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作者:侯貝等人
出版:大家出版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120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368681
出版日期:2016-12-07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當你面對左右為難的處境──
你需要道德哲學,讓你冷靜理性進行辯證,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
當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論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學,把你拉回人類的真實處境,讓思想充滿人性的溫度。
人的真實生活充滿複雜的道德抉擇,更得不時面對艱難的處境:
從出門購物──可以購買對環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嗎?該在壓榨員工的商場購物嗎?
職場倫理──老闆要求我欺騙廠商,作為員工我該照做嗎?為了把商品賣到集權國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讓?
到生死交關的抉擇──懷了無能力照顧的寶寶,我可以墮胎嗎?國家對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個程度?
有些決定就在咫尺之內,但影響的卻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該喝下血汗咖啡、購買血汗手機嗎?
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遙遠的他方,卻是人類普世關注的問題──他們該接納無家可歸的外國難民,還是先照顧國民利益?
事實上,處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種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判準。道德哲學在於對充滿情緒的人生經歷中,進行冷靜理性的辯證,以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讓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學也在於進行形式上的辯論和攻防時,不時拉回自身和人類的真實處境中去同理,以免流於空洞、無法實踐的理論。
道德哲學還會觸及更深刻的形而上問題: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從何而來?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於機運,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義?道德需思及動機或目的嗎?不考慮動機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還是更僵化?
道德哲學也與現實處境息息相關:道德若是群體共同約定的價值和規則,勢必為個人和群體的福祉而服務,也勢必產生權利和義務,那麼這些權利、義務和福祉在社會中該如何分配?
閱讀了歷代哲學家的意見,你會發現,人類面臨的道德處境一直沒有太多改變,變換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會發現,道德哲學的思考,不會只是形式上的辯論,而是觸摸到人類*真實的困境,進行有溫度的反思。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道德從何而來?
盧梭認為,道德來自直覺,是人類對於他人受苦的感受,這種同理心有益於物種和個體生存,因而能保證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認為,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在現實中,善惡的定義會隨著歷史演進。笛卡兒認為,道德規範人類行為的能力但也受時代演變所支配,因此每個人應該要說清楚,贊同某項道德的條件。
◆道德是相對的嗎?是否容許例外?
康德認為,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失去意義,確實戮力於實踐,才能賦予道德原則價值。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這種審慎思考並做出*適判斷的能力就是德性。
◆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嗎?
阿奎那認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則人就無需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道德規範和法律也不具備意義。尼采認為,自由意志是神學家為了懲罰和定罪虛構而出,讓行動者產生罪咎感。史賓諾莎則認為,自由是幻象,是人類對於理性無知的結果。沙特認為,人類不但是自由的,而且還是**的自由,無人能從中逃脫──我們是如此自由,以至於沒有不自由的自由。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道德教育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為教育是城邦團結與幸福的條件,目的在於傳播對集體福祉有益的共同價值。羅爾斯主張限制國家對個人的干預,透過公正的公共機構,公民便能發展出道德感並保有自由。
【道德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哲學?
讓我們面對抉擇時,有能力理解為什麼要去做或是為什麼不去做。
◆道德哲學在談什麼?
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學則在釐清這些要求的來源和準則。討論關於「對」「錯」和「善」「惡」的行動和意圖。
◆道德哲學有哪些主要傳統?
道德的懷疑論者:例如尼采,他認為道德是種疾病,是文明規訓人類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生存和宰制所進行的鬥爭。道德的**論者:例如康德,他認為道德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命令,人應該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帶來的益處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論者:例如亞里斯多德,他認為道德在於一個人慎思明辨做出*適判斷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決斷,就是符合道德的行為。道德的效益主義者:例如彌爾,他認為行動結果的總體效益是道德的指標。
◆台灣需要道德哲學嗎?
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濫。我們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卻缺乏裡外一致的道德準則,也缺乏對現存禮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
我們需要為自己設定價值、訂立規範,以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正是台灣需要道德哲學的理由。
名人推薦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章 道德哲學導論道德是共同體對成員的約束,但我們應該就這樣接受它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1.某些道德傾向是獨立於各種不同的習俗而存在的
2.對每個個人而言,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
3.習俗是道德有效的來源,但並非**的來源
問題2?? ?道德規範容能許例外存在嗎?
1. 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毫無意義
2. 對於某項規則的應用,必須能夠根據調整對預期後果做出調整
【哲人看法】
問題1??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1.盧梭:真正的道德源於自然
2.巴斯卡:道德隨著習俗發展
3.笛卡兒:必須遵循習俗,同時保留某種批判的距離
問題2?? ?道德規範容能許例外存在嗎?
1.康德:有例外的規範就不是道德
2.亞里斯多德: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國家應該教化公民成為道德的人嗎?
1.亞里斯多德:公民應該共享相同的道德價值
2.羅爾斯:公民教育有助於平等
【長文閱讀】
尼采:《道德系譜學》
1.應該恢復道德意識的歷史起源
2.只有透過確實的矯正,道德意識才能得到發展
【延伸思考】
哲學時事──道德哲學對倫理的論辯有什麼貢獻?
彼得.辛格專訪
1.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精神分析──道德意識如何內化?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 自由
在一個和諧的社會裡,如何能夠與他人一起生活,又活得自由,沒有禁制或束縛?
【問題思考】
問題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嗎?
1.做令人高興的事並非總是等於做自己想做的事
2.自由就是擺脫他人的意志
3.自由就是在自己的欲望中能獨立自主
問題2??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1.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2.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用來服務於道德或是法律的人為手法?
問題3?? ?我們真的想要自由嗎?
1.我們可能喜歡奴役甚於自由
2.苦惱與焦慮是自由應付的代價
【哲人看法】
問題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嗎?
1.愛比克泰德:做我所想做的,還是想要我所做的?
2.霍布斯:自由是沒有束縛
3.盧梭:自由並非獨立
問題2??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1.阿奎那:自由意志存在嗎?
2.尼采:自由意志對誰有利?
3.史賓諾莎:自由意志的幻象
問題3?? ?我們是否真的想要自由?
1.拉.波埃西:奴役大獲支持的矛盾
2.康德:承擔自由需要勇氣與膽量
3.沙特:人類注定被迫自由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對我的自由而言,國家是朋友還是敵人?
1.史賓諾莎:國家的目的是自由
2.施蒂納:國家的自由造就我的奴役
3.托克維爾:民主體制中的平等先於自由
4.貢斯當:古代人與現代人的自由
5.羅爾斯:以自由之名來限制自由
問題5?? 言論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1.史賓諾莎:理性思考的權利並非行動的權利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 義務責任
義務責任總是採命令的形式。我們予以奉行或是反抗。為何,面對義務責任時,會有這兩種態度?
【問題思考】
問題1??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1.出於利害考量卻符合責任的行動並非道德行動
2.道德的行動符合普世責任
3.出於義務的行動可以同時符合道德與效益
問題2??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1.道德義務似乎沒有界限
2.英雄與聖人指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3.我們是否能以這樣的例子為榜樣?
【哲人看法】
問題1??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1.康德:出於對義務的外在服從而行動,這並非道德
2.黑格爾:但是,服從某項普世責任,具體而言是否可能?
3.米爾:某項行動的實用價值與其道德能彼此相容
問題2??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1.柏格森:總是多做一點:英雄與聖人的典範
2.賈尼奧:*越責任的哲學興趣
3.鄂蘭:責任道德的界限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責任與權利是否相互呼應?
1.盧梭:在理性上,不存在*強者的權利
2.庫桑:權利與義務是同一種關係的兩個面向
3.羅爾斯:如何在社會中分派權利與義務?
【延伸思考】
文學──我們是否能擺脫義務之間的衝突?
高乃依的《熙德》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 幸福
沒有人能免於不幸:這意味著幸福只是機運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幸福是幻覺嗎?
1.人類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2.幸福是對於我們命運的某種幻覺
3.只要不對幸福賦予錯誤的概念,就不會有幻覺
問題2??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1.未來不在我們手中
2.我們對自己的幸福有責任
3.真正的幸福是自由
問題3??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1.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2.社會將我的命運與他人的命運聯繫起來
3.幸福以他人為前提
【哲人看法】
問題1?? ?幸福是幻覺嗎?
1.叔本華:我們沒有能力體會幸福
2.巴斯卡:沒有消遣的國王是不幸的
3.米爾:別期待生命所無法給予的事物
問題2??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1. 盧梭:幸福從來都不可靠
2. 奧里略:人類的不幸是自己的錯
3. 笛卡兒:真正的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
問題3?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1. 康德:沒有人能決定什麼是我的幸福
2. 米爾: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有牢不可破的連結
3. 亞里斯多德:幸福需要友誼
【長文閱讀】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一〉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是否必須要有德性才能幸福?
1.伊比鳩魯:沒有缺乏德性的幸福
2.塞內卡:必須為了德性本身而渴望德性
3.康德:至善是道德
4.尼采:德性作為幸福的結果
【延伸思考】
文學──金錢能讓人幸福嗎?
拉封丹寓言:〈鞋匠與富人〉
哲學時事──
人是否需要他人,才能獲得幸福?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自由意志”这个概念的全新认知大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在构建论证时的那种严谨和清晰,他并没有简单地给我们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特别是关于“决定论”与“兼容论”的探讨,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思想实验,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对这些术语的表面理解上。我记得有一个例子,涉及到一位高中生在面临一个艰难的道德抉择时,内心挣扎的细节描写,那份真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思辨的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地联系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我开始反思,当我们指责某人“不负责任”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假设他拥有选择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而这种假设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重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小决定时,都多了一层审慎,不再轻易地将“我别无选择”当作托词。它强迫你去直面那个核心问题:你真的“必须”这样做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练,它成功地将一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抽象的道德困境,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道德责任”这一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多角度视角。这不是那种只顾着推销某一套理论的教条式读物,相反,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于康德的义务论、功利主义的后果衡量,乃至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之间。每到一个重要的拐角,作者都会停下来,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总结前方的风景,并清晰地指出下一个路口可能通往何方。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没有用过多晦涩的术语来炫技,而是专注于挖掘问题的本质。例如,书中对“自由”的定义进行了拆解,从形而上的自由到实践层面的自主性,每一步的推导都像是精密的机械组装,最终拼凑出一个可以被理性审视的完整图景。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不再是道德洪流中的一叶扁舟,而是学会了如何辨识水下的暗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种被赋予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试图灌输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场结构精良的辩论赛的剧本,每一章都代表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但最终的裁决权完全交还给了读者。关于“责任的界限”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深入探讨了“无知”是否可以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情不足”的责任又该如何界定。这种对责任的边界感的细致描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个人行为后果的理解。我开始明白,道德不仅关乎行为本身,更关乎我们对自身认知局限性的诚实。作者在全书行文过程中保持着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感,既肯定了人性的光辉和选择的价值,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认知上的盲区和软弱,这种毫不偏袒的审视,才是真正令人信服的哲学态度。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可读性”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一本涉及严肃哲学议题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反而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好奇心和关怀。作者似乎非常了解高中生群体在面对身份认同、集体规范与个人良知冲突时的那种迷茫。书中大量引用了当代社会的案例和热门话题,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哲学命题瞬间“活”了起来。比如,在讨论“集体压力下的个人选择”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社交媒体上的“取消文化”现象,这让原本艰涩的“社会决定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书中的框架去分析我最近经历的一场小组项目中的分歧。它不仅仅是教你“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论点,如何识别逻辑上的谬误,以及如何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种思维工具的传授,比任何单一的结论都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在许多关于道德的书籍中,常常过度强调外在的规范和惩罚机制,但这本书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即我们内心深处对“应该做”的渴望与现实环境的张力。作者通过对“动机纯洁性”的审视,逼迫读者去直面自己选择背后的真正驱动力,是恐惧、是虚荣,还是真正的良善?这种自我探寻的过程虽然有些痛苦,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书中对“强迫性选择”的分析也很有启发性,它让我们区分开那些真正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和那些看似自由实则被环境或心理结构所绑架的行为。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面精密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复杂肌理。它让你在赞叹哲学的深邃之美的同时,也更加敬畏自己手中那份沉甸甸的、关于“抉择”的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