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昌洪,何广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近代思想家
  • 杨毓麟
  • 陈天华
  • 邹容
  • 思想文化
  • 历史
  • 传记
  • 文库
  • 革命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5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70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是三位辛亥革命思想先驱有关著述的选编。其中两位湘人,均是蹈海志士。以《新湖南》率先鼓动反满独立的杨毓麟(1872—1911),曾谋以炸弹暗杀清廷高层,成为革命党人中制作炸弹的高手,也曾以投枪匕首般的文章抨击时政,撰写长文揭露沙俄侵略东北的狼子野心。他为黄花岗起义失败而忧愤,亦为自身被脑病折磨而痛苦,毅然在英国以蹈海方式求解脱,时人无不痛惜。以《猛回头》、《警世钟》警醒世人的革命文豪陈天华(1875—1905),一针见血指出清廷是“洋人朝廷”,清吏是列强“守土官长”,号召人们反帝排满救国。曾投身华兴会革命活动,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他以在大森湾纵身一跳的悲壮之举,抗议日人对中国人的污蔑,感召中国学生自爱自尊自强。还有一位川人邹容(1885—1905),外表秀气羸弱,骨里充满反叛精神,曾忤尊长,抗官府,一心要到外面精彩世界寻求救国真谛。1903年革命思潮在东京和上海激荡的日子里,他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姿态,最先喊出了“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小册子使民众振聋发聩,使清廷闻风丧胆,苏报案中他自投罗网,去狱中陪章太炎唱和,最终铁槛捐躯,后被赠“大将军”。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收录了中国最早的革命思想家杨毓麟、陈天华、邹容三人的著述,试图反映20世纪初年民主革命思潮风云激荡的历史。《新湖南》、《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脍炙人口,影响广泛,至今每每被人称道。杨毓麟《满洲问题》及续编,以大量事实揭露沙俄侵吞我东三省的野心,《神州日报》上的几篇社评以犀利的笔触抨击了清廷黑暗统治,呼唤新神州的光明未来。陈天华在《民报》上发表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揭露反满革命大义,而《狮子吼》以小说形式影射现实,憧憬未来,宛然当年“中国梦”。邹容著述不多,尽量收录,以图全面反映这位英年早逝的热血青年的思想光辉。《年谱简编》概述三位思想家的生平,《导读》则介绍了他们主要著述的基本内容、历史价值和思想局限,年谱简编 则分别概述了三位思想家的生平事迹。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三位辛亥革命思想先驱有关著述的选编。其中两位湘人,均是蹈海志士。以《新湖南》率先鼓动反满独立的杨毓麟(1872—1911),曾谋以炸弹暗杀清廷高层,成为革命党人中制作炸弹的高手,也曾以投枪匕首般的文章抨击时政,撰写长文揭露沙俄侵略东北的狼子野心。他为黄花岗起义失败而忧愤,亦为自身被脑病折磨而痛苦,毅然在英国以蹈海方式求解脱,时人无不痛惜。以《猛回头》、《警世钟》警醒世人的革命文豪陈天华(1875—1905),一针见血指出清廷是“洋人朝廷”,清吏是列强“守土官长”,号召人们反帝排满救国。曾投身华兴会革命活动,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他以在大森湾纵身一跳的悲壮之举,抗议日人对中国人的污蔑,感召中国学生自爱自尊自强。还有一位川人邹容(1885—1905),外表秀气羸弱,骨里充满反叛精神,曾忤尊长,抗官府,一心要到外面精彩世界寻求救国真谛。1903年革命思潮在东京和上海激荡的日子里,他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姿态,最先喊出了“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小册子使民众振聋发聩,使清廷闻风丧胆,苏报案中他自投罗网,去狱中陪章太炎唱和,最终铁槛捐躯,后被赠“大将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像陈天华、杨笃生,他们是什么人昵?他们就是革命党,就是热心血性的真革命党。他们都是由求死所而不得,所以迫到投海,实在是可惜。但是由陈天华、杨笃生两个人投海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一般人只要感受到了革命的精神,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便可以视死如归,以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很难得和很快乐的事;如果在战场上,遇到了自己主义上的敌人,受敌人枪炮的子弹而死,当然更以为是死得其所了。
  ——孙中山
  
  不独英雄式的名号而已,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鲁迅

目录

导言
杨毓麟卷
新湖南
满洲问题
续满洲问题
《神州日报》发刊词
论本报所处之地位并祝其前途
论报律
危言脞录
论世界三大思想之流行
记白人暗杀事件列表
杨毓麟年谱简编

陈天华卷
敬告湖南人
论《湖南官报》之腐败
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
复湖南同学诸君书
猛回头
警世钟
要求救亡意见书
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
丑哉,金邦平
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
中国革命史论
国民必读——奉劝一般国民要争权利义务
狮子吼
致中国留学生总会诸干事书
致湖南留学生书
陈星台先生绝命书
陈天华年谱简编

邹容卷
禀父母书
致长兄书
革命军
驳革命驳议
狱中与蔡寅书
致四君书
邹容年谱简编

精彩书摘

  邹容在论述革命之原因时,首先发出不平之鸣,用大量事实揭露清政府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包括官制不平等,在各级政府官员职数配备上满多汉少;军事上在各要地设驻防制度,用武力管控、压制汉人;在获取功名利禄方面也极其不平等,满人容易汉人难;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对读书人多方困之、辱之、汩之、絷之、贼之,使其成为奄奄无生气之人;经济上则是残酷剥削汉人,使工、农、兵被吸干血汗,奴隶于满人之下而不敢动;政治参与方面,汉人无权无势,工商业者受尽盘剥而没有丝毫参政权;满汉在法律上也不平等,刑法残酷,狱政黑暗,只对汉人,不对满人。其次控诉清政府在入关时的旧仇和出卖中国利权于外国的新恨,并将中国国际地位低下的原因归于满人的统治。最后归纳革命之原因,指出要救亡图存,光复祖国,必须革命:“我同胞处今之世,立今之日,内受满洲之压制,外受列国之驱迫,内患外侮,两相刺激,十年灭国,百年灭种,其信然夫……吾今与同胞约曰:张九世复仇之义,作十年血战之期,磨吾刃,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以驱逐……满人,以恢复我声明文物之祖国,以收回我天赋之权利,以挽回我有生以来之自由,以购取人人平等之幸福。”
  他将革命区分为非正义性和正义性两种,认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前者为个人争权夺利而杀人放火,是野蛮的革命;后者为国民追求自由平等,是文明的革命。两者手段不同,前者有破坏无建设,后者有破坏也有建设。他主张的革命主义,是要在中国进行正义的、文明的大革命。他还辨析建设与破坏之关系,从而引申出革命前须有教育,革命后须有教育。他以外国史实为参照系,用法国、美国未革命以前,教育发达,印度、犹太亡国是因为无教育,从而说明教育兴邦,无教育亡国的道理。又用华盛顿、拿破仑为例,说明有名之少数英雄是无数无名英雄之代表,从而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他呼吁通过教育从三个方面来提高全体国民的认识,一是“当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从而明确自己爱国救国的责任;二是“当知自由平等之大义”,从而自觉地投身到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的斗争中去;三是“当有政治法律之观念”,从而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政治。最后指出国民须养成四种精神,即独立精神、冒险精神、公德精神、自治精神。
  邹容认为:“夫人之爱其种也,必其内有所结,而后外有所排。”为了证明排满革命的正义性和抵御列强侵略的正义性,邹容通过介绍世界人种之构成与分布,说明汉种,即“中国人”是中国土地上的主人,是伟大的民族,满人与汉人不属同种,是攫取了中国土地和统治权的“外来强盗”,是革命的对象。而列强更是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的外来强盗,也是需要通过革命来抵抗的。
  他还从“国民独立,奴隶服从”的不同性质论述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的重要意义。回顾历史,指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即为专制统治的奴隶,外族统治的奴隶。反观现实,中国人是满人的奴隶,列强的奴隶。说明要保国保种,不再做满人的奴隶,列强的奴隶,必须先去掉奴隶的根性,自认为国民,从而具有反抗精神、国民精神,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第六章“革命独立之大义”是最重要的一章,邹容在这里阐释了革命方略和建国纲领。他重申了不愿为数重之奴隶,必须革命、独立。他模拟美国《独立宣言》内容,说明革命独立的内涵。《国民报》1901年5月10日创刊号刊登的《美国独立之檄文》,就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最早译本,邹容模拟的就是这个译本。该文首先宣言:“世运日开,文明日进,自今而后,我国人民永脱他国政治之羁绊,而介于宇内强国之间。盖欲全我天然及上帝所赋不羁平等之位置,不得不与彼等(原注:指英国,下仿之)相分离而保我独立之权。”《美国独立檄文》,载《国民报》,第1期(1901年5月)。而《革命军》此章亦宣称:“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自人智日聪明,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利可享。今日,今日,我皇汉人民,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盖欲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下面将《革命军》与《国民报》所刊《美国独立檄文》以及当代任东来《独立宣言》最新译本加以对照,看看邹容是怎样模拟的。
  任东来所译美国《独立宣言》文本引自网上资料。
  ……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精选了三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思想巨匠——杨毓麟、陈天华、邹容的代表性著作与思想精粹。他们身处风云激荡、内忧外患的年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激昂的言辞和坚定的实践,为唤醒国魂、推动社会变革贡献了智慧与力量。本书的编纂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呈现这三位先驱的思想脉络,展现他们在救亡图存、启蒙启智、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道路上的独特贡献与历史价值。 杨毓麟:思想的火炬,民族复兴的先行者 杨毓麟,一位在黑暗中点燃思想火炬的先知。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旧时代的污浊,为民族注入新的生机。在本卷中,我们精选了杨毓麟不同时期的重要论述,力求全面展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杨毓麟早年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未照搬照抄,而是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在那个中国遭受列强欺凌、传统价值摇摇欲坠的时代,杨毓麟敏锐地捕捉到民族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他深刻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个体精神的压抑,对因循守旧、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认为,要实现国家的富强,首先要实现国民思想的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他对“人”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创造力是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民族主义的层面,杨毓麟的思想具有前瞻性。他并非狭隘地鼓吹民族仇恨,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塑以及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他深刻认识到,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中国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来先进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伟大复兴。他提出的“新民”理念,强调国民素质的提升,包括知识的普及、道德的养成、以及爱国情操的培育,这为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杨毓麟的著作中,对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也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思考。他并非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而是主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文明的精华,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尤为突出,认为普及教育、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国民,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他对科学技术的推崇,也体现了他对工业文明的认识和对国家发展的期盼。 在本卷的编选中,我们特别注重选取杨毓麟那些能够体现其思想演进和多方面贡献的作品。从他对社会弊端的深刻剖析,到对民族前途的深沉忧思;从对个体精神解放的呼唤,到对国家富强的战略构想,都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杨毓麟形象。阅读他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思想家在民族危难之际的担当与远见,他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天华:振聋发聩的呐喊,民族觉醒的号角 陈天华,一位用生命践行信念的革命者,他的思想,如同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民族。在本卷中,我们精选了陈天华的代表作《警世钟》和《猛回头》,这两部著作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力不亚于一颗颗炸弹,它们以其直击人心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警世钟》一书,如同一面照妖镜,无情地揭露了清政府统治下的腐朽与黑暗,以及国家面临的空前危机。《警世钟》的语言极其通俗易懂,却又充满了力量。陈天华用最朴素的语言,向广大普通民众揭示了国家衰亡的严峻现实,以及这背后所隐藏的种种不公与压迫。他痛斥了官场的腐败、官吏的贪婪,以及由此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揭示了列强侵略的残酷本质,以及国家主权丧失的危险。他反复强调“亡国”的可怕后果,试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个人,更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猛回头》则是一部更加激进、更加具有战斗性的檄文。陈天华在这部著作中,将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以及清政府的卖国媚外政策。他用极为煽动性的语言,号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奋起反抗,将侵略者驱逐出去。他提出的“反满”口号,虽然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它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结合,激发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他所倡导的革命,并非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自由和人民的解放。 陈天华的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认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任何改良的幻想都是徒劳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腐朽的统治,才能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他的思想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光辉,他的牺牲更是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本卷中,我们精心编排了《警世钟》和《猛回头》的全本,力求呈现陈天华思想的原貌。通过阅读这两部著作,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面临的抉择,以及他为何能够以如此决绝的姿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陈天华的呐喊,至今仍在回响,它提醒着我们,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是何等宝贵,需要我们永远去守护。 邹容:革新图强的先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邹容,一位将革命思想付诸实践的青年才俊,他的《革命军》一书,如同一声响彻云霄的战鼓,吹响了民主革命的号角。在本卷中,我们收录了邹容的代表作《革命军》,并辅以相关史料,力求展现他思想的深刻性与革命的彻底性。 《革命军》是邹容在20世纪初写下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革命的必要性、革命的目标以及革命的意义。他将“革命”定义为“非常之举”,是“驱逐专制,实行民权”的行动。他认为,满清政府是“异族之君”,其统治是“非吾族类”的,因此,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一个属于汉民族的、民主共和的“中华共和国”势在必行。 邹容的思想,深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学说。他极力推崇“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概念,认为人人都有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权利。他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人人独立”的现代社会。他提出的“中华共和国”的构想,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单纯的反满、反封建,上升到追求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主国家。 《革命军》的语言风格,正如其思想一样,充满了激情与力量。邹容用“革命”的语言,号召人民“脱去奴隶之思想,洗尽国性之蒙昧”,勇敢地走向革命的道路。他将革命描绘成一种“新时代之创始”,一种“光明之火炬”,用以驱散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黑暗。他对革命的论述,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鼓励青年投身革命,身体力行,成为革命的先锋。 邹容的革命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的特点。他不仅要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更要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他对于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富强的中国,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虽然他英年早逝,未能亲眼见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但他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推动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本卷中,我们不仅呈现了《革命军》的完整内容,还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展现了邹容的思想是如何在当时形成,以及他对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邹容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青年革命者燃烧的激情,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为追求自由民主所展现出的无畏精神。他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其思想的火焰,至今仍在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汇集了这三位杰出思想家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的智慧结晶。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的觉醒与变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杨毓麟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民族复兴的道路;陈天华的呐喊,如同一声号角,唤醒了沉睡的民族;邹容的著作,如同一面战鼓,吹响了民主革命的号角。 本书的编纂,旨在让当代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他们思想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通过研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更能够从中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在一次次危机与挑战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最终走向复兴之路。这三位思想家,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思想,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璀璨的星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的哑光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没有那种刺眼的亮白感。字体排版疏朗有致,在处理引文和注释时做得非常专业,让人在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不会感到阅读上的疲劳。尤其欣赏的是,每位思想家的部分都有专门的引言和生平简介,图文并茂,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对他们思想脉络的初步认识。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库”二字的认真态度。书中的历史照片和手稿复印件的清晰度令人惊喜,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气息。这种用心打磨的细节,对于真正热爱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套书的,当时主要被书名中提及的几位人物所吸引,他们代表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一股强劲的思潮力量。阅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深度的历史沉浸感。作者们(或者说编纂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还原这些思想家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与现实进行艰难的对话和抗争。他们的文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昂与彷徨,那种对国家命运的焦灼感,即便跨越百年,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对于他们思想的辩证分析,使得读者能够跳出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框架,去理解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选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一代人是如何用思想的火花,试图点亮整个民族的未来。

评分

从编纂质量上看,这套文库的注释系统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对于文言夹杂、典故频出的文本,如果没有详尽的考证和解释,普通读者根本无法顺畅阅读。而这里的注释,不仅解释了生僻词汇和典故的出处,更关键的是,它往往会提供不同版本或学者的不同解读,展现出一种开放和严谨并存的学术态度。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思潮碰撞的文本时,能够同时获得多维度的历史参照系。这种高标准的注释工作,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这套书的文献价值和使用寿命,让它不仅是供人阅读的,更是供人研究和比对的工具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哲学转向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详实基础材料,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近代史的视角。以往我们总习惯于从宏大的政治叙事去解读历史进程,但这本书聚焦于“思想的微观层面”,呈现了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争鸣与分化。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文本和详尽的注释,我才意识到,当时的改革与革命思潮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激烈的内部辩论和路径选择的挣扎。这种对思想光谱的细致梳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鲜活的、充满矛盾的个体思想交织而成的一张复杂网络。这本书让人明白,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其根源都在于思想的碰撞与革新。

评分

坦白讲,初读这套书的某些篇章时,确实感到吃力,毕竟是上个世纪初期的文风和表达习惯,需要耐下心来逐字逐句地揣摩。但正是这种“吃力”,带来了巨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它强迫我放慢速度,不仅仅是看“他们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语境是什么”。对比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思想家们面对的知识稀缺和传播困境,让他们对文字的运用达到了近乎虔诚的程度。他们的论证逻辑严密,辞藻虽然古朴,但力量无穷。这套书像是一座思想的矿藏,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挖掘和提炼,但一旦挖出金子,那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它是一本需要用时间去消化的书,而不是用来快速浏览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