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色彩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 積木文化

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色彩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 積木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色彩学
  • 视觉传达
  • 设计
  • 色彩应用
  • 设计史
  • 纪念版
  • 积木文化
  • 书籍
  • 艺术
  • 设计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色彩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 積木文化
商品编号:16713215688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货号:9789865865955
类型:平面设计

具体描述


书名: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作者: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出版:積木文化 

页数:208

语种:繁体中文

装帧:平裝 

出版日期:2015-04-09

尺寸:17cm×23cm       

ISBN: 9789865865955

耶魯大學出版社珍藏經典.繁體中文版首度發行!

20世紀啟發性的色彩認知理論

《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我沒教過藝術,我教的是哲學;我沒教過繪畫,我教的是觀看。」——包浩斯巨匠、色彩學之父 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遵循花招百出的藝術家亞伯斯所訂下的高標準,耶魯大學出版社在1963年大膽地出版了《色彩互動學》。書一出版,幾乎隨即開始改變全世界讀者對於觀看這件事的認知。亞伯斯用革命性的手法強調實驗的重要,質疑強調品味的傳統觀念;他要觀者主動參與其中,而非只是被動接收訊息。


《色彩互動學》出版至今已逾50年,它不僅帶給讀者無窮的樂趣,在藝術、建築、織品、室內設計以及各個科技領域的視覺設計中,它也不斷地擴展色彩被使用以及被閱讀的方式。新增的圖解與細節的微調,讓這本如今成為「經典」的五十周年紀念新版修訂得更為理想,讓亞伯斯提出的進行實驗、開放心胸、擴展個人智識的主張得以生生不息。


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約瑟夫.亞伯斯是20世紀zui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及教育家之一。他原籍德國,早年任教於包浩斯藝術學院;後因躲避納粹的迫害於1933年移民美國,在黑山學院任教16年,1950年加入耶魯大學,擔任設計學院主席。他於1968年被選入國立藝術和文學學院,且是耶魯大學的藝術名譽教授,直到1976年逝世為止。 

亞伯斯從小出生在手工藝家庭,知道鞋子怎麼做出來,鐵匠怎麼打鐵。他一路讀書,拿到小學美勞老師的資格,教了幾年書後,在32歲時跑到包浩斯學院去念藝術創作。因為他負擔不起顏料和畫布,於是到垃圾場翻撿廢棄的瓶罐和玻璃,用鉛和鐵絲將這些碎片組合成活潑鮮豔的作品,讓廢棄的垃圾變成會唱歌的窗玻璃,也因此從包浩斯學院的學生變成教師。亞伯斯說:「我沒教過藝術,我教的是哲學;我沒教過繪畫,我教的是觀看。」他要學生打開視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追求簡潔、清澈的形式,讓生活更真實,更精粹,影響了全世界的現代藝術的教育觀念。

序/尼可拉斯 . 法克斯. 韋伯 


前言 


1 回想色彩——視覺記憶 

2 閱讀色彩與結構 

3 為什麼用色紙而不是乾、濕性顏料 

4 一種顏色多種面貌——色彩的相對性 

5 較淺和(或)較深——光強度,明度

漸層研究——新的呈現方式 

彩度——鮮豔度 

6 一種顏色看似兩種顏色——看起來像相反的底色 

7 兩種顏色看起來一樣——減色 

8 色彩如何偽裝?——視覺殘像,同時對比 

9 紙上的混色——透明的錯覺 

10 真實的混合——加法與減法混色 

11 透明感與空間錯覺

色彩的邊界與造型術 

12 視覺混色——殘像校正

13 貝哲德視覺假象 

14 色彩間距與轉換 

15 再看中間混合色——交錯顏色 

16 色彩並置─調和——量體 

17 迷濛色與空間色——兩種自然效果 

18 自由研習——想像力的挑戰

條紋——限制性的並置

落葉研究——一個美國的發現 

19 大師——色彩編排 

20 韋伯 - 費希納定律——混合色的測量 

21 從色溫到色彩中的溼度 

22 振動的邊界——強化的輪廓 

23 相同光強度——消失的邊界 

24 色彩理論——色彩系統 

25 關於色彩教學——色彩專有名詞

色彩專有名詞釋義

變形與多樣化 

26 代替參考書目——我的首要合作夥伴 


圖例與評註














视觉叙事的光影之境:现代设计中的色彩策略与心理学应用 一部深入探索色彩在当代视觉传达与设计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权威著作。 本书并非对传统色彩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对色彩在信息时代与数字媒介中全新角色的深刻剖析。我们聚焦于色彩如何超越单纯的美学装饰,成为驱动用户行为、塑造品牌认同、并构建复杂叙事的关键工具。本书旨在为视觉设计师、品牌策略师、用户体验专家,以及任何希望精通色彩语言的创意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化、实战导向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色彩的感知、认知与心理基础重构 本部分将基础的色彩科学提升到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进行探讨。我们不再止步于三原色或色轮的构建,而是深入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处理光线和波长,以及这种生物学基础如何被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所“调校”。 1.1 跨文化色彩语境的解码: 全球化语境下,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将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对特定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的内在解读差异,并提供一套情境化分析框架。例如,探讨在不同地域,“信任”和“警告”的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色彩的细微调整来实现的。本章特别关注新兴市场的视觉偏好对全球品牌调色的影响。 1.2 情绪激发与神经美学: 深入探讨色彩如何绕过理性思考,直接触动大脑边缘系统。内容涵盖了通过精确的色调(Hue)、明度(Value)和饱和度(Chroma)组合来诱发特定情绪反应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我们将分析那些在潜意识层面影响购买决策和用户留存率的“情绪色板”,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1.3 色彩的动态感知与适应性: 传统的色彩理论常假设恒定的观看条件,但本书着重讨论在不断变化的光源(日光、LED、OLED)和屏幕技术下,色彩的“真实性”如何被解构。内容包括环境光对品牌色一致性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管理工具(如ICC配置文件的高级应用)来确保跨媒介体验的连贯性。 第二部分: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叙事学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设计语言,探讨设计师如何运用色彩作为“无声的叙述者”,引导观众的目光,并构建层次分明的视觉信息结构。 2.1 信息层次的色彩编码: 在数据可视化和用户界面(UI/UX)设计中,色彩是区分优先级、标记状态和建立交互反馈的核心机制。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设计高效的渐变色板来表现连续数据,如何运用对比度(Contrast)来满足无障碍标准(WCAG),以及如何通过“非色彩”——即中性色、黑与白——来衬托和突出关键信息。 2.2 品牌调色板的战略构建: 品牌色不仅仅是 Logo 的颜色,它是品牌个性的延伸。本章指导读者超越流行趋势,构建一个具备长效生命力和高度可塑性的品牌色彩系统。内容包括: 主色、辅助色与点缀色的比例分配原则。 如何在不同媒介(印刷、网页、动态图形)中保持品牌色温和质感的统一。 “反向调色板”策略: 探索引人注目的、挑战常规的色彩组合在特定品牌定位中的应用。 2.3 动态色彩与时间轴设计: 随着动画和沉浸式体验(AR/VR)的普及,色彩必须具备时间维度。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随时间推移而演变的色彩方案,例如在电影预告片中营造紧张感的色彩过渡,或在应用加载动画中引导用户预期的色调变化。我们探讨了色彩的运动感及其在叙事节奏控制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前沿应用:数字界面与新媒介中的色彩挑战 面对像素化的世界,色彩的物理属性被彻底改变。本部分关注当前设计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应用场景。 3.1 沉浸式环境中的色彩: 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中,色彩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本书讨论了“环境光晕”(Ambient Occlusion)与“空间色彩感知”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环境的色彩饱和度来控制用户的“在场感”和“晕动反馈”。例如,如何使用低饱和度的环境色来避免VR疲劳,同时用高饱和度的交互元素吸引注意力。 3.2 算法驱动的色彩选择: 探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在色彩生成和优选中的角色。内容包括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海量用户反馈数据,自动推荐最能提高转化率或用户满意度的色彩方案。这部分将介绍颜色算法的原理及其在个性化设计中的实际案例。 3.3 触觉与跨感官的色彩映射: 超越视觉,色彩如何与其他感官互动?本章研究色彩与声音、纹理之间的联觉(Synesthesia)现象。我们分析了“声音可视化”设计中色彩与频率、音量的映射规则,以及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利用色彩暗示材料的触感(如冷/暖、粗糙/光滑)。 结语:未来之境——色彩的非线性演进 本书的结论部分展望了色彩设计在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背景下的潜在变革。我们鼓励设计师将色彩视为一个开放的、持续进化的系统,而不是一套封闭的规则集。真正的色彩大师,是那些能够预见光影变化的未来,并提前布局视觉策略的人。本书提供的,正是构建这种前瞻性思维的坚实基石。 目标读者群体: 高级平面设计师、品牌总监、UI/UX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其中细细品味,但仅仅是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心潮澎湃。 fifty years,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色彩的传奇故事。我常常会好奇,在五十年前,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色彩的?当时的视觉传达设计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能够以“纪念版”的形式重现,我想它一定承载着跨越时代的智慧和经验,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迪。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符号飞速更迭的时代,这本书所蕴含的“色彩互动学”核心理念,是否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方向?它会不会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帮助我重新认识色彩与人、色彩与信息之间的微妙联系?我尤其期待它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个领域能带来怎样的独特视角,毕竟,在这个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图像和设计作品的世界里,如何让色彩真正“说话”,如何让它们产生共鸣,始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积木文化,这个名字本身就给人一种严谨、扎实、层层递进的感觉,我想,这本书在内容编排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一定也是如此,值得我慢慢啃读,细细体会。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富有张力的设计所吸引。虽然我还未开启阅读之旅,但我已经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五十年的岁月沉淀,让“色彩互动学”这个概念变得更加醇厚和富有智慧。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有多少设计师、艺术家、学者,曾在这本书或它的前身中汲取养分,构建起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色彩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关于如何用色彩去表达、去沟通、去影响。尤其吸引我的是“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关键词,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视觉至上的时代,如何让设计作品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如何用色彩去传递情感、烘托氛围、引导受众,这无疑是每个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跳出零散的色彩搭配技巧,去理解色彩背后的心理学、文化学乃至哲学意义。积木文化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相信它会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启发的“工具书”,也是一本能够引领思考、拓展视野的“思想书”,它的价值,必然远不止于书本本身。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兴奋感。五十载春秋,对于“色彩互动学”的沉淀,光是想想就觉得分量十足。我还没开始阅读,但我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了一幅画面:一本承载着历史智慧、引领着未来方向的色彩经典。我特别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冲击力至上的时代,这本书所提出的“色彩互动”理念,将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色彩与人的关系?它是否能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提供一套更具穿透力的理论武器,让我们能够驾驭色彩,让它们在设计中真正发挥出“互动”的力量,触及观者的心灵,引发情感的共鸣,甚至改变他们的认知?我一直认为,成功的视觉传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内涵的精准传递,而色彩,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媒介。积木文化,这个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我期待这本书在内容上能够做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就像一块块坚实的“积木”,帮助我构建起对色彩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体系,让我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有正式翻开,但仅仅是“色彩互动学出版50周年纪念版”这样的名称,就已经点燃了我心中对色彩探索的渴望。五十年的沉淀,意味着这本书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必然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显得尤为珍贵。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有多少设计师、艺术家、学者,曾在这本“经典”中汲取养分,构建起自己对色彩的认知体系。我尤其期待它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个领域能够带来的启发,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语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色彩成为有效的沟通桥梁,如何让它们传递更精准的信息,引发更深刻的情感共鸣,这无疑是每一个从事视觉设计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深入理解色彩的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哲学层面的意义,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让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好看,更能“说”出我想要表达的内涵。积木文化,这个出版方的名字也让我倍感安心,我相信这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精品之作,它会是我在色彩探索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色彩互动学出版50周年纪念版”的出现,对我而言,仿佛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又像是一次注定的邂逅。我虽尚未深入其内容,但仅凭书名和其背后所承载的“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好奇,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与如今有哪些不同?“色彩互动学”的核心理论,在五十年的时光洗礼后,是否愈发彰显其普适性和前瞻性?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历史,更像是在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色彩深度理解的窗户,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色彩的运用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美学追求,而是关乎信息的有效传递、情感的精准表达、乃至品牌形象的塑造。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时代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洞察色彩在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不同情境下的独特力量,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当下的设计实践中。积木文化作为出版方,我对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深信不疑,相信这本书定然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能够引领读者在色彩的世界里进行一场深刻的探索与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读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