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艺术史学者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本书即为其聚焦于[山水画]一门,尝试透过[画家与观众互动]此一角度,对[山水之史]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唯论者大多较注意其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之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风格内在规律]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鉴于此,作者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早在2010年<山水之史—由画家与观众互动角度考察中国山水画至13世纪的发展>一文中,作者即展现对[观众]研究之兴趣,本书是他再经多年潜心思索后的成果汇总。唯其意不在提出任何单一的山水画史发展规律,而盼导入一个由观众与画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历史舞台空间,供读者们一探其中可感的历史脉动。
作者简介:
石守谦教授,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1984年留学归国后,即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曾任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所长,及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 其过往研究主要以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与二十世纪八〇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探讨画史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计划[移动的桃花源]及主题计划[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研究重心转移至艺术品创作意旨与观众反应互动的微观研究,以及涵盖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艺术史的宏观研究,尤着重于此三个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重要著作除了《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1996)、《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2010;2011年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35届金鼎奖)、《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2012),并曾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2008),以及与颜娟英合编《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2014)。另有<赋彩制形—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1982)、<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1985)、<明代绘画中的帝王品味>(1993)、<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1994)、<古传日本之南宋人物画的画史意义>(1998)等论文。
目录:
第1章 序论:山水画前史 一、山水画意与观众 二、十世纪以前的山水形象 第2章 山水画意与士大夫观众 一、荊浩与十世纪山水画的初变 二、行旅山水与宋初士大夫之参预 三、林泉之志与北宋中叶的山水画 第3章 帝国和江湖意象:一一〇〇年前后山水画的双峰 一、十一世纪后期的帝国意象:郭熙的《早春图》 二、徽宗朝画院的山水画 三、潇湘烟云与贵遊士夫的江湖山水 四、米家山水的登场 五、苏轼的崇拜者 第4章 宫苑山水与南渡皇室观众 一、南宋宫苑文化中的诗情 二、宫中遊赏与宫苑山水画 三、宫廷中的诗意山水 四、宫廷画家与皇室观众 五、馀绪 第5章 赵孟頫乙未自燕回的前后:元初文人山水画与金代士人文化 一、赵孟頫自燕回后所作的《鹊华秋色》 二、《鹊华秋色》中怀古空间表达与书法性用笔 三、金代士人山水画与怀古 四、瓷枕上的山水画及庶民观众的出现 五、蒙元初期北籍官员支持下的山水画 六、赵孟頫返家后的古意山水画 七、馀绪 第6章 赵孟頫的继承者:元末隐居山水图及观众的分化 一、水村图的衍变:渔隐图与吴镇 二、倪瓒隐居山水中的个人抒情 三、黄公望的道法山水 四、马琬与元末江南的文化庇护者 五、动荡中的观望式隐居:王蒙与他的朋友 第7章 明朝宫廷中的山水画 一、来自皇室的新观众 二、皇帝与西藏僧侣 三、皇帝观众的改变 四、宦官的参预 五、宗室亲藩的需求 六、成化皇帝与狂肆风格 七、道教教徒的偏好 第8章 明代江南文人社群与山水画 一、文人绘画在十五世纪苏州的新局 二、苏州文人的雅集山水图 三、苏州文人的纪遊图与茶事图 四、别号图与十六世纪文化新贵的参预 五、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六、董其昌与知音的追寻 七、文化新贵的另种观看:苏州画师的山水世界 八、仇英的重要性 九、仇英的闺情山水与女性观众 十、居士作为山水画的观众 第9章 十七世纪的奇观山水:从《海内奇观》到石濤的奇观造境 一、从[实景山水]到[奇观山水] 二、石濤的奇观山水图 三、石濤奇观山水的新观众 四、使节与奇观山水画的朝鲜观众 五、金刚山旅游与郑敾的奇观图绘 六、奇观山水的竞争 七、馀绪 第10章 以笔墨合天地:对十八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 一、一七〇〇年前山水画与自然的对立 二、十八世纪初宫廷对实景之兴趣 三、十八世纪中期的层巒积翠山水 四、馀绪 第11章 变观众为作者:十八世纪以后宫廷外的山水画 一、《芥子园画传》的突破 二、逸出画谱之外的庭园山水画 三、幕友的山水画与伟大的文化志丛:访碑图的作者与观众 四、十九世纪对地理新景观的探索 第12章 迎向现代观众:名山奇胜与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山水画的转化 一、面对真实感的需求 二、山水画借助摄影照片 三、从[写生]到[古法写生] 四、行万里路新解与山水画的宣传 五、馀绪 后语 注释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境,《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精】》,光是标题就让人联想到那壮丽的山峦如何将古人的情感层层回响,又如何触动着今天观者的内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情有独钟,总觉得那山水之间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投影。我一直很好奇,历代文人雅士是如何在那些墨色淋漓的山水画中寄托情思,又如何通过观赏这些画作来体悟天地之道。这本书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渴望了解,在没有现代媒体纷扰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一幅幅山水画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的。那些画作在当时是如何被解读的?是单纯的审美欣赏,还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特别是“观众的历史”这一部分,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迫切想知道,不同时代的观者,对于同一幅山水画,会有怎样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代际之间的对话,通过山水画这个媒介得以展现,想想就觉得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对山水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视觉层面,而是开始深入探究其背后流淌的文化脉络和情感连接。
评分《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精】》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山水画就是画面的呈现,是意境的传达。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山水画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与观众的互动之中。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视角、怀着不同的心境去观赏同一幅山水画,而这种“观看”本身,就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观众史”。书中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让我深感震撼。我惊叹于古代文人如何将山水画视为寄托情怀、体悟人生的载体,又如何通过临摹、品评来传承和发展这种艺术。同时,我也看到了现代社会观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以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方式来解读山水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幅好的山水画,它不仅仅是画家技艺的展现,更是与观众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中,激荡出不同的“山鸣谷应”。这种动态的、互动的艺术理解,让我对山水画的热爱,又增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完《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精】》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看待山水画的方式,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我原本以为,山水画就是古人画的山和水,我们欣赏它的构图、笔墨和意境。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山水画的演变,更是在讲述这些画作如何与不同时代的观众发生互动,这种互动是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改变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观众”的部分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一幅画的生命力,并不只在于画家如何创作,更在于它如何被观看、被理解、被解读。不同朝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他们观赏山水画时,自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感悟。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这种“观众史”的魅力,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山水画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人们“阅读”的痕迹。这种视角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是静止的艺术品,而是一个与观众一同呼吸、一同成长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精】》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风光,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我渴望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普通人,抑或是达官贵人,他们是如何与这些山水画产生情感连接的。这本书显然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观众的历史”——来切入这个主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很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山水画来寄托乡愁、表达隐逸情怀,甚至是宣泄政治抱负的。而到了今天,我们又以何种方式去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老的画作?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通过一幅幅山水画得以实现,想想就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山水画的生命力,它并非只是静静地挂在墙上,而是与一代又一代的观者产生着深刻的互动,这种“应”的联结,构成了山水画独特而悠久的文化生命。
评分这本书《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精】》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的惊喜。我之前对山水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它是一种“意境”的表达,是一种“写意”的哲学。然而,这本书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将“观众”置于中心位置,探讨了观众如何与山水画进行对话,以及这种对话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我一直觉得,艺术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而这本书恰恰深入挖掘了这种“共鸣”背后的历史演变。它让我明白,古代的观者,可能更关注山水画中的“道”,关注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而现代的我们,也许更注重其形式美、艺术价值,甚至是其投资潜力。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观众解读山水画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解读”方式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另一扇门,让我不再局限于画家本人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是开始思考,那些画作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多少层意义,又承载了多少观者的情感和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