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九七二年十二月,邱陽創巴仁波切依邀舉辦了兩場關於蓮師八相的開示,仁波切稍稍轉移了著重點,並將之命名為「狂智」,此書內容即為當時的開示彙整。
在此二講座中,仁波切並非在解釋蓮師八相完整教本裡的所有細節,反而我們是在跟隨創巴仁波切的教授上山下海、穿越時空、上窮碧落下黃泉,探索自己心靈幽暗的角落──希望與恐懼,明智與我執。他挑戰我們全體概念性的思維範疇──光用我們的智性架構來理解分析是絕對行不通的;狂智即是究竟的平常如是。
仁波切說:「我們內在本來就有蓮師的存在,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就是由蓮師所組成。因此,當我們試圖以一種外境的狀態來認識蓮師,把他當成一個存在外界的人,住在印度海岸邊某個偏遠島嶼上,一處叫做銅色山的地方,那真沒什麼意義可言....蓮師原則既不屬於邪惡、也不屬於良善,既不屬於是,也不屬於非,這是適合生命一切情境的法則。由於那份能量就存在人們的生命情境之中,蓮師原則才能夠將佛法傳到西藏。」
也因為如此,創巴仁波切才能將佛法廣傳至美國與西方世界。
──出自此書序言〈無盡悲智,宏願廣行〉
邱陽創巴仁波切Ch?gyam Trungpa
邱陽.創巴仁波切是一個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老師和藝術家,也是許多佛教和禪修之道等書籍的作者,包括《自由的迷思》《動中修行》《覺悟勇士》和《東方大日》等。
創巴仁波切出生在西藏東部,是西藏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轉世傳承的持有者。他是蘇芒寺系的總住持,18歲時,於該寺取得堪布學位。在西藏期間,他也廣修傳統藝術,如書法、詩歌、舞蹈和唐卡繪畫。
1959年後,創巴仁波切率眾遷徙至印度。在那裡,他被達賴喇嘛尊者指派為「青年喇嘛學校」的精神導師。1963年,他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特別研究員,研究比較宗教、哲學和藝術。1967年,他在蘇格蘭成立西方第Y個藏傳佛教中心──三昧耶林。
1970年,創巴仁波切應邀到美國駐地弘法講學。他以科羅拉多州博德市為基地,走訪各地進行教學,並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成立一百多個禪修中心。他在1973年創立「金剛界」組織(今改稱香巴拉國際),配合協調這些中心的活動。創巴仁波切也建立了那洛巴學院(現名那洛巴大學),這是一所強調哲思研習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創新學院。1976年,創巴仁波切開創了結合世間與出世間靈修之道的「香巴拉訓練」課程。
1986年,創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哈利伐克斯市。隔年4月4日,他在該地圓寂。
編者序
狂智 講座一 西元1972年於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 1972)
第Y章 蓮花生大師與修道上的唯物主義
第二章 佛三身
第三章 本初的純真
第四章 永恆與屍林墳場
第五章 讓現象舞現
第六章 質疑心與虔敬心
狂智 工作坊二 Karme-Ch?ling 1972
第Y章 蓮花生大師與密續的力量
第二章 絕望與佛三身
第三章 無畏
第四章 死亡與體驗
第五章 獅子吼
第六章 面對惡業的智慧
第七章 憤怒金剛與三種教授
作者簡介
索引
香巴拉禪修中心
書名:《狂智》
定價:台版380.00
ISBN:9789865613532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时间:2017/08/19
規格:平裝 / 288頁 / 22 x 17 x 1.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本書分類:宗教命理> 佛教> 藏傳佛教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探讨后现代艺术思潮演变的文集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毕竟这类题材常常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然而,作者的写作风格出乎意料地清晰且富有激情。他巧妙地避开了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来梳理二十世纪中后期那些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的兴衰与交织。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和艺术家,而是将艺术视为时代精神的折射镜,深刻剖析了技术进步、社会变革如何反作用于艺术表达的形态和核心诉求。我尤其欣赏他分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美学体系冲击的那几章,他用生动的比喻,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概念拉回到了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的层面。读完之后,再去观看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当代艺术装置时,我的视角完全变了,不再是单纯地“看热闹”,而是能捕捉到作品背后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和质疑。这本书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复杂艺术现象的大门,其思辨的深度和引导性,远超出了对艺术史的简单回顾。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日常环境的全新认知。作者的研究非常细致,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视角切入,一直深入到最小的生物群落和微气候变化,这种全景式的描摹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看不见的联系”的揭示。我们每天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习以为常地认为自然元素是孤立存在的,但这本书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生动的案例证明,城市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水域、甚至每一栋建筑的朝向,都在进行着一场复杂的、持续的生态对话。他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缓解这些环境压力,这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是对未来宜居城市的具体蓝图描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走到窗边,仔细观察楼下的街道和天空,试图用书中的知识去重新解读眼前的一切。这不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本城市生活的“使用说明书”,教我们如何与我们亲手创造的环境和谐共处。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乃至每一个关心我们生活环境的市民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洞察力之锐利,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生活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对人性的洞察力更是深刻。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深夜里促膝长谈,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我们内心深处隐秘的想法和挣扎,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在探讨“不确定性”这个主题时,他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接受这种模糊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我特别喜欢他叙述故事的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里的主角,经历着那些迷茫、顿悟与释然。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忘记了最初的出发点。而这本书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条被忽略的、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存在”的书,其价值之深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所能承载的重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困惑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关于中世纪欧洲手稿装帧工艺的历史研究,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和知识盛宴。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记录了不同时期皮革处理、纸张制作和金属装饰的技术演变,更将这些技术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宗教仪式乃至贸易路线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原材料来源的追溯尤其精彩,比如某种稀有染料的运输路径,或者特定类型羊皮纸对特定修道院的影响,这些微小的线索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历史图景。插图的质量极高,许多珍贵的手稿细节被清晰地放大和还原,让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羊皮纸的粗糙质感和金箔的冰冷光泽。阅读的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让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视为“古董”的物件,在当时都是高科技、高投入的产物,承载着当时最顶尖的工艺和最虔诚的信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冷冰冰的历史文物重新赋予了温度和生命,展现了人类在物质匮乏时代对知识传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创造力。这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和研究的杰作,其专业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这本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普及读物,非常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研究与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作者的叙述风格轻松幽默,他似乎深谙如何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复杂的脑部结构和神经递质的作用。他没有回避前沿的争议性话题,比如意识的本质和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而是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姿态引导读者一同思考。我特别欣赏他使用的类比,比如将记忆编码比作图书馆的分类系统,或者将决策过程描述成一个多方势力博弈的“董事会”,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科学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情绪波动和日常决策失误,不再将其简单归咎于性格缺陷,而是开始探究背后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机制。它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心智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让人在学习硬核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探索未知的纯粹乐趣,是一本真正能启发思考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