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港台原版 重塑中華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黃興濤

【中商原版】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港台原版 重塑中華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黃興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興濤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民族观念
  • 近代中国史
  • 民族认同
  • 文化史
  • 港台原版
  • 黄兴涛
  • 中商原版
  • 重塑中华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8202
商品编码:16019513866

具体描述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作者:黃興濤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8202

版次:初版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開度:大32開(140x210mm)

圖書分類:歷史-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

裝幀:精裝

頁數:616面

語種:中文(繁體)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是近代中國才出現的新名詞。本書是對這一觀念的歷時性考察,論述了「中華民族」觀念如何從清末醞釀、民國確立和傳播、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強化,再到抗戰前後大普及,並終主導國內政治輿論的過程。這一觀念是伴隨著中西思想交匯、民族與國家的糾結與互動發展而來,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不能不重視的思想史現象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本書是清史專家黃興濤教授歷經多年的學術成果。這部觀念史著作運用了歷史學與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對各項文獻材料進行了細緻的爬梳、整理和選取,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學術積澱與嚴謹的治學態度,不僅有助於讀者瞭解「中華民族」觀念之發展脈絡,更開啟了當代史學研究的新視野。


作者簡介

黃興濤,中國人民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等。長期從事清史、民國史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新史學》集刊召集人之一。

著有《「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合著)等。主編和聯合主編有《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文化名門世家叢書》、《明清之際西學文本》、《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新史學》第3卷)、《西學與清代文化》、《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社會科學興起》等叢書和著作。主要譯著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辜鴻銘文集》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目錄

緒論 「中華民族」:近代國人民族自覺的新符號與新概念  /  001

章 清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的醞釀

一、延續與轉換:從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說起   /   014

1. 「中國」、「中華」及其歷史上的認同  /  014

2. 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及其現代轉換——兼談作為現代國名的「中國」究竟始於何時  /  019

二、新的思想資源:現代「民族」概念在中國的形成   /   069

1. 郭士立與傳統漢文裡「民族」一詞的早期轉化  /  069

2. 清末現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來源  /  075

三、「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及其初的指代詞   /   082

1. 梁啟超與「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和「中國民族」說  /  082

2.「中華民族」一詞的誕生及其早期觀念內涵  /  089

——兩種「中華民族」概念問世記  /  089

四、尋歸「大同」:立憲運動與各民族平等融合的新自覺

——以滿族官員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觀念為中心   /   098

1. 「五族大同」:立憲運動期間的民族一體融合論  /  099

2. 「同民族異種族之國民」說的發軔及其民族觀依據  /  105

3. 現代「國族」一詞的出現、概念內涵及其他  /  114

第二章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與傳播

一、民國建立與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基本形成   /   124

1. 「五族共和」論及其引發的「中華民族」觀念  /  126

2. 袁世凱與民初民族融合的新背景及實際效應  /  150

3. 「中華民國」國號、早期國歌的意義與影響  /  160

4. 李大釗、申悅廬與「中華民族」旗幟的高揭  /  171

二、五四運動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傳播開來   /   183

1.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得以基本確立的諸多因素  /  183

2. 孫中山的有關倡導及其深遠影響  /  191

3. 梁啟超專研「中華民族」:思想來源及意義  /  206

4.「國家主義派」的關切和外蒙「獨立」事件的刺激  /  215

5.「中華民族」的認知進展與標誌詞符進一步流通  /  223

第三章 「中華民族」符號認同的強化與深化

一、南京國民政府與中華民族一體認同符號的強化   /   230

1.兩部代表性史著之誕生及其「中華民族」觀念蘊涵  /  231

2.國民黨政府和學界精英繼續「整合」民族的努力

——蒙藏「宣化」、黃陵祭祖與「民族」重審  /  238

二、日本侵華與「中華民族」認同的深化

——以「中華民族復興」話語為中心的透視   /   261

1.「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巨大影響  /  262

——以少數民族人士的中華民族認同為例  /  262

2.「中華民族復興」理念和話語的興起  /  273

3. 國共兩黨與「中華民族復興」論  /  286

4. 民族復興論的高漲、內涵及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聯  /  297

三、「民族英雄」、「漢奸」與歷史教科書的「中華民族」書寫   /   320

1. 抗戰前後的「民族英雄」問題  /  320

2. 「漢奸」與「華奸」之辯  /  338

3. 中學歷史教科書裡的「中華民族」書寫  /  349

第四章 抗戰前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大普及

一、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社會化與多媒介的認同表達   /   360

二、單一性民族的「中華民族」觀之強烈訴說與迴響   /   370

1. 顧頡剛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說及其爭論  /  371

2.民族一元論的由來、其他形態與「黃帝子孫」說的新解釋

—— 兼及吳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體」之回應  /  392

3. 蔣介石以「宗族說」為基礎的「中華民族」一體觀  /  426

三、「中華國族」入憲討論與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   /   441

1. 孫科等人與「中華國族」入憲的努力  /  443

2. 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說  /  458

四、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及其與其他各方之互動   /   471

1. 抗戰時期中共「中華民族」觀念的變化  /  471

2. 共產黨、國民黨和其他各方的觀念互動及其結局  /  487

結語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及其認同特徵的再認識

一、“NATION”內涵的歷史性、複合性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之性質   /   503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構」還是「演化」?   /   523

三、一點感悟   /   533

附錄 情感、思想與運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檢視   /   570

參考文獻   /   535

後 記   /   567

作者簡介   /   567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近代中国历史、民族观念形成与演变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如何被构建、接受和影响社会变革的。 ---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重塑:从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约1840年至1949年)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与内部危机时,中国知识分子、政治精英乃至普通民众如何重新思考“中国”的身份与“民族”的界限。它着眼于一个核心议题:在传统王朝体系瓦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这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是怎样通过思想、话语和政治实践逐步完成的。 一、 历史背景与研究视阈的转换 本书首先梳理了近代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鸦片战争的失利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与技术的落后,更引发了对传统“天下观”和“夷夏之辨”的深刻反思。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以王朝为中心、以文化为区隔的“中国”概念开始松动。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重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张力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天下”到“国家”,从“族群”到“民族”的复杂转型。 二、 “中华”观念的早期探索与危机 在清朝中后期,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定义存在显著的多元性与矛盾性。早期变法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开始引入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界定带有强烈的文化和历史连续性色彩。梁启超在其《新民丛报》等刊物中,大力提倡“新民”思想,试图将汉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要求相结合。然而,这种构建方式也隐含了对非汉族群体的潜在排斥与同化倾向。 本书详细考察了“族群”与“民族”之间的张力。在王朝末期,革命党人如孙中山,在反对满清统治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整合庞大疆域内不同族群的挑战。他们提出的“五族共和”口号,虽然意在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但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策略和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界定,是本书重点分析的面向。 三、 民族构建中的文化重塑与话语斗争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对历史叙事的重新解读和文化元素的再造。本书探讨了“儒家文化”在民族构建中的作用。一方面,它被用作维系中华民族连续性的文化基石;另一方面,它也因被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传统而受到激进思想家的批判。 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历史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如何被引入并被用于构建“民族”叙事。例如,通过对古代历史的重新梳理,知识分子试图论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越的文化基因,以此来对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轻蔑。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继承”与“重构”,是近代民族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 政治实践中的民族主义 民族观念的形成并非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是与政治实践紧密交织。本书通过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国民政府时期政治话语的分析,展示了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动员社会、整合政治力量的强大工具。 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带有更强烈的反帝色彩,并首次将知识分子阶层与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工人阶层连接起来。此时,“救亡图存”成为凝聚人心、定义“中国人”身份的首要任务。本书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如何被赋予了更强的政治动员力和排他性。 而在国民政府时期,虽然“五族共和”的理念仍在,但实际的民族建构政策,尤其是在边疆治理和对少数民族的认同引导上,呈现出与早期革命党人不同的特点。本书对比了不同政治集团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策略差异。 五、 比较研究的视角 本书在分析中国经验时,也辅以对同时期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比较视角,以凸显中国民族建构的独特性——即在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的外部威胁下,中华民族的界限是如何被划定和不断修正的。 六、 总结与反思 最终,本书认为,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重塑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动态过程。它成功地完成了从王朝意识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转型,为20世纪中国的政治整合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构建过程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遗产,包括文化选择的偏向性、族群认同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这些议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近代中国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完成了对“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现代性回答。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思想的张力。我深知,近代中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这一概念的构建和塑造所决定的。在那个西方列强环伺、传统秩序崩塌的时代,“民族”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文化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政治动员、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复兴的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始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争论、哪些妥协、哪些创新?作者黄兴涛先生,想必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积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一观念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轨迹,揭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动因。我相信,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研究,也是对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构建史的一次深刻剖析,而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中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深邃的蓝色配上古朴的字体,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触碰到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历史脉搏。书名“重塑中华”更是直击人心,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民族意识是如何萌芽、觉醒,又如何被不断塑造和重塑的。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是一次与那些伟大先行者们思想的对话,去理解他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构建一个强大的、团结的“中华民族”的概念,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挣扎、探索,甚至是牺牲。我尤其好奇,在那个西方思想涌入、国家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造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民族认同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近代中国思想深处的大门,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怀是如何被一次次淬炼和升华的。

评分

拿到这本《重塑中华》,最先吸引我的是其“港台原版”的标签,这通常意味着更原汁原味的内容,以及可能包含了一些内地出版物中不易见到的视角和深度。黄兴涛先生的名字,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族史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如雷贯耳。他对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社会转型期,是如何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的演变,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是如何将原本分散的“中国人”凝聚成一个有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我期待作者能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流派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这种观念是如何被实践、被检验、被巩固的。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探索,但同时,我更希望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那个时期,外侮频仍,内忧不断,传统的国家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石,是如何被孕育、被构建、被传播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引人入胜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这一概念形成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核心思想,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一概念所呈现出的不同内涵和外延。我尤其想了解,当“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被提出时,它与以往的“汉族”、“中国”等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它是如何成为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血缘、文化差异的全新认同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深入的学术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扮演关键角色的,以及这种观念的形成,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期望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诞生与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更是无数个历史瞬间、无数次思想碰撞的产物。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思想激荡的时代,去亲历“中华民族”这一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塑造、被建构起来的。那些曾经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思考和定义“我们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将这种身份认同,转化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来对抗外部的侵略和内部的分裂?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在各种思潮涌动的影响下,对“中华民族”的理解是如何多元化的,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趋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是一扇窗,让我窥见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是如何通过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探索与认同,走向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