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高中哲学读本书籍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高中哲学读本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貝 等人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政治哲学
  • 法国哲学
  • 高中生
  • 教材
  • 政治
  • 政府
  • 社会契约论
  • 启蒙运动
  • 公民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家出版
ISBN:9789869274173
商品编码:247404897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11
页数:16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作者:侯貝 等人

出版:大家出版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160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274173

出版日期:2016-05-11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

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

「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以扎實的哲學閱讀、深刻的辯證和討論,裝備自己的政治信念。

當現實處境遭遇問題和衝突,才能無畏地捍衛自己的政治行動!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本書特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系列書名(陸續出版)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人的理性所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條件?──探討真實的哲學之路》

名人推薦

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主持人

**章 政治哲學導論──

政治可否是為尋求普遍利益,而非為個人服務,成為有別於競爭的事務?

【問題思考】

問題1?? ?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

1. 征服與行使權力常會尋求激進的手段

2. 只為了自保的政權不具正當性

3. 權力競爭應該是為公共利益服務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 必須由*好的人來治理

2. 人們將自己權力委託出去,而制定法律與管理國家

3. 必須讓公民對公共事務感興趣

【哲人看法】

問題1?? ?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

1.馬基維利: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2.盧梭: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

3.柏拉圖:需經權力分配來服務公共利益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西塞羅:必須由***的人來治理

2.龔斯德:公民委託制定法律的權力

3.托克維爾: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問題3?? ?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

1.傅柯:懲罰行為中王權的戲劇場面安排

2.鄂蘭: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讓人記住

3.德布雷: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運作

【延伸思考】

政治科學──什麼是*好的政治體制?

西塞羅:*好的政體——混合式的政府型態

電影──是否應該相信政治?

《華府風雲》:政治可信嗎?

哲學時事──民調是民主的工具還是民主的失控?

羅蘭.凱羅爾專訪

1.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 社會──

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但我們真的了解社會是什麼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為了在公正的法律下共同生活

2.人類活在社會中是為了交換

3.為了學習共同生活

問題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1.社會決定其成員的生活條件,以及如何行動與思考

2.各個個體能生產,並重複產出他們自己的社會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社會無法阻止衝突,因為社會建立在衝突之上

2.社會應該為個體之間衝突負起責任

3.社會透過調節以平息衝突

問題4?? ?為了尋求幸福,我們應該要逃離社會嗎?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亞里斯多德:社會是幸福的條件

2.斯密:社會對交換是必要的

3.康德:社會解決人類的矛盾

問題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1.涂爾幹:社會對我們具有強制力

2.黑格爾:個體有隸屬於社會組織的需求

3.布爾迪厄:家庭是難以界定的社會對象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卡斯特:沒有不經抗爭或辯論而獲得的社會福利

2.呂格爾:公共服務機構是否是對抗衝突與冷漠的保障?

3.傅科:排除是否往往不著痕跡?

問題4??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1.盧梭:汲汲營營而犧牲生命

2.尼采:「成為自己」是社會晚近的發明

3.莫里哀:虛偽的教訓

4.佛洛伊德:「好的教育」無法保證幸福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

婕曼.媞嫆:重新定義了社會學的關鍵與方法

電影──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溫心港灣》:透過多種反差來加深社會性對比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 交換──

任何東西都可以買賣?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人類交換財物與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2.人類交換是為了建立社會關係

3.交換回應著互助共融的情感

問題2?? ?交換有助於和平嗎?

1.對話取代相互攻擊

2.商業交易是和平的根本,但也會造成貧苦

3.交換根植於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契約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休謨:相互的利益是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動力

2.牟斯:交換作為總體供應體系

3.卡耶:交換,是為了要擁有對象還是成為主體?

問題2?? ?交換有利和平嗎?

1.呂格爾:以討論對抗暴力

2.孟德斯鳩:商業交易為人們帶來和平

3.盧梭:社會建立在一份欺騙的合約之上

問題3?? ?金錢能促成公平的交換嗎?

1.亞里斯多德:貨幣有利交換與社會和諧

2.洛克:金錢財富不均等並無不公平

3.馬克思:在薪資交換制度下,勞工受到剝削

問題4?? ?人類可以活在沒有交換的世界嗎?

1.李維史陀:論婚姻如同交換

2.馬克思: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延伸思考】?? ?

人文科學──個體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為何?

?亞當.斯密:自私自利是交換的動力

哲學時事──代理孕母

為什麼需要「生物倫理法」?

愛嘉辛斯基與歐吉安專訪

為他人設想

繪畫──利息借貸應該受到譴責嗎?

梅季思,《放高利貸的與他的妻子》,1514。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 國家──

起身反抗國家的極權統治是否是對的呢?

【問題思考】

問題1?? ?國家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國家對公共財產負責

2.國家應是源自社會「契約」

問題2?? ?國家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好的指揮可能涉及惡的手段

2.國家使人相信追求公共利益

3.國家使用暴力的權利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制國家的力量嗎?

1.組織構成取決於社會條件

2.公民不服從

3.國家是否無用?

【哲人看法】

問題1?? ?國家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霍布斯:在服從契約下,國家確保安全

2.史賓諾沙:作為契約的一部份,國家對所有人民進行救贖

3.盧梭:作為協議的一部份,國家將自由與平等法制化

問題2?? ?國家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馬基維利:為了保有權力,要知道如何操弄民意

2.馬克思與恩格斯:國家利用集體信仰

3.韋伯:現代國家使用理性權*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制國家的力量嗎?

1.孟德斯鳩:政府的類型取決於社會的狀態

2.洛克:國家沒有權利剝奪任何人的自然權利

3.羅爾斯:在民主國家中的公民不服從

4.羅斯巴德:國家危害到個人的自由

問題4?? ?國家是否能保護思想自由?

1.史賓諾沙:國家不能禁止自由思考

2.康德:批判性評論要能夠增進公共討論

3.哈伯瑪斯:相互了解與意見表達

4.諾齊克:不是只有一種烏托邦

【延伸思考】

文學──是否該對所謂的「理想國家」有所警惕?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1945

?? ??? ??? ?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五章 正義與法律──

正義:一種概念與制度

【問題思考】

問題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問題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義嗎?

問題3?? ?法律是強權的工具或是弱勢的防禦?

【哲人看法】

問題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1.亞里斯多德:正義是合乎比例的平等

2.孟德斯鳩:極端平等的危險

3.羅爾斯:正義的兩個原則

問題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義嗎?

1.黑格爾:論復仇與懲罰的差異

2.多馬斯.阿奎那:不合法也可能是對的

3.梭羅:遵守法律前先聽自己的良心

問題3?? ?法律是強權的工具或是弱勢的防禦?

1.柏拉圖:法律是弱者對抗強者的工具

2.巴斯卡:正義是*強者的法律

3.康德:法律具有強制性

4.盧梭:國家的法定權力從何而來?

問題4?? ?國家是否有權決定公民的生或死?

1.貝卡里亞:沒有人能將殺人的權力讓渡給他人

2.盧梭:公民的生命對國家是有條件的贈禮

3.傅柯:從死刑的權力到生存的權力

【延伸閱讀】?? ?

文學──正義是否遺忘了原諒?

雨果。《九三年》,1874。

【訪談】?? ????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心灵的建筑师》 简介: 《心灵的建筑师》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认知、情感、记忆与意识本质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政治哲学或教育体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心智最深层的运作机制。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段穿越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乃至现象学领域的思想旅程,旨在揭示我们如何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如何做出决策,以及意识的“自我”究竟是如何被编织出来的。 第一部分:感知的错觉与现实的构建 人类的经验是建立在感官输入之上的,然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绝非简单的镜像复制。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挑战读者对“客观现实”的固有观念。 第一章:感官的陷阱与选择性注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高效的过滤器,为了应对信息过载,它必须进行残酷的筛选。我们将详细探讨“盲点”(Inattentional Blindness)现象,例如著名的“大猩猩实验”背后的认知机制。介绍视觉皮层、听觉皮层如何处理信息,以及情绪状态(如恐惧或愉悦)如何扭曲我们对中性刺激的解读。这一章将阐述,我们所“看”到的,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大脑“期望”看到的结果,而非输入数据的原貌。 第二章:时间的主观性与记忆的重塑 时间感是人类意识的核心维度,但它极具可塑性。本书将分析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和回顾性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的差异。重点研究“错误记忆”(False Memory)的形成过程,包括植入效应(Implantation Effect)和目击证词的不可靠性。我们不仅回顾过去,更是在不断地重写过去,以适应当前的自我叙事。本章将深入探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如何影响我们对漫长经历的整体评价。 第三部分:决策的非理性引擎 如果人类是完全理性的存在,那么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诸多理论都将不复存在。《心灵的建筑师》的第二部分转向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活动——决策制定,揭示驱动我们行为的隐秘力量。 第三章:启发式与认知捷径 介绍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关于系统一(快速、直觉、情感化)和系统二(慢速、审慎、逻辑化)的经典理论。详细拆解“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和“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通过大量实验案例,说明我们如何在信息不足或压力过大时,依赖这些认知捷径,从而系统性地偏离最优选择。 第四章:情绪的预见与损失厌恶 情绪并非决策的对立面,而是其核心驱动力。本章聚焦于“情感预测误差”(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即我们对未来情绪状态的准确预测能力远低于预期。深入探讨“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强大力量——失去五元的痛苦远大于获得五元的快乐——以及它如何影响投资行为、谈判策略乃至人际关系中的风险规避。 第三部分:自我、叙事与身份认同 我们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心灵最宏伟的工程。《心灵的建筑师》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自我”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大脑持续构建和维护的。 第五章:叙事自我与统一性错觉 探讨“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的概念。我们通过将零散的经验、期望和行动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来维持身份的连续性。重点分析了左右脑分离(Split-Brain)实验中,左脑如何扮演一个“即兴解释者”(Interpreter),为右脑的无意识行为提供看似合理的解释,从而维护一个统一的、有逻辑的自我形象。 第六章:镜像神经元与共情的基础 共情(Empathy)是社会性物种生存的关键。本章将介绍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的发现及其对社会认知的重要性。通过观察他人行动或感受,我们的大脑会激活相似的区域,仿佛我们正在亲身体验。我们将探讨共情在道德判断、社会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共情疲劳”和“共情选择性”的心理机制。 第七章:意识的黑箱——现象学与信息整合 意识是科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本书不会给出最终答案,但会梳理前沿理论。我们将概述“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重点讨论现象学(Phenomenology)视角,即第一人称的“感觉如何”(What it's like)的独特体验,以及如何将这种主观体验与客观的神经活动联系起来。 结语:成为更清醒的“建筑师”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了解心智运作的规则和陷阱,并非为了消除直觉,而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它。通过理解我们大脑的偏见、记忆的易变性以及叙事的力量,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选择信息、审视决策,从而更清醒、更负责任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心智世界和生活实践。这本书是一份对人类思维潜能的邀请函,探索我们自身作为自身经验的“建筑师”的深刻含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它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严谨性令人称赞。虽然语言轻松,但其内容的知识密度却相当高。它并没有为了迎合“轻松阅读”而牺牲掉思想的深度,相反,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知识压缩和重组。我欣赏它对不同哲学流派观点的平衡呈现,没有明显的偏向性,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哪种观点更具说服力。这种“引导式”而非“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报道和社会议题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但重要的转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本能地去追溯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道德基础。这证明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其教育价值是深远且持久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活力与坦诚,这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流畅和愉快。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架子,更像是与一位睿智的前辈在咖啡馆里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在阐述那些宏大叙事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当代的社会热点或学生们日常能接触到的例子,使得抽象的政治哲学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触手可及。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而且,作者在关键论点处的措辞选择,总能精准地把握住那种既有思辨的深度,又不失年轻人喜欢的那种直接和犀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门学科,而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发现的智力探险。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更深层次思考的渴望,让我开始主动去寻找和阅读那些经典的哲学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值得单独称赞一番,它确实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压迫感,让人愿意沉下心来阅读大段的文字。更重要的是,穿插其中的图表和概念梳理模块,是理解复杂逻辑关系的绝佳辅助工具。那些复杂的“谁对谁负责”的权力链条,通过简洁的流程图瞬间变得清晰明了。在许多需要跨学科理解的概念交汇点上,作者没有吝啬使用清晰的注释和背景补充,这对于那些对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了解不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整体的装帧设计也透露着一种现代感和对知识的尊重,拿在手里阅读时,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件有品质的智力产品,激发人想要珍藏和反复翻阅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的太巧妙了,从引人入胜的章节标题就能看出作者在引导思考上下足了功夫。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层层递进的方式。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走入哲学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标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流于肤浅,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直击核心的问题,让人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认知。那些看似简单的政治现象,经过这本书的解剖,立刻展现出其背后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潜在的矛盾张力。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哲学家的观点,更是在教我们如何像哲学家一样去提问、去质疑。对于初次接触政治哲学领域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极佳的导航图,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套初步的批判性思维框架,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拗口的理论术语。这种寓教于乐、启发心智的叙事手法,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政治哲学局限在纯粹的抽象思辨中,而是极力试图将这些古老的议题拉回到“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的根本追问上。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当代社交媒体上的政治争论。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一种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关怀与责任感,这种真诚的态度很容易打动年轻的读者。它教会我们,思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不是一个遥远的学术游戏,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日常自由和尊严的切身问题。读完之后,我不再觉得政治是精英阶层才能参与的复杂领域,而更像是一种需要每个人都参与维护的公共事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有勇气去质问那些既定的权力结构,并开始思考构建一个更公正社会蓝图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