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 [現代建築に関する16章]

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 [現代建築に関する16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五十嵐太郎 著,謝宗哲 译
图书标签:
  • 現代建築
  • 建築史
  • 建築理論
  • 設計
  • 城市規劃
  • 日本建築
  • 現代主義
  • 功能主義
  • 包豪斯
  • 國際風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7009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5340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現代建築に関する16章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是日本新銳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在思考現代建築之際,以16個關鍵字為線索來進行考察與現代思想等問題進行接軌,撰寫剖析之「當代建築輕理論」!

目录

中國語版序 / 五十嵐太郎
中文版序 / 五十嵐太郎
代序 / 曾成德--現代建築的標籤雲
第一部 關於形式與環境
01章 形態與機能-被裝飾的小屋或原野
02章 巴洛克-橢圓與裝飾
03章 斜線與坡道-運動以及地景
04章 全體 / 部分-Bricolage與Pattern Language、伽藍與市集(Bazaar)
05章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Manhattanism、Bigness、Junk Space
第二部 居住,以及日本的這個空間
06章 住宅建築-邁向無意識的深層
07章 身體-從柱子到 mobile suits
08章 日本的(東西)-Taut、彌生、繩文
09章 戰爭之影-廢墟的意象、代謝主義與人工地盤
10章 Super Flat-沒有差異的表層世界
第三部 建築何去何從?
11章 歷史與記憶-Modernism、Revival、保存
12章 場所與景觀-地域主義、場所精神、Dirty Realism
13章 建築類型-監獄與便利商店
14章 情報(資訊)-『看不見的城市』的交通
15章 媒體-雜誌、寫真、模型
16章 透明性與映像性-作為螢幕的建築
後記 / 五十嵐太郎
譯後記 / 謝宗哲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跨越維度的想像:一場關於未來的設計與哲思 本書引言:當世界不再沿用舊的規則 自人類文明的曙光以來,我們對於「空間」的界定與使用,就不斷地在技術、文化與精神的張力中演化。從洞穴的庇護到神殿的崇高,再到工業革命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建築始終是我們時代精神最堅實的物質載體。然而,當二十世紀的宏大敘事開始崩解,當全球化的浪潮與數位化的革命席捲而來,我們所依賴的那些關於「堅固」、「永恆」與「功能至上」的建築哲學,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質疑。 本書並非旨在重新梳理或頌揚已然定型的現代主義流派,亦非對其進行事後的批判與總結。相反,我們將視線投向一個更為廣闊、更具實驗性的領域:在既有框架之外,下一代設計師與思想家如何重新構建人與環境、結構與感知之間的關係? 我們探討的,是那些尚未被主流建築史編纂、仍在設計工作室的圖紙上或學術研討會的邊緣閃爍的雛形概念。 第一部:材料的解放與感官的重塑 傳統建築對於材料的定義,往往基於其承重能力、耐久性和可預測性。然而,本卷深入探討一系列挑戰這些既有限制的「非標準」材料。 1. 智慧聚合體與動態表皮: 我們不再滿足於靜態的牆壁。本書追溯了那些能夠對環境變化(如光照、溫度、濕度甚至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做出即時反應的複合材料的發展歷程。探討的案例包括能夠在日照最強時自動改變透明度的奈米塗層,以及模仿生物組織進行自我修復的生物混凝土。這不僅關乎節能,更關乎建築如何從一個被動的容器,轉化為一個活躍的、具有代謝能力的夥伴。 2. 臨時性與可逆性結構: 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城市功能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結構的「永久性」有時成了一種負擔。本章側重於輕量化、可拆卸、可回收的模組化系統。從氣膜結構的結構力學,到以仿生學為基礎的快速搭建骨架,我們考察的不是如何建造一座屹立千年的堡壘,而是如何設計一套能夠在數週內部署、數年後無損解體並在異地重組的「流動城市零件」。 3. 觸覺的覺醒: 數位化的界面正在使我們的空間體驗趨於扁平化。本書投入大量篇幅探討設計師如何重新喚醒觸覺、嗅覺在空間感知中的核心地位。探討了基於不同紋理的聲學處理、利用濕熱梯度來引導人流的路徑設計,以及如何設計出讓人產生心理連結的、具有「記憶點」的表面處理工藝。 第二部:尺度的模糊與場域的擴展 當建築不再僅限於地基與屋頂的二元對立,其界限開始向上下、內外、實體與虛擬之間延展。 4. 地下空間的再定義: 地球表面的壓力促使我們將目光投向地下。本書剖析了超越傳統防空洞或停車場概念的地下生活空間。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利用地熱能源、保持空氣質量、並設計出能與地質紋理產生美學對話的地下中庭和公共廣場,使「地下」成為一種積極的選擇而非退而求其次的住所。 5. 數據之橋與虛擬層疊: 建築不再僅是物理空間的集合。本部分深入探討了擴增實境(AR)與建築形態的深度整合。我們研究的不是作為展示媒介的螢幕,而是如何將環境數據(如能源消耗、歷史軌跡、或社群活動熱點)以視覺化、可互動的方式「編織」入建築的感知層面,使得使用者在同一物理空間內體驗到多重、相互交疊的現實。 6. 垂直農業與生態系統的內化: 城市化導致了自然系統的邊緣化。本書探討了將完整的生態功能(食物生產、水循環淨化、生物多樣性維持)整合進建築立面和核心結構的設計策略。這涉及對植物學、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跨學科理解,旨在創造真正的「共生建築體」。 第三部:流程的革命與社會的重構 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當前社會最急迫的問題往往是系統性的。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設計流程的顛覆與其對社會結構的潛在影響。 7. 即時設計與群眾協作的邊界: 傳統的建築師主導模式正被挑戰。我們分析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設計協作平台,探討了數千名分散在全球的使用者如何共同參與到城市空間的細部決策中,以及這對設計責任和知識產權的影響。 8. 非人主體的權利與設計: 隨著對生態系統和人工智慧的理解加深,設計的「使用者」範疇正在擴大。本書探討了如何將動物的移動路徑、微生物的棲息需求,乃至於智慧系統的運算效率,納入到結構優化的核心參數中。這是一種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要求建築師學會為「非人類行為者」設計。 9. 廢墟的未來學: 在一個快速更迭的時代,如何對待被遺棄的、失敗的、或過時的結構?本書探討了將現有工業遺址或閒置建築視為「未完成的資源庫」的設計方法論。這不僅是關於再利用(Reuse),更是關於如何通過精確的介入,讓結構在衰敗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美學價值和功能潛力,賦予時間的痕跡以設計的權力。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準則 這本書是為那些不滿足於「如何建造」的答案,而更想探究「為何建造」以及「能如何不同地建造」的人而準備的。它拒絕提供一套新的教條,而是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工具和視角,引導讀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技術、社會與環境的十字路口,去定義屬於下一個世紀的空間語彙。這是一場關於潛能的探索,一場跨越材料、尺度與認知的哲學漫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面布局设计,体现了一种克制而高效的美学理念。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花哨的装饰,而是完全服务于内容的传达。例如,在引用重要建筑师的语录时,字体和字号会进行微妙的变化,这种低调的处理方式反而能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核心信息上。我特别注意到,图文的配合处理得极为得体,图片往往被放置在最能说明其理论点的临近页面,有效减少了读者在查找参考信息时的时间损耗。这种对阅读流程的细致考量,使得学习过程异常顺畅。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深度和阅读效率,让人在沉浸于复杂的理论分析时,依然能保持一种轻松自如的节奏感,是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一部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结构,展现了一种极高的逻辑性与层次感。每一章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镜头在不同的风格流派之间切换,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连贯性。我尤其欣赏那些辅助性的图表和时间轴的运用,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信息,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视觉化,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把握住各个学派的兴衰与相互影响。当我试图追踪某一设计理念的演变时,这些结构化的工具立即使我豁然开朗,避免了在浩瀚的建筑史中迷失方向。这种对信息架构的重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读物,更像是一张高清的、可供深入研究的知识地图,让人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找到新的路径和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与个人化的见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既能精准地把握住宏观的时代精神,又能捕捉到个体建筑师在创作时的细微挣扎与突破。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因为它充满了对“何以为家”、“何以为空间”这些永恒命题的追问。那些对早期现代主义先驱者心路历程的描摹,极其细腻,甚至能感受到他们面对传统束缚时的那种冲动和革命性。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叙事,让那些冰冷的结构和几何形体瞬间拥有了温度和人性,使我不再只是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它们,而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这些空间是如何塑造我们存在的本质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编排方式,体现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叙事节奏。它不像那种教科书一样平铺直叙,硬邦邦地罗列事实和年代。相反,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时而深入剖析某个建筑师的哲学思辨,时而又跳脱出来,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光影在混凝土结构上的舞蹈。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段落的措辞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比如,关于材料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钢筋和玻璃”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材料背后的精神诉求——那种对透明性、对功能至上主义的执着追求,被描述得如此鲜活和立体。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跟随资深向导的旅人,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种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硬壳封面那种温润的触感,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对是那种可以放在客厅书架上镇场面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那种米黄色的纸张,不是那种刺眼的纯白,墨水的印制清晰得让人赞叹,即便是复杂的建筑图纸和黑白照片,细节也丝毫不含糊。那种沉甸甸的阅读体验,仿佛在触摸历史的纹理。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方便在咖啡馆里细细品味,又不会因为太小而牺牲了图中细节的展示。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仪式感,让人立刻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准备好进入一个更为严谨和精致的知识空间。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感受那些边距的留白,那种恰到好处的呼吸感,让文字和图像都拥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不拥挤,不压迫,这一点在许多当代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