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纲

中国哲学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春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思想史
  • 学术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1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59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纲》主要针对从先秦到当代这数千年来中国哲学所蔚成的多样而丰富的哲学资产,取其精华做一大体纲格式的论述,并对其中影响力深厚的哲人进行了选择性的介绍和探究。
  透过对哲学史的研读,我们可从中汲取前贤诸哲人的论述精义,及其纵贯性和横向性的相互影响,对比性的究明其思想成果的价值、贡献和所留下的难题或留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后来者如何在这一脉络下继往开来的创进不息。

作者简介

  曾春海,现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及东吴大学兼职教授。
  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197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经历:台湾政治大学、辅仁大学专职教授。
  著作:《易经哲学原理》、《两岸魏晋哲学史》
  《陆象山》、《易经哲学的宇宙与人生》
  《朱熹易学析论》、《王船山周易微》
  《竹林玄学的典范——嵇康》、《先秦哲学史》
  《儒家哲学论集》、《儒学的淑世哲学》
  《中国哲学精神发展史》、《朱熹哲学论》
  《中国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纲》

目录

第一篇 先秦哲学
第一章 先秦儒家学派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儒家核心思想
第二节 孔子至孟子期间之儒学—以近世
出土文献为依据
第三节 战国中期的孟子学派
第四节 战国晚期的荀子学派与《易传》
第二章 先秦道家学派
第一节 老子的形上学与处世智慧
第二节 郭店及上海博物馆出土简文之
道家思想
第三节 庄子的形上学
第四节 《管子》与《黄帝四经》的
天道与治道
第三章 墨家学派
第一节 墨子及《墨子》一书
第二节 兼爱之德的涵义
第三节 贵义之德的涵义
第四节 墨学的知识原理与方法
第五节 墨学的政治、社会实践
第六节 评论
第四章 法家学派
第一节 法家的源流与特色
第二节 集法、术、势三派之大成的韩非子
第五章 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学
第一节 邓析与《尹文子》
第二节 惠施与公孙龙子
第六章 阴阳家学派
第一节 阴阳与五行之源流
第二节 邹衍与阴阳家
第二篇 两汉魏晋哲学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第一节 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形成、流派与学说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人性论及天人关系
第二章 西汉儒、道、法的互摄和变迁
第一节 陆贾和贾谊的天道观及政治论
第二节 兼采诸家以道家为主流的《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与西汉经学
第一节 天人三策说及春秋学
第二节 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四节 伦理规范与教化
第四章 西汉晚期的严遵和扬雄
第一节 《道德指归》的宇宙生成论
第二节 严遵的人生观及政治理想
第三节 扬雄的知识说及天道论
第四节 扬雄的人性论及政教思想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东汉批判时弊的理性思潮
第一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学要旨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
第三节 王符对时弊的批判与修正
第四节 荀悦的《申鉴》与仲长统的《昌言》
第六章 魏晋玄学通论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因素
第二节 玄学释义
第三节 玄学的课题和方法
第四节 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第五节 清谈与魏晋哲学
第七章 正始玄学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
第二节 钟会所撰《四本论》
第八章 竹林玄学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
第二节 嵇康的玄学
第九章 两晋的玄学
第一节 郭象迹冥圆融的玄学
第二节 两晋之际的六家七宗
第三节 僧肇的《肇论》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神不灭论和竺道生的涅盘佛性学说
第三篇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和佛学
第一章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
第一节 南北朝的儒学与政治文化
第二节 隋朝儒学
第三节 唐代的儒学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与柳宗元论儒佛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学梗概
第一节 晋宋的「神」灭不灭之争
第二节 北朝的佛学
第三节 南朝的佛学
第四节 真常心之经典:《大乘起信论》
第三章 隋唐佛学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第二节 智顗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
第四节 教外别传的禅宗以及分派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学」释名义
第二节 宋代理学兴起的主因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主要课题和治学精神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学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通书》的道德人性论
第四节 培养伊尹之志趣,乐颜渊之学的人文教育
第五节 研几慎独的修「心」功夫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学
第一节 存有论
第二节 人性论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第四章 张载的关学
第一节 张载及其关学学风
第二节 《正蒙》的天道与人之性命关系
第三节 心性论及其价值实践工夫
第五章 朱熹的闽学
第一节 朱熹学思历程述要
第二节 以理气释心性、理欲之同异的人性论
第三节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第四节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君子、贤人
第五节 穷理致知的认知原理及内容
第六节 培养人格的方法纲领及首务之工夫
第七节 居敬涵养的笃行工夫说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学
第一节 「心即理」的心学涵养
第二节 为己之学的教育目标及读书法
第三节 教养论
第七章 胡五峰与湘学
第一节 「理」统摄于「性」的宇宙观
第二节 心、性与理之相互关系
第三节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第四节 唯仁者能尽心成性
第八章 叶适的义利观与永嘉事功学派
第一节 叶适之前儒家学者对义利之辨的流变
第二节 叶适义利之辨的时代及学术背景
第三节 义利观之理论及实际主张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学
第一节 元代理学流布之概况
第二节 代表元代北方理学的许衡之学说
第三节 元代南方理学代表的吴澄思想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学
第一节 此时期理学的流布及其课题之转折
第二节 南方的朱学梗概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学
第一节 陈白沙
第二节 王阳明
第十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朱学与心学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学的推进
第二节 阳明后学的浙中学派
第三节 阳明后学的江右王学
第四节 泰州王门
第五节 东林学派的顾宪成与高攀龙
第五篇 明清之际及清代的哲学
第一章 刘蕺山与黄宗羲
第一节 主诚意慎独的刘蕺山
第二节 黄宗羲以史入经的实学
第二章 李二曲与王夫之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关学代表李二曲
第二节 兼采心学、理学与气学的王夫之
第三章 干嘉学派对理学之修正
第一节 戴震
第二节 焦循、凌廷堪与阮元
第四章 康有为与梁启超
第一节 康有为的藉经论政和托古改制
第二节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启超
第六篇 当代中国哲学
第一章 梁漱溟与熊十力
第一节 梁漱溟
第二节 熊十力
第二章 冯友兰与张岱年
第一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第二节 张岱年先秦儒学的人观
第三章 宗白华及方东美
第一节 宗白华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学
第二节 方东美及其对庄子哲学的诠释
第四章 唐君毅与徐复观
第一节 唐君毅
第二节 徐复观论人权与民主
第五章 牟宗三与罗光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第二节 罗光对儒家形上学之诠释释
……

精彩书摘

  一、战国时代的儒家佚籍及分期
  一九七三年大陆学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两汉古墓中,挖掘出一批出土的帛书文献。其中有引起学界瞩目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亦即道家文献,此外还有帛书易传,属战国后期孔门传易之作。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也出土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这批典籍文献除三篇为《老子》外,其余十四篇属儒家文献,足以说明儒家学说对包括楚国的战国时代之各国皆有广泛的影响。在这一大批儒家文献中,除〈缁衣〉一篇见于今传本《礼记》,〈五行〉一篇亦见于马王堆帛书,其余皆初次再现于世。上海博物馆一九九四年购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也属荆门出土,其中也有〈缁衣〉。若对照郭店一号楚简儒籍各篇以及今存传世文献,则可发现原文以及思想与《礼记》最相近。《礼记》为西汉前期所发现和搜集的先秦古文文献,汉代学者都认为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东汉时《礼记》已分成两系统: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世将小载礼记称为《礼记》,对汉唐学者而言,使用《礼记》的困难主要是在「未能尽知所记之人」,但是咸信该典籍为先秦战国时文献。有学者认为《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把孔子以及他们自己对礼的论述记载下来,再经人纂辑而成。这些纂辑者主要是子游、子夏、子张、子贡、曾子、子思、乐正子春、公孙龙子及其同声同调、弟子、后学,也包括孟、荀两派的学者和秦汉之际的儒生。
  宋明理学家曾试图构筑先秦儒家的系谱,例如朱熹认为孔子到曾子的《大学》,曾子传《大学》给子思,子思再作《中庸》,子思将《大学》、《中庸》同传于孟子,而孟子以后无传焉。在这一系谱中,确立了孔子至孟子之间的曾子、子思之地位。大陆学者陈来指出:「中国古书的特点,是在学派传承过程中往往加以润饰和增添,疑古运动正确地指出了这些后人附益的部分,但却也由此把这些文献统统视为后人所作和晚出,造成了古代研究的史料困境,也使得现代中国古史研究不得不以『重建历史』为起点。」
  在当前出土文献的研究中,在先秦儒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系谱的重建中,树立了由子思和孟子所联系出来的思孟学派。例如:郭店竹简〈缁衣〉的发现,对古人谓子思作〈缁衣〉的说法提供有力的支持。《韩非子》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却未提及孔门以文学著称的子游、子夏、曾子三儒者。观《礼记》中所记述的言行,除孔子最多外,当首推子游、子夏、曾子,可是《韩非子》却未提及。据当前学者们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指出子游在儒家系谱的重要性。《礼记·檀弓》有段子游的论著见于郭店竹简的〈性自命出〉篇,这是郭店竹简最具哲学性的论文。当前出土文献学者认为郭店竹简是公元前五百至三百年间所流行的儒家部分著作,作者推断为七十子及其弟子,同时郭店竹简与马王堆皆出现〈五行〉篇,所不同的是马王堆帛书的〈五行〉篇分「经」与「说」两部分。「说」是对「经」的解说,这是先秦古书所常见的体例。然而,竹简的〈五行〉只有「经」,而无「说」,因此,有不少的学者认为〈五行〉「经」的部分成于孟子之前的战国前期,乃系《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倡之,孟轲和之」,亦即子思、孟子所倡的五行说,因此,竹简〈五行〉应属子思的著作。《子思》二十三篇,汉以后逐渐失传,〈五行〉篇的出土可说是后人对子思研究获得一立基点。
  综合前述,孔子至孟子之间当有由子游、子思和孟子所形成的思孟学派,清人陈澧先持思孟之学出于子游的学法,近人郭沫若从之。《荀子?非十二子》断言思孟五行说是承接仲尼、子游而论述的,如果这些说法能成立,则郭店竹简兼收子游、子思学派的著作,也有其正当性。若子思将《大学》、《中庸》传于孟子的说法可信,则我们又可察觉在《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慎独」、「修身」之观点也出现在竹简儒书中,例如:〈五行〉篇言「慎独」、〈六德〉篇言「修身」、「亲民」,再观郭店竹简中好几处都强调「求己」、「反己」的重要性,得见孟子的「反求诸己」是早期儒家的核心论旨,且内容多与《大学》、《中庸》相符合。我们可以说《大学》、《中庸》的一些核心论题,在七十子时期就已经论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可分成三时期。前期为七十子及其后学,著名的代表人物为:有子、子弓、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思,中期为孟子。思孟学派联接了战国儒学的前期和中期。晚期则由荀子建构了传经的学术系谱及客观化的外王思想之论域。
  二、楚简儒家佚籍的「性情说」
  楚简儒家佚籍的性情说,在文献依据上系指一九九三年出土《郭店楚墓竹书》中之〈性自命出〉篇,以及一九九四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之〈性情论〉篇。这两篇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竹简原无篇名,二书的编辑者分别补上不同的篇名。兹为论述的方便起见,我们暂且使用「楚简性情说」来指称。此说,就目前学者们所做过的多方面研究而言,其抄写的时间应早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由其文字数据编辑之形式,所论述之问题及要旨,可推测出是儒家较早期的思想史料。学界大致推认〈性自命出〉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作,但是看法有所分歧。有的学者将之定位于孔、孟之间,属孔门后学向内求索的一派,有的学者定位为孔、荀之间。两篇的主题虽各有侧重,就思想的内在理路观之却相互关联,旨在论述心性问题。
  (一)「性」与天命的纵横关系及其对「物」的感性反应
  「性」指人生而为人且与其他人普遍相同的属性或特征为何?这是人对自我的了解,也是对其他人有所了解,有助于自我生活及与他人良好之共同生活的基本课题。楚简首先交待人性的构成来历所同然的禀性从何而来?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第二简〉)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
  由概念间的层次阶序观之,由最上位概念起,依次是由「天」而有「命」,由「命」而有「性」,由「性」而发出「情」,针对「情」之疏导而有「道」这一历程。「天」意谓万化之源,亦即化生万物的终极性根源,人所禀受的性由天之命所派生。换言之,人之性乃源出于天的天之性,人的天性亦即天所命之人性。若问自命所出之「性」的内容及素质为何?〈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这是以气概念界说「性」的思路。性内蕴含藏着喜怒哀悲之气,在情境中与外物相接触时,受外物的刺激撩拨而兴发出对应的性向活动,表现为喜怒哀悲等不同情感状态。因此,气性与其对应激扰的外在对象物之间,构成条件制约性的刺激与反应之动态链接。简文所谓:「凡性为宗,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弗扣不鸣。」
  在人内在之「性」与周遭环境的外在之物间,各有相呼应的挑激端与感应端,交构成人生命之活动的趋势和力量,所谓:「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简文还进一步分析性与物交集下所产生趋势的种种不同状态,所谓:「凡性,或动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厉之,或黜之,或养之,或长之。」同时,此二篇简文对「性」于「物」的感受还做了「势」之外的其他状态之说明,如〈性自命出〉谓:「凡见者之谓物,快于己者之谓悦,物之势者之谓势,有为也者之谓故。」「物」对「性」而言,指在经验上能看得到,感受得到之对象。「物」使「生」能感受到快乐的称为「悦」,使「性」因「物」而能有所作为者,称为「故」。总之,「性」与「物」是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物」对「性」的作用及感受有相当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之,「性」之所以「好、恶」、「善、不善」不但取决于自身的资素,又取决于「所好、所恶」、「所善、所不善」的对象物,「性」与「物」在相互关连中产生了价值判断。「物」指外在对象的整体,「势」指人所处形式之位列。「物」与「势」的概念见于《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大体而言,「性」指人天生所禀具的自然本性,「天」指一切存在事物自然的始源。人对天性的命名,系根据其所表征的自然特质。换言之,「性」之名称乃依据自然特征所命名,就另方面而言,「名」所指涉的事物自然特征系由天所命赋的内容。总之,简文的「性」字指自然显发的特征,且是透过对人的感官可进行感觉之知,可获致经验知识的特征。
  (二)「情生于性」的命题涵义
  「情生于性」这一命题在〈性自命出〉篇出现两次,且在〈语丛二〉中有较详实的解说,所谓:「爱生于性,亲生于爱。欲生于性,虑生于欲。智生于性,卯生于智。子生于性,易生于子。恶生于性,怒生于恶。喜生于性,乐生于喜。温生于性,忧生于愠。惧生于性,监生于惧。琼森于性,立生于强。弱生于性,疑生于弱。」考察其中涵义,爱、欲、喜、愠、惧是情绪的表现活动,这是人的情绪本性的发露。智指心理的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智力,虽由情所引发其活动,其性质应是理性的、非情绪的。强或弱似乎是指一个人的个性,亦即生命气质的性向。爱、恶、喜、愠等情是初级的情绪表现,由之而分别发展转化出来的亲、怒、乐、忧等是程度上较深化的情绪特征。物、性、情三者构成条件制约反应的连锁式反应,人在所处的环境中受到种种可感觉到的外物之刺激,则当下产生与其对应的自然本性之反应,所反应出来的种种情绪之表现,统摄地称为「情」,「性」是这些情感情绪所以然的依据。至晚周的《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有清楚的分辨和诠释。就简文而观之,「喜怒哀悲之气」虽是内蕴于人的禀气之性质,可是当被外在环境的刺激所感发出来的种种性向和活动的反应状态,乃称为「情」。「情」是人纯真的本性,哀、乐是「情」的高度活动状态,可说是高数值的真情指数。〈性自命出〉所谓:「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真情是人顺性畅情的流露,在情感交流中,对感受到对方率真之情的接受者而言,系可对应感通而觉通体舒畅,无比的享受,简文所谓:「君子美其情」,且以「〈韶〉、〈夏〉乐情」为例而予以解说:「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而其入拨人之心也够。」朴实率真之情,特别是表情性的音乐最能深入打动人心。简文指出情感表现的指向在于情真意切的笃实,所谓:「忠信者,情之方也,情出于性。」
  换言之,虚情矫饰的感情表现是虚伪不实的,不但不能感动人,且令人生厌,甚至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情感真挚肯切的人较能感通他人。人与人之间若能声气相通,情性相感,纵使对方有些过失,也会因感念到对方的真情厚意而能有所宽容和谅解,不会有所嫌恶。如果对方不是出于真情相待,即使其智能足以克服困难而成功,吾人也不会为他感到高兴而珍贵其成功。相反的,若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诚意和朴实的真情,即使对方尚未诉诸实际行动,我们也会在深刻的情感交流和默契中为之心悦而信服。楚简特别重视人与之间情谊感通的价值,说出一段足以发人省思的哲理,所谓:
  凡人情为可兑(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
  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
  人之相交贵在真情相待,真情具有忠信的价值。「忠」是朴实的一贯态度,「信」是真诚之情愫,忠信之情是人性真实的表露,感人至深,弥足珍贵,是人性正面的价值。
  楚儒简所论述的「情」侧重在情绪义,其相同处皆以「气」概念解释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楚儒简对情多样化的描述及同一类型之情的深化之描述,丰富和细致。认为情欲同是在条件制约反应中受外物所激发而起的连锁反应。楚儒简正面的肯认情感生活的人生价值,特别是朴实率真的情感生活不但可为个人带来生动、活泼快乐。同时,也可在感情的互动交流中感染他人,也给情感起共鸣的他人带来情感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多采多姿的享受与满足,特别是情之真、意之切,不但可使两情相悦,且兼具忠信的人际互动价值。楚儒简对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世界中所引发的情感之交流、体认与价值认同,是积极、乐观和正面的。不过,楚儒简未意识到天人接续上,具超越之道德价值的四端之情,这是楚儒简所谓情出于性的「性」乃告子之性,非孟子之性,缺乏《孟子》、《中庸》的天人一本,性命相贯通的形上向度。
  ……

前言/序言



《思想的长河:中国哲学发展脉络》 引言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见,以及与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影响了东亚乃至全世界的思想文化。本书《思想的长河: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哲学自古至今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梳理其核心流派、重要人物、关键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独特魅力。 第一章:孕育与萌芽——先秦哲学概览 在中华文明的黎明时分,哲学思想的种子便已悄然播撒。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为活跃、最为繁盛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蔚为壮观,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 儒家:仁与礼的回归 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思想家,以其“仁”为核心,倡导“礼”的社会秩序。“仁”是爱的具体体现,推己及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怀;“礼”则是实现仁的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孔子的思想,通过《论语》等经典得以传承,其弟子如孟子进一步发展了“性善论”,将仁的观念推向理论高峰,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早期的民本思想。荀子则与孟子针锋相对,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义的教化来约束和改造。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有序、和谐、充满人伦关怀的社会,其对家庭、国家、人际关系的强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与文化。 道家:无为与自然的追求 老子,被视为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他提出了“道”这一超越性的本体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妄为。道家的核心在于“自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反对人为的造作和干预。庄子则将道家思想推向了更为自由、奔放的境界,他以寓言故事和深刻的比喻,阐述了“逍遥游”的理想,强调精神的超越与个体的自由,追求一种与天地同游的境界。道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用、尚贤,其逻辑严谨、论证周密的特点,为后世思想注入了理性色彩。 法家:法治与集权的构想 与儒、道、墨家不同,法家思想更侧重于治国理政的实际操作。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为核心,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强大。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严厉的法令和赏罚制度来治理国家,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严苛的法治体系虽带来短暂的统一,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名家:概念与逻辑的探索 名家代表人物如惠施、公孙龙,专注于对概念、名实关系的辨析。他们通过一些看似悖论的论证,探讨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差异性等问题,虽然在后世被视为“雕虫小技”,但却是中国哲学早期对逻辑和概念进行思辨的宝贵尝试。 第二章:融合与革新——秦汉魏晋南北朝哲学 秦朝的统一及其短暂的覆灭,孕育了新的思想格局。汉朝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随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融合与革新的重要阶段。 儒学的确立与经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时期,儒学经典得到了系统性的阐释和注释,形成了经学体系。何休、郑玄等经学家,通过他们的注解,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为儒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玄学的兴起与佛学的传入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开始反思现实,追求精神解脱。玄学应运而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融合了部分儒家和名家思想,探讨“有”与“无”、“名”与“实”等形而上学问题。竹林七贤如嵇康、阮籍,以其率真洒脱、蔑视礼教的生活方式,成为玄学精神的代表。 与此同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早期的佛教,以其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观念,以及对解脱痛苦的追求,吸引了众多信徒。道安、鸠摩罗什等高僧,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和汉译佛学理论的构建,使得佛教能够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 佛道融合的早期探索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也为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道家思想中的“无”与佛教的“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鸣,而佛教的逻辑思维和形而上学思辨,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尽管佛教与本土思想之间存在着竞争与排斥,但融合的趋势已然显现,为后世佛学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繁荣与变迁——隋唐宋元哲学 隋唐的统一,为文化交流和思想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宋代,中国哲学迎来了其黄金时代,理学蓬勃发展,宋元时期也见证了佛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唐代佛学与道教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宗派林立,高僧辈出。禅宗,以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成为影响最深远的佛教宗派之一,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点,与中国士人追求直觉体悟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同时,道教也在唐朝获得了官方支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神仙方术、符箓斋醮等也对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宋代理学的崛起 宋代,面对佛老思潮的挑战,儒家学者开始反思和革新,试图重振儒学的理论体系。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集前人之大成,构建了影响中国数百年之久的理学体系。 程朱理学,以“理”为核心,认为“理”是万物之所以然的根本,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他们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心功夫。 陆王心学,以王阳明为集大成者,则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心是万物的本源,道德的实现在于“致良知”,即发挥自己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和实践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理学的兴起,不仅在哲学上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更在思想上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重视内省、强调道德实践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哲学:元明佛学与蒙古萨满教的影响 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国,为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藏传佛教在元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对汉传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元代统治者也对萨满教等本土宗教保持着一定的尊重。尽管理学在元代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佛道思想的传播,也为思想领域增添了新的色彩。 第四章:反思与转型——明清哲学 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开始进行深刻反思和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思想界涌现出新的思考。 明代心学的普及与辩论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其强调个体自觉和内心力量的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同时,也出现了对心学的不同解读和批判,例如湛若言、李贽等思想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具有叛逆色彩的思想。 清代汉学与朴学 清代,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复古思潮,对汉代以来的经学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研究,史称“汉学”或“朴学”。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继承了理学中积极入世的精神,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为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埋下了伏笔。 西学东渐与中国哲学的新挑战 17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以及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这给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虽然这一时期的西学传入规模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哲学即将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时代。 第五章:现代转型与未来展望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文化转型。中国哲学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思想,反思自身传统,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科学与民主。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和思想界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现代化之路 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家们在保持中国哲学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哲学中有益的成分,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体系。从熊十力、张东荪到冯友兰、贺麟,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之路。 唯识学、本体论、认识论等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被引入到中国哲学研究中,并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对话。中国哲学家们在继承儒、释、道等传统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将这些传统思想转化为现代化的哲学理论,以回应时代的需求。 当代中国哲学的多元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挖掘与阐释、对西方哲学思潮的借鉴与批判、以及对新兴哲学问题的探讨,都展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哲学正努力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贡献其独特的智慧和视角。 结语 《思想的长河: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光,回顾了中国哲学从孕育萌芽到枝繁叶茂,再到转型创新的波澜壮阔历程。从先秦诸子的思想激荡,到唐宋理学的思想高峰,再到明清的深刻反思,直至近现代的艰难转型,中国哲学始终在与时代、与外来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中国哲学并非固步自封的古老智慧,而是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它所关注的“天人关系”、“民本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和谐”等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解中国哲学,不仅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理解世界哲学多元发展的重要维度。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兴趣,引导读者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哲学的长河,仍在奔流不息,它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与书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但当我试图去查找某个特定概念的源头或者某位思想家的生平细节时,发现工具部分做得极其完善。那个按时间线排列的“重要事件对照表”,清晰地将哲学思潮的兴衰与同期政治、经济大事件并置,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思想”与“现实”的互动关系。而且,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非常规范,标注详细,如果你想顺藤摸瓜去追溯某些观点的原始出处,这本书为你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典籍时,会标注出不同注疏家的观点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诚意。对于想要从“大众普及”迈向“专业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个导航系统,指引你去更深邃的知识海洋航行。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它绝非那种蜻蜓点水、只做表面概括的“速成读物”。我发现自己必须放慢阅读速度,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关键段落。作者在处理那些思想流派的演变时,那种逻辑的缜密和论证的严谨,显示出极高的学术功底。他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之间的传承与对立,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指出了这些思想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扮演的实际角色——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治理方针、伦理规范乃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一些极具争议性的哲学命题,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老道,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全面展示了正反双方的论据和逻辑链条,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鼓励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的写作风格,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迫使你动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厚重、可靠的感觉。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摸上去有种微微的粗粝感,翻阅起来非常舒服。装订得也很结实,即便是经常翻看,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我尤其欣赏的是,内文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我这种需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小字的人,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引用和注释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生硬地插在正文旁,而是用一种很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对“阅读体验”这件事是真正上心的,而不是随便糊弄一本“知识的载体”。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为整个房间增添几分书卷气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世界观的重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过去的人是怎么想的”,更深层次上,是在提供一套审视“现在世界为何如此”的工具箱。当我看到古代思想家对“仁义”、“天道”的探讨时,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价值判断的根基在哪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你不再觉得那些古老的教条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人类历史上对核心问题不懈追问的成果。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新闻事件、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多元化了。它拓宽了我的思维的边界,让我明白,解决当代问题的钥匙,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之中。这是一种思维层面的“脱胎换骨”,非常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

评分

我本来对这类宏大的历史梳理型书籍是抱有一点点抗拒的,总觉得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年代流水账,充满了人名、地名和拗口的哲学名词的堆砌。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却出乎意料地生动和富有画面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思想脉络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气候,甚至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切入,让你先沉浸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引出那些哲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他们那个时代的“燃眉之急”的。比如,他描述某位先哲在困顿时期的心境时,用的词汇极其富有感染力,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位古代思想家的挣扎与顿悟。这种“情境代入式”的解读,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变得鲜活、可亲近。读起来完全不像在啃教材,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