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茶室名庭巡禮/繁体中文 有关茶庭茶室建筑 茶史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京都茶室名庭巡禮/繁体中文 有关茶庭茶室建筑 茶史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亞拿 著
图书标签:
  • 京都
  • 茶室
  • 茶庭
  • 日本建築
  • 茶道
  • 庭園
  • 文化史
  • 港台書籍
  • 繁體中文
  • 傳統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暖暖書屋
ISBN:9789869348140
商品编码:16327411799
开本: 18.2 x 25.8 cm
出版时间:2016-11-16
页数:26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縱橫千年京都的茶道歷史脈絡
遍覽43座歷史茶室與35座優美名庭
探尋日本侘寂陰翳美學的源頭


茶道是對「殘缺」的崇拜,
  是明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
  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
  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日本美學思想家 岡倉天心

  日本四百年歷史的茶道,是如宗教般的儀式,化身為對美的追尋。可以說,日本傳統美學思想就是源自茶道文化。

  而茶道精神的核心即在於茶室。茶室大多由茶人設計,其建構與理念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其他的建築是如此地深思熟慮。它並不是單純的建築,室內每一細節的背後,皆有其哲理與美學的思考,由此可見日本傳統文化之細膩與講究。茶室區隔於建築的起居區外,是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

  茶室之美有不同的境界,千利休喜歡侘寂美,以鄉野草庵建築、土塗牆壁,除去多餘的綴飾,顯露極其自然的簡樸。他認為那樣才是恬靜的茶室,讓人心情平靜。而古田織部的茶室加入藝術創意,增加窗戶,設計出大膽扭曲變形的茶器,充滿滑稽詼諧的趣味。而小堀遠州的茶室更為明亮清爽,優雅的茶庭,產生綺麗寂趣之美。

  另外,日本的庭園之美也是大家所認同的,其中內含許多茶庭的元素。早期枯山水茶庭是指草庵茶室外頭的露地,包含飛石、石燈籠、蹲踞、青苔及樹叢等。露地四周綠蔭蒼蒼,飛石排列不露雕琢痕跡,路旁的石燈籠上滿布著青苔,草木芬芳相迎。即使身處擾攘,於茶庭彷彿漫步在遠離塵世的幽谷,這是茶人所安排的境界,在露地間引人轉換至另一種情緒。枯山水庭園具有禪味象徵,隱含著物哀、空寂與幽玄的美意識。

  千利休之後,茶庭不再那麼崇尚侘寂,而同時納入枯山水庭園與池泉迴遊。古田織部進化茶庭成迴遊式,含有內露地與外露地,形成隱約可見的空間。在此明暗疏密不斷地變化,時而隱蔽,時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欲探究竟。

  小堀遠州進化成坐觀式茶庭,坐在茶室裡欣賞庭園美景,無論是枯山水庭或池泉迴遊或現代自然庭園,都令人賞心悅目。如果把小堀遠州的美學化為文字,可以用「綺麗寂趣」來表示。

  作者多次造訪千年京都裡大大小小的茶室茶庭,藉由她的目光和感受,著名茶人武野紹鷗、千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及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精心佈局躍然紙上,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令人神往的境地。在此啜飲碗恬靜的抹茶,品味侘寂美學,沉浸在餘韻無窮的閑寂之美。


作者簡介
鄭亞拿
  德國美茵茲大學德語文學、音樂學博士班,擅長比較文學、文化研究、鋼琴與小提琴。曾任外文雜誌總編、專職譯者、研究助理、音樂老師,熱愛旅行與古董收藏,對於美的事物有著難以自拔的迷戀。近年熱衷於日式美學與茶道,嘗試由行旅的足跡,探尋美學表現的jizhi。



目錄
推薦序  茶道中侘寂美的視覺存在  莊仲平
自序
茶室與茶庭的歷史
茶室的美學

建仁寺東陽坊
倖存的北野大茶會茶室

建仁寺兩足院水月亭
仿織田有樂的如庵茶室

仁和寺飛濤亭與遼廓亭
具皇室貴族氣息的草庵書院茶室

南禪寺金地院
遠州的八窗席茶室與鶴龜之庭

金閣寺夕佳亭
映照餘暉的草庵茶室

銀閣寺東求堂
日本書院茶室和草庵茶室原型的同仁齋

大德寺黃梅院
武野紹鷗昨夢軒與千利休直中庭

大德寺聚光院
閑隱席和利休之墓

大德寺高桐院
千利休的缺角石燈籠、意北軒及細川忠興松向軒

大德寺瑞峰院
千家茶室及重森三玲設計的庭院

妙喜庵待庵
現存weiyi的利休茶室

高台寺傘亭與時雨亭
豐臣秀吉與寧寧夫人的傘狀草庵茶室

黃金茶室
豐臣秀吉金碧輝煌的jizhi

燕庵與織部美術館
古田織部創造性的不對稱美學

大德寺孤篷庵
小堀遠州綺麗寂趣的忘筌茶室

曼殊院八窗席茶室
光影幻化的茶室設計

利休三千家
表千家、裏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的茶室

光悅寺
藝術家本阿彌光悅的七座茶室

常照寺遺芳庵和鬼瓦席
吉野太夫與灰屋紹益所鍾愛的茶室

大原寶泉院的廣間茶室
大畫框下的額緣庭園

妙心寺退藏院
視野美麗的大休庵茶室和繁花似錦的余香苑

妙心寺桂春院
充滿侘寂的既白庵茶室與侘之庭

東福寺芬陀院
茶關白的圖南亭茶室與雪舟庭園

東福寺方丈庭園與重森三玲美術館
創新設計的前衛幾何與立體庭園

無鄰菴庭園
小川治兵衛所創造的日本自然園林開端

白沙村莊如舫亭
畫家橋本關雪的水上茶室

大河內山莊滴水庵
大河內傳次郎於密林深處的草庵茶室

宇治對鳳庵
茶鄉宇治的茶道體驗

掛川二之丸茶室
在靜岡天守閣下的茶道體驗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作者: 鄭亞拿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16/11/1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348140
規格:平裝 / 268頁 / 18.2 x 25.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好的,以下是关于“京都茶室名庭巡禮/繁体中文”一书之外,另一本关于日本茶道、茶室、庭园文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与美学探源》 作者: 浅川 隆志 译者: 林文雅 出版社: 弘文馆文创 出版年份: 2022年 --- 内容简介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与美学探源》一书,并非聚焦于京都特定的茶室建筑巡礼,而是深入剖析了日本茶道(Cha-no-yu)自其起源、发展至鼎盛时期所承载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社会文化意义。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道”的真谛,理解茶道如何从一种单纯的饮茶仪式,演变为一种生活美学与精神修行。 全书共分八章,结构严谨,从历史源流追溯,到核心精神的阐释,再到器物、空间、礼仪的细致解读,力求全面而深刻地呈现日本茶道的丰富内涵。 第一部:道之肇始——茶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时间轴拨回到茶文化传入日本的早期阶段。不同于侧重于建筑巡礼的视角,本章详细考证了茶树的起源及其在奈良、平安时代作为药用和贵族赏玩之物的角色。重点论述了荣西禅师(Eisai)和道元禅师(Dogen)将茶文化与临济、曹洞两宗禅学融合的过程。 其中,特别辟出一节探讨了“茶禅一味”观念的形成。作者通过比对同时期中国宋代点茶法的流变,细致描绘了日本茶道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逐步确立其本土化、精神化的发展路径。这一部分着重于文献考据,展示了茶事活动在武士阶层和寺院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为后续的精神内核奠定基础。 第二部:侘寂之美——千利休与茶道的哲学基石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侘寂”(Wabi-Sabi)哲学的深入剖析。作者认为,要理解日本茶道,必须透彻理解以千利休(Sen no Rikyu)为代表的“茶圣”们所构建的精神体系。 “侘寂”并非简单的简朴,而是一种在不完美、无常和不完整中发现至高之美的境界。书中详细阐述了利休如何通过审美上的“去华存朴”,将茶室从奢华的“书院造”体系中解放出来,转而推崇简陋的“草庵”风格。这里并非简单介绍草庵的结构,而是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物质依恋的超越、对当下瞬间的珍视。 此外,本章还详尽辨析了“和、敬、清、寂”四规的具体含义及其在茶事中的体现。它们不仅仅是行为准则,更是引导修行者进入宁静、谦逊、纯粹心境的工具。 第三部:器物语——茶碗与茶具的文化符号 茶道中的器物,绝非单纯的实用工具,而是承载历史、工艺与精神意念的载体。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茶碗(Chawan)、茶釜(Kama)、茶筅(Chasen)等核心器物的美学价值。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解读“乐烧”(Raku Ware)的诞生及其与茶道精神的契合。乐烧如何在不拘泥于传统烧制工艺的同时,完美体现了“一期一会”的不可复制性。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器物局部特写和纹理分析,讨论了如何从器物的釉色、形态、手感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茶道的审美要求。 与侧重于建筑外形的考察不同,本书更关注器物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与器物的接触,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第四部:空间语境——茶室的结构与功能美学 虽然本书并非纯粹的建筑巡礼,但对茶室空间的选择与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本书将茶室视为“精神的容器”,着重分析了其结构如何服务于“和敬清寂”的实践。 深入解析了“躙口”(Nijiriguchi,即低矮的爬入式入口)的象征意义——它迫使进入者放弃身份和等级,以谦卑的姿态进入茶室。探讨了“床之间”(Tokonoma)中挂轴(Kakemono)和花入(Kaki-ire)的布置学问,指出这些元素是如何配合季节和主题,引导参与者的心境变化。 本书强调,茶室的美学价值在于其“不完全性”和对光影的精妙捕捉,而非宏伟的建筑规模。 第五部:时间的仪式——茶事流程的解析与当代意义 茶事,是茶道精神的集中体现。本章详细拆解了从迎宾、清净、点茶、奉茶到退席的每一个环节。作者以严谨的步骤分析,阐明了为何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而富有韵味。 特别强调了“一期一会”(Ichigo Ichi-e,意为一生仅有一次的相遇)的实践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主客双方的提醒,更是对每一次茶事活动中时间流逝的敬畏。本书探讨了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如何通过重温这些复杂的仪式,重新锚定个人与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结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与美学探源》是一部面向深度学习者的著作,它超越了表面的茶席观光,深入挖掘了日本茶道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生活哲学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历史、哲学、器物、空间及仪式的全面梳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理解东方美学核心的钥匙,揭示了在极简的形式之下,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它不仅是茶道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也是对禅宗美学、日本传统文化感兴趣者的重要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日本建筑中的“留白”和“不完美”之美有着特别的着迷,而茶室建筑无疑是这种美学的集中体现。《京都茶室名庭巡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探索这些奥秘的可能。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茶室建筑在形式、空间和材料运用上,如何体现“侘寂”精神。 我渴望知道,那些看似简单的木材、竹子、泥土,在茶室建造中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力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古老的建筑技法,例如如何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木材,或是如何用手工的方式制作泥墙?我同样对茶室内部的空间布局非常感兴趣,例如它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层次感。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不仅能欣赏茶室的外在美,更能体会到其内在的哲学思考,以及匠人对于“少即是多”的追求。

评分

怀抱着对茶史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京都茶室名庭巡禮》。我一直认为,茶室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空间,它更是茶道精神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回顾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传入中国,到逐渐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侘寂”美学。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贡献,以及他们对茶室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触及茶道仪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体现在茶室的建筑和庭园设计之中。比如,某个时期可能更强调奢华与繁复,而另一个时期则回归质朴与自然。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茶会如何成为政治家和文人雅士交流的场所,以及这些活动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茶室的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茶室建筑是如何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时又保持着其核心的文化精神。

评分

我是一名对日本园林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尤其是京都的茶庭,对我来说,它们是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京都茶室名庭巡禮》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召唤力,吸引我去探寻那些隐匿于都市喧嚣之外的宁静之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京都众多著名茶庭的布局、造景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园林艺术理念。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枯山水庭园的象征意义,比如石块的排列如何代表山峦、岛屿,沙砾的纹路又如何象征着流水?我同样期待了解露地(茶庭中的通道)的设计,它如何引导观者从尘世走向茶室,逐步净化心灵。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稀有的植物品种,以及它们在茶庭中的选择和栽种有何讲究?我期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茶庭并非简单的花草堆砌,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的独特空间。

评分

对于港台繁体中文出版的书籍,我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仿佛它们承载着更加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京都茶室名庭巡禮》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著作。我一直关注着台湾和香港出版的关于东方美学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它们往往在内容的深度和设计的质感上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能够如同水墨画一般,流畅而富有韵味,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京都茶室和庭园的深深眷恋。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作者在京都游历时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例如在某个幽静的茶室中偶遇一位老匠人,或是在一场细雨中体验茶道的宁静?我期待的不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情感的共鸣。此外,我也好奇书中在图片的呈现上,是否会采用一些独特的排版和设计,以更好地展现茶室和庭园的东方美学。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京都茶室名庭巡禮》,就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禅意与雅致的年代。我一直对日本的茶道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隐藏在京都街巷深处的茶室和庭园,充满了无限的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邀请函,将我带入了一个静谧的世界。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茶室建筑的精巧设计,它们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体现日本建筑美学的极致。 无论是枯山水庭园的意境,还是围绕茶室的露地所蕴含的哲学,我都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设想,作者会细致地描绘每一个茶室的独特之处,从屋顶的瓦片到庭院中的一石一木,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匠人的心血。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知名的茶室,例如如庵、待庵,它们在设计上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书中是否会提及茶室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珍贵木材、石料,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图片,更能感受到那种置身其中的宁静与平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