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宗镜录(全六册)一部书读懂全部佛学精要, 吴越王、高丽王、雍正、南怀瑾等历代帝王高僧推崇倍至的学佛书 |
| 作者: | (宋)释延寿 著 |
| 市场价: | 198.00 |
| ISBN号: | 9787560421001 |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 |
| 出版时间:2015-5-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 | 印次: | 字数: |
| 编辑推荐 | |
一本真正的佛学概论! 佛教以来位导师,第大的导师就是永明延寿禅师! 吴越王、高丽王、雍正、南怀瑾、藕益大师、圆照禅师、法涌禅师、永乐禅师、法真禅师等历代帝王、高僧推崇倍至的学佛书! 《宗镜录》的资料搜集非常丰富,为后来的禅宗研究提供很珍贵的资料! 《宗镜录》全书凡一百卷,八十余万字,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标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宗镜录》以大量文字,从法相唯识宗的角度,对一切现象的生起、本质和相互关系等作了极为详尽细致的分析! 《宗镜录》所提倡的禅教一致,对宋以后的中国佛学影响深远! |
| 内容简介 | |
《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 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标宗章”,内容为“立正宗明为归趣”;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问答章”,内容以“申问答用去疑情”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引证章”,内容为“引真诠成其圆信”。所谓“正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之一是为了扶正当时禅宗的弊病。释延寿提出学佛的重要问题,邀请禅门各宗长老一起讨论,并且将解答归纳整理,所以《宗镜录》是许多禅师的意见汇集而成的。重点特别着重在唯识方面。 |
| 作者简介 | |
| 延寿禅师(公元904——975年),俗姓王,浙江余杭人。时当吴越武肃王钱镠崇尚佛教,在此环境影响下,大师于总角(幼年)之岁,即已向往佛教。年二十,便不再食荤。曾为余杭库吏,后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年三十,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得知他慕道心切,于是顺从其志,听其出家。延寿遂舍弃家庭妻儿,剃度受戒,礼四明翠岩禅师为师。不久,入天台山修习禅定,并参谒韶禅师,受其印可,成为清凉文益再传弟子。年四十九,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据传,这时从他参学的人已经很多。年五十七,受吴越忠懿王钱叔之请,住持杭州灵隐寺,为该寺世。次年,又受请住持永明寺(即净慈寺),为该寺第二世;从学者达二千余人,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著《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为后世净土宗依据典籍。《宗镜录》一书即在此时定稿于永明寺演法堂。年六十七,延寿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馀丈,作为镇海之用。年七十一,再度入天台山,度戒万馀人。次年圆寂。 |
| 目录 | |
总目录 文摘 序言 |
这部《宗镜录》我前前后后读了不下三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触。初读时,就被其庞大的体系和严谨的论证所震撼。释延寿大师的学识之渊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在阐述佛理,更像是在构建一座逻辑严密的思想殿堂,将天台、华严、禅宗等诸多法门融会贯通,呈现出一个宏大的佛教宇宙观。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更需要心无旁骛、沉下心去体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心”的探讨,从现象到本体,层层剥茧,似乎触及到了所有知识体系的核心。对于想深入了解佛学精要的同仁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绕过的“圣经”级著作,虽然过程艰辛,但收获的法喜是无以复加的。
评分我已经把这本书当成日常的案头工具书了。每当对某个佛学术语感到困惑,或者在修行中遇到瓶颈时,我都会翻开它,总能找到对应的论述。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只提供结论,而是会一步步引导你推导出结论的过程,这种方法论的价值是巨大的。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理的绝对把握,让人心悦诚服。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价值,那就是:它提供了一个完整、自洽的认知框架,让你得以从纷乱的现象中抽离出来,建立起一套坚固的、以佛法为基础的世界观和生命观。这套书,值得用一生去反复参读。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是冲着“禅宗研究”的名头才请的这套书,但读下来才发现,它远不止于禅宗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总纲,把佛教的各个流派都拿出来晾晒一番,然后用一个更包容、更圆融的视角去整合它们。比如,书中对心性论的阐述,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对唯识学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每读一卷,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一截。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他不急于抬高某一家,而是努力展示出佛法在不同面向的殊胜。这套书的文字比较古奥,初看确实有点吃力,但我发现如果能结合一些现代的哲学思辨去对照阅读,理解起来会顺畅很多,仿佛穿越时空与古德进行了一场跨世纪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佛教思想史的学习者,我不得不承认,《宗镜录》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它不仅是宋代佛学总结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沟通天台、贤首与禅宗之间壁垒的桥梁。我特别关注其中对于“理”与“事”的辩证处理。作者巧妙地将最高的圆融之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事相之中,避免了将佛法推向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的陷阱。这种“不离世间觉”的智慧,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虽然阅读速度慢得像蜗牛爬行,需要经常停下来反刍咀嚼,但每一次回味,都能感受到那股经久不衰的法味,比那些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要实在得多。
评分这六册书放在书架上,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心安。我把它定位为“镇宅之宝”。我试过给几位对佛学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但他们大多在看到前几百页的引论部分就望而却步了。这确实是一部需要“缘分”的书。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平日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和妄想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书中对“缘起性空”的细致剖析,颠覆了我对“实在”的固有观念。以前觉得佛法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读了它才明白,那些高深的理论,最终都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安顿当下这颗“心”。它不是空谈,是极其实用的生命哲学,只是它的药方开得比较“重”,需要耐心煎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