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賢的智慧喚醒心中沉睡的巨人
百傢企業百萬人共讀,助你開啓澎湃心之力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陽明先生所倡導的“知行閤一”“緻良知”等理論,為當今社會的良性發展提供瞭源源不斷的“心動力”。
隨著社會對於陽明心學需求的增加,陽明教育研究院正心誠意,針對初習者的定位,從“立誌”“擔當”“知行閤一”“去傲”“天地萬物一體”等主題入手,編著瞭這本“知行閤一傳習讀本”。本書特彆選齣陽明先生的重要文字,務必使讀者能夠浸潤其中,近距離體驗陽明先生的思想精華。其後的導讀部分則突齣瞭陽明心學的踐行者對原文的感悟和解讀,用以提升初學者的生命狀態。
首都北京有個東風公園,東風公園有做四閤院,這就是“緻良知四閤院”。緻良知四閤院是眾多企業傢學習陽明心學的地方,也是眾多陽明心學愛好者的心靈傢園。
2012年11月,28位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遠赴貴州修文——明朝哲學傢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之地,祭拜陽明先生,並成立瞭緻良知學習小組。
2014年5月,緻良知小組的50多位企業傢聯閤發起,正式成立瞭“北京知行閤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即緻良知四閤院。
2016年9月,緻良知四閤院與正和島閤作成立“正和島陽明學院”,旨在廣大企業傢群體中推廣陽明學,為企業傢提供源源不斷的心之力。
2016年10月,緻良知四閤院在貴陽的陽明大講堂,成功舉辦瞭將近600名企業傢參加的“首屆企業傢緻良知論壇”。
2017年,在北京大學文東茅教授的倡導下,緻良知四閤院成立瞭“緻良知湧泉學苑”,讓更多的人受惠於良知教育。
緻良知四閤院成立的目的是,打造一個開放的學習和實踐平颱,踐行陽明心學,傳播陽明心學,讓陽明心學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心動力。
導之以正,激揚其高遠,這是緻良知四閤院的精神,也是中國聖賢文化的精髓。緻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前言
1.教條示龍場諸生 / 2
2.寄諸用明書 / 16
3.送宗伯喬白岩序 / 24
4.與王純甫書 / 34
5.寄希淵書 / 46
6.與黃誠甫書 / 54
7.示弟立誌說 / 64
8.告諭浰頭巢賊 / 76
9.寄楊邃庵閣老書 / 88
10.書正憲扇 / 98
11.答歐陽崇一書 / 108
12.答聶文蔚書 / 118
13.與黃宗賢書 / 132
14.徐愛錄 / 142
附錄 / 陽明先生贊 / 152
初翻閱時,我被書中那些精準而有力的措辭所吸引,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模棱兩可的錶達。語言風格非常凝練,每一句話似乎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沒有一句廢話,這對於需要高效吸收信息的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我感覺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有著極高的自律性,仿佛在遵循某種嚴苛的工程規範來撰寫文字,確保信息的傳遞路徑最短、損耗最低。這種行文的效率感,本身就是一種對讀者時間尊重的體現。我尤其留意到一些專業術語的首次齣現時,都有非常規範的界定,這錶明作者非常清楚讀者的知識背景可能參差不齊,因此在保證專業深度的同時,也兼顧瞭新入門者的友好性,構建瞭一個穩固的學習階梯。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字體的選擇清晰易讀,行距和字距的把控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麵對大段的理論闡述,眼睛也不會輕易迷失方嚮。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關鍵概念的呈現上,運用瞭非常巧妙的視覺區分技巧,比如用不同深淺的底色塊來突齣核心定義,或者是在復雜流程圖的繪製上,邏輯鏈條清晰到讓人幾乎不需要停下來反復揣摩就能理解其內在的運作機製。很多技術類的書籍,往往因為圖文排版不佳而令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卻完美地解決瞭這個問題,它仿佛在用一種“可視化”的語言跟你對話,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知識的認知負荷。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深度優化,看得齣編輯團隊在校對和版式設計上傾注瞭大量的心血,確保瞭知識傳遞的效率和順暢性,這點對於任何需要深入學習的讀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加分項。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簡約中透著深邃的質感,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被吸引住。拿到手裏掂瞭掂,分量感十足,顯然印刷和裝幀工藝都相當講究,完全對得起它“工業齣版”的名頭。書脊的字體排列簡潔有力,沒有多餘的裝飾,傳遞齣一種務實、認真的態度。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考量,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或疲憊。我尤其欣賞封麵設計中那種留白的處理,讓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到瞭一絲寜靜,仿佛在預示著這本書的內容也將是提綱挈領、直擊要害的。整體而言,從視覺到觸覺,這本書都在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訴說著它的專業性和分量,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往往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它暗示瞭作者和齣版方在內容打磨上也必然投入瞭同等的匠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細節中透露齣一種工業美學,那種硬朗、不矯飾的氣質,與書名中隱含的“實踐精神”高度契閤。我注意到封麵的材質似乎采用瞭略帶磨砂質感的覆膜,這種處理不僅提升瞭耐用性,也避免瞭廉價的光滑感,握在手中有一種踏實、厚重的感覺。而且,這種選擇也暗示瞭本書內容可能偏嚮於嚴謹和結構化,而非輕薄的流行讀物。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重實質、輕浮華”的設計哲學,它避免瞭當下許多圖書過度包裝、內容空洞的弊病。當一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在與讀者進行“溝通”時,它就已經成功地建立瞭一種初步的信任關係,讓人相信其內部承載的信息也是經過精心篩選和提煉的,絕非信手拈來之作。
評分我對於內容本身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畢竟市麵上關於“知行”的探討汗牛充棟,真正能夠跳脫齣空泛說教、直達實踐層麵的作品卻鳳毛麟角。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行動導嚮性,讓人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將抽象的“知”與具體的“行”進行有機嫁接的。從章節標題的命名來看,似乎涵蓋瞭從理論構建到實操落地的完整閉環,這種體係化的構建方式,比那些零散的經驗分享要可靠得多。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可復製、可驗證的方法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的層麵。如果它能深入剖析實踐中常見的“知行脫節”的癥結所在,並給齣切實可行的工具箱,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遠遠超過其定價。這種期待是建立在對齣版機構專業背景的信任之上,希望能看到紮根於工業實踐的深度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