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美)梅耶尔斯等,李欣,王伟译

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美)梅耶尔斯等,李欣,王伟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ECMO
  • 体外循环
  • 危重症
  • 心肺支持
  • 呼吸衰竭
  • 循环衰竭
  • 重症监护
  • 医学
  • 临床医学
  • 翻译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04205
商品编码:1702690728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

定价:160.00元

作者:(美)梅耶尔斯等主编,李欣,王伟译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1

ISBN:9787511104205

字数:800000

页码:5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1055840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出版本书的目的依然是为世界范围的ECMO临床工作者提供一部详尽论述体外生命支持各个方面的论著。在过去的5年中,体外生命支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本书中又增加了10章的内容,包括低温的神经系统保护,血浆分离,安全管理,护理,镇痛与镇静,以及ECLS的新应用等。其他主要章节也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我国年轻一代的体外转流专家李欣博士和王伟博士担任本书主译。全书由龙村教授、朱德明教授、周岳廷博士担任主审。

目录


第1章体外生命支持:概述简介历史参考文献第2章体外生命支持生理简介血管入路和灌注模式VA ECLS和CPB的比较氧代谢和组织呼吸全身氧供CO2产生ECLS中的气体交换ECLS设备ECLS管理的生理学原则总结参考文献第3章凝血、抗凝以及血液与人工表面的相互作用简介血液-表面接触的病理生理血液成分的激活抗凝ECLS中血液激活的效应对血液-表面接触的干预措施总结参考文献第4章ECLS和全身炎症反应简介概述ECLS前的炎症反应体液病理生理细胞病理生理炎症反应的放大减轻炎症反应的手段总结参考文献第5章VV ECMO的原则和实践简介VV ECMO的类型VV ECMO的发展历史VV ECMO和VAECMO的比较VV ECMO的原则VV ECMO的气体交换原则VV ECMO管路和患者管理总结参考文献第6章体外生命支持设备和装置简介ECMO的物理学原理ECMO的管路表面涂层ECMO插管球囊支架/泵控制器血泵气体交换装置ECMO的热交换器/加热器安全和监测装置..第7章体外生命支持插管血管进路第8章ECLS的紧急情况及处理第9章ECMO患者的转诊及转运第10章ECLS登记系统第11章ECLS中的法律问题第12章21世纪的ECMO伦理第13章ECLS经济问题第14章体外生命支持的安全问题第15章ECCLS相关管理问题第16章ECCLS管理和培训第17章新生儿呼吸衰竭:病理生理及其处理第18章ECMO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第19章先天性膈疝和ECMO第20章新生儿ECMO与脑第21章新生儿ECMO随访结果第22章儿童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第23章体外生命支持(ECCLS)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使用第24章儿科呼衰和心衰病例体外生命支持治疗后的神经系统结果第25章成人呼吸衰竭病因与应用ECCLS适应证第26章成人呼衰的ECMO管理第27章成人呼吸衰竭ECMO支持的远期效果第28章儿童难治性心功能衰竭的体外生命支持第29章静脉-动脉灌注用于心肺复苏和心脏治疗:心肺支持第30章成人心衰:治疗和ECLS的应用第31章心肺移植和ECLS第32章ECCLS与肾脏第33章ECMO患者的营养支持第34章ECCLS的镇静和镇痛管理第35章浅低温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第36章免疫抑制患者和ECLS第37章肝功能不全的体外脏器支持第38章体外生命支持的出血处理第39章血浆分离法第40章二氧化碳去除装置:体内膜式氧合与人工肺第41章ECMO患者的护理第42章ECLS新用途第43章ECLS的未来英文专有名词缩写索引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重症监护的艺术:理论、实践与前沿进展》 内容简介 《重症监护的艺术:理论、实践与前沿进展》是一部全面、深入、前瞻性的重症监护医学专著。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的重症监护专家、呼吸治疗师、临床药师、护理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智慧与经验,旨在为重症监护领域的临床医生、研究者、研究生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危重病管理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权威、实用、易于理解的参考指南。本书涵盖了重症监护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经典案例到最新进展,力求呈现一个完整、动态的重症监护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重症监护的基石——理论与原则 本部分深入探讨重症监护的理论基础,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知识框架。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回顾:详细回顾与危重病密切相关的关键生理学概念,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在各种危重病状态下,这些系统的生理功能如何被破坏,导致病理生理改变,例如休克(容量不足、心源性、分布性)、呼吸衰竭(I型、II型)、急性肾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正确诊断和干预危重病的前提。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病因与机制:系统阐述MODS的发生机制,包括炎症瀑布反应、细胞凋亡、微循环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详细讨论脓毒症、创伤、胰腺炎、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常见MODS的诱因,并分析不同脏器受累的特异性病理生理过程。 生理监测与评估:聚焦于危重病患者的系统性监测。详细介绍有创和无创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深入讲解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导管监测(Swan-Ganz导管)、颅内压监测等在指导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强调对患者精神状态、尿量、皮肤颜色、外周循环等临床体征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液体管理与容量复苏:深入分析液体管理在危重病中的重要性,阐述不同类型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详细讨论晶体液、胶体液的选择与应用,以及液体过负荷的危害。介绍容量评估的常用方法,如脉压变异度(PPV)、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被动抬腿试验(PLR)等,指导个体化容量管理。 氧疗与通气原则:系统介绍各种氧疗方式,包括鼻导管、面罩、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等。深入讲解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包括通气模式(如容量控制、压力控制、SIMV、PSV)、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的设定原则。强调保护性肺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在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中的重要性。 镇静与镇痛:详细阐述危重病患者镇静与镇痛的必要性、目标和常用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讨论评估镇静镇痛深度的方法,如RASS评分。强调个体化镇静镇痛策略,避免过度镇静和停用时期的焦虑。 营养支持:强调早期肠内营养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率和改善预后中的作用。详细介绍肠外营养的适应证、禁忌证、营养配方选择、输注方式和并发症防治。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的艺术——常见危重病的管理 本部分将目光聚焦于临床上最常见、最具挑战性的危重病,提供详细的管理策略和实践指导。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本书对脓毒症的管理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早期识别、血培养、广谱抗生素的及时使用、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等。深入讨论脓毒症诱导的MODS的各个环节,以及针对性的支持治疗。特别强调在感染灶控制、维持微循环灌注、清除炎症介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详细分析ARDS的诊断标准、病因(直接性肺损伤和间接性肺损伤)、病理生理学改变。重点介绍保护性肺通气的具体策略,包括低潮气量、适度PEEP、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ARDS治疗中的作用(尽管本书不直接教授ECMO操作,但会深入探讨其适应证、撤机原则以及与其他支持治疗的协同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系统介绍ACS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包括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循环支持(如IABP)的作用。详细阐述再灌注治疗(PCI、溶栓)的时机与选择。 急性肾损伤(AKI):详细阐述AKI的定义、分期、病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及鉴别诊断。深入讲解AKI的液体管理、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的纠正。重点介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原理、模式选择、参数设置、液体清除和溶质清除的调控,以及CRRT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清除毒素、稳定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中风与脑损伤:讨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管理,包括脑血流动力学监测、颅内压管理、镇静镇痛、维持氧供、控制血糖和体温等。介绍脑保护的策略和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创伤与烧伤:系统梳理严重创伤和烧伤患者的早期处理原则,包括ABCDE原则、创伤评分、抗休克治疗、早期液体复苏、感染控制、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强调多学科协作在创伤救治中的关键作用。 消化系统急症:重点介绍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腹腔高压综合征等常见消化系统急症的诊断和处理。详细阐述腹腔高压综合征的识别、监测和治疗,包括减压术的适应证。 第三部分:进阶技术与特殊情况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重症监护中的一些高级技术和特殊情况的处理。 重症监护中的麻醉学进展:探讨麻醉学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如短效镇静的合理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使用与监测、镇痛泵的应用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精细化:除了基础的监测方法,本部分将深入介绍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在床边的应用,如何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右室功能、瓣膜反流、容量状态以及肺动脉高压。介绍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如PICCO、LiDCO)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优化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机械通气的高级策略:在基础通气模式之上,将探讨更复杂的通气策略,如肺力学监测(气道压力、平台压、驱动压)、肺容量监测、二氧化碳波形分析、体外二氧化碳去除(ECCO2R)的应用等,以实现更精细化的肺保护。 围手术期重症监护:关注接受大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早期复苏和并发症预防。 血液净化技术:除CRRT外,还将简要介绍其他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在特定危重病中的应用。 重症监护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探讨在重症监护中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如生命支持的决策、临终关怀、知情同意、患者隐私等。 医疗质量管理与安全:强调重症监护中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不良事件报告、感染控制、用药安全、跌倒预防等,旨在提升整体医疗安全水平。 第四部分:前沿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重症监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炎症与免疫调节:探讨脓毒症、ARDS等疾病中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失调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新型免疫调节剂、细胞因子阻滞剂的研发和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与精准医疗:讨论基因组学在预测危重病易感性、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探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警、诊断辅助、治疗方案优化、预测预后等方面,以及未来重症监护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展望再生医学在修复受损器官、改善危重病预后方面的潜在应用。 全球重症监护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国家在重症监护资源、技术可及性、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未来发展的合作模式与机遇。 《重症监护的艺术:理论、实践与前沿进展》以其全面、严谨、实用的内容,必将成为重症监护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危重病管理的复杂性,掌握最新的临床技术,并为推动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临床实践的明灯,帮助每一位重症监护工作者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守护患者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危重病医学发展的旁观者,我对《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这本书的出现,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期待。虽然我并非ECMO领域的直接从业者,但我深知这项技术对于那些生命垂危的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像是生命最后的“救生艇”,承载着家属沉甸甸的希望。梅耶尔斯教授的名字,早已在我心中与“ECMO的权威”划上等号,他的著作,一定蕴含着丰富的临床智慧和前沿的学术洞察。李欣和王伟的翻译,更是为我们打通了语言的壁垒,让先进的知识能够跨越国界,惠及更多中国的医务人员。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定然包含了ECMO的基本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各种复杂的并发症处理策略。它或许还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ECMO设备的原理和选择,以及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的应用优化。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代表着人类在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决心和能力。

评分

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译作!翻开《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梅耶尔斯等,李欣,王伟译”的字样,心中便油然而生一份敬意。梅耶尔斯教授的大名在体外生命支持领域早已如雷贯耳,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如同一座座丰碑,指引着无数从业者前行。而李欣、王伟两位译者,能将这样一部凝聚了西方前沿医学智慧的鸿篇巨著,以如此流畅、严谨的中文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付出的心血和专业功底可见一斑。从封面的设计到内页的排版,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和学术气质,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ECMO技术从萌芽到发展的辉煌历程。即便我是一名对ECMO仅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其背后强大的学术支持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国内的重症医学领域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血液,让我们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接触到国际最顶尖的ECMO理论和实践。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窥探到ECMO技术在挽救生命、重燃希望方面的无限可能。

评分

对于《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深切的好奇和敬畏。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在危重病领域,往往是以“人命”为衡量尺度的。ECMO这项技术,无疑是现代医学在拯救濒危生命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而(美)梅耶尔斯教授,毫无疑问是这场技术革新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当我看到这本书由李欣和王伟两位译者翻译出版时,我联想到的是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将一本充满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的英文著作,转化为能够被中国医护人员理解和吸收的语言,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我设想这本书的扉页上,或许会附上作者写给读者的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而书的目录,我想必定会非常详尽,从ECMO的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再到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都会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在危重病医学领域的知识与经验。

评分

《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吸引我的目光。ECMO,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尖端、一种希望,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努力。而(美)梅耶尔斯教授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其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绝非空泛的理论介绍,而是充满了扎实的临床经验和深刻的学术洞见。想象一下,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ECMO的各种技术细节,比如不同模式下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如何精准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在复杂并发症发生时,如何果断有效地进行干预。李欣和王伟的翻译,我更将其看作是一种“二次创作”,他们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用符合中国医学语境的表达方式,让这本书真正落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的一本“圣经”,为无数在危重病战场上奋战的医生和护士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评分

看到《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这本书的出版,我第一反应便是它的分量。梅耶尔斯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而“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这个主题,更是直指医学领域最前沿、最艰难的战线。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仪器设备,更是无数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以及那些为了挽救他们而殚精竭虑的医护人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整个ECMO领域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它很可能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科研探索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反思。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十分严谨、专业,但又充满逻辑性和说服力。它或许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图表展示,将复杂的ECMO原理和操作流程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这项技术的精髓。李欣和王伟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文化和语言的温度,让中文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吸收这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