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生命智慧 皇帝内经养生版 中医养生书保健养生医学书

黄帝内经 生命智慧 皇帝内经养生版 中医养生书保健养生医学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帝内经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医学养生
  • 生命智慧
  • 皇帝内经
  • 中医经典
  • 健康养生
  • 传统文化
  • 养生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6485105
商品编码:27044003457
出版时间:2016-11-3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定价:36元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ISBN:97875364851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养生智慧》一书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不为人注意的生活恶习、误区等,为大家指出了一条看似平常但不简单的健康之路。本书遵从“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中医文化理念,从中医文化的角度让读者通过读一本书掌握中医之本,在时可以举一反三。从身食住行的误区入手,更为系统全面地提出正确的*方式,使读者免于“养病”。

目录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003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005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010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012
——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025
二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026
三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027
四什么是“咽喉要道”.029
五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030
六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031
七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032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034
——第三章——饮食*法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037
二吃对食物不生病.040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043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046
五 孔子的12个饮食观.049
六不同节气的进补.054
七人参为什么补气.057
八食物的偏性.058
九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060
十《伤寒论》*方——桂枝汤.062
——第四章——四季*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069
二春天*法.072
三夏天养长法.076
四秋天养收法.079
五冬天养藏法.083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088
——第五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法
一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当令.093
二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当令.097
三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101
四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104
五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106
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109
七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112
八未时(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当令.115
九申时(下午3点到5点)——膀胱经当令.118
十酉时(下午5点到7点)——肾经当令.122
十一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127
十二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131
——第六章——上古天真论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139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44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146
四怎样才能不得病.149
五脏腑本性.153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156
——第七章——情志病的中医对治法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169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171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174
四百病生于气.177
五情志生克法.181

——第八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189
二中医论人为什么会得病.191
三“五劳”和“七伤”.193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198
——第九章——医道总纲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208
二顺其自然.211
三求医不如求己.213
四天人合一.215
五医易同源.216
六医的本意.220
七药的本意.222
——第十章——中医的六大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228
二自愈力——人体自有大药.231
三强调身心互动.233
四重视人文关怀.234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2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1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245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47
目录
三版序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二版序 重新发现《黄帝内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章——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003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005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010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012
——第二章——中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025
二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026
三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中药.027
四什么是“咽喉要道”.029
五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030
六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031
七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032
八《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034
——第三章——饮食*法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037
二吃对食物不生病.040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043
四《黄帝内经》的饮食之道.046
五 孔子的12个饮食观.049
六不同节气的进补.054
七人参为什么补气.057
八食物的偏性.058
九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060
十《伤寒论》方——桂枝汤.062
——第四章——四季*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069
二春天法.072
三夏天养长法.076
四秋天养收法.079
五冬天养藏法.083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088
——第五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法
一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当令.093
二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当令.097
三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101
四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104
五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106
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109
七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112
八未时(下午1点到3点)——小肠经当令.115
九申时(下午3点到5点)——膀胱经当令.118
十酉时(下午5点到7点)——肾经当令.122
十一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127
十二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131
——第六章——上古天真论
一生命是一个过程.139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44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146
四怎样才能不得病.149
五脏腑本性.153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156
——第七章——情志病的中医对治法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169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171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174
四百病生于气.177
五情志生克法.181

——第八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189
二中医论人为什么会得病.191
三“五劳”和“七伤”.193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198
——第九章——医道总纲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208
二顺其自然.211
三求医不如求己.213
四天人合一.215
五医易同源.216
六医的本意.220
七药的本意.222
——第十章——中医的六大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228
二自愈力——人体自有大药.231
三强调身心互动.233
四重视人文关怀.234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23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41
附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245
附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47
作者介绍

中国著名中医专家,《健康时报》评选“中国*影响力的健康教育专家”,《孕味》杂志顾问,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多年来,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创下类栏目收视奇迹。她的其他著作《从字到人》《生命沉思录》《诗经:越古老越美好》等均雄踞销售排行榜。


《古中医的养生智慧:延年益寿的千年秘法》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追求健康长寿的渴望从未停歇。从古至今,无数智者哲人探索生命的奥秘,试图寻求解脱病痛、安享天年的方法。而中华文明,更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孕育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养生体系。本卷《古中医的养生智慧:延年益寿的千年秘法》,便是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一次深入挖掘与呈现。它并非仅仅是一部记录古籍的汇编,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本源的体悟,重拾那些被现代生活所遗忘的,最纯粹、最自然的养生之道。 我们将一同穿越时空的迷雾,回溯至那些伟大的医学先贤们所留下的篇章,探寻那些凝聚着数千年临床经验与哲学思辨的智慧结晶。这本书将带领您进入一个与众不同的养生世界,它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或方法,而是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揭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深刻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遵循自然之道,达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的至高境界。 第一部分:探寻生命本源——“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为您揭开中华传统养生哲学的神秘面纱。我们将从“天人合一”这一核心理念出发,阐述古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的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天地之道与人体规律: 我们将详细解读古籍中关于“效法天地”、“顺应四时”的论述。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四个季节的变化,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对应着人体在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养生重点。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起居、饮食、情志,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析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之道,并将其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情志、体液等对应起来。理解了阴阳五行,便能更好地把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养生方法。 “精气神”的生命三宝: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古人认为,是“精、气、神”这三者。我们将详细阐述“精”的生成与充养,“气”的运行与调畅,以及“神”的安宁与充沛,对于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您培补精气,安养心神,从而夯实健康之基。 第二部分:固本培元——筑牢身体健康的根基 在理解了宏观的养生哲学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具体的养生实践,重点在于“固本培元”,即巩固身体的根本,充养身体的元气。这部分内容将涵盖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方面面。 “食医同源”的饮食智慧: 古人早就认识到“药补不如食补”的道理。本书将深入探讨“食医同源”的观念,解析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人体脏腑和气血的影响。我们将提供具体的饮食原则,指导您如何根据自身体质、季节变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物,达到滋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这并非一套刻板的食谱,而是教会您如何“吃对”,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顺时而息的起居之道: 规律的作息是健康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探讨古人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模式,以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本书将引导您如何根据自然的昼夜节律,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优化睡眠质量,并阐述早睡早起、适时午休等习惯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现代人常常忽视的“动静结合”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达到劳逸结合的最佳状态。 形神一体的运动养生: 运动并非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怡养情志。本书将介绍多种古老而有效的运动养生方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些功法的动作要领、呼吸方法以及配合的意念,并阐述它们如何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达到强筋骨、健脾胃、理肝气、安神宁心等功效。这些功法不仅易于学习和实践,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是“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典范。 第三部分:情志养生——调和心绪,安抚精神 精神状态对于健康的影响,往往被人们低估。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重探讨“情志养生”,即如何通过调适情绪,保持心绪的平和,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七情与脏腑的联动: 古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如果过度或长期失调,便会损伤相应的脏腑,导致疾病。本书将详细解析七情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不良情绪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 “以乐治怒,以喜治忧”的化解之道: 面对负面情绪,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古人传下来的智慧,教您如何通过积极的情绪调适,化解内心的郁结。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感恩与知足,以及如何运用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用一种健康的情绪去对抗另一种负面情绪。 静心养神的方法: 保持内心的宁静,是精神养生的关键。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静心养神方法,如冥想、静坐、观照自我等,帮助您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如散步、赏花、聆听鸟鸣,来达到放松身心、滋养精神的效果。 第四部分:延年益寿的精微之道——养生绝学传承 在完成了基础的养生理念与实践后,本书的第四部分将为您揭示一些更为精微、更为高深的养生绝学。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对生命能量的细微调控,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入体悟。 经络穴位与身体的对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气血汇聚的要点。本书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经络和穴位,并阐述如何通过按摩、艾灸、针刺等方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我们将强调“循经取穴”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最合适的穴位。 药物的智慧与合理应用: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书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具有温和调养作用的中药材,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等,阐述它们的药性、功效以及适宜的服用方法。我们还将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观照”与“内求”的生命觉醒: 真正的长寿,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精神的富足与生命的智慧。本书将引导您进行“观照”与“内求”,即通过内省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发现生命内在的能量与潜能。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觉知力”,提升对自身生命状态的感知能力,从而主动地去管理和优化自己的健康。 结语: 《古中医的养生智慧:延年益寿的千年秘法》并非一本简单的“养生秘籍”,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您与古老的智慧对话,与生命的本源连接。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外在的 GONG 驱使,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呼唤。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回归自然、关照身心的一盏明灯,帮助您找回那个最健康、最安宁、最充满智慧的自己。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套系统而实用的养生体系,它能够帮助您: 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掌握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 学会辨证施食,根据体质和季节调整饮食,滋养生命。 掌握科学的起居方法,优化睡眠,达到劳逸结合。 通过温和的运动,强筋健骨,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学会管理情绪,调和心绪,保持精神的宁静与充沛。 了解经络穴位与中药的智慧,辅助调养身心。 通过“观照”与“内求”,提升生命觉知,实现身心合一的更高境界。 愿本书能成为您踏上健康长寿、智慧人生之旅的忠实伙伴。愿您在传承古老养生智慧的道路上,收获身心的丰盈与生命的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未病先防”理念的阐释,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养生书只是简单地提到要避免生病,但这本书却细致地描绘了疾病发生前的各种“预警信号”。它不仅仅关注身体表象的症状,更深入到潜意识层面和生活细节中的“气机不畅”的微小迹象。比如,书中对睡眠质量的分析,就非常细致,它不只是告诉你睡够八小时,而是告诉你不同时辰的深度睡眠与五脏健康的对应关系,甚至对梦境的某些重复模式也给出了古老的解读角度。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习惯——比如晚睡后第二天精神的短暂亢奋感,以前总觉得无伤大雅,现在才意识到那可能是身体在透支能量发出的警报。这本书的文字虽然严谨,但整体氛围是温暖而富有建设性的,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轻声细语地为你把脉、分析,引导你进行自我修正。它让我学会了“慢下来”,去尊重身体的自然节奏,而不是一味地去对抗疲惫或压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会涉猎一些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但鲜有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著作。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养生”局限于单一的身体机能维护,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去探讨。它反复强调的“中和之美”,并非简单的“不偏不倚”,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比如,书中对“情志”的论述,就远比我以往读过的任何心理健康读物都要深刻。它没有用现代心理学的框架去解构情绪,而是从五行学说的角度,阐释了过度喜悦如何伤心、过度的思虑如何损脾。这种跨界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明白,中医的养生,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和适度。书中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但逻辑性却极强,论证环环相扣,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医家的小故事,这些轶闻趣事不仅调剂了阅读的枯燥感,更形象地说明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使得这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变得可感、可知、可学。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医学智慧的典籍,着实让我这个初涉养生之道的门外汉,找到了一个扎实的起点。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沉稳厚重的气息所吸引,装帧典雅,不像市面上那些花哨的健康指南,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化瑰宝。我原本以为这种古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阅读起来如同啃硬骨头,但令人惊喜的是,编者在现代解读和注释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仿佛充当了智慧的引渡人,将那些跨越千年的养生理念,用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一遍。尤其是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书中没有直接堆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深刻理解了季节变化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比如,春天如何顺应生发之气调整饮食作息,夏天如何通过适当的“动”来疏通体内郁热,这些指导性的建议,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直接融入日常生活的切实操作指南。读完第一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身体对外界环境的细微反应,那份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是任何现代健康App都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听”懂身体发出的讯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应该做什么”的指令。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从一个追求速效的“治疗者”心态,转变为一个注重长期平衡的“调理者”。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简化了内容,甚至加入了许多未经证实的“偏方”。然而,这本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它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从宏观的宇宙运行规律,逐步聚焦到人体的微观调理,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例如,当讲解经络的运行和气血的充盈时,它没有用抽象的图谱去强迫读者记忆,而是将其比喻成城市的水系和交通网络,一下子就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系统变得具象化了。对于我这种喜欢“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简直是福音。它不仅告诉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让我能够在面对新的健康问题时,能够运用这套体系去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测,而不是盲目地听从某个单一的建议。这是一种赋能,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的感觉。它没有使用任何时髦的健康流行语,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数千年的临床观察和哲学思辨之上,这赋予了它一种罕见的权威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所推荐的几条日常调理法,比如特定的呼吸吐纳练习和根据节气调整的简单食疗方,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的“神效”,但长期坚持下来,身体的整体舒适度和抗压能力确实有了稳步的提升。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精气神”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的阐述,这种整体观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常常被割裂的部分。它让我明白,良好的精神状态(神)是能量(精)的源泉,而充沛的能量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气)的基础。这种循环往复、相互滋养的生命观,不仅适用于身体,甚至可以拓展到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沉淀,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发现新的领悟,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可以伴随人一生的案头宝典,其价值远超其标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