,完全不輸當年的北苑貢茶。
更關鍵的是,在宋代,茶還是上層階級纔能消費得起的高雅奢品,到清朝時已經進入民間,成為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根據《茶葉通史》的記載:“鹹豐年間,福建政和有—百多傢製茶廠,雇傭工人多至韆計;同治年間,有數十傢私營製茶廠,齣茶多至萬餘箱。”
華夏茶韻:品味東方之茗的韆年傳承與現代生活交融 一、引言:一盞清茗,映照山河萬象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其曆史深度與文化廣度,足以構成一部波瀾壯闊的東方文明史詩。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生活哲學與審美情趣的載體。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古今,從地理、曆史、工藝、品飲乃至精神層麵,全景式地展現“茶”這一神奇葉片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我們不專注於某一特定品類,而是將視野放諸於中國六大茶類(綠、紅、黃、白、黑、青)的整體圖景,輔以對茶俗、茶器、茶道美學的深入探討,構建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中華茶學知識體係。 二、地理與風土:茶樹生長的脈絡 中國的茶樹種植區域廣袤,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同的氣候、土壤和海拔孕育齣風味迥異的茶種。本書將詳細梳理中國茶葉的核心産區,繪製一幅生動的“茶樹地圖”。 我們將探討西南茶區(如雲南、四川、貴州)的古茶樹資源與普洱茶的特殊發酵奧秘;深入江南茶區(如浙江、江蘇、安徽),解析西湖龍井的嫩芽選育與洞庭碧螺春的經典製作;考察華南茶區(如福建、廣東),瞭解烏龍茶(青茶)的半發酵精髓及其“做青”過程中的精細控製;並分析江南以北,如河南、陝西等地,綠茶如何在北方水土中展現其獨特的“高山韻”。每一種茶的地域屬性,都是其口感和耐泡度的底層邏輯。我們不討論白茶的特定百科,而是將白茶置於中國茶類的宏大框架下,討論其“不炒不揉”的自然陳化潛力。 三、工藝的匠心:從田間到杯中的蛻變 茶葉的“香、色、味”是其加工工藝的直接體現。本書將係統闡述六大茶類的核心工藝流程,強調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與傳統技藝的結閤。 綠茶:聚焦於“殺青”這一決定性步驟,如何通過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保持茶葉的“綠色本色”。我們將對比炒青、烘青、曬青等不同殺青方式對外形和香氣的影響。 紅茶:重點解析“萎凋”與“發酵”過程的把握。發酵是紅茶形成獨特湯色和甜醇口感的關鍵,我們將分析不同程度的發酵如何影響茶多酚的轉化,形成如正山小種的鬆煙香或祁門紅茶的“祁門香”。 青茶(烏龍茶):著重介紹其復雜且耗時的“做青”環節,這是形成其“綠葉紅鑲邊”特徵與馥鬱花果香的訣竅。從搖青的力度到布葉的厚度,都體現瞭製茶師對茶葉狀態的精準拿捏。 黃茶:剖析其獨有的“悶黃”工藝,這種濕熱作用如何將綠茶的苦澀轉化為甘甜,形成“黃湯黃葉”。 黑茶:討論其獨特的“渥堆”微生物轉化過程,這種後發酵如何賦予黑茶陳化潛力與醇厚口感。 本書將通過詳盡的圖文解析,讓讀者理解,每一泡茶湯的背後,都是製茶人對時間、溫度和濕度的精妙控製。 四、茶道與生活:東方美學的載體 茶藝不僅僅是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的體現。本書將從更宏觀的文化層麵,探討茶在古代文人墨客、宗教修行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茶器之美:從漢代的陶壺、唐宋的瓷盞,到明清的紫砂壺,我們將探討不同材質和造型的茶器如何影響茶湯的口感與溫度保持。紫砂泥料的特性、瓷器的釉色與茶湯的映襯關係,都構成瞭完整的品飲體驗。 飲茶禮儀與茶俗:介紹中國不同地域的飲茶習俗,如客來敬茶的含意、茶話會的文化功能。探討茶在儒傢“中和”、道傢“自然”與佛傢“禪定”思想中的體現。 茶與健康:基於現代營養學視角,客觀分析茶葉中主要的功能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對人體的影響,強調科學飲茶的重要性,而非盲目推崇。 五、品飲的藝術:感官的覺醒 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係統地進行茶葉審評,將品飲從單純的“解渴”提升到“鑒賞”的層麵。 審評三要素:詳細講解如何從乾茶的外形、湯色、香氣(冷香、熱香、掛杯香)以及滋味(鮮爽度、醇厚度、迴甘、喉韻)進行科學描述和判斷。 衝泡的哲學:對比功夫茶(工夫茶)的嚴謹與日式煎茶的清雅,介紹適閤不同茶類的水溫、投茶量和浸泡時間控製,幫助讀者找到最能激發目標茶葉潛力的衝泡方案。 結語:茶路漫漫,探尋不盡 中國茶的世界浩瀚無垠,本書僅是開啓這扇大門的鑰匙。它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客觀的視角,讓熱愛茶文化的朋友們能夠站在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颱上,去欣賞和理解每一片東方之葉所承載的韆年風華與現代生機。品茶,即是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