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作者: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出版:積木文化
页数:208
语种:繁体中文
装帧:平裝
出版日期:2015-04-09
尺寸:17cm×23cm
ISBN: 9789865865955
耶魯大學出版社珍藏經典.繁體中文版首度發行!
20世紀啟發性的色彩認知理論
《色彩互動學》出版50週年紀念版
「我沒教過藝術,我教的是哲學;我沒教過繪畫,我教的是觀看。」——包浩斯巨匠、色彩學之父 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遵循花招百出的藝術家亞伯斯所訂下的高標準,耶魯大學出版社在1963年大膽地出版了《色彩互動學》。書一出版,幾乎隨即開始改變全世界讀者對於觀看這件事的認知。亞伯斯用革命性的手法強調實驗的重要,質疑強調品味的傳統觀念;他要觀者主動參與其中,而非只是被動接收訊息。
《色彩互動學》出版至今已逾50年,它不僅帶給讀者無窮的樂趣,在藝術、建築、織品、室內設計以及各個科技領域的視覺設計中,它也不斷地擴展色彩被使用以及被閱讀的方式。新增的圖解與細節的微調,讓這本如今成為「經典」的五十周年紀念新版修訂得更為理想,讓亞伯斯提出的進行實驗、開放心胸、擴展個人智識的主張得以生生不息。
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約瑟夫.亞伯斯是20世紀zui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及教育家之一。他原籍德國,早年任教於包浩斯藝術學院;後因躲避納粹的迫害於1933年移民美國,在黑山學院任教16年,1950年加入耶魯大學,擔任設計學院主席。他於1968年被選入國立藝術和文學學院,且是耶魯大學的藝術名譽教授,直到1976年逝世為止。
亞伯斯從小出生在手工藝家庭,知道鞋子怎麼做出來,鐵匠怎麼打鐵。他一路讀書,拿到小學美勞老師的資格,教了幾年書後,在32歲時跑到包浩斯學院去念藝術創作。因為他負擔不起顏料和畫布,於是到垃圾場翻撿廢棄的瓶罐和玻璃,用鉛和鐵絲將這些碎片組合成活潑鮮豔的作品,讓廢棄的垃圾變成會唱歌的窗玻璃,也因此從包浩斯學院的學生變成教師。亞伯斯說:「我沒教過藝術,我教的是哲學;我沒教過繪畫,我教的是觀看。」他要學生打開視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追求簡潔、清澈的形式,讓生活更真實,更精粹,影響了全世界的現代藝術的教育觀念。
序/尼可拉斯 . 法克斯. 韋伯
前言
1 回想色彩——視覺記憶
2 閱讀色彩與結構
3 為什麼用色紙而不是乾、濕性顏料
4 一種顏色多種面貌——色彩的相對性
5 較淺和(或)較深——光強度,明度
漸層研究——新的呈現方式
彩度——鮮豔度
6 一種顏色看似兩種顏色——看起來像相反的底色
7 兩種顏色看起來一樣——減色
8 色彩如何偽裝?——視覺殘像,同時對比
9 紙上的混色——透明的錯覺
10 真實的混合——加法與減法混色
11 透明感與空間錯覺
色彩的邊界與造型術
12 視覺混色——殘像校正
13 貝哲德視覺假象
14 色彩間距與轉換
15 再看中間混合色——交錯顏色
16 色彩並置─調和——量體
17 迷濛色與空間色——兩種自然效果
18 自由研習——想像力的挑戰
條紋——限制性的並置
落葉研究——一個美國的發現
19 大師——色彩編排
20 韋伯 - 費希納定律——混合色的測量
21 從色溫到色彩中的溼度
22 振動的邊界——強化的輪廓
23 相同光強度——消失的邊界
24 色彩理論——色彩系統
25 關於色彩教學——色彩專有名詞
色彩專有名詞釋義
變形與多樣化
26 代替參考書目——我的首要合作夥伴
圖例與評註
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其中细细品味,但仅仅是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心潮澎湃。 fifty years,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色彩的传奇故事。我常常会好奇,在五十年前,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色彩的?当时的视觉传达设计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能够以“纪念版”的形式重现,我想它一定承载着跨越时代的智慧和经验,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迪。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符号飞速更迭的时代,这本书所蕴含的“色彩互动学”核心理念,是否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方向?它会不会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帮助我重新认识色彩与人、色彩与信息之间的微妙联系?我尤其期待它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个领域能带来怎样的独特视角,毕竟,在这个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图像和设计作品的世界里,如何让色彩真正“说话”,如何让它们产生共鸣,始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积木文化,这个名字本身就给人一种严谨、扎实、层层递进的感觉,我想,这本书在内容编排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一定也是如此,值得我慢慢啃读,细细体会。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富有张力的设计所吸引。虽然我还未开启阅读之旅,但我已经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五十年的岁月沉淀,让“色彩互动学”这个概念变得更加醇厚和富有智慧。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有多少设计师、艺术家、学者,曾在这本书或它的前身中汲取养分,构建起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色彩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关于如何用色彩去表达、去沟通、去影响。尤其吸引我的是“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关键词,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视觉至上的时代,如何让设计作品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如何用色彩去传递情感、烘托氛围、引导受众,这无疑是每个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跳出零散的色彩搭配技巧,去理解色彩背后的心理学、文化学乃至哲学意义。积木文化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相信它会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启发的“工具书”,也是一本能够引领思考、拓展视野的“思想书”,它的价值,必然远不止于书本本身。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兴奋感。五十载春秋,对于“色彩互动学”的沉淀,光是想想就觉得分量十足。我还没开始阅读,但我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了一幅画面:一本承载着历史智慧、引领着未来方向的色彩经典。我特别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冲击力至上的时代,这本书所提出的“色彩互动”理念,将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色彩与人的关系?它是否能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提供一套更具穿透力的理论武器,让我们能够驾驭色彩,让它们在设计中真正发挥出“互动”的力量,触及观者的心灵,引发情感的共鸣,甚至改变他们的认知?我一直认为,成功的视觉传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内涵的精准传递,而色彩,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媒介。积木文化,这个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我期待这本书在内容上能够做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就像一块块坚实的“积木”,帮助我构建起对色彩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体系,让我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有正式翻开,但仅仅是“色彩互动学出版50周年纪念版”这样的名称,就已经点燃了我心中对色彩探索的渴望。五十年的沉淀,意味着这本书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必然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显得尤为珍贵。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有多少设计师、艺术家、学者,曾在这本“经典”中汲取养分,构建起自己对色彩的认知体系。我尤其期待它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个领域能够带来的启发,在这个信息爆炸、视觉语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色彩成为有效的沟通桥梁,如何让它们传递更精准的信息,引发更深刻的情感共鸣,这无疑是每一个从事视觉设计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深入理解色彩的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哲学层面的意义,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让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好看,更能“说”出我想要表达的内涵。积木文化,这个出版方的名字也让我倍感安心,我相信这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精品之作,它会是我在色彩探索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色彩互动学出版50周年纪念版”的出现,对我而言,仿佛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又像是一次注定的邂逅。我虽尚未深入其内容,但仅凭书名和其背后所承载的“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好奇,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与如今有哪些不同?“色彩互动学”的核心理论,在五十年的时光洗礼后,是否愈发彰显其普适性和前瞻性?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历史,更像是在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色彩深度理解的窗户,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色彩的运用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美学追求,而是关乎信息的有效传递、情感的精准表达、乃至品牌形象的塑造。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时代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洞察色彩在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不同情境下的独特力量,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当下的设计实践中。积木文化作为出版方,我对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深信不疑,相信这本书定然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能够引领读者在色彩的世界里进行一场深刻的探索与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读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