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 [White Noise]

白噪音 [White Noi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德里羅(Don Delillo) 著,何致和 译
图书标签:
  • 家庭
  • 黑色幽默
  • 末日
  • 校园
  • 讽刺
  • 美国文化
  • 死亡
  • 焦虑
  • 心理
  • 社会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6745911
商品编码:160001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hite Noise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9-12-03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書榮獲
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
入選時代雜誌100大小說!

内容简介

◎聯合推薦
保羅.奧斯特
菲利普.羅斯
戈馬克.麥卡錫
馬丁.艾米斯
喬伊斯.奧茲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美國當今最偉大的作家
--唐.德里羅體現人類生存恐懼不朽巨作!
大師名作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南方朔專文導讀!
不可思議的偉大著作--全書文句幾乎都已被美國文學著作、大眾媒體、學術界廣泛引用。
在那個荒謬的夜晚來臨前,
我從不覺得惡夢如此真實,
死神的利刃如此冰冷接近……
「我們誰會先死?」這是我和妻子最常討論的問題。
雖然我已經結了五次婚(有兩任還是同一個女人),但我和妻子的感情十分融洽,各自生的四個孩子們也都還小(因而家庭日總是十分尷尬),死亡的距離仍然遙遠。不過,我和妻子都希望自己能比對方早死,不想成為被獨自留下痛苦的那個人。
只是在深夜,我時常滿身大汗地驚醒,看見時鐘的數字總是奇數,心中就會湧起莫名的恐懼,對那些我所未知的經驗、感覺,或無意識主宰人類的力量。它們能用一個名詞概括表達嗎?例如「死亡」?
我以為樂觀的妻子會比我堅強(因為她說過想先死),但沒想到的是,她竟然會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對抗她所謂的「恐懼」……
《白噪音》是唐.德里羅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之作,從1985年出版至今,始終被視為呼應現代人處境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它描繪出這個世代的人受到媒體、污染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迫,甚至死亡恐懼的威脅,以至於做出荒腔走調的行為。然而,它的故事卻相當平易近人,獨特喜感的對話與極富意涵的文字更是擄獲了數個世代的讀者。研究者鑽研它,青年學子閱讀它,創作者受其影響、啟發,廣大讀者更藉由它的字字句句來抒解心靈的困頓。
「攻擊了我們這個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亂的聲音。」
--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
《白噪音》更是在這個迷亂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憑藉走下去的一部不朽巨著。

作者简介

唐.德里羅(Don Delillo )
美國四大名家之一,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且呼聲極高。他也是「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院士,迄今已出版十餘本長篇小說和三本劇作,另著有諸多短篇小說和隨筆。有評論因他對後現代生存境遇的描繪,而稱他是「另一種類型的巴爾扎克」。 唐.德里羅於1936年出生在紐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童年時隨父母遷居賓州。大學時期學習神學、哲學和歷史,但他並不喜歡學校生活,倒是從現代派繪畫、爵士樂、歐洲電影和格林威治村的先鋒藝術獲得樂趣和教益。1958年大學畢業後,唐.德里羅就職於一家廣告代理公司,並在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他的小說先後獲得「哥根哈姆獎」、「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文學獎」。
1985年出版的《白噪音》,是他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作品。此書不但摘下該年度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入選「時代雜誌100大小說」,更被譽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最具經典性的代表作。
學者馬克.奧斯蒂恩稱譽此書為「美國死亡之書」。 1989年,唐.德里羅突發奇想要寫何梅尼,1992年,他便以這部名為《毛二世》的小說榮獲「福克納筆會小說獎」。而後在1997年,他出版一部八百多頁的巨著《地獄》,描繪了二十世紀整整後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對美國和世界文壇産生了巨大的震撼。這部作品不同於其他議題嚴肅的小說,很意外地,成了國際第一暢銷書。唐.德里羅的作品所造成的影響力是全面性的,不僅大學課堂講授他的《白噪音》,當今許多美國名家以他為師,流行歌手寫歌稱頌他,保羅.奧斯特更將《巨獸》及《沒落之鄉》獻給他以表崇敬之意,而英國文學大師馬丁.艾米斯則推崇他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作家」。

■譯者簡介
何致和
1976年生,文化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於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白色城市的憂鬱》、《外島書》,譯有《惡夢工廠》、《巴別塔之犬》、《時間箭》、《夜車》等數十部英文小說。
他的著作已跨越了時間與地域的藩籬,在數十年來,始終緊貼著現代人的生活脈動且影響了無數讀者;而唐.德里羅這個名字,亦將會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學史的不朽地位。譯者簡介何致和 1976年生,文化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於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白色城市的憂鬱》、《外島書》,譯有《惡夢工廠》、《巴別塔之犬》、《時間箭》、《夜車》等數十部英文小說。

精彩书摘

第一部:波與輻射旅行車群在正午時分抵達,在校園西區綿延成一條亮閃閃的長龍。它們魚貫向前,緩緩繞過那座橘色的工字鋼架雕塑,向學生宿舍前進。這些旅行車的車頂上載著仔細捆綁好塞滿或薄或厚衣物的旅行箱;載著裝有毯子、靴子皮鞋、文具書籍、床單枕頭和棉被的紙箱;載著捲起來的地毯和睡袋;載著腳踏車、滑雪屐、帆布背包、橡皮艇、英國式或西部式馬鞍。當車輛慢慢停下靜止後,學生們便蹦出車外,奔向後車門,一件件搬出裝在車廂裡的東西:立體音響、收音機、個人電腦;小冰箱和小瓦斯爐;裝在箱子裡的唱片和錄音帶;吹風機和電熨斗;網球拍、足球、曲棍球和長柄曲棍球桿、弓和箭;各式管制物品、避孕藥丸和避孕裝置;仍裝在購物袋裡的垃圾食物--蒜味洋蔥洋芋片、烤乾酪辣味玉米片、奶油花生小餡餅、「瓦飛洛」或「卡布斯」早餐麥片、水果軟糖和太妃爆米花、「咚咚啪」棒棒糖和「神祕」薄荷糖。
這二十一年來,每到九月份,我便會目睹這樣的景象上演。這是個輝煌的時刻,卻也一成不變。學生們以滑稽的叫喊或突然跌倒的動作向彼此打招呼,也總是一樣,互相吹噓這個夏天過得是如何精彩痛快。他們的父母待在汽車旁,頭暈眼花地站在大太陽底下,從各方面看見自己當年年輕的形象。那認真曬黑的皮膚,那精心裝扮過的臉龐以及顰蹙彆扭的表情。他們體驗到一種新生的感覺,領悟到一種共識。這些已為人母的女人個個伶俐機敏,保持節食中的苗條身材,她們知道所有人的名字。她們的丈夫甘心撥出時間,儘管距離遙遠卻也不在乎;他們身為父親的任務大功告成,個個身上都流露著一種已投保了高額保險的感覺。像這樣的旅行車隊大集合,比起他們一年之中會做的任何事,比起正式的宗教儀式或律法慣例,更能讓這些父母知道他們是思想相似精神相連的一群人,是同一個種族,是同一國的人。
我離開辦公室,走下山丘到鎮上去。鎮上有些建有塔樓、門廊高達兩層樓的房舍,住在這兒的人們皆擁有古老楓樹的遮蔭。這裡有希臘復興式與哥德式的教堂,還有一間精神病患收容院。病院擁有一條細長的柱廊、綴有花飾的老虎窗,以及一個極為陡峭的斜屋頂,尖頂處的裝飾物是一顆鳳梨雕塑。我、芭蓓和我們以前結婚所生的小孩,就住在這條寧靜街道的尾端。這裡曾經是一座森林,處處都是深淵幽谷,如今我們的後院外面就有一條高速公路,就位在我們的下方。每到深夜,當我們躺上黃銅床時,飛馳而過的稀疏車流把我們的睡眠圍裹在一種遙遠而平穩的呢喃聲中,宛如亡魂在夢境的邊緣喃喃自語。
我是山上學院「希特勒研究學系」的主任。這個學系是我在一九六八年三月創建的,那天是個寒冷、明亮,偶有幾陣東風吹來的日子。當我向校長提出建議,認為我們應該設立一個專門研究希特勒生平與事蹟的系所時,他一眼便看出了可行性。這件事馬上造成轟動,完全可說是成功之舉。這位校長後來成為尼克森、福特和卡特總統的顧問,直到他死在奧地利某個滑雪場的纜車上為止。
在第四街和榆樹路的十字路口,車輛在此左轉就能抵達超級市場。一位女警窩在一輛盒子般的警車裡在此地巡邏,尋找違規停車、超速駕駛和過期的檢驗貼紙。鎮裡的每根電線桿上都貼有自製的尋狗尋貓啟事,其中還有些是出自小孩子的手筆。
芭蓓是個身材高大壯碩的女人,腰圍和體重皆頗為可觀。她亂蓬蓬的頭髮是金黃色的,但顏色相當特殊,是那種在過去被稱為「骯髒金黃」的顏色。如果她是個嬌小的女人,那麼這頭秀髮就會顯得太可愛、太俏皮和做作。但身材為她頭上這堆亂蓬蓬的東西找到合理存在的理由。大塊頭女性向來不管這種瑣事,她們缺乏在自己身體上耍伎倆的狡詐本領。
「妳應該過來看看的。」我對她說。
「過去哪?」
「今天是旅行車隊抵達的日子。」
「我又錯過了嗎?你應該早點提醒我才對。」
「它們一路延伸,經過音樂圖書館,排到州際公路上去了。藍的、綠的、紅的、棕的,那些旅行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好像一支沙漠商隊。」
「你知道我這個人是需要提醒的,傑克。」
芭蓓不修邊幅,她具有一種粗心的尊貴特質,就像那些專注於某個嚴肅問題而忘了或疏於注意自己外表看起來是什麼模樣的女人。不過,這並非說她屬於那種被一般人認為注定要幹大事業的天才。她照料撫養小孩,在成人教育學程中教授一堂科目,還參加了一支為盲人朗讀的志工團體。每隔一星期她就會到鎮上邊緣,到那裡為一位名叫崔德威的老人朗讀。大家都叫他「崔老頭」,好像他是一個地標,一段岩層或一片陰鬱的沼澤。她唸給他聽的東西包括《全國詢問報》、《全國審查報》、《全國快報》、《環球》、《世界》和《星球》等雜誌。
既然這個老傢伙要求為這每周一次的活動增添點神祕成分,那又何必拒絕他呢?重點在於,不管芭蓓做什麼事,都會讓我感受到甜蜜的回報,覺得自己與一位充滿熱情的女人、一個白晝與充實生活的熱愛者,以及一種多元且濃厚的家庭氣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看著她有條不紊地做這些事情,熟練中流露著自在與從容,一點也不像我之前的妻子們--她們都覺得自己與外界漸行漸遠。與情報工作打交道,使她們變成既自私又神經緊張的一群人。
「我想看的倒不是車隊。今年那群人看起來如何?有女人穿格子裙和針織毛線衣嗎?男人是不是穿騎馬夾克?騎馬夾克是什麼樣子?」
「有了錢,這些人都變得悠閒自在起來了。」我說:「他們真的相信他們有資格這麼做,而這樣的信念為他們帶來了健康。他們看起來都有那麼一點容光煥發。」
「有那種收入,我就會開始害怕死亡了。」她說。
「也許根本沒有我們所謂的死亡,只是一些文件會改變一下而已。」
「我們自己又不是沒有旅行車。」
「我們那輛車太小了,又是鐵灰色的,還有一扇車門整個鏽掉了。」
「懷爾德呢?」她突然驚慌失措叫起孩子的名字。她總是這樣,而她的這個小孩此時正動也不動地坐在後院的三輪車上。
芭蓓和我總是在廚房裡談天。廚房和臥室是我們的主要活動空間,是動力的所在,一切的根源。在這方面我和她很像,我們都把房子的其他地方當做貯藏室,用來堆放家具、玩具、過去的婚姻和各自的小孩所製造的未曾使用過的物品、過去的姻親留下的禮物、舊衣服和雜物,還有各式各樣的物件和箱盒。為什麼這些東西總是讓人感到悲哀呢?它們帶著一股黑氣、一種不祥的預感。不過它們讓我戒慎恐懼的倒不是個人的失敗和挫折,而是某個更普遍、無論規模或內容物都更大許多的東西。
芭蓓牽著懷爾德進來,讓他坐在廚房的流理台上。丹妮絲和史黛菲從樓上下來,我們談了一下她們在學校還需要什麼東西。沒多久,就到了午餐時間,我們進入一小段混亂和嘈雜的時刻。我們轉來轉去,拌嘴爭吵了幾句,把餐具弄得叮噹作響。我們從碗櫃、冰箱或彼此的盤子中攫取食物,直到大家都覺得夠了,才開始安靜地往我們色彩亮麗的食物上塗抹芥末或美乃滋。這時的氣氛是可想而知的嚴肅,是經過一番辛苦才獲得的報酬。餐桌上擺滿東西,芭蓓和丹妮絲用手肘互相頂了兩下,卻沒人開口說話。懷爾德還坐在流理台上,身邊是拆開的紙盒、捏皺的錫箔紙、亮閃閃的洋芋片包裝袋、幾盆包著保鮮膜的糊狀食物、易開罐拉環和束口繩、幾塊單片包裝的柳橙起司。亨利奇走進廚房,很仔細地觀察了眼前的場景,然後從後門溜走不見了。他是我唯一的兒子。
「其實我午餐並不打算吃這些東西,」芭蓓說:「我真的認真考慮過優格和小麥胚芽。」
「這句話好像在哪聽過?」丹妮絲說。
「好像就是在這裡吧。」史黛菲說。
「她總是買這些東西回來。」
「但她從來不吃。」史黛菲說。
「因為她認為,只要她不停買回來,總會為了解決這些東西而把它們吃掉。這好像是自己在欺騙自己。」
「這些東西堆滿半個廚房了。」
「結果她還是沒吃,把它們全扔了,因為已經過期壞掉了。」丹妮絲說:「然後,她只好重頭再來一遍。」
「不管妳往哪看,」史黛菲說:「看到的都是這些東西。」
「如果她沒有買這些東西的話,她會有罪惡感;如果她買回來卻沒有吃掉,她也會有罪惡感;看著這些東西堆在冰箱,她有罪惡感;把這些東西丟掉,她還是會有罪惡感。」
「這就像她本來想戒菸,卻又開始抽了。」史黛菲說。
丹妮絲十一歲,是個脾氣倔強的孩子。她幾乎每天都會帶頭,抗議母親一些浪費或有危險性的習慣。我是站在芭蓓這邊的。我告訴她,我才是需要拿出自制力來節食的人。我也不斷提醒她,我是多麼喜歡她現在的樣子。我還說,大塊頭的人內在多半是良善的,人們對大塊頭的人很容易產生信賴感。
但她還是對自己的臀部和腰圍感到不滿意,於是便去街上快走,去跑新古典中學體育場的台階。她說我是從她的缺點中找優點,因為這是我的本性,為保護愛人而欺瞞真相。在真相裡頭總是藏有一些東西的,她說。
樓上的煙霧警報器突然響起。要不是電池剛好沒電,就是這棟房子已經失火了。不過我們還是默默坐著把午餐吃完。
山上大學各系的主任都穿起了學士袍,不是那種長到拖地的華麗玩意,而是沒袖子只在肩部打皺褶的短外袍。我喜歡這種設計。我喜歡把手臂從袍子的皺摺處伸出來,用誇張的動作來看手錶。本來是很簡單的查看時間行為,但有了這個姿勢便不同了,漂亮的手勢能替生命增添不少浪漫色彩。那些在校園閒逛的學生,當他們看見系主任從旁走過,把手臂一舉從那身中世紀的外袍露出來,手上那支電子錶在夏末的薄暮中閃閃發光時,或許會把時間本身視為一種複雜的裝飾,一種出自人類意識的浪漫。當然,這身外袍是全黑色,也因此才能與任何衣服相配。
希特勒學系沒有自己專屬的大樓,我們窩在那棟名為「世紀大樓」的暗色石磚建築裡,與大眾文化系共用校舍。這個系的正式名稱叫「美國環境系」,他們是一個奇怪的群體,教授講師幾乎清一色是來自紐約的外國流亡者,個個機警伶俐,像一群惡漢,瘋了似的迷戀電影和一些莫名其妙的瑣事。他們在此破解文化的自然語言,為他們在歐洲度過的童年時期中所感受到的一些樂趣創造出一種堂而皇之的研究方法,例如用亞里斯多德學說研究泡泡糖包裝紙和洗衣粉廣告詞。這個學系的主任叫阿封斯(與某種速食品牌同音)?史東潘納多,是個胸部寬闊、臉色兇惡的男人。他的興趣是收集二戰前的汽水瓶,並固定展示在壁櫥裡。他底下所有的老師都是男性,全都穿著皺巴巴的衣服,全都需要好好修剪頭髮,咳起嗽來也不懂得遮攔。當他們湊在一起時,看起來就像是一群卡車司機公會的幹部,集合起來準備去指認某個同事殘破不全的屍體,讓人有一種充滿苦難、疑慮和不懷好意的印象。
莫瑞?賈?西斯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例外。以前曾是體育記者的他,今天邀請我與他一起吃午飯,去的是校園的餐廳。在那兒,不知名的食物散發著熟悉的味道,在我體內升起一個模糊和陰暗的記憶。莫瑞剛到山上大學不久,他肩背微駝,戴著一付小小的圓眼鏡,嘴邊蓄著一把安曼派教徒式的鬍鬚。他是客座教授,教的是「當代偶像」課程,看來現在的他似乎被那些大眾文化系的同僚搞得一頭霧水。
「我懂音樂,懂電影,我甚至認為就算漫畫書也具有非凡意義。但這裡卻有些正教授除了麥片盒子上的說明外,幾乎什麼也不讀。」
「他們可是我們這兒的先鋒派人士。」
「我不是在抱怨。我喜歡這裡,完全愛上這個地方。我喜歡這小鎮的景致,可以讓我遠離城市和性愛方面的糾纏。燥熱,城市對我而言,就只有這個字眼可形容。當你一下電車,走出車站,迎面而來的就是一股熱流。那是空氣、車輛和人們放出來的熱氣,是食物和性愛的熱氣,是摩天大樓的熱氣,是從地鐵和隧道飄出來的熱氣。城裡的氣溫總是比別的地方高八度以上。熱氣從人行道升起,由污染的天空降下。公共汽車呼出熱氣,購物的人群和工作的人群呼出熱氣。整個公共建設都是架構在熱的基礎上,拚命使用熱能,也造出更多熱能。科學家老愛談論溫度過高會讓世界滅毀,這個現象早已在進行了,你隨便到一個大型或中型的城市就能感覺到。既悶熱又潮濕。」
「莫瑞,你住哪?」
「住在一棟出租公寓,那地方完全把我給迷倒了。那是一棟離精神病院不遠的舊豪宅,裡面有七、八名房客,除了我以外,我看他們或多或少都打算在那裡住一輩子。那裡有個像懷有什麼恐怖祕密的女人,有個總是一臉憂愁的男人。有一個男人從來不離開房間,還有一個女人總是在信箱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不知道在等待什麼不會到來的東西。那裡有一個不知道自己身世的男人,還有一個身世複雜的女人。那地方有股味道,就像我特別喜歡的那種電影,帶有一種人生的不幸氣味。」
「那你屬於哪一種人?」
「我是猶太人。不然還能是哪種人?」
莫瑞身上倒有件事頗值得一提,他從頭到腳穿的都是燈芯絨布料衣物。我有種感覺,也許打從他十一歲開始,在一片擁擠的鋼筋水泥建築物中,他便為了某個遙不可及又難以理解的理由,把這種質地堅硬的布料和高深奧祕的知識學問給緊緊連繫在一起了。
「來到這個名叫『鐵匠』的小鎮,我不由自主快樂起來。」他說:「我來此是為了躲避桃花。城市裡充滿桃花、充滿性感可愛的人們。我再也不讓女人隨意操弄我身體的那個部分了。我在底特律曾和一個女人有過一腿,她需要拿我的精液去打離婚官司。可笑的是,我愛死女人了。無論哪一天,我只要看見她們修長的美腿踩著輕快步伐,像一陣從河面上吹來的輕風在清晨的微光中飄過,我就會為之傾倒。第二個可笑的是,其實我真正渴望的不是女人的身體,而是她們的心靈。女人的心靈,精精巧巧被侷限起來,以單方向大量流動,宛如一個物理實驗。和一位穿著褲襪、雙腿交疊的聰明女性說話,是多麼讓人愉快啊!特別是那尼龍布料發出的小小摩擦聲,更能讓這種快樂提升好幾個層次。第三個說來可笑的事實是,越是複雜、神經質和難搞的女人,我越會被她吸引。我欣賞簡單的男人,但女人要越複雜越好。」
莫瑞的頭髮濃密,看起來相當厚重。他的眉毛也很粗,幾綹鬈髮垂掛在他頸部兩側。下巴上那撮硬挺挺、缺了嘴邊髭鬚相伴的小鬍子,很像是能自由選擇的裝飾品,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黏上去或摘下來。
「你計畫教授什麼課程?」
「這正是我想找你聊聊的原因,」他說:「你用希特勒在此造出了一番奇妙事業。你創辦它、扶持它,讓它成為你的私人禁臠。在咱們這一帶,不管哪個學院或大學的教授,沒有人敢提到希勒特的名字而不朝你這個方向點個頭。當然,這只是個比方,但毫無疑問你這裡就是中心,就是這門學問的根源。他現在是你的希特勒,葛雷德尼的希特勒,你一定深深為此感到滿足。這所學院是因為希特勒研究才會國際知名,這個學系夠獨特,也夠有成就感。你以這個人物為中心,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系統,一個擁有無數次結構和相關研究領域的結構,一個歷史中的歷史。這個成就讓人驚豔。這是大師之作,夠聰明,又漂亮地先發制人。這就是我現在想做的,用貓王艾維斯來做。」
幾天後,莫瑞向我打聽一處號稱全美最上相穀倉的觀光勝地,於是我便和他開了三十幾公里的車,去到「農耕鎮」一帶的鄉間。那裡都是草地和蘋果園,無數道白色的籬笆在起起伏伏的田野間綿延伸展。很快的,那個廣告看板就出現了--「全美最上相穀倉」。在我們抵達之前,一共看見五個像這樣的廣告看板,而大約有四十輛轎車和一輛觀光巴士和我們一樣把車停在臨時停車場上。我們沿著一條小徑前行,來到一處地勢稍高、特別闢來供人觀賞拍照的地點。所有人都帶了相機,有些人還有三腳架、望遠鏡頭或過濾鏡。有個男人坐在一旁的亭子裡販賣明信片和幻燈片,上頭的風景和田野風光正是在這個地點所拍攝的。我們站在附近的樹林裡,看著這些拍照的人。莫瑞一直沉默不語,偶爾才拿出一個小本子,匆匆寫下幾個註記。
「根本沒有人看見穀倉。」他終於開口了。
但後頭跟了一段長長的沉默。
「一旦你看到關於穀倉的廣告牌,就不可能看見穀倉了。」
他又跌回沉默裡。帶著相機的人們離開高地,很快又有另一批人補上。
「我們來這兒不是為了捕捉形象,而是來這裡鞏固這個形象。每張相片都強化了這個氛圍。傑克,你能感覺到嗎?一種無名能量的不斷積累。」
說完,又是一段更長的沉默。亭子裡的男人忙著販賣明信片和幻燈片。
「來這裡根本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投降,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看到的東西。過去已有成千上萬人來此,將來還會有人一直來這裡,我們默許自己成為一種集體感知的一部分,實際上這卻扭曲了我們的視野。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就像一種宗教經驗,所有觀光活動都一樣。」
另一段沉默接踵而來。
「他們是為了拍照而拍照。」他說。
接下來他好一陣子沒開口。我們聽著咔嚓不停的快門聲,聽著那窸窣作響的底片捲動聲。
「這座穀倉在被人拍成照片之前是什麼模樣呢?」他說:「它以前是什麼模樣?和其他穀倉有何不同?又有何相似?這個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因為我們都見到了那些廣告看板,見到忙著拍照的這群人。我們非但脫離不開這個氛圍,而且此時此地的我們,也變成了這種氛圍的一環。」
說完這些話,他似乎感到非常愉快。

前言/序言


《迷雾之城:失落的文明与时间的沙漏》 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 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时间并非线性的河流,而是扭曲、破碎的玻璃碎片。数千年前,一个曾被誉为“永恒之城”的文明——亚特兰提斯并非沉入海底,而是被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维度裂隙”吞噬,只留下一座漂浮在现实边缘、被浓密、永不消散的灰白色雾气环绕的城市残骸。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追溯,它是一份用血、汗水和失落的星图编织而成的探险日志,记录了三位截然不同的探索者,如何在一次绝望的追寻中,偶然闯入这座迷雾笼罩的都市。 第一部分:灰烬中的回响 故事始于现代的秘鲁高地,一位名叫伊莱亚斯·凡尔纳的语言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破解一种被认为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原始语汇”——那些被认为能直接与宇宙底层结构对话的音节。伊莱亚斯在一次深入安第斯山脉的探险中,发现了一个被冰川封存的巨石结构,其上刻画的符号与他研究的原始语汇惊人地吻合。 这些符号并非文字,而更接近于共振频率的指示图。根据他的推算,这些频率指向地球上一个特定的“静默点”——一个物理定律似乎被暂时搁置的地方。他坚信,那里便是通往亚特兰提斯残骸的门户。 与伊莱亚斯同行的是卡珊德拉·洛克伍德,一位被学术界流放的考古学家。卡珊德拉的专长在于“非物质遗迹”的研究——那些无法被触碰,只能通过特定环境条件才能显现的痕迹。她带来的装备是一套由稀有金属和古老晶体制成的“频率捕捉器”,其目的是记录那些可能潜藏在“静默点”周围的能量残留。她背负着一个秘密:她的家族世代都受到一种关于“周期性遗忘”的诅咒,她相信,解开亚特兰提斯的秘密,是打破家族宿命的唯一途径。 第二部分:雾中几何学 当伊莱亚斯和卡珊德拉通过一个由极端气压和声波构建的“通道”后,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那座失落之城——埃瑟隆(Aetheron)。 埃瑟隆并非一座由石头建造的城市,而是一个活着的、不断自我重构的几何体。建筑的线条相互矛盾,街道在观察者移动时重组,光线以非欧几何的方式折射。城中的“居民”已经消失了,只留下被时间冻结的场景:一个工匠的手停在雕刻一半的工具上,一桌丰盛的宴席凝固在空气中,仿佛整个文明是在一个瞬间被集体“暂停”了。 在这里,时间的概念完全失效。伊莱亚斯发现,他能“听见”亚特兰提斯人最后的声音——那不是语言,而是纯粹的意图和情绪的波动。他们并非死于灾难,而是主动选择“退场”,将自身的存在编码进了城市的结构中,以求逃避某种他们预见到的、比死亡更可怕的“熵增”。 第三部分:守门人与时间的沙漏 在探索的深处,他们遭遇了唯一的“守门人”——“编织者”。他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个由纯粹的逻辑和记忆流构成的存在。编织者向他们揭示了真相:亚特兰提斯人掌握了控制“因果链”的技术,他们能够“筛选”掉宇宙中不稳定的、可能导致毁灭的未来分支。然而,这种干预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们必须不断地“清除”自己存在的时间锚点,最终导致了他们集体“漂移”出我们所认知的现实。 编织者将一个关键的物件交给了伊莱亚斯和卡珊德拉:“零点沙漏”。这个沙漏的沙粒并非由物质构成,而是未发生事件的概率。它拥有一个可怕的能力:如果被放置在正确的共振点,它可以短暂地将埃瑟隆重新“锚定”回我们的现实中,但代价是,锚定的力量会吸取现实世界中一个等量的“未来可能性”。 此时,第三位角色登场:雷恩·哈里斯,一位精锐的军事情报官,受一个隐秘组织派遣,目的是夺取亚特兰提斯的技术,用于“稳定”全球地缘政治的冲突。雷恩追随伊莱亚斯和卡珊德拉进入迷雾,他的目标是利用“零点沙漏”的力量,抹去他认为的“威胁性”历史事件,创造一个他理想中的“稳定”世界。 最终的抉择:存在与虚无之间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埃瑟隆的心脏——一个巨大的、不断旋转的晶体矩阵前。伊莱亚斯明白了,亚特兰提斯人并非逃避,而是试图永恒地保存一种完美的、未被污染的“瞬间”。 雷恩试图强行启动沙漏,以重塑历史。卡珊德拉必须利用她的频率捕捉器,与城市残存的“意图”共鸣,以防止沙漏被滥用。而伊莱亚斯,则要面对一个终极的哲学拷问:是否我们注定要接受时间的无序和痛苦,才能确保“存在”的真实性? 《迷雾之城:失落的文明与时间的沙漏》探讨了记忆的重量、文明的傲慢,以及当面对“永恒的平静”与“流动的真实”时的选择。它是一场关于物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执念的较量,最终,这座迷雾之城将是所有人的救赎之地,还是通往更深层虚无的入口? 本书献给所有相信,在最深沉的寂静中,依然回荡着不朽的真理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就觉得很有分量,不是说有多厚重,而是那种沉甸甸的、仿佛蕴藏着某种深邃力量的感觉。封面设计也很特别,那种极简的风格,一个纯粹的白色背景,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然后是那个叫做“白噪音”的标题,字体也选择得很有讲究,不张扬,但却透着一股子不容忽视的质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被引领的感觉,好像作者在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坚定不移的姿态,邀请我进入一个特别的空间。我还没有开始细读内容,但光是这种前期的铺垫,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喜欢这种不急不缓的开场,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去调整自己的心绪,去进入作者所设定的那个氛围。有时候,一本书的灵魂,在翻开它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显现,而“白噪音”似乎就是这样一本,它在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邀请,一个邀约,邀请我去探索,去感受,去沉浸。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并没有太直观的感受,但当我开始阅读,尤其是读到一些描绘人物内心波澜的段落时,我突然明白了“白噪音”的含义。它不是那种让你喧嚣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也不是完全的寂静,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一种能够屏蔽掉外界干扰,让你专注于内心声音的频率。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非常细腻,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按摩师,用一种极其轻柔却又精准的手法,触碰到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情绪角落。我特别喜欢书中某些段落的描写,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丝希望,就像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让人心碎,又带着一种平静。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激昂的乐章,但却能深深地触动你的灵魂,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去回味,去思考。

评分

这本《白噪音》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以强烈的冲突和惊险的情节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极其平和、内敛的方式,徐徐展开。我感觉,作者像是在用一种非常温柔的笔触,描绘着生命中那些最真实,也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瞬间。那些关于孤独,关于渴望,关于回忆的片段,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至于让人感到绝望。相反,我总能在这种淡淡的忧伤中,找到一种奇特的慰藉,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接纳。书中的文字,有一种非常治愈的力量,它不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却像温水浸润,一点一点地改变着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旅程。我总觉得,作者在书写这些文字时,一定有过非常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都被巧妙地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书中某些角色的选择,某些行为的动机,虽然看起来有些扑朔迷离,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窥见人性的复杂和微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情感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泄,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但却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绪波动。这种“静水流深”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让我能够更容易地代入其中。当我读到一些让我产生共鸣的段落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默默地感受,好像书中的人物,就是我曾经的某个化身,或者是我内心深处渴望成为的样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嘈杂的世界里,突然找到了一片可以让我安心栖息的角落。作者构建的叙事空间,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让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而是像一股温暖的泉水,缓缓地流淌进你的心里,润泽着你干涸的灵魂。我注意到,在很多描绘人物心理活动的场景中,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留下大量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去解读。这种处理方式非常聪明,它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创作空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手中的书,望着窗外发呆,脑子里会闪过书中的某些画面,某些对话,然后慢慢地,我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在内心升腾,就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拥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