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册正版 中医脐疗大全+一针疗法 中医针灸基础理论 高树中著

2册正版 中医脐疗大全+一针疗法 中医针灸基础理论 高树中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脐疗
  • 针灸
  • 中医基础
  • 中医养生
  • 传统医学
  • 健康
  • 疗法
  • 高树中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午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ISBN:9787807104254
商品编码:16678548173
开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中医脉学精要:诊断与辨治》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医脉学这一核心诊断手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脉象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通过详实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临床案例,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脉象的诊察技巧,提升疾病辨识能力,为精准施治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篇 脉学理论基础 第一章 脉象的生理机制 1.1 气的运行与脉动: 详细阐述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规律,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如何影响脉象的节律、力度和形态。重点讲解“脉动应at”、“脉象属气”等中医古籍的精髓。 1.2 血的充盈与脉搏: 探讨血液的生成、运行与贮藏,分析血的盛衰对脉搏充盈度、形态的影响。结合现代生理学,解释血容量、血管弹性等因素如何反映于脉象。 1.3 脏腑功能与脉象: 深入分析各脏腑(心、肝、脾、肺、肾、胃、肠等)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脉象的对应关系。例如,心主血脉,其功能失调如何直接表现于脉象;肝藏血,其疏泄功能异常如何影响脉象的紧张度。 1.4 经络学说与脉络循行: 梳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阐述脉象的形成与经络的密切关系。重点讲解“脉浮而按之不鼓”等现象的经络学解释。 1.5 气血阴阳与脉象: 结合中医整体观念,阐述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如何综合影响脉象的整体特征。如阳气虚则脉迟,阴血虚则脉细。 第二章 脉象的形成与分类 2.1 脉象的构成要素: 详细解析脉象的六种基本要素:形、数、力、律、势、情。 形(形态): 脉搏的长短、粗细、形状、质地等(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 数(频率): 脉搏的快慢,每息(或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力(力度): 脉搏的强弱,触诊时的力度感(如洪、微、牢、革等)。 律(节律): 脉搏搏动的规整性,有无歇止(如缓、结、代、促等)。 势(动态): 脉搏搏动的起伏与流动感。 情(情感): 某些特殊情况下,脉象可能反映的情绪变化。 2.2 基本脉象的辨识: 逐一详细讲解二十八种基本脉象的形态特征、触诊要领、临床意义。 六种基本脉象(形): 浮、沉、迟、数、虚、实。 七种常用脉象(力): 洪、滑、紧、弦、濡、弱、细。 其他常见脉象(律、势等): 缓、结、代、促、芤、长、短、匀、散、牢、革、散、歇止等。 2.3 兼脉与复脉: 阐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同时出现时的辨识方法(兼脉),以及脉象复杂变化时的分析思路(复脉)。 2.4 脉象的地域性与个体差异: 探讨不同地域、年龄、性别、体质人群的脉象生理常态,以及脉象受情绪、运动等因素影响的临时性变化。 第三章 脉象的诊察方法 3.1 诊脉前的准备: 强调环境、病人状态、医生姿势等准备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3.2 诊脉部位与手指运用: 详细介绍寸口(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等主要诊脉部位,以及食指、中指、无名指在诊脉中的不同作用和按压力度。 3.3 望、触、问、切的协同: 强调脉诊并非孤立进行,必须与望诊(面色、舌苔)、闻诊(声音)、问诊(症状、病史)等相互印证,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3.4 循序渐进的按压技巧: 分步讲解“浮取”、“中取”、“沉取”的力度和深度,以及如何通过不同按压力度感知脉象的深浅、虚实。 3.5 持续观察与动态分析: 强调诊脉时应保持一定时间,观察脉搏的节律、力度变化,并进行动态评估。 3.6 特殊情况下的脉诊: 探讨发热、昏迷、休克等特殊病理状态下的脉象特点及诊察要点。 第二篇 脉象在临床辨证中的应用 第四章 外感病与脉象 4.1 伤寒论脉法解读: 结合《伤寒论》六经辨证,深入分析不同病邪侵袭、不同证型的脉象表现。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粳”;阳明病“脉大”;少阳病“脉弦”;太阴病“脉沉迟”;少阴病“脉微细”;厥阴病“脉沉”。 4.2 温病脉象特点: 阐述温病(如风温、湿温、暑温等)的脉象变化规律,与伤寒病的脉象区别。如温病多见数脉、滑脉,并根据病程和证型出现相应的脉象变化。 4.3 疫病与脉象: 分析传染病(如流感、麻疹、霍乱等)在不同阶段的脉象特征,为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提供依据。 第五章 杂病与脉象 5.1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脉象辨识: 心悸、胸痹: 弦、紧、结、代、促、滑、涩等脉象与心血瘀阻、痰浊、水饮等证型的关系。 高血压、冠心病: 弦紧、滑数、沉细等脉象的临床意义。 5.2 呼吸系统疾病的脉象辨识: 咳嗽、哮喘: 浮、滑、濡、紧、弦等脉象与风邪、痰饮、寒邪、热邪等的关系。 肺胀、咳血: 沉、细、涩、代等脉象与肺气虚、肺阴虚、瘀血等的关联。 5.3 消化系统疾病的脉象辨识: 胃脘痛、腹泻: 沉、迟、滑、数、弦、虚等脉象与寒、热、虚、实、食滞、湿邪等的对应。 呕吐、积聚: 弦、滑、紧、涩等脉象的临床分析。 5.4 肝胆疾病的脉象辨识: 胁痛、黄疸: 弦、滑、数、沉等脉象与肝郁、湿热、血瘀等的关系。 5.5 肾脏疾病与内分泌疾病的脉象辨识: 水肿、腰痛: 沉、细、迟、滑等脉象与肾虚、湿邪、瘀血等的关联。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滑数、沉细、迟缓等脉象的辅助诊断价值。 5.6 妇科疾病的脉象辨识: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弦、涩、细、滑、迟、数等脉象与肝郁、血瘀、冲任失调、虚寒、血热等的关系。 带下、不孕: 濡、滑、细、迟等脉象的辨证要点。 5.7 儿科疾病的脉象辨识: 小儿特有脉象(如胎脉、稚脉): 讲解其特点及临床意义。 小儿感冒、疳积: 浮数、滑数、沉细等脉象的辨识。 第六章 脉象在治法与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6.1 脉象与治法选择: 详细阐述如何根据脉象指导方药的选择和调整。例如,脉浮提示发表,脉沉提示攻下,脉数提示清热,脉迟提示温里。 6.2 脉象与病机演变: 分析脉象的变化如何反映疾病的传变和转归,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6.3 脉象与预后判断: 探讨“脉证俱符”与“脉证不符”的预后差异,以及某些特殊脉象(如脉绝、脉乱)的预后意义。 6.4 治疗前后脉象的变化: 强调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脉象的变化,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篇 脉学临床实践与进阶 第七章 脉学常见疑难问题解析 7.1 脉象真伪辨别: 针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脉象虚实、浮沉真假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7.2 脉证不符的病机探究: 探讨脉象与症状不一致时的内在病机,以及如何进行鉴别。 7.3 脉象与药物相互作用: 简述某些药物(如强心剂、降压药)对脉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7.4 现代技术与脉诊的结合: 简要介绍脉象仪、脉搏波传导速度等现代技术在辅助脉诊中的应用前景。 第八章 临床脉象案例精析 本章将精选数十则来自名老中医的临床真实案例,涵盖外感病、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病种。 每个案例将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并结合脉象进行辨证施治,最后分析疗效和预后。 通过这些案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辨脉能力。 第九章 脉学临床实践指导 9.1 建立个人脉学档案: 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和他人的脉象特征,积累经验。 9.2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 鼓励读者在老师指导下,多动手、多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 9.3 持续学习与交流: 推荐相关经典文献和进修途径,鼓励与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脉学造诣。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应用,由浅入深,结构严谨。 专业性高: 理论阐述准确,辨证论治精当,是学习和掌握中医脉学不可多得的参考。 实用性好: 大量临床案例分析,指导性强,有助于读者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语言通俗: 避免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力求语言清晰易懂。 图文并茂: 配以精美插图,直观展示脉象形态和诊脉手法,增强学习效果。 适用人群: 中医药院校学生 中医执业医师、助理医师 对中医脉学感兴趣的广大中医药爱好者 希望提升临床辨证诊断能力的中医师 本书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脉学精粹,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一部权威、实用、易学的中医脉学工具书。通过深入研习本书,定能使读者在脉学领域获得长足进步,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中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深感着迷。《中医针灸基础理论》这本书,恰恰是深入理解这一理念的绝佳途径。高树中教授通过对针灸理论的系统梳理,将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对针灸的阐释中。书中对于“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论述,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针灸作为一种“治未病”和“已病”的治疗手段,其核心在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从而恢复人体的自然平衡。读完此书,我不再将针灸视为一种孤立的技术,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医整体疗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笔触严谨而富有逻辑,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剖析,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中医脐疗大全》一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养生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书中关于脐疗的讲解,不仅局限于治疗,更是将“治未病”的理念贯穿始终。通过脐部这个特殊的“关隘”,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提升自身免疫力。我被书中关于不同体质、不同季节如何进行脐疗的建议所吸引,这些实操性强的指导,让我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温和的调理。书中提到的许多药材和手法,都非常贴近生活,易于实践。它让我认识到,中医的智慧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蕴含在我们日常的食疗、按摩等多种形式之中,而脐疗正是其中一个被遗忘却又充满魔力的部分。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医在预防和养生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在阅读《中医脐疗大全》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我们更多地关注身体的经络和穴位,而对于脐部这个在胎儿时期连接母体的特殊部位,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似乎鲜为人知。《大全》一书则系统地阐述了脐疗的起源、发展及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疾病通过脐疗进行调理的方法,从取穴到操作手法,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惊叹于脐疗的“简、便、廉、验”,它不需要复杂的器械,操作相对容易,且对身体的侵扰小,却能在很多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让我看到了脐疗在改善消化系统问题、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等方面的显著疗效。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认识到每一个部位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健康潜力,而脐部无疑是其中一个被低估的宝藏。

评分

阅读高树中教授的《中医针灸基础理论》,让我对中医针灸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原以为针灸只是简单的用针刺激穴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思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把握人体的阴阳失衡,以及针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关于“治神”的论述尤其令我醍醐灌顶,原来针灸不仅能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更能调整人的精神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治疗效果。作者通过大量的医案和理论分析,让我看到了针灸治疗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简单的症状缓解,而是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内在平衡。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一直对针灸治疗的原理感到好奇,但总觉得有些抽象难以捉摸。高树中教授的《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则将复杂的理论体系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讲解,从经络的循行到穴位的定位,再到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都细致入微,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针灸图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罗列,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针灸如何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病症发挥其独特疗效。这些案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中医针灸的兴趣。高教授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让我在阅读中能够沉浸其中,逐步领悟到针灸治疗的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