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城堡(德文手稿完整版)法蘭茲.卡夫卡 漫步文化 港台版图书

【预订】城堡(德文手稿完整版)法蘭茲.卡夫卡 漫步文化 港台版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卡夫卡
  • 城堡
  • 德文手稿
  • 文学
  • 小说
  • 漫步文化
  • 港台版
  • 德语文学
  • 经典文学
  • 预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漫步文化
ISBN:9789869016049
商品编码:166389422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5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城堡(德文手稿完整版)

作者:法蘭茲.卡夫卡

出版: 漫步文化

页数:384

语种:繁体中文

装帧:平裝 

出版日期:2014/06/05

尺寸:14.8 x 21 cm           

ISBN:9789869016049

無盡的等待,平靜的絕望

與虛無荒誕抗爭的現代人必讀之作

正宗完整版!收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導讀

卡夫卡親訂各章標題+世界最大古堡「布拉格城堡」漫步地圖

繁體中文首見《城堡》手稿重建本?6?4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

 

土地測量員K受邀赴某城上任,在一個下雪的深夜來到城堡附近的村莊,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無論他怎樣努力,也無法進入,宛如層層迷宮。企圖進入城堡的所有嘗試均告失敗,城堡始終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即;城堡的階級組織要求服從,然而城堡的指示卻始終隱晦難解。K愈是努力尋找,就離目標愈遠,到最後,在每日林林總總的挫敗和屈辱中,這個目標幾乎完全消失在他的視線中。

 

《城堡》無疑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能體現卡夫卡的創作風格和特徵。長期以來,文學評論家對於《城堡》的寓意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因其寓義的複雜性、多義性,最後走向神祕、虛無與荒誕;其中最常見的解讀是將「城堡」視為一種瑣碎、頑固、無法接近、不負責任的官僚制度的擴大,是一個由無數文件與層層程序構成的龐大機構。

 

本書以卡夫卡作品集的校勘本為基礎,係根據原始手稿重建,呈現了文字的真實原貌,保留原稿的拼字和標點,並還原被卡夫卡摯友布羅德修改與刪除的部分。《城堡》和卡夫卡其他長篇作品一樣,是部未完成小說,德文初版只有18章,二、三版補上卡夫卡殘稿中的18章後半與19、20章。手稿本根據卡夫卡的分章指示,分成25章,並加上他手寫的自訂標題。

 

本書特色

 

1.    台灣首次出版《城堡》手稿譯本,完整重現全貌。

2.    收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之導讀,原文標題即為〈致敬〉(Homage)。

3.    曾留學捷克的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專文導讀。

4.    精心製作布拉格城堡散步地圖,閱讀過程中激發讀者具體想像力。

5.    聶永真設計卡夫卡手稿系列封面,不可錯過。

 

名人推薦

 

卡夫卡的作品是如此偉大,它具有某種普世價值。我會很直接將他理解為他是歐洲文化的核心。但在同一時間,我們也分享著他的作品。我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他的作品《城堡》,當時我並不覺得「這本書是歐洲文化的核心」,我只是覺得「這是我的書,這本書是寫給我的」。──村上春樹

 

如果說喬伊斯的《尤里西斯》是現代版的《奧德賽》,那麼卡夫卡的《城堡》便是現代版的《伊里亞德》了。史詩的世界現在已經無法進入,於是只能從它的反面呈現奧德賽和伊里亞德。──米蘭.昆德拉

 

卡夫卡藉著他在官僚世界裡瞥見的幻想,他做成了在他之前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將某種反詩意至極的素材(極度官僚化的社會的素材)變成小說偉大的詩篇;他將一則極為平庸的故事(有個男人無法得到原先被承諾的職位,也就是《城堡》)變成神話,變成史詩,變成前所未見的美。──米蘭.昆德拉

 

《城堡》徹頭徹尾是部自傳性小說。原本應該以第一人稱述說的主角被稱為K;他就是作者,太過確切地承受了所有這些痛苦、這些怪誕的失望。――托瑪斯.曼

 

卡夫卡將社會結構視為命運,不僅在《審判》和《城堡》中,卡夫卡在龐大的官僚等級制中面對命運,而且在更具體的、艱困的無法估量的建築工程中也瞥見命運。──班雅明

 

那些把卡夫卡作品當作宗教寓言來讀的批評家則解釋說,《城堡》的K試圖獲得天國的恩寵,而《審判》的約瑟夫.K經受著上帝嚴厲而神秘的法庭的審判……我們的任務不是在藝術作品中去發現最大量的內容,也不是從已清楚明瞭的作品中榨取更多內容。我們的任務是削弱內容,從而看到作品本身。──蘇珊.桑塔格

 

「猶太人」這個詞在《城堡》中沒有出現。但顯而易見,卡夫卡從他的猶太心靈出發,通過這麼一個樸素的小說就今日猶太民族的整體處境所說的話超過了一百篇學術論文可以告訴我們的內容。──馬克斯.布羅德

 

每個天才的作家在寫作時他的心理上都是殘疾的,比如福克納、海明威、卡夫卡……當你不得不思考生命、生存的問題時,《城堡》值得一看。――閻連科

 

城堡似乎是一種虛無,一個抽象的所在,一個幻影,誰也說不清它是什麼。奇怪的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並且主宰著村子裡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裡的每一個人身上體現出它那純粹的、不可逆轉的意志。K對自己的一切都是懷疑的、沒有把握的,唯獨對城堡的信念是堅定不移的。――殘雪

 

感謝卡夫卡的啟發,我才知道可用其他方式寫作。──賈西亞.馬奎斯

 

最初我認為卡夫卡是文壇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後,我覺得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的文學作品中辨出了他的聲音,或者說,他的習慣。――波赫士

 

至於大城市居民的體驗,我有許多想法,首先,我想到的是現代市民清楚自己是聽由一架巨大的官僚機器擺布著,這架機器由權威操控著,而這權威即使對於那些它們要對付的人來說就更模糊不清了。──班雅明

 

卡夫卡是一個先知式的作家。──布萊希特

 

卡夫卡同他的上帝爭執道德上的偉大、啟示、善與一致性——但只是為了更熱切地投入他的懷抱。荒誕被認識了並被承認了,人只有聽其自然,我們從這一剎那知道,它不再是荒誕了。──卡繆

 

我們還不完全明白,我們為什麼感覺到他的作品是對我們個人的關懷。福克納,以及所有其他的作家,給我們講的都是遙遠的故事;卡夫卡給我們講的卻是我們自己的事。他給我們揭示了我們自己的問題,面對著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我們的得救已危在旦夕。──西蒙波娃

 

正因為卡夫卡的證詞是如此深刻地獨特,所以就更加普遍。──沙特

 

卡夫卡深深根植於人類生活的悲劇之中,他那無比清晰的作品,足以描摹出人類徹底破碎的形象。較之於僅僅停滯在心理意義的普魯斯特,或總是試圖用神話術語和語言魔力進行創作的喬伊斯,卡夫卡的探索無疑又前進了一步。正因為極度的痛苦吞噬了他,這是一種形而上的痛苦,卡夫卡才成為了與虛無抗爭的現代人的最忠實的、悲劇性的見證者。──法國作家丹尼爾-羅普斯(Daniel-Rops)

 

我知道真正的寓言只有《聖經》裡的。我也看過一些其他的,像紀伯倫……可是你不會在裡面發現《聖經》才有的那種靈魂。現在只有卡夫卡的作品,還算有些接近。──巴布.狄倫

 

很多人形容我的劇本是捷克版的荒謬劇。我個人是沒有資格去評斷,荒謬劇做為一種藝術潮流,我到底從中學到多少或被引導到什麼程度(或許有那麼一些,但我認為卡夫卡的影響更強)。──哈維爾

 

作家沒辦法想他們想寫,他們只能寫他們能寫。當我二十一歲的時候,我想寫得像卡夫卡。但不幸的是,我卻寫得像是《辛普森家庭》的編審寫的。──莎娣.史密斯

 

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爲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奧登

 

卡夫卡即使在現代所未具有的、最錯置的詞組中,仍擁有現實的魔力。令人牙齒打顫、隱隱作痛。

卡夫卡是「嚴肅文學」中最後一個說故事者,除了模仿他,沒有人知道要往何處去。――蘇珊.桑塔格

 

作者簡介

 

卡夫卡 Franz Kafka

 

法蘭茲.卡夫卡於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雙親為猶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完成為期一年的法院實習工作後,於1907年進入「忠利保險集團」的布拉格分行。1908年,他進入「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在該局擔任公務員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卡由於肺結核發作而咯血,於1924年6月3日死於肺結核,享年不滿四十一歲。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逝世後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歇。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審判》、《變形記》、《美麗的賽登曼太太》、《一個戀愛中的男人》、《魂斷威尼斯》、《基列系列 II:家園》等。

1    抵達

2    巴納巴斯

3    芙麗妲

4    與老闆娘第一次交談

5    在村長家

6    與老闆娘第二次交談

7    教師

8    等待克拉姆

9    對抗審訊

10   在路上

11   在學校裡

12   助手

13   漢斯

14   芙麗妲的指責

15   在阿瑪麗亞那兒

16

17   阿瑪麗亞的祕密

18   阿瑪麗亞受到的懲罰

19   四處求情

20   歐爾佳的計畫

附錄

 

向卡夫卡致敬    托瑪斯.曼

導讀――召喚自我測量的文學城堡    耿一偉

《城堡》手稿版後記    麥爾坎.帕斯里

卡夫卡年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 --- 书名: 《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的考古发现与传说》 作者: 艾尔莎·凡·德尔·维尔德 译者: 林子轩 出版社: 远古文明探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地图集与文物高清图册 --- 导言:穿越迷雾的召唤 自古以来,关于失落大陆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如同幽灵般盘桓在人类历史的边缘,激发着无数探险家、学者和梦想家的想象。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斯篇》中对其的描绘,成为了后世所有想象的基石。然而,亚特兰蒂斯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超级文明的记忆碎片,还是古希腊哲人构建的道德寓言? 艾尔莎·凡·德尔·维尔德的这部力作《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的考古发现与传说》,正是试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近乎偏执的探究精神,穿透千年的迷雾,直抵这个传说核心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神话的梳理,更是一部结合了海洋地质学、古代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报告。 第一部:神话的源头与演变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对亚特兰蒂斯传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溯源分析”。她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引用柏拉图的文本,而是深入挖掘了古希腊文本中所有可能与亚特兰蒂斯相关的零星记载,包括埃及祭司的口述、早期腓尼基航海日志的残篇,以及波斯萨珊王朝史诗中的隐晦提及。 凡·德尔·维尔德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将亚特兰蒂斯的神话形态演变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她清晰地勾勒出该传说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想象,再到近代“新柏拉图主义复兴”中的地理定位狂潮——被不断地重新诠释、扭曲和“地理化”。她挑战了那些将所有大洪水或文明衰亡的故事一概归于亚特兰蒂斯“单一源头”的简单化论调,提出了“多重文明记忆叠加”的复杂模型。 第二部:海洋地质学的挑战与契机 本书的“硬核”部分,集中在对亚特兰蒂斯可能存在地点的科学论证上。作者邀请了多位海洋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参与合作,重点考察了四个主流假说区域:地中海(米诺斯文明沉没说)、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域(亚速尔高地)、加勒比海域的冰川期海平面变化,以及最为大胆的“南极冰下湖”假说。 作者详细分析了板块构造、海底火山活动记录(如特拉火山爆发的时间线)与传说中“一夜之间沉没”的描述之间的吻合度与矛盾点。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1970年代以来深海热液喷口钻探数据的新解读,揭示了某些被认为是陆地冲积层的岩石样本,可能携带着地表文明遗迹的生物标记。书中配有大量详尽的海洋测深图和地质剖面图,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地球物理过程。 第三部:语言与文字的解码 如果亚特兰蒂斯真的存在,他们的文字或至少是影响了后世字母系统的“原语言”残余必然留下痕迹。本书的第三部分,投入了巨大篇幅来解析那些被长期忽视的“边缘语言”——如古伊比利亚语、被认为已灭绝的马耳他岛早期语系,以及一些亚马逊河流域孤立部落口头传承中偶然闪现的、与古希腊语有惊人相似度的词根。 凡·德尔·维尔德构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音位回归模型”,她试图通过反向推导,还原出亚特兰蒂斯可能使用的核心词汇结构。她并非主张“找到”了亚特兰蒂斯语本身,而是证明了那些在不同地理区域孤立发展的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源自同一强大文化扩散期的“底层语音结构”。书中对苏美尔楔形文字与某些“海之民”符号的对比分析,尤其引人深思。 第四部:考古学前沿的“非传统”发现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将焦点完全集中在海洋深处,本书将视角转向了“陆地边缘的遗珠”。作者汇集了大量来自撒哈拉沙漠边缘(被淹没的史前湖泊区域)、爱尔兰沼泽地和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的新近考古发现。 书中重点介绍了在摩洛哥南部一处被沙丘掩埋的石阵群,其布局与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首都“同心圆结构”惊人地相似。虽然年代测定结果将其定为约公元前4000年,远早于柏拉图的时间框架,但其精密的几何学和水利工程遗迹,迫使读者重新思考:我们是否在遵循一个被时间拉长的“文明衰亡史”?书中刊载了这些遗址的无人机三维扫描数据及初步发掘报告,极具现场感。 结论: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失落的文明》最终没有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是”或“否”的答案。作者的结论是,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无论其地理实体是否存在,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自我反思的“必要的幻象”。它象征着人类对技术进步与道德衰败之间关系的永恒忧虑。 本书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对人类求知欲的深刻洞察,为所有对历史、神话和科学边界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一部考古学的研究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构建和追寻“失落的黄金时代”来定义自身的哲学著作。 --- 推荐人群: 历史爱好者、考古学初学者与专业人士 对神话学、哲学史感兴趣的读者 喜爱跨学科研究,不满足于单一学科解释的求知者。 荣誉推荐: “一部将地质学与神话学熔于一炉的杰作,其论证的深度令人肃然起敬。”——《国际史学评论》 “作者以冷静的笔触,解构了一个被狂热包裹的世纪谜题。”——《自然地理期刊》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港台版”对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发现许多大陆引进的版本在翻译上为了追求更易读性,可能会在某些德语特有的句式结构和词语的精确张力上有所妥协。而港台地区的翻译,往往在力求忠于原文风格和保持原文复杂句法结构方面更为坚持,即使这意味着阅读难度会略有提升。我非常欣赏这种对“原味”的保留,因为卡夫卡的语言本身就是他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种冗长、精确定位又充满梦魇逻辑的句子,正是构成其作品独特氛围的基石。因此,我购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一种特定翻译哲学的认可。我准备好了应对那种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词典才能完全领会的语句,因为我知道,只有跨越这些“障碍”,才能真正抵达作者想要抵达的那个幽深之处。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仪式感”的追求。在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浅碟化的时代,拥有一本纸质的、需要沉下心来面对的厚重之作,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性的姿态。我尤其喜欢这种“预订”的等待过程,它仿佛让我提前进入了一种期待和准备的状态。在等待的日子里,我甚至会主动去了解一些关于布拉格、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为即将到来的阅读做铺垫,这使得阅读体验在时间维度上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我设想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泡上一壶浓茶,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只留一盏暖黄色的台灯,然后,我将正式“赴约”进入卡夫卡的叙事结构中。这种对阅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精心布置,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给予的。这本精装本,就是我为自己精心准备的“精神避难所”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翻开书页,那淡雅的米黄色纸张和细腻的印刷字体,立刻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那幅插画,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内容,但它已经为我构建了一个充满迷雾和未知感的初步印象,仿佛预示着即将踏入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世界。我特地留意了一下译者的名字,这位译者在文学圈内颇有名望,素有“文字炼金师”之称,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我对译文质量的期待。对于卡夫卡这样一位以晦涩和象征著称的大师,一个好的译本至关重要,它需要精准地捕捉到那种游走在现实与梦魇边缘的独特氛围。这本精装本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呼吸,不至于被密集的文字所压迫。我甚至愿意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来收藏,即使只是静静地摆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深沉的文学气息,这对于提升我的阅读空间氛围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从外在来看,它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所有感官的好奇心,期待内容能与之匹配。

评分

我最近对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探讨很感兴趣,而卡夫卡恰恰是那个绕不开的巨大坐标点。这本书的“德文手稿完整版”标签,尤其对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意味着我可能将接触到那些在过往的删减或修订版本中被忽略的细微之处,那些可能承载着作者最初、最原始的创作意图的“冗余”或“边缘”文字。对我来说,阅读文学经典,探寻文本的源头和脉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的乐趣。我希望通过这个“完整版”,能够更清晰地拼凑出卡夫卡在构建他那套特有的、关于荒谬、异化和官僚主义迷宫的语境时,是如何一步步铺陈和雕琢的。购买之前,我仔细查阅了漫步文化这家出版社的背景,他们似乎在引进一些小众但极具深度的外国文学时,总能保持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这让我对这次的“港台版”的选材和编校质量抱有极高的信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理解二十世纪文学核心困境的门票。

评分

我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描摹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卡夫卡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总能将最普遍的人类焦虑,投射到最荒诞的、几乎是超现实的情境之中。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个“完整版”中,主角面对那些不可名状的压力和无力的抗争时,其内心的挣扎和自我怀疑是如何被细腻地捕捉和展现的。我期待能从中找到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无力感”的共鸣点。毕竟,信息时代的我们,面对的“城堡”和“审判庭”或许换了一种形式,但那种被系统吞噬的恐惧感,从未真正消散。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能站在一个文学巨匠的视角下,反观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境遇,去辨析那种潜藏在日常生活下的不安情绪究竟源自何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