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旧传太极拳是道人张三丰创立,将太极拳与内丹修炼紧密结合,炼内丹需练太极,练好太极需要炼内丹。董沛文主编的这本《张三丰太极修炼秘诀》收录《太极炼丹秘诀》、《太极拳谱》等七部资料,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深为太极拳和丹道爱好者重视。 董沛文 主编;盛克琦,芮国华 编校 董沛文,河北滦县人,1958年7月出生。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传人,道号董崇文,号文道子。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博士。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学院院长、唐山玉清观住持。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经商活动之佘喜读道家经典,尤其对商祖陶朱公(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范蠡)推崇备至。在经商活动中,自觉运用道家玄妙思想于为人处世中,且有自己的独到体会。亦好道家养生文化,遍游道教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荏苒光阴,人生如梦,世间芸芸众生求财、求禄、求寿、求平安者,如过江之鲫!然其中很难求者就是“寿”。千古一帝秦始皇,权倾天下,富有四海,却求“寿”无门等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劲力运用”的拆解上,完全是反直觉但又极具说服力的。例如,书中对“寸劲”的剖析,没有停留在“短距离爆发力”的表面定义,而是用一套非常严谨的序列动作来教导读者如何“借势蓄力”。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蹬地、转胯、沉腰这三个步骤,将地面的反作用力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脊柱传递到指尖,形成“穿透性”的打击。我按照书中的练习方法,尝试了“抖劲”的练习,一开始总觉得僵硬,但遵循作者提出的“肌肉群的瞬间解耦”概念后,果然感觉到一股类似鞭梢的弹性在手臂上产生。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在特定角度下,如何通过“借力打力”来卸掉对手的来力,并立即将其转化为反击的势能,这些精妙的招式解析,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附带了详细的“力学分析图”,清晰地展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衡点和转移路径,对于理解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评分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武术典籍格式,它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武者心性的探讨,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传授招式,他更关注习武者如何应对心魔、如何保持“虚怀若谷”的武德。其中有一篇小品文,讲述了一位前辈在晚年面对“功力瓶颈”时的心路历程,非常感人。文章中描述了那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挣扎与突破,着重强调了“放下执念”才是通往更高境界的钥匙。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武术教程,更像是一部修身养性的哲学读物。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发力,更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对于一个现代都市人来说,其价值或许比单纯的拳法更重要。这种对习武者整体生命状态的关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失的。
评分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论述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尤其是在对“步法与重心转换”的讲解部分,简直可以拿来做教科书使用。作者没有草草带过,而是针对不同架势——无论是实战中的“进步、退步、上步”,还是演练中的“独立步、歇步”——都分别给出了重心的垂直投影图和前后脚受力比例的量化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引入的“力学平衡点”概念,他用非常直观的比喻来解释,比如将人体比作一个倾斜的陀螺,只有重心稳定在最小支撑面上,才能实现瞬间的爆发。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还对比了不同流派在同一招式上对重心的细微调整,例如“野马分鬃”时,有些流派强调向后撤的幅度,而本书则侧重于身体中轴线的垂直稳定,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让我对太极拳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明白技术上的毫厘之差,在实战中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了关于“内丹与气机运行”的那几个核心章节,说实话,这部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运气路线,而是深入探讨了呼吸与意念在培养“寸劲”过程中的微妙配合。作者似乎对人体的精微之处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书中对“丹田的温养”和“周天运行的阻塞点”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他没有使用那种神乎其神的说辞,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笔调,去剖析气感的形成过程,比如如何通过特定的调息节奏来诱发“麻、热、沉”三种基础气感。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松紧转换”的论述,书中提出了一种“非松非紧”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与我过去理解的“彻底放松”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在放松的基础上,随时准备爆发的势能,这种理解对我正在练习的桩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的武学内功心法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古朴的宣纸质感,配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深邃的武学氛围之中。我本来对传统武术理论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却非常讲究。大量的留白,让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显得格外醒目,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手绘的经络图和动作要领的示意图,那些线条流畅、结构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特别是对“掤、捋、挤、按”这几个基础手法的图解,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模糊不清的照片,这里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力线的传导方向,让人感觉仿佛能触摸到那股内劲的流动。作者在引言部分对太极哲学的阐述,也并非生硬地引用古籍,而是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解释了阴阳转换在人体运动中的体现,这为后续的功法讲解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逻辑组织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和对传统的敬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