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定价:36元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ISBN:97875364851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养生智慧》一书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不为人注意的生活恶习、误区等,为大家指出了一条看似平常但不简单的健康之路。本书遵从“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中医文化理念,从中医文化的角度让读者通过读一本书掌握中医之本,在时可以举一反三。从身食住行的误区入手,更为系统全面地提出正确的*方式,使读者免于“养病”。
目录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003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005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010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012
——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025
二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026
三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027
四什么是“咽喉要道”.029
五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030
六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031
七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032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034
——第三章——饮食*法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037
二吃对食物不生病.040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043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046
五 孔子的12个饮食观.049
六不同节气的进补.054
七人参为什么补气.057
八食物的偏性.058
九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060
十《伤寒论》*方——桂枝汤.062
——第四章——四季*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069
二春天*法.072
三夏天养长法.076
四秋天养收法.079
五冬天养藏法.083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088
——第五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法
一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当令.093
二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当令.097
三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101
四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104
五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106
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109
七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112
八未时(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当令.115
九申时(下午3点到5点)——膀胱经当令.118
十酉时(下午5点到7点)——肾经当令.122
十一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127
十二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131
——第六章——上古天真论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139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44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146
四怎样才能不得病.149
五脏腑本性.153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156
——第七章——情志病的中医对治法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169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171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174
四百病生于气.177
五情志生克法.181
——第八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189
二中医论人为什么会得病.191
三“五劳”和“七伤”.193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198
——第九章——医道总纲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208
二顺其自然.211
三求医不如求己.213
四天人合一.215
五医易同源.216
六医的本意.220
七药的本意.222
——第十章——中医的六大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228
二自愈力——人体自有大药.231
三强调身心互动.233
四重视人文关怀.234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2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1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245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47
目录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003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005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010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012
——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025
二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026
三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027
四什么是“咽喉要道”.029
五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030
六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031
七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032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034
——第三章——饮食*法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037
二吃对食物不生病.040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043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046
五 孔子的12个饮食观.049
六不同节气的进补.054
七人参为什么补气.057
八食物的偏性.058
九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060
十《伤寒论》方——桂枝汤.062
——第四章——四季*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069
二春天法.072
三夏天养长法.076
四秋天养收法.079
五冬天养藏法.083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088
——第五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法
一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当令.093
二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当令.097
三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101
四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104
五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106
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109
七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112
八未时(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当令.115
九申时(下午3点到5点)——膀胱经当令.118
十酉时(下午5点到7点)——肾经当令.122
十一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127
十二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131
——第六章——上古天真论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139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44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146
四怎样才能不得病.149
五脏腑本性.153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156
——第七章——情志病的中医对治法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169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171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174
四百病生于气.177
五情志生克法.181
——第八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189
二中医论人为什么会得病.191
三“五劳”和“七伤”.193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198
——第九章——医道总纲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208
二顺其自然.211
三求医不如求己.213
四天人合一.215
五医易同源.216
六医的本意.220
七药的本意.222
——第十章——中医的六大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228
二自愈力——人体自有大药.231
三强调身心互动.233
四重视人文关怀.234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2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1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245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47
作者介绍
中国著名中医专家,《健康时报》评选“中国*影响力的健康教育专家”,《孕味》杂志顾问,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多年来,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创下类栏目收视奇迹。她的其他著作《从字到人》《生命沉思录》《诗经:越古老越美好》等均雄踞销售排行榜。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未病先防”理念的阐释,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养生书只是简单地提到要避免生病,但这本书却细致地描绘了疾病发生前的各种“预警信号”。它不仅仅关注身体表象的症状,更深入到潜意识层面和生活细节中的“气机不畅”的微小迹象。比如,书中对睡眠质量的分析,就非常细致,它不只是告诉你睡够八小时,而是告诉你不同时辰的深度睡眠与五脏健康的对应关系,甚至对梦境的某些重复模式也给出了古老的解读角度。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习惯——比如晚睡后第二天精神的短暂亢奋感,以前总觉得无伤大雅,现在才意识到那可能是身体在透支能量发出的警报。这本书的文字虽然严谨,但整体氛围是温暖而富有建设性的,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轻声细语地为你把脉、分析,引导你进行自我修正。它让我学会了“慢下来”,去尊重身体的自然节奏,而不是一味地去对抗疲惫或压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会涉猎一些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但鲜有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著作。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养生”局限于单一的身体机能维护,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去探讨。它反复强调的“中和之美”,并非简单的“不偏不倚”,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比如,书中对“情志”的论述,就远比我以往读过的任何心理健康读物都要深刻。它没有用现代心理学的框架去解构情绪,而是从五行学说的角度,阐释了过度喜悦如何伤心、过度的思虑如何损脾。这种跨界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明白,中医的养生,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和适度。书中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但逻辑性却极强,论证环环相扣,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医家的小故事,这些轶闻趣事不仅调剂了阅读的枯燥感,更形象地说明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使得这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变得可感、可知、可学。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医学智慧的典籍,着实让我这个初涉养生之道的门外汉,找到了一个扎实的起点。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沉稳厚重的气息所吸引,装帧典雅,不像市面上那些花哨的健康指南,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化瑰宝。我原本以为这种古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阅读起来如同啃硬骨头,但令人惊喜的是,编者在现代解读和注释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仿佛充当了智慧的引渡人,将那些跨越千年的养生理念,用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一遍。尤其是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书中没有直接堆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深刻理解了季节变化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比如,春天如何顺应生发之气调整饮食作息,夏天如何通过适当的“动”来疏通体内郁热,这些指导性的建议,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直接融入日常生活的切实操作指南。读完第一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身体对外界环境的细微反应,那份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是任何现代健康App都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听”懂身体发出的讯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应该做什么”的指令。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从一个追求速效的“治疗者”心态,转变为一个注重长期平衡的“调理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简化了内容,甚至加入了许多未经证实的“偏方”。然而,这本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它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从宏观的宇宙运行规律,逐步聚焦到人体的微观调理,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例如,当讲解经络的运行和气血的充盈时,它没有用抽象的图谱去强迫读者记忆,而是将其比喻成城市的水系和交通网络,一下子就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系统变得具象化了。对于我这种喜欢“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简直是福音。它不仅告诉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让我能够在面对新的健康问题时,能够运用这套体系去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测,而不是盲目地听从某个单一的建议。这是一种赋能,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的感觉。它没有使用任何时髦的健康流行语,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数千年的临床观察和哲学思辨之上,这赋予了它一种罕见的权威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所推荐的几条日常调理法,比如特定的呼吸吐纳练习和根据节气调整的简单食疗方,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的“神效”,但长期坚持下来,身体的整体舒适度和抗压能力确实有了稳步的提升。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精气神”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的阐述,这种整体观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常常被割裂的部分。它让我明白,良好的精神状态(神)是能量(精)的源泉,而充沛的能量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气)的基础。这种循环往复、相互滋养的生命观,不仅适用于身体,甚至可以拓展到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沉淀,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发现新的领悟,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可以伴随人一生的案头宝典,其价值远超其标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